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人际交往

一、几个故事

两个例子:

193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的发现了一位已满5岁的小女孩安娜。她出生以后,母亲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暗房间里,每天仅仅给她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当

地官员发现她的时候,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

1920年,印度神父辛格在森林中救出两个狼孩,狼孩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约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她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她惧怕人,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每天午夜到早上3点钟,象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卡玛拉当时虽然已七、八岁,但她的智力却相当于6个月的乳儿水平。人们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卡玛拉4年内只学会了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她在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卡玛拉死时已经十六、七

岁,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3-4岁的孩子。

上面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上面的故事将的是小孩,当一个人长大了,不与别人交往,独自悠闲自在,不也挺愉快的吗?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里,做过一个孤独对人影响的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中的志愿应试者单独住进一间与他人隔绝、悄然无声的封闭小屋里。里面放有各种食物,尽可以自由吃、喝、睡,但不能与任何人交往,也不能看任何书籍。应试者只要在实验室住上4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这些应试者刚开始时轻松自在,可是两天后所有的应试者开始拼命地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回"人世"时,个个神情痴呆,表情麻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并且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完全恢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群体,失去了社会交往,就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同学们应该明白,人需要交往就像需要吃、喝、睡一样。交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人把人际

交往称为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二、我们离不开人际交往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一点谁都无可厚非。但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唯一的任务,除此之外,良

好道德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人们与社会广泛接触,建立起各种各样联系的过程。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一个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如果将来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必须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我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介绍的材料中也提到过:只有优异成绩,却不懂得与他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一些方面:

1.互相交流信息、思想,有利于生活与学习。

前人曾说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今的社会被比喻为信息的海洋,如果任何信息都要自己亲自去筛选辨别的话,那人不活活累死才怪。而人与人这种交往,最初的一个目的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这些都是和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反复实验而研究成功的。离开了这些助手,爱迪生单枪匹马是很难成功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两万多家企业、200

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2.排除内心的孤独,宣泄不良情绪。

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的交往,通过交往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大家都不喜欢孤独,而人际交往就是很好的清除孤独的办法。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能够将自己心中的积怨、忧愁和悲哀倾吐出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从别人那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了苦恼找好朋友聊聊,心情就会变好很多。而且从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心理问题的产

生最初都与不良的人际关系有关。

三、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不良心态

1.自负心理。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希望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不大顾及别人的感受。在家里可能长辈会让着自己,而到了学校,由于大家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再用那种态度去与同学交往就很容易碰钉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一大群人中,受到更多人喜欢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耐心倾听,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对你所说的话作出反映的人。而那些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经常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别人不一定买他的帐。这种人就是违反了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对等原则。因为他只顾展现自己过人的口才,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丝毫没有考虑到别人是否对你所说的话题感兴趣。

2.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就与上面所提到的情况相反。由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前面我们说过人与人之间角色是平等的。这是作为自然角色而言。而在另一方面,从社会角色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以前曾经有同学在心灵信箱的来信中说到:自己是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所以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有时还会刻意的回避。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你与别人交往之前,就先给自己扣上了一个低人一等的

帽子,那么一但必须要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表现得畏缩不前,无法自然的展现你自己。

3.嫉妒心理。一方面很想与别人做朋友,另一方面又因为对方在某些地方表现得比你优秀而心怀嫉妒。那么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斯曾经说过:"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巨人,疑点变成事实。"三国里的周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周瑜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但由于心胸太狭隘,总想算计诸葛亮。到最后气得吐血身亡。更为可悲的是到临死的时候他还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罪上天说:"既生瑜,何生亮。"一代英才就这样死于自己的嫉

妒之心。

4.多疑心理。有些同学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不大信任对方。总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处处都提防别人。这其实是对于友谊最大的挑战。有些同学习惯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他不信任我,总是怀疑我的真诚。"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是因为他不信任我,所以我也不信任他。"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投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说这句话的同学是因为自己不信任别人,所以才会固执的认为别人不信任自己。而这种心态对于友谊来说,只会起到破坏性的作用。经常怀疑别人的同学要看到这一点:要想别人能相信你,首先自己要做到信任别人。古人认为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强调的一点也就是人都渴望别人的理解。一个总是对朋友心存怀疑的人,他的朋友也必定不会

把他当才一个真正的知己。

四、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1.树立自信心。

一次一个同学来到心理辅导室找我做心理咨询,他一开口就说:"老师我明明是很想与别的同学交往,一但进入到与他人交往的情景时,心情就会非常紧张,感到无话可说,有时还有神情不自然、目光躲闪、

手足无措的行为表现。"

