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笔记整理

公共经济学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一、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08名解)----经济学的效率,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 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二)【社会总收益TSR 】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产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三)【社会总成本TSC 】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四)【摩擦性失业】由于技术、季节等原因,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五)【资源性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造成的失业。

(六)【非自愿失业幅度】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却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七)资源配置的方式(09简答):

1、传统社会的习惯

(1)习惯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2)习惯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习惯支配的传统社会中,用世袭分工制度解决生产和分配问题,习惯作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与延续。习惯窒息了社会的创新,导致传统社会发展缓慢。

2、命令(政府)机制

(1)定义:【命令机制】主要是指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的资源配置方式。

(2)适用条件: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时期,命令机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必然造成经济决策权的集中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度,影响社会福利的增进。

3、 市场机制:

(1)定义:【市场机制】是指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

(2)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3)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① 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点: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②市场是一种产品的买方和卖方互相竞争,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③价格调节生产:均衡——不均衡——均衡

(4)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下的解决途径:①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企业受利润驱使被引向生产生产需求和利润高的产品。②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价格竞争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者 的唯一办法是采用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压低成本。③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工资率、利息、地租、利润。这些要素又构成人们的收入。

(五)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的代名词,也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假设。

(1)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人数很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自由进出和退出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还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的一致性;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生产和消费不存在外部经济;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

(一)早期政府财政的特征:在“自由放任”主张的影响下,国家财政特征为:①支出方面:财政支出起初比封建时期有所削减,后来支出的绝对额有所增长,但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②收入方面:税负较轻,税种设计上以商品税、关税等间接税为主,不征所得税;③国家预算经常取得平衡,很少出现赤字; ④国家不轻易举债,国债负担较轻。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①竞争失效:产品差别、交易成本;特殊行业:规模经济、自然垄断。②公共产品问题:非竞争性、非排除性——私人部门不愿提供。③外部性问题: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的存在。④市场的不完全:保险市场、资本市场、新兴高科技产业。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教育、香烟⑥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经济学。⑦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劳动力成本难以控制;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经常现象;决策权分散和非理性决策导致经济失衡。⑧收入不公平分配问题:即使实现Parito 最优,也没有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要素和财富的初始分配不公可能导致竞争后的最终分配结果更加不公。

三、政府失灵和混合经济体制

(一)【混合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要求政府从多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使现代经济成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混合体。

(二)混合经济体制特点:①社会经济活动不仅满足个人经济目标,而且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②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③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界于自由放任和政府管制两种极端方法之间的“中间方法”;④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建

立经济上的合作关系;⑤政府加入经济过程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可通过选择政府的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三)政府的经济职能(07年论述)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主要政策工具: 公共支出(提供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产品、优值品。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支出)政府税收(通过调整税率鼓励或限制产品生产)。 政府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状况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将累进所得税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补贴,实现对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双向调节。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状况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将累进所得税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补贴,实现对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双向调节。

3、稳定经济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的,其中财政政策的地位举足轻重。政策工具: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通过调整预算收支来调节社会总需求);自动稳定器(累进所得税、失业救济金)

(四)政府失灵的表现:①有限信息:私人部门信息的不完全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而政府部门有限信息则是政府失灵的表现之一。②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③决策时限和效率的限制(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执行和生效时滞):④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①由于我国一度被隔绝于世界市场,决定了我国的原始积累不同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和勤俭节约,由国家把财富集中起来; ②为适应我国原始积累的要求,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公有制经济;③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经济运行机制采取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的方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三) 涵义:(1)要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2)正确发挥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作用机制和区别:

(1)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进,市场决策两个前提假设: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消费者的偏好;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提供所有的消费者所需的产品。(2)非市场决策影响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投票反映偏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3)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调整速度和是否带有强制性 。

二、交易

1、【简单交易】基本的直接交易,有两个经济人和简单的商品交易环境组成。

2、【复杂交易】被定义为超出经济学家想象的买者和卖者之外,还存在多种商品的交换环境。 三、个人偏好表达存在的问题:(一)个人偏好信息不完全

(二)不能真实反映偏好:1、隐瞒偏好2、策略性投票3、无意参与投票4、偏好强度差异。

四、阿罗假设内容

1、理性假设:对任何一组既定的社会偏好而言,社会选择规律都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完整的可传递的社会秩序。

2、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针对一组不同的被选项进行选择,只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选择的排序而不是其他的因素。

