秋水说课稿及教案

《秋水》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

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

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

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

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

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

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

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 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

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

收的能力。

2、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

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

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

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

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

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

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

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

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

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

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

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

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

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

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

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

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

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

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

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

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

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

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鲁迅

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辟阖”是“开合”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庄子》一书内容广博深厚,气势恢弘,文意驰骋自如)

今天我们就走近庄子,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二、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

将二人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而治”。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仅存33篇。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尤其善用寓言和比喻来说理。

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自主学习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问:该生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泾(jìng) 流 两涘(sì) 渚(zhǔ)崖之间 少(shǎo)仲尼之闻 殆(dài)

(2)纠正断句: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 / 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 / 为尽在己 且夫 / 我尝闻 / 少仲尼之闻

(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

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尝试一下。)

2、齐读,尝试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

(过渡:大师是怎么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3、听朗诵,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怎么样,很棒吧?平时觉得枯燥的文言文,现在听来,是不是也别有一番魅力呢?看来,文

言课文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板块要求我们“融会贯通”,你是否能

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积累本课的文言字词以及句式呢?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文言功

底。)

4、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分组进行)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①百川灌河 (河:专指黄河)

②于是焉和波欣然自喜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

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者,……也”表示判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

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

宾语前置句 ①以为莫己若者( 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②我之谓也( 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见……于……”表示被动 ,“见”表被动,

“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

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

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质疑

(在这则寓言中,有两个成语沿用至今,同学们须注意它们的用法)

6、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须注意用法)

①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

奈何,前面往往加“只能”,“只好”之类的词;“望洋”是“仰望的样子”, 它和“徘徊”、“荒唐”、“葫

芦”一样都是连绵词。我们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分析,如“望„书‟兴叹”、“望„文‟兴叹”、“望„球‟兴叹”

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②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行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其中已经包含了被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说“被谁谁贻笑大方”。

该词常用作谦词。

四、探究文本,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思考:

黄河之神河伯先是欣然自喜,后又望洋而叹,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

(板书: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根据“于是焉……”得出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

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板书: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

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板书:不见水端)

3、由“喜”讲到“叹”,这是什么手法?

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板书:对比)

五、讨论明确寓意

如果说:儒家像粮食店,道家是药店。那么,寓言《秋水》是针对人们的什么弊病开出的良方 ?

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

讨论后明确: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这是一则两千多年前的寓言,但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以智

慧的启迪。面对河伯,面对河伯这一类人,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是河伯,所以,我想告诉大家: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

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

索,才能攀登高峰。

(不能夜郎自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要有

自知之明)

六、拓展延伸

过渡:《秋水》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下面请大家自学

庄子的另一则寓言《惠子相梁》,思考它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

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凤凰),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

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炼实(竹米)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猫头鹰) 得腐鼠,鵷鵮过之,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

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

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

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 拟声

词)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惠子:惠施,在魏国(梁)为相。 醴泉:甘美的泉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惠子相梁 相:_______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_______

(3)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⑴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炼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注意:“非……不”的

翻译)

⑵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意“子”“以”的翻译)

3、鵷鵮“非梧桐不止,非炼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体现了鵷鵮的什么品质?庄子以鵷鵮自喻,

说明了他是怎样的人? 答案:

1、 ⑴做相,名作动; ⑵国都、都城 ⑶在这时

2、 ⑴鵷鵮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

水不喝。

⑵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七、全文总结

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秋水》和《惠子相梁》让我们领略到了庄子散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丰富我们精神世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庄子、孔子、孟子这一类的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如果少了庄子,我们就少了“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闲福‟”,就缺失了“以高洁的精神来坚定地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如果少了孔子,我们就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勇气;如果少了孟子,我们就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希望同学们在流连于青春小说、流行杂志等文化“快餐”的同时,也留一方净土给庄子这类大师们,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附板书:

不辩牛马 —— 欣然自喜 事物是相对的

河伯 人的认识有限

不见水端 —— 望洋而叹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秋水》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

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

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

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

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

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

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

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 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

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

收的能力。

2、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

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

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

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

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

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

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

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

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

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

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

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

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

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

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

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

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

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

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

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

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

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

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鲁迅

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辟阖”是“开合”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庄子》一书内容广博深厚,气势恢弘,文意驰骋自如)

今天我们就走近庄子,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二、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

将二人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

而治”。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仅存33篇。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尤其善用寓言和比喻来说理。

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自主学习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问:该生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泾(jìng) 流 两涘(sì) 渚(zhǔ)崖之间 少(shǎo)仲尼之闻 殆(dài)