然后我就问他:"你自己想过没有,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感到紧张呢?"他想了一下,说:"我担心别人会觉得我的表现不自然,并因此而嘲笑我。"其实真正的在交往过程中,很少会有人观察得这么细致,当一个人当心自己的表现会不自然,并给予过多的关注时,那么很可能他的表现就会很不自然。人都有一种按照自己的预期方向前进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都是偏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足。许多同学之所以会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与人交往十的窘迫,根源于情绪的紧张。而这种紧张又与自我评价过低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向别人开放有关自我的部分心理领域,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别人探索和评价的对象。如果一个人自信心过低,就会害怕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虽然很可能他的弱点没有这么严重。

2.给自己恰当的角色定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生活经历。就是当我们在挤公共汽车的时候,当自己还没有上车时,心里会想:"前面的人怎么这么磨啊。"并且会拼命的往车上挤。一但自己站到了车上的时候,又会想:"后面的人

挤什么挤啊。"并且盼着司机早点把门关上,不要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前后反差会这么大呢?其实这不完全是关于道德的原因。而是由于在车上和车下,人扮演的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也会反映出这两种不同的角色特征。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在同学面前扮演的是同辈人的角色,而在更小的弟弟妹妹面前扮演的是成人角色。因此处于不同的角色时就会要表现出相应不同的角色特征。就拿向同学借东西来说:"请问能不能把你的钢笔借给我?"这就是用同伴的口吻借,别人一般来说也会很乐意借给你。"喂,把你的钢笔拿给我用下!"这就是以成人的口气借,那别人除非是在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才有可能把钢笔借给你。所以注意说话时,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将会有助

于你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3.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

有些人特别喜欢了解别人的一些私事,当别人出于信任一一告知他之后,反过来别人也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但他却不知为何又避而不谈,让对方感到被别人刺探了私事有没有得到对等的信任,心理很不舒服,以后便不愿意再与他交往了。比如说A问B:"你对于班里XXX同学有什么评价?"B出于对A的信任,把自己对XXX的评价如实的说出来。而当B拿同样的问题问A时,A又不愿意回答,或则是敷衍了事"XXX啊,哈哈,我对他没什么评价。"显然,这种行为违反了交际当中双方互相开放内心的程度要对等的原则。当然会损害到彼此的关系。要避免这种情形,在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问话,如果是对方不愿意提起,不会轻易公开的问题,或则是对方可以告诉自己但自己不能告诉对方的问题,就不要去问。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对于别人的好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好奇。于是有的人被朋

友关闭在心灵之外,还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4.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很多,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不能一一道来。这里就只举几个常用的技巧。 比如说当我们在赞美别人时,最好要将赞美的内容具体化,让别人觉得你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出于应付。比如说如果一个同学今天穿了件新衣服,很漂亮,那么说"你今天穿了这件新衣服看起来更漂亮了"就比简单的说"你很漂亮"要有效得多。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具体化的赞扬,这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还有就是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能很快的记住别人的名字,并能在第二次见面时准确的叫出来的话,这能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也会有利于你们之间的交往。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将所有的好话都说尽。而到了后来就只说别人的缺点了。就象我们去商店买两斤糖。如果售货员先抓了2斤5两放在里面,然后往外面拿出来,即使里面还有2斤1两,给我们的感觉也是太少了,自己吃亏了;如果售货员先抓1斤5两,然后往里面放,即使是只有1斤9两,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所以有经验的售货员称东西的时候都总是先不放满,然后再往里面添。人际交往也是一样,对于人的评价如果是由低到高,那么你更容易让他觉得你很理解他。还有就是学会做个有效的倾听者:别人所的时候能认真的听,并有所选择的对于他的话做出反映。这也是为什么有同学在心理咨询后跟我说:"老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您并没有怎么太多的说话,但却比其他的老师说上一大堆的大道理更为有效。"有些人能做到听别人说,但别人说话后,却忘记了给对方充分的反映,接下来就谈自己如何如何,而对方也同样不注意回应。表面上

看起来两个人谈得很热闹,实际上这样的交流没任何效果。

5.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些人会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无所不谈,两个人走得越近越好,甚至恨不得变成一个人。如果这样做的话,开始两个人之间可能会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许多的矛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空间距离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与不同关系的人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体现出来。人类学家霍尔把这个距离依次分为亲密距离(0—0.5米)、个人距离(0.5—1.2米)、社交距离(1.2—3.5米)和公众距离(3.5—7.5米)。为什么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两张沙发之间一定要放一个茶几,这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双方的距离。有一次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外交会议上,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忘记了在两张沙发之间摆放一个茶几,结果整个会议过程中,那位外宾都是靠着沙发的远端坐着。了解上述交往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既可以避免因为误入别人的个体空间而自讨没趣,又可避免因离对方太

远而有拒人千里和装腔作势之嫌。从而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门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学问。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将使我们在

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为有利。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讲座能有所收获。

五大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 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 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 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七大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

人际交往反黄金法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

人际交往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你就怎样对待他.