3、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个人认为X 比Y 强,那么社会选择顺序表明X 优于Y 。

4、无限制区域:不应当通过限制个人顺序的区域来产生社会顺序。

5、非独裁性:不存在有独裁者决定社会秩序的状况。

五、【直接民主】是指主权由公意组成,不可转让,不可剥削,也不可被代表,只能由人民集体直接行使。

六、【中位选民】是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结果的中间状态。

七、【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量,往往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八、【投票悖论】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表明:根本不存在一种能够满足阿罗5个假设条件的社会选择原则。

九、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同样嗜好的个人群体。 (二)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1信息成本:单个选民为了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更高效用的方案而收集信息的成本是高昂的。2稳定性:利益集团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成员偏好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候选人为求得选票的最大化,往往对利益集团的要求积极作出反应。3交易效率:政治交易中缺乏必要的约束,使交易效率

低下,刺激了利益集团通过自身活动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利益集团发挥作用的途径:1与立法机关的联系:往往充当说客的角色,尽量做好争取人的工作,以求通过自己想要的法令,否决自己不要的法令。2与行政机关的联系:主要通过向行政机关施加压力,把自己打扮成广泛民意的代表,迫使政府改变或修改决定以实现本集团的利益。

(四)利益集团作用的局限性:(课件)(1) 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大小与其在候选人或者政府官员心目中的重要性直接相关。(2)每个利益集团拥有不同的接近候选人的能力和不同的表达集团利益偏好的途径。当利益集团的能力较弱时,它对公共选择的影响力就回大打折扣。(3)选民从政治竞争中获得的利益部分取决于它所隶属的利益集团,当集团影响力较弱时,选民的福利可能小于他作为独立选民时可能获得的福利。

(五)寻租:公共经济学将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己谋利的行为称为【寻租】。

(六)、寻租的治理方法:(课后题)1、抑制设租,消散租金2、设定反寻租的政策法律3、政府人事制度改革

4、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和培养敬业精神。

十、官僚行为的特点:(1)缺乏竞争性: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独立性较大,而不同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不同的机构决定。(2)缺乏激励机制:官僚机构稳定,内部有晋升规则,但没有严格的效率考核,按部就班的决策过程排斥了有效的激励手段。(3)非利润化:官僚行为不严格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4)缺乏敏感性:官僚提供的产品不通过市场价格来表现,对产品的评价缺乏敏感性。(5)个人影响力较大:由于官僚职业化的队伍以及信息不公开,官僚的好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十一、政治经济周期:

(一)【政治经济周期】是由选举行为决定的宏观经济层面的政策运行周期。

(二)经济周期出现的前提:1、政府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次能够当选;2、选民投票时最关心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3、选民是近视的,短期效用最大化能够吸引选民的选票。

(三)【政府失灵】具体体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供给数量过多(过高的预算支出)、供给成本超过实际所需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政府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课件)(1)选民的偏好表达存在问题;(2)投票机制的选择、投票加总方式的选择都制约着选民实际的选择能力,降低了选民对公共产品供给者的约束能力;(3)利益集团的存在影响选民平等影响力的发挥;(4)缺乏竞争约束的官僚机构的存在;(5)政治家只关心当选和执政。 十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1)人大代表由建国初期的荣誉性称号,变革为参政能力的选择。当前人大制度的重大突破,就是在县以下(含县)人大已经全面实现直接选举,人大代表能够更加主动地行使好自己的职权。(2)对人大代表的约束更加严格。人大代表因触犯刑律或涉嫌触犯刑律而被罢免的情况已经出现。(3)人大投票决策机制正向科学化方向迈进。无记名投票、秘密投票和差额选举正在被日益广泛地使用。(4)人大加强了对政府预算的控制。在人大会上,对政府的预算和决算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要求政府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提前编制预算和试编复式预算,直接指出政府预算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要求整改。

第五章 预算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一、预算的定义与功能

(一)【国家预算】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支出结构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1、预算的分类:【划通过两张或两张以上的表格反映。

2、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数法】指中央政府的收支计划在前一年预算的基础上,参照本年度社会经济发展加以调整而确定。【零基法】指中央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的各项开支项目重新进行核定,以此确定本年度收支计划。