(2)纠正断句: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 / 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 / 为尽在己 且夫 / 我尝闻 / 少仲尼之闻

(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

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尝试一下。)

2、齐读,尝试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

(过渡:大师是怎么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3、听朗诵,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怎么样,很棒吧?平时觉得枯燥的文言文,现在听来,是不是也别有一番魅力呢?看来,文

言课文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板块要求我们“融会贯通”,你是否能

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积累本课的文言字词以及句式呢?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文言功

底。)

4、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分组进行)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①百川灌河 (河:专指黄河)

②于是焉和波欣然自喜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

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者,……也”表示判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

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

宾语前置句 ①以为莫己若者( 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②我之谓也( 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见……于……”表示被动 ,“见”表被动,

“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

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

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质疑

(在这则寓言中,有两个成语沿用至今,同学们须注意它们的用法)

6、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须注意用法)

①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

奈何,前面往往加“只能”,“只好”之类的词;“望洋”是“仰望的样子”, 它和“徘徊”、“荒唐”、“葫

芦”一样都是连绵词。我们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分析,如“望„书‟兴叹”、“望„文‟兴叹”、“望„球‟兴叹”

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②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行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其中已经包含了被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说“被谁谁贻笑大方”。

该词常用作谦词。

四、探究文本,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思考:

黄河之神河伯先是欣然自喜,后又望洋而叹,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

(板书: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根据“于是焉……”得出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

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板书: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

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板书:不见水端)

3、由“喜”讲到“叹”,这是什么手法?

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板书:对比)

五、讨论明确寓意

如果说:儒家像粮食店,道家是药店。那么,寓言《秋水》是针对人们的什么弊病开出的良方 ?

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

讨论后明确:刚才大家说的都非常好。这是一则两千多年前的寓言,但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以智

慧的启迪。面对河伯,面对河伯这一类人,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是河伯,所以,我想告诉大家: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

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

索,才能攀登高峰。

(不能夜郎自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要有

自知之明)

六、拓展延伸

过渡:《秋水》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下面请大家自学

庄子的另一则寓言《惠子相梁》,思考它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

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凤凰),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

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炼实(竹米)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猫头鹰) 得腐鼠,鵷鵮过之,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

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

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

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 拟声

词)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惠子:惠施,在魏国(梁)为相。 醴泉:甘美的泉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惠子相梁 相:_______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_______

(3)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⑴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炼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注意:“非……不”的

翻译)

⑵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意“子”“以”的翻译)

3、鵷鵮“非梧桐不止,非炼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体现了鵷鵮的什么品质?庄子以鵷鵮自喻,

说明了他是怎样的人? 答案:

1、 ⑴做相,名作动; ⑵国都、都城 ⑶在这时

2、 ⑴鵷鵮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

水不喝。

⑵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七、全文总结

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秋水》和《惠子相梁》让我们领略到了庄子散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丰富我们精神世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庄子、孔子、孟子这一类的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如果少了庄子,我们就少了“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闲福‟”,就缺失了“以高洁的精神来坚定地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如果少了孔子,我们就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勇气;如果少了孟子,我们就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希望同学们在流连于青春小说、流行杂志等文化“快餐”的同时,也留一方净土给庄子这类大师们,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附板书:

不辩牛马 —— 欣然自喜 事物是相对的

河伯 人的认识有限

不见水端 —— 望洋而叹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相关文章

  • 公开课[秋水]教案
  •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 ...查看


  • 滕王阁序教案
  •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课文.教学本文,笔者想首先从"四美具,二难并"切入,通过探究"四美""二难"为何和课文是怎样写" ...查看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教案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象之美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2.体会诗中表达的闲居之情,以及诗人与友人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新课导入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山水 ...查看


  • 秋水课堂实录
  •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4年12月23日 地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8班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 ...查看


  • [腾王阁序]教案 1
  • <腾王阁序>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文本,感受文章在语言上特色 2.了解作者及骈文文体并了解骈文的读法 3.让学生自读并疏通文意 二.教学重点: 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目标1.3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查看


  • 细胞的生命历程 教案
  • 课时-1 细胞的增殖 考点一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基础知识------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大小的关系?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 ,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2)细胞核与细胞大小的关 ...查看


  • [湘夫人]优秀教案
  •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 ...查看


  • 语文教学:屈原[湘夫人]教案与赏析
  •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第三段意为"水边"的字. 能力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2.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 ...查看


  • [9.少年王勃]教案
  • <9.少年王勃>教案 [资料补充]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