苏格拉底:上天给人两眼两耳,只有一口,就是让我们更多的去倾听别人.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今天我的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一、如何与同学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

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

(1)小团体,指两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2)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3)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4)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5)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6)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

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和负责任;(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如何与教师交往

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

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

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

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

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三、如何与父母交往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

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

2.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

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

3.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

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呵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

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以来、依恋、顺从减弱,这比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

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

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

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

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四、如何与异性交往

下面我们谈谈该怎么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青春期,我们的生理处于发展的高峰,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特别是性心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对异性的疏远和排斥。

只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一般出现在小学的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表现是:不愿与异性同桌,分出明显的“楚河汉界”在活动中避免和异性接触,对比较接近的男女同学冷嘲热讽等。其实,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的真正原因是对异性交往的不安和羞涩。

2.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短暂的疏远和排斥之后,是浓浓的关注与接近。,表现是: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这段时期对异性的关注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

3.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随着对异性的关注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出现羞涩不安、疑惑戒备,同时欢乐喜悦、痴迷陶醉,甚至产生一定的追求行为。

总之性心理将发生一场巨变,你准备好了吗?

那与异性到底该怎样交往呢?有以下几条建议:

首先,自然交往。

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要自然流露,不要闪烁其词,也不要过分夸张;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前提就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者不自然。

其次,要适度交往。

怎样适度呢?就是: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发情爱而惊恐不安,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你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第三,要真实坦诚。

主要是指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第四,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交往中不能毫无顾忌,比如在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特别是和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最后,要主动避免接触一些不好的外界刺激,例如一些表现性的书刊、画报、影视作品、图片等。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遇到新奇的事就要探究、弄清,别人越强行禁止,自己就越觉得新鲜,更想去揭开“谜底”。可是,这个时期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很差,如果不如以引导,很容易受错误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人在一个工读学校的调查发现走上歧途的青年中,因读过黄色书刊而犯罪的,占有相当重的比重。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征是模仿性和激情性。什么意思呢?青少年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自觉的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和动作,即使是错的。而青少年的情绪动荡不稳,容易激动,只要外界刺激强烈,就容易迅速产生行动,这样很容易酿成大错。 所以对不适合我们的年龄层接触的书,要坚决不看。有同学说那我怎么知道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呢?你可以向老师、家长、图书管理员、书店的营业员参考书中有些什么内容,或者在买书或借书时看一下目录、前言、序还有最后的结束语,对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内容很不健康,就坚决不要读它。

有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所以,我们要挑选适合自己的读本,拒绝不好的外界刺激。

希望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的充实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生活,做个健康、乐观、文明的人。

人际交往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高中生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功能

①获得信息。高中生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知识,从内容、渠道、速度上来看,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更广、更多、更快。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事、交换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信息。

②知己知彼。高中生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使他人了解、赏识和接纳自己的性格、学识、能力和品质。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③人际合作。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高中生通过人际交往,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懂得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明确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④ 调节身心。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51.1%中学生认为“知心朋友是自己未来生活中最重要的”,59%的中学生表示“最快乐的时刻是与朋友在一起”。高中生通过相互交往,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及时宣泄和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那些孤僻、不合群、自卑、猜疑、嫉妒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忧愁难以排遣,会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⑤社会化。高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在与家人、同伴、老师等的交往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伦理道德、规范意识等,学会与人合作和竞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和健全人格特征,成为一个取得社会认可的成熟的社会人。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从整体上一般有三类:Ⅰ、以情感为基础的各类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Ⅱ、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同事、同学、上下级关系;Ⅲ、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如:萍水相逢。我们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形成这类人际关系需要两大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并进而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人际吸引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流则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实质条件,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到底人与人之间最终能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和关键。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往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佼佼者,而享有心理健康的欢乐与喜悦。

(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它在双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以及以后的各种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

层次的交往,就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培养,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2)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二、三条,这都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就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4)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都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一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想着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以上只是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心理,我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会对人际交往有更多的认识。愉快的人际关系会带给你朋友和自信,有助于良好身心健康的建立。

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守以下四条基本的心理学原则:

(1)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心秘密或隐私。

(2)会话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

(3)在听到对方的内心秘密后不要把内容泄露给他人。

(4)不在背后批评别人,保住对方的面子。

人际沟通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会话。要创造良好的会话气氛,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⑴积极和明确的说话方式。