(二)国家预算的功能:1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预算是多层次的;公共收支分门别类;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既是计划,又是政府活动的归宿。)2对政府规模的控制(预算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 ▲由于国家预算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方向,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也体现公共经济学所界定的政府的三大职能,因此,预算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重要的地位。

(三)国家预算的五大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另加——事先审议性。

(四)PPBS 方式与国家预算:计划制订、方案评估、预算编制的体系。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一)均衡预算论——即无赤字收支平衡预算理论。

理论基础:市场竞争原则。 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律机制,通过竞争可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各项财政制度和政策本身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如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等)

(二)功能预算论

核心是相机抉择,凯恩斯注意的产物,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经济的增长而不比拘泥于预算均衡,财政政策应服从于宏观经济调控,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是赤字的。

【相机抉择】政府应该关注经济的增长而不必拘泥于预算均衡,财政政策应服从于宏观经济调控。

(三)高度就业预算论

核心是政府支出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收入水平。

(四)预算理论的变革(了解):20世纪30年代为止,均衡预算。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的功能财政。赤字财政和公共投资几乎成为挽救经济的唯一手段。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和非对称性迫使人们逐步放弃均衡预算,信奉功能财政。40年代,功能财政的破绽暴露。相机抉择造成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政策决定的时滞太长,预测的误差较严重;企业界存在揣摩政府经济政策的心理,使经济更不稳定。危机年代出现的赤字,是税收下降和支出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因而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动因。60年代,高度就业预算财政。控制支出而不是税收。减少政府支出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货币当局独立于财政的原则。80年代,建立国家预算两大基本原则:平衡预算原则;货币当局独立于财政的原则。

五、中国的国家预算

(一)现行复式预算的主要内容:复式预算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经常性预算是“吃饭财政”,即维持国家机器运转所需的财政收支计划;—建设性预算是“建设财政”,即国家对固有资产经营和其他建设性经济活动所需的财政收支计划。

1、(1)经常性收入: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的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包括除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以外的各项税收,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及其他收入。

(2)经常性支出:是指国家用于维持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用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2、(1)建设性预算收入:是指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取得的收入,各项专项建设基金和国家明确用于建设方面的收入。具体包括经常性预算节余、专项建设性收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排污费、水资源费等)、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

(2)建设性预算支出:是指国家预算中用于各项经济建设活动的支出。具体包括生产性基本建设性支出、企业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

六▲我国复式预算的存在问题及改革:

(一)存在问题:1、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界限不清。(公共产品的维修和生产没有包含在经常性预算中;建设性预算包含了许多税收。)2、复式预算的目的没有达到。(目的是统一国家财政,强化资金管理,但存在大量预算外资金。)3、现行复式预算的编制和内容未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保障问题;国有企业问题。)

七、我国的预算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会前一个月送交预算草案。需要完善之处:预算审议的深入和细化;对预算调整的把关有限。财政部门的预算监督。中央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日常监督检查、专向监督检查、全国财税大检查。

八、【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的企业主管部门(集团)和政府委托的其他结构代为履行或行使政府职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七、预算改革方向

1、部门预算改革

2、政府采购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按照国家的预算级次,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弊端:

(1)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2)预算信息管理滞后(3)大量资金沉积。总体上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使政府直属各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统一会计核算,实行单一账户、集中支付,实现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特别是预算外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是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的一项重要突破。

4、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首先,将现行的二元复式预算逐步改为多元复式预算;其次,逐步实行零基预算。

第六章 公共支出理论

一、 公共支出定义与分类

(一)所谓【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二)公共支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可以把公共支出作以下分类:

1、按支出的经济性质(是否有直接的补偿)可分为:1、【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具体包括经常性费用支出和建设性费用支出。2、【转移性支出】是指经财政之手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无偿地转移给另外一部分人使用。具体包括各种补贴、补助 、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等。

2、按支出的目的可分为:1、【国防、警察、法庭、监狱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财政支出。具体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2、【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可享受的支出。如教育支出、医药支出、企业补助支出、债务支出等。

4、按政府对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关可以根据每个财政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的支出。 (三)、公共支出的增长理论

际收入的提高,对这些服务的公共支出的比例也会提高。

(四)、公共支出的原则:(08简答)1、经济效益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结构

(一)、公共消耗性支出

1、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2、教育支出(政府介入教育的理由: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使整个社会因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教育为优值品,往往因私人评价过低而供给不足;政府从社会再分配的角度,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资本市场不完善(流动性约束) ,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尤为明显。)3、公共保健支出(公平问题,保健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包间市场中的公共产品与外部性问题)4、公共投资(侧重于社会效益,多投资于社会公益性、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性投资领域;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一般为大型长期项目;资金来源于预算资金或其他政府融资 ;)