⑵对他人的话必要时加以赞许或首肯。

⑶适当加以提问,给别人以某种暗示。

⑷在倾听对方谈话时,适当地予以反馈(例如,身体前倾的姿势;视线的注意;点头或微笑。)。

高中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同伴合作,与老师和家长沟通;能关心他人的需要,体谅父母和老师;能宽以待人,诚心地赞美他人,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评;在增进人际关系的同时,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自私、嫉妒、猜疑、自卑、自满等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具体的说存在下列不良的心理表现。

1.自我中心

目前绝大部分高中生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注重自己的情感,高兴时高谈阔论,委屈时诉说烦恼,不注意他人的感受,也不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极易形成同学不愿与其交往的尴尬局面。

2.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意识到某人、某事可能对自己有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怨恨、愤怒、痛苦的复杂情感,是一种极不愉快的负性心理体验。有些高中生往往表现为不能容忍别人的进步和成功,害怕别人强于自己,但自己又不愿作艰苦的努力。常常讽刺挖苦、诽谤攻击他人,以求通过别人的失误甚至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嫉妒心理是人际关系中非常有害的腐蚀剂,是损己害人的心理。

3.猜疑心理

部分高中生过分敏感,在与人交往中过分留意别人的脸色和言语。猜疑成癖,捕风捉影,往往节外生枝,自寻烦恼,制造隔阂。

4.自卑心理

部分高中生,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过低地评价自己,常有 “我不行”、“我不如他们”等消极暗示,对自己信心不足,盲目地依赖别人、取悦别人,不敢涉足新的交往领域,在交往中总是表现为羞怯、忧伤、退缩。而不敢交往、缺少交往则会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自卑中。

5.自满心理

部分高中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看不起其他同学,喜欢对他人吹毛求疵,品头论足。常常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表现为抱残守缺,不愿延伸自己认识的触角和拓展思维领域。自满心理导致部分学生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逞能。

6.冷漠心理

有些高中生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同学缺乏热情、关心和帮助,言词尖刻、态度孤傲、表

情冷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

7.胆怯心理

一部分高中生因为缺乏社交能力而苦恼,总感觉别人在注视自己,时常过度紧张。见到陌生人脸红、心慌、紧张,不愿说话,不敢说话,眼睛不敢看人。与其交谈时常出现面红心悸、手抖出汗、言语支吾、手脚拘束的情形,与人交往中往往采取回避、退缩等消极行为。胆怯心理容易形成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状态。

二、 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着同学们之间的正常交往,而且也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家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水平。

1、正确地认识自我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将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而是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既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要了解自己操纵周围事物、把握周围世界的状况;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等等。这样,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自己在范围广大的交往领域中适应各种交往情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另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最后,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以便更好地在交往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2、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

成熟的、健康的交往模式应该是“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对生活的价值有着恰当的理解,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统一。这种人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他们善于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心理状态,既有助于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学会爱他人并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尊重自己,同时更要尊重他人,以奠定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础。

3、掌握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几种交往技能:

(1)避免争论。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2)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种那种缺点就横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过分苛求别人,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3)真诚待人。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要做到努力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帮助。

(4)善意批评。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要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为别人的错误提供必要

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种批评的技巧: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批评的措词和态度应该是友好、真诚的,使对方感受到你的批评之后的善意和友情。

(5)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在交往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做反而会惹人生厌。

(6)少说多听。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让对方做你的听众。

(7)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一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球;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以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

(8)坦然认错。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的话,要尽早地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同处在一个班级,学生的人际状况却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人际间的吸引、漠视和拒斥的关系,可以将学生在班上的非正式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分出6种类型:

1. 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2. 人缘型,就是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

3. 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4. 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

5. 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交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

6. 互拒者,指相互敌意或歧视的成员。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有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是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们欢迎,是由于他们具有受人喜爱的个性品质:

1.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

2. 热心班集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 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 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 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 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 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毫无疑问,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接纳、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讥讽、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因此,同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他人,这样,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一、几个故事

两个例子:

193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的发现了一位已满5岁的小女孩安娜。她出生以后,母亲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暗房间里,每天仅仅给她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当

地官员发现她的时候,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

1920年,印度神父辛格在森林中救出两个狼孩,狼孩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约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她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她惧怕人,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每天午夜到早上3点钟,象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卡玛拉当时虽然已七、八岁,但她的智力却相当于6个月的乳儿水平。人们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卡玛拉4年内只学会了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她在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卡玛拉死时已经十六、七