(二)公共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基金制】就是指受益人接受的社会保障补贴来源于他本人以及他的单位和国家为他在受益以前年份所做的积累。【现收现付制】指政府以每年手脚的投保资金支付当面应支付的社会保障费用。

2、【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生产者或消费者系统一定的补助或津贴。财政补贴的内容:(1)【价格补贴】是指国家为安定人民生活,由财政向企业或居民支付的,为纠正人民生活必需品或农业生产资料等的价格不合理而支付的有关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是指国家财政在企业发生政策性亏损等情况时,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而机遇的财政补贴。(3)【财政贴息】(09名解)是指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政府代企业支付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4)税前还贷和税收支出,【税前还贷】就是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三、相关概念

【影子价格】即针对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劳务所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

第七章 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收入的】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从企业和家庭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二、税收的特征(07年简答):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二、相关概念

1、【税收】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的公共收入。

2、【公债】政府凭借自身信用,按市场供求关系自愿灵活地取得的公共收入。其他收入:收费、捐赠、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战争赔款等。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就是把课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所得税课征时使用的税率。

4、【累退税率】指边际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税率

5、【税收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负担。

6、【税收的归宿】是税收负给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7、【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产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使得价格决定,进而分析税收的影响。

8、【一般均衡分析】就是假设各种产品、生产和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都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所有产

品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都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9、【收入效应】是因某种税开征或增加而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产生的效应。

10、【替代效应】适当税收影响商品或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一个人以一种消费形式或行为替代另一种产生的效应。

11、【增价税】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劳务收入额扣除经营中的物质消耗后的余额。

三、税收转嫁的类型

1、【前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2、后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购入价格或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

3、【消转】也称转化或扩散转移,是一种特别的转嫁现象,它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之后,税负既不前转,也不后转,税负在国民收入的增量中自行消化,因而没有特定的负税人。消转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生产成本递减、商品销量尚有扩大的弹性、生产技术与方法尚有发展与改进的余地,以及税负不重等。

4、【税收的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付的税款,通过压价购进的形式在购买时预先扣除,把税负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是后转的特殊形式。

四、税收原则

1、公平原则(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人根据他由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水平来缴纳相应水平的税收,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中获得的收益相等(2)、纳税能力原则:纳税能力原则要求根据纳税人纳税能力来确定应负担的税负,现实中在衡量纳税人能力的标准主要限于收入、消费和财产。

2、效率原则(1)税收的中性原则,是指税收制度的设计应尽可能的使税收不影响市场中各相对价格,保证纳税主体纳税前后经济行为的一致,即保持税收的中性。(2)节约便利原则

3、稳定和增长原则

五、中国的税收

(一)现行税种:个人所得税(对中国居民个人和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非居民的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对中国境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消费税(国家为了体现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对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二)中国税收的进一步改革:1、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应选择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拓宽税基,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调整费用扣除,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制度,建立源泉控制、双向申报、交叉稽核的征管机制)。2、完善企业所得税。3、增值税的进一步改革。(扩大课税范围、改进税基)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一、收入基本概念

1、【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注重效率)

2、【规模分配】也称个人和家庭分配,是从分配是否公平的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的国民收入宏观层次再分配)

3、【库兹涅茨比率】把各阶层的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的差额的绝对值加总起来。

二、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一)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边沁

2、基本论点: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即大多数人的效用的和利益。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该是为了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1、代表人物:罗尔斯

2、基本观点:政府应该选择公正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公正的原则是公正协商或谈判的结果,罗尔斯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而是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主张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社会上状况最差的认得福利最大化。他把收入再分配看成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三)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

1、代表人物:诺齐克

2、基本观点:强调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反对为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来牺牲自己的权利。认为只要收入分配不是以公正手段进行,政府就不应该干涉,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再

不平等也是公正的。认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四)库兹涅茨的倒U 型理论(08简答 略)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与手段

1、【收入再分配】是发生在国民收入领域中的分配主体分割和占有分配对象的过程,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利交易。

2、【收入再分配制度】也就是收入分配交易规则和综合,是一规则和条文体现出来的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利—利益的交易关系。