岁,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3-4岁的孩子。

上面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上面的故事将的是小孩,当一个人长大了,不与别人交往,独自悠闲自在,不也挺愉快的吗?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里,做过一个孤独对人影响的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中的志愿应试者单独住进一间与他人隔绝、悄然无声的封闭小屋里。里面放有各种食物,尽可以自由吃、喝、睡,但不能与任何人交往,也不能看任何书籍。应试者只要在实验室住上4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这些应试者刚开始时轻松自在,可是两天后所有的应试者开始拼命地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回"人世"时,个个神情痴呆,表情麻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并且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完全恢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群体,失去了社会交往,就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同学们应该明白,人需要交往就像需要吃、喝、睡一样。交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人把人际

交往称为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二、我们离不开人际交往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一点谁都无可厚非。但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唯一的任务,除此之外,良

好道德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人们与社会广泛接触,建立起各种各样联系的过程。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一个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如果将来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必须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我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介绍的材料中也提到过:只有优异成绩,却不懂得与他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一些方面:

1.互相交流信息、思想,有利于生活与学习。

前人曾说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今的社会被比喻为信息的海洋,如果任何信息都要自己亲自去筛选辨别的话,那人不活活累死才怪。而人与人这种交往,最初的一个目的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这些都是和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反复实验而研究成功的。离开了这些助手,爱迪生单枪匹马是很难成功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两万多家企业、200

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2.排除内心的孤独,宣泄不良情绪。

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的交往,通过交往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大家都不喜欢孤独,而人际交往就是很好的清除孤独的办法。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能够将自己心中的积怨、忧愁和悲哀倾吐出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从别人那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了苦恼找好朋友聊聊,心情就会变好很多。而且从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心理问题的产

生最初都与不良的人际关系有关。

三、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不良心态

1.自负心理。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希望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不大顾及别人的感受。在家里可能长辈会让着自己,而到了学校,由于大家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再用那种态度去与同学交往就很容易碰钉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一大群人中,受到更多人喜欢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耐心倾听,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对你所说的话作出反映的人。而那些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经常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别人不一定买他的帐。这种人就是违反了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对等原则。因为他只顾展现自己过人的口才,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丝毫没有考虑到别人是否对你所说的话题感兴趣。

2.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就与上面所提到的情况相反。由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前面我们说过人与人之间角色是平等的。这是作为自然角色而言。而在另一方面,从社会角色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以前曾经有同学在心灵信箱的来信中说到:自己是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所以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有时还会刻意的回避。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你与别人交往之前,就先给自己扣上了一个低人一等的

帽子,那么一但必须要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表现得畏缩不前,无法自然的展现你自己。

3.嫉妒心理。一方面很想与别人做朋友,另一方面又因为对方在某些地方表现得比你优秀而心怀嫉妒。那么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斯曾经说过:"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巨人,疑点变成事实。"三国里的周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周瑜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但由于心胸太狭隘,总想算计诸葛亮。到最后气得吐血身亡。更为可悲的是到临死的时候他还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罪上天说:"既生瑜,何生亮。"一代英才就这样死于自己的嫉

妒之心。

4.多疑心理。有些同学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不大信任对方。总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处处都提防别人。这其实是对于友谊最大的挑战。有些同学习惯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他不信任我,总是怀疑我的真诚。"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是因为他不信任我,所以我也不信任他。"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投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说这句话的同学是因为自己不信任别人,所以才会固执的认为别人不信任自己。而这种心态对于友谊来说,只会起到破坏性的作用。经常怀疑别人的同学要看到这一点:要想别人能相信你,首先自己要做到信任别人。古人认为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强调的一点也就是人都渴望别人的理解。一个总是对朋友心存怀疑的人,他的朋友也必定不会

把他当才一个真正的知己。

四、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1.树立自信心。

一次一个同学来到心理辅导室找我做心理咨询,他一开口就说:"老师我明明是很想与别的同学交往,一但进入到与他人交往的情景时,心情就会非常紧张,感到无话可说,有时还有神情不自然、目光躲闪、

手足无措的行为表现。"

然后我就问他:"你自己想过没有,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感到紧张呢?"他想了一下,说:"我担心别人会觉得我的表现不自然,并因此而嘲笑我。"其实真正的在交往过程中,很少会有人观察得这么细致,当一个人当心自己的表现会不自然,并给予过多的关注时,那么很可能他的表现就会很不自然。人都有一种按照自己的预期方向前进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都是偏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足。许多同学之所以会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与人交往十的窘迫,根源于情绪的紧张。而这种紧张又与自我评价过低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向别人开放有关自我的部分心理领域,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别人探索和评价的对象。如果一个人自信心过低,就会害怕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虽然很可能他的弱点没有这么严重。

2.给自己恰当的角色定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生活经历。就是当我们在挤公共汽车的时候,当自己还没有上车时,心里会想:"前面的人怎么这么磨啊。"并且会拼命的往车上挤。一但自己站到了车上的时候,又会想:"后面的人

挤什么挤啊。"并且盼着司机早点把门关上,不要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前后反差会这么大呢?其实这不完全是关于道德的原因。而是由于在车上和车下,人扮演的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也会反映出这两种不同的角色特征。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在同学面前扮演的是同辈人的角色,而在更小的弟弟妹妹面前扮演的是成人角色。因此处于不同的角色时就会要表现出相应不同的角色特征。就拿向同学借东西来说:"请问能不能把你的钢笔借给我?"这就是用同伴的口吻借,别人一般来说也会很乐意借给你。"喂,把你的钢笔拿给我用下!"这就是以成人的口气借,那别人除非是在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才有可能把钢笔借给你。所以注意说话时,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将会有助

于你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3.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

有些人特别喜欢了解别人的一些私事,当别人出于信任一一告知他之后,反过来别人也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但他却不知为何又避而不谈,让对方感到被别人刺探了私事有没有得到对等的信任,心理很不舒服,以后便不愿意再与他交往了。比如说A问B:"你对于班里XXX同学有什么评价?"B出于对A的信任,把自己对XXX的评价如实的说出来。而当B拿同样的问题问A时,A又不愿意回答,或则是敷衍了事"XXX啊,哈哈,我对他没什么评价。"显然,这种行为违反了交际当中双方互相开放内心的程度要对等的原则。当然会损害到彼此的关系。要避免这种情形,在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问话,如果是对方不愿意提起,不会轻易公开的问题,或则是对方可以告诉自己但自己不能告诉对方的问题,就不要去问。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对于别人的好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好奇。于是有的人被朋

友关闭在心灵之外,还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4.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很多,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不能一一道来。这里就只举几个常用的技巧。 比如说当我们在赞美别人时,最好要将赞美的内容具体化,让别人觉得你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出于应付。比如说如果一个同学今天穿了件新衣服,很漂亮,那么说"你今天穿了这件新衣服看起来更漂亮了"就比简单的说"你很漂亮"要有效得多。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具体化的赞扬,这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还有就是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能很快的记住别人的名字,并能在第二次见面时准确的叫出来的话,这能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也会有利于你们之间的交往。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将所有的好话都说尽。而到了后来就只说别人的缺点了。就象我们去商店买两斤糖。如果售货员先抓了2斤5两放在里面,然后往外面拿出来,即使里面还有2斤1两,给我们的感觉也是太少了,自己吃亏了;如果售货员先抓1斤5两,然后往里面放,即使是只有1斤9两,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所以有经验的售货员称东西的时候都总是先不放满,然后再往里面添。人际交往也是一样,对于人的评价如果是由低到高,那么你更容易让他觉得你很理解他。还有就是学会做个有效的倾听者:别人所的时候能认真的听,并有所选择的对于他的话做出反映。这也是为什么有同学在心理咨询后跟我说:"老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您并没有怎么太多的说话,但却比其他的老师说上一大堆的大道理更为有效。"有些人能做到听别人说,但别人说话后,却忘记了给对方充分的反映,接下来就谈自己如何如何,而对方也同样不注意回应。表面上

看起来两个人谈得很热闹,实际上这样的交流没任何效果。

5.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些人会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无所不谈,两个人走得越近越好,甚至恨不得变成一个人。如果这样做的话,开始两个人之间可能会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许多的矛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空间距离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与不同关系的人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体现出来。人类学家霍尔把这个距离依次分为亲密距离(0—0.5米)、个人距离(0.5—1.2米)、社交距离(1.2—3.5米)和公众距离(3.5—7.5米)。为什么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两张沙发之间一定要放一个茶几,这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双方的距离。有一次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外交会议上,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忘记了在两张沙发之间摆放一个茶几,结果整个会议过程中,那位外宾都是靠着沙发的远端坐着。了解上述交往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既可以避免因为误入别人的个体空间而自讨没趣,又可避免因离对方太

远而有拒人千里和装腔作势之嫌。从而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门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学问。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将使我们在

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为有利。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讲座能有所收获。

五大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 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 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 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七大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

人际交往反黄金法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

人际交往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你就怎样对待他.

苏格拉底:上天给人两眼两耳,只有一口,就是让我们更多的去倾听别人.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今天我的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一、如何与同学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

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

(1)小团体,指两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2)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3)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4)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5)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6)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

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和负责任;(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如何与教师交往

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

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

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

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

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三、如何与父母交往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

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

2.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

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

3.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

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呵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

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以来、依恋、顺从减弱,这比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

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

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

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

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四、如何与异性交往

下面我们谈谈该怎么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青春期,我们的生理处于发展的高峰,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特别是性心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

1.对异性的疏远和排斥。

只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一般出现在小学的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表现是:不愿与异性同桌,分出明显的“楚河汉界”在活动中避免和异性接触,对比较接近的男女同学冷嘲热讽等。其实,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的真正原因是对异性交往的不安和羞涩。

2.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短暂的疏远和排斥之后,是浓浓的关注与接近。,表现是: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这段时期对异性的关注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

3.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随着对异性的关注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出现羞涩不安、疑惑戒备,同时欢乐喜悦、痴迷陶醉,甚至产生一定的追求行为。

总之性心理将发生一场巨变,你准备好了吗?