3、【社会保障】政府为了确保最低生活水平,运用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或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身上,以形成一个社会安全网。

4、【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

5、【社会救助】是国家队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给予的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制度。

6、【社会福利】(10年名解)是国家和社会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福利性补贴和福利事业的总称。

7、【社会优抚】是政府依照法律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其家庭所给予的物质优待和抚恤。

8、【受益基准制】是根据受益人的现状来提供相应社会保障,强调的是公平和社会伦理。

9、【缴款基准制】是根据资金来源和数量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相关的政治决策主要有

1、价格管制、最低工资立法。

2、就业支援: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出口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限制外国移民流入,促进本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自主职业训练和再就业信息;颁布旨在消除本国国民就业上的民族、宗教信仰以及性别歧视和差别;调停劳资纠纷,在工资、就业、劳动条件等问题上充当仲裁人,在道义上向工会和工人集团提供支援。

3、反贫困计划。

4、振兴教育

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立保障制度的选择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以缴纳基准值为主重新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4、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障资金经营要分开。

5、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相互配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形成。

六、三条保障线: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企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成。

第九章 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

一、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洗手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二、公债的种类

1、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国家借款是最原始的举债形式,是举借外债,向本国中央银行借债;发行债券时对公众和企业借债,具有普遍性,成本较高。

2、自有公债和强制公债。自有公债指政府发行的公债,由人民根据公债的条件,自由决定购买与否,不加任何限制,现代世界各国的公债,多为这种形式。强制公债指当政府财政状况异常困难时,凭借政府权力向人民强行推销债券。

3、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国内公债】指在国内发行的公债,债权人为本国公民或机构。国外公债指在国外发行的公债,债权人为国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

4、长期公债、中期公债和短期公债。【长期公债】指到期时间在10年以上的公债,【中期公债】介于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公债;【短期公债】指一年以内到期的公债。

5、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可转让公债】指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买卖的公债。【不可转让公债】之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三、国债的发行

(一)国债的发行方式。

1、公募法。

(1)国家财政部门(或委托其他部门)向社会直接公开发行国债,取得资金,其发行费用与损失皆由国家承担(优点:发行面广,普遍地吸收社会上的闲置资金。缺点:推销时间长,发行成本较高。)

(2)公募拍卖方式,指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国债,具体的拍卖方法包括价格拍卖和收益拍卖。

2、公卖法:政府将要发行的国债委托经纪人在证券市场上代为销售

3、承购包销:国家将发行国债的数额、费用等条件,经过协商统一由金融机构承购,金融机构再向社会推销。

(二)国债的发行价格

1、【平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按票面值出售,到期亦按票面值还本。(条件:一是市场利率要与国债发行利率大体一致;二是政府的信用必须良好。)

2、【折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原因:一是政府处于鼓励投资者踊跃认购的目的而用减价的方式给予额外的利益;二是市场利率上升,政府必须降低发行价格,债券才能找到认购者或承购者。)

3、【溢价发行】是政府债券以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

四、国债的偿还方式

1、分期逐步偿还法:即对一种债券规定几个还本期,每偿还一定比例,直至债券到期时,本金全部偿清。

2、抽签轮次偿还法:即在国债偿还期内,通过定期按债券号码抽签对好以确定偿还一定比例债券,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债券皆中签偿清为止。

3、到期一次偿还法:即实行在债券到期日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偿清为止。

4、市场购销偿还法:即在债券期限内,定期或不定期地从证券市场上赎回一定比例债券,赎回后不在卖出,一直在这种债券期满时,已全部或绝大部分被政府所持有,从而债券的偿还实际上已变成一个政府内部的账务处理问题。

5、以新债代旧债,即通过发行新债券来兑换到期的旧债券,已到达偿还旧债的目的。

五、国债市场

1、【国债市场】是政府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国债交易活动,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债发行市场】是国债发行的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

公共经济学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一、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08名解)----经济学的效率,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 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二)【社会总收益TSR 】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产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三)【社会总成本TSC 】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四)【摩擦性失业】由于技术、季节等原因,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五)【资源性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造成的失业。

(六)【非自愿失业幅度】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却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七)资源配置的方式(09简答):

1、传统社会的习惯

(1)习惯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2)习惯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习惯支配的传统社会中,用世袭分工制度解决生产和分配问题,习惯作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与延续。习惯窒息了社会的创新,导致传统社会发展缓慢。