那与异性到底该怎样交往呢?有以下几条建议:

首先,自然交往。

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要自然流露,不要闪烁其词,也不要过分夸张;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前提就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者不自然。

其次,要适度交往。

怎样适度呢?就是: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发情爱而惊恐不安,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你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第三,要真实坦诚。

主要是指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第四,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留有余地。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交往中不能毫无顾忌,比如在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特别是和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最后,要主动避免接触一些不好的外界刺激,例如一些表现性的书刊、画报、影视作品、图片等。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遇到新奇的事就要探究、弄清,别人越强行禁止,自己就越觉得新鲜,更想去揭开“谜底”。可是,这个时期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很差,如果不如以引导,很容易受错误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人在一个工读学校的调查发现走上歧途的青年中,因读过黄色书刊而犯罪的,占有相当重的比重。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征是模仿性和激情性。什么意思呢?青少年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自觉的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和动作,即使是错的。而青少年的情绪动荡不稳,容易激动,只要外界刺激强烈,就容易迅速产生行动,这样很容易酿成大错。 所以对不适合我们的年龄层接触的书,要坚决不看。有同学说那我怎么知道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呢?你可以向老师、家长、图书管理员、书店的营业员参考书中有些什么内容,或者在买书或借书时看一下目录、前言、序还有最后的结束语,对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内容很不健康,就坚决不要读它。

有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所以,我们要挑选适合自己的读本,拒绝不好的外界刺激。

希望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的充实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生活,做个健康、乐观、文明的人。

人际交往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高中生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功能

①获得信息。高中生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知识,从内容、渠道、速度上来看,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更广、更多、更快。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事、交换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信息。

②知己知彼。高中生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使他人了解、赏识和接纳自己的性格、学识、能力和品质。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③人际合作。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高中生通过人际交往,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懂得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明确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④ 调节身心。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51.1%中学生认为“知心朋友是自己未来生活中最重要的”,59%的中学生表示“最快乐的时刻是与朋友在一起”。高中生通过相互交往,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及时宣泄和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那些孤僻、不合群、自卑、猜疑、嫉妒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忧愁难以排遣,会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⑤社会化。高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在与家人、同伴、老师等的交往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伦理道德、规范意识等,学会与人合作和竞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和健全人格特征,成为一个取得社会认可的成熟的社会人。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从整体上一般有三类:Ⅰ、以情感为基础的各类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Ⅱ、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同事、同学、上下级关系;Ⅲ、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如:萍水相逢。我们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形成这类人际关系需要两大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并进而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人际吸引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流则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实质条件,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到底人与人之间最终能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和关键。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往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佼佼者,而享有心理健康的欢乐与喜悦。

(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它在双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以及以后的各种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

层次的交往,就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培养,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2)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二、三条,这都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就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4)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都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一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想着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以上只是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心理,我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会对人际交往有更多的认识。愉快的人际关系会带给你朋友和自信,有助于良好身心健康的建立。

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守以下四条基本的心理学原则:

(1)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心秘密或隐私。

(2)会话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

(3)在听到对方的内心秘密后不要把内容泄露给他人。

(4)不在背后批评别人,保住对方的面子。

人际沟通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会话。要创造良好的会话气氛,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⑴积极和明确的说话方式。

⑵对他人的话必要时加以赞许或首肯。

⑶适当加以提问,给别人以某种暗示。

⑷在倾听对方谈话时,适当地予以反馈(例如,身体前倾的姿势;视线的注意;点头或微笑。)。

高中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同伴合作,与老师和家长沟通;能关心他人的需要,体谅父母和老师;能宽以待人,诚心地赞美他人,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评;在增进人际关系的同时,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自私、嫉妒、猜疑、自卑、自满等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具体的说存在下列不良的心理表现。

1.自我中心

目前绝大部分高中生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注重自己的情感,高兴时高谈阔论,委屈时诉说烦恼,不注意他人的感受,也不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极易形成同学不愿与其交往的尴尬局面。

2.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意识到某人、某事可能对自己有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怨恨、愤怒、痛苦的复杂情感,是一种极不愉快的负性心理体验。有些高中生往往表现为不能容忍别人的进步和成功,害怕别人强于自己,但自己又不愿作艰苦的努力。常常讽刺挖苦、诽谤攻击他人,以求通过别人的失误甚至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嫉妒心理是人际关系中非常有害的腐蚀剂,是损己害人的心理。

3.猜疑心理

部分高中生过分敏感,在与人交往中过分留意别人的脸色和言语。猜疑成癖,捕风捉影,往往节外生枝,自寻烦恼,制造隔阂。

4.自卑心理

部分高中生,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过低地评价自己,常有 “我不行”、“我不如他们”等消极暗示,对自己信心不足,盲目地依赖别人、取悦别人,不敢涉足新的交往领域,在交往中总是表现为羞怯、忧伤、退缩。而不敢交往、缺少交往则会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自卑中。

5.自满心理

部分高中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看不起其他同学,喜欢对他人吹毛求疵,品头论足。常常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表现为抱残守缺,不愿延伸自己认识的触角和拓展思维领域。自满心理导致部分学生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逞能。

6.冷漠心理

有些高中生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同学缺乏热情、关心和帮助,言词尖刻、态度孤傲、表

情冷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

7.胆怯心理

一部分高中生因为缺乏社交能力而苦恼,总感觉别人在注视自己,时常过度紧张。见到陌生人脸红、心慌、紧张,不愿说话,不敢说话,眼睛不敢看人。与其交谈时常出现面红心悸、手抖出汗、言语支吾、手脚拘束的情形,与人交往中往往采取回避、退缩等消极行为。胆怯心理容易形成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状态。

二、 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着同学们之间的正常交往,而且也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家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水平。

1、正确地认识自我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将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而是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既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要了解自己操纵周围事物、把握周围世界的状况;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等等。这样,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自己在范围广大的交往领域中适应各种交往情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另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最后,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以便更好地在交往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2、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

成熟的、健康的交往模式应该是“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对生活的价值有着恰当的理解,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统一。这种人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他们善于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心理状态,既有助于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学会爱他人并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尊重自己,同时更要尊重他人,以奠定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础。

3、掌握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几种交往技能:

(1)避免争论。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2)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种那种缺点就横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过分苛求别人,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3)真诚待人。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要做到努力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帮助。

(4)善意批评。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要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为别人的错误提供必要

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种批评的技巧: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批评的措词和态度应该是友好、真诚的,使对方感受到你的批评之后的善意和友情。

(5)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在交往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做反而会惹人生厌。

(6)少说多听。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让对方做你的听众。

(7)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一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球;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以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

(8)坦然认错。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的话,要尽早地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同处在一个班级,学生的人际状况却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人际间的吸引、漠视和拒斥的关系,可以将学生在班上的非正式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分出6种类型:

1. 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2. 人缘型,就是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

3. 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4. 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

5. 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交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

6. 互拒者,指相互敌意或歧视的成员。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有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是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们欢迎,是由于他们具有受人喜爱的个性品质:

1.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

2. 热心班集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 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 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 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 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 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毫无疑问,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接纳、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讥讽、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因此,同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他人,这样,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相关文章

  • 初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差异分析及建议
  •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henyangCollegeofEducationVol.9No.5Oct.2007 初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差异分析及建议 刘 绪1,周仁会2 610016:2.西南大学教 ...查看


  • 怎样提高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 怎样提高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沟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般总是平易之人能较好地与他人 沟通,或者有更多人愿意与之沟通.怎样提高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呢? (一)人际沟通中个人形象的优化 人际沟通中个人形象的优化主要是指个 ...查看


  • 浅谈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能力培养
  • 浅谈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能力培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处事立命之最高艺术".美国教育家代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有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是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处事能力."由此可见, ...查看


  • 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紧张的思考
  • 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紧张的思考 实验高中 陈倩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 ...查看


  • 指导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实践与思考
  • 摘 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初中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其特殊的重要重义. 关键词: 初中生人际交往 指导 思考与实践 一.引言 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 ...查看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将友情进行到底--对话高中生异性相处 一.活动理念 异性交往是我们在社会中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青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不但可以,而且是正当的.必需的.它应是建立在纯洁友谊的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友情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 ...查看


  • 说课稿.人际关系.
  • 班级:12心理 学号: 1209030143 姓名:林井泉 说 课 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人际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里讲的内容主要是 ...查看


  • 制约农村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探讨
  • [课题论文] 制约农村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探讨 阜阳市颍泉区苏集中学 袁西军 农村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 ...查看


  • 高中心理健康说课稿 青涩的果.青涩的爱12
  • <青涩的果,青涩的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青涩的果,青涩的爱>,根据我对本课内容的分析和逻辑结构的了解,我将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