2、命令(政府)机制

(1)定义:【命令机制】主要是指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的资源配置方式。

(2)适用条件: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时期,命令机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必然造成经济决策权的集中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度,影响社会福利的增进。

3、 市场机制:

(1)定义:【市场机制】是指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

(2)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3)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① 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点: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②市场是一种产品的买方和卖方互相竞争,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③价格调节生产:均衡——不均衡——均衡

(4)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下的解决途径:①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企业受利润驱使被引向生产生产需求和利润高的产品。②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价格竞争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者 的唯一办法是采用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压低成本。③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工资率、利息、地租、利润。这些要素又构成人们的收入。

(五)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的代名词,也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假设。

(1)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人数很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自由进出和退出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还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的一致性;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生产和消费不存在外部经济;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

(一)早期政府财政的特征:在“自由放任”主张的影响下,国家财政特征为:①支出方面:财政支出起初比封建时期有所削减,后来支出的绝对额有所增长,但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②收入方面:税负较轻,税种设计上以商品税、关税等间接税为主,不征所得税;③国家预算经常取得平衡,很少出现赤字; ④国家不轻易举债,国债负担较轻。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①竞争失效:产品差别、交易成本;特殊行业:规模经济、自然垄断。②公共产品问题:非竞争性、非排除性——私人部门不愿提供。③外部性问题: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的存在。④市场的不完全:保险市场、资本市场、新兴高科技产业。⑤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教育、香烟⑥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经济学。⑦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劳动力成本难以控制;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经常现象;决策权分散和非理性决策导致经济失衡。⑧收入不公平分配问题:即使实现Parito 最优,也没有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要素和财富的初始分配不公可能导致竞争后的最终分配结果更加不公。

三、政府失灵和混合经济体制

(一)【混合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要求政府从多方面介入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使现代经济成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混合体。

(二)混合经济体制特点:①社会经济活动不仅满足个人经济目标,而且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②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③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界于自由放任和政府管制两种极端方法之间的“中间方法”;④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建

立经济上的合作关系;⑤政府加入经济过程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可通过选择政府的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三)政府的经济职能(07年论述)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主要政策工具: 公共支出(提供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产品、优值品。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支出)政府税收(通过调整税率鼓励或限制产品生产)。 政府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状况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将累进所得税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补贴,实现对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双向调节。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状况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将累进所得税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补贴,实现对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双向调节。

3、稳定经济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的,其中财政政策的地位举足轻重。政策工具: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通过调整预算收支来调节社会总需求);自动稳定器(累进所得税、失业救济金)

(四)政府失灵的表现:①有限信息:私人部门信息的不完全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而政府部门有限信息则是政府失灵的表现之一。②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③决策时限和效率的限制(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执行和生效时滞):④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①由于我国一度被隔绝于世界市场,决定了我国的原始积累不同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和勤俭节约,由国家把财富集中起来; ②为适应我国原始积累的要求,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公有制经济;③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经济运行机制采取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的方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三) 涵义:(1)要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2)正确发挥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作用机制和区别:

(1)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进,市场决策两个前提假设: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消费者的偏好;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提供所有的消费者所需的产品。(2)非市场决策影响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投票反映偏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3)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调整速度和是否带有强制性 。

二、交易

1、【简单交易】基本的直接交易,有两个经济人和简单的商品交易环境组成。

2、【复杂交易】被定义为超出经济学家想象的买者和卖者之外,还存在多种商品的交换环境。 三、个人偏好表达存在的问题:(一)个人偏好信息不完全

(二)不能真实反映偏好:1、隐瞒偏好2、策略性投票3、无意参与投票4、偏好强度差异。

四、阿罗假设内容

1、理性假设:对任何一组既定的社会偏好而言,社会选择规律都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完整的可传递的社会秩序。

2、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针对一组不同的被选项进行选择,只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选择的排序而不是其他的因素。

3、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个人认为X 比Y 强,那么社会选择顺序表明X 优于Y 。

4、无限制区域:不应当通过限制个人顺序的区域来产生社会顺序。

5、非独裁性:不存在有独裁者决定社会秩序的状况。

五、【直接民主】是指主权由公意组成,不可转让,不可剥削,也不可被代表,只能由人民集体直接行使。

六、【中位选民】是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结果的中间状态。

七、【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量,往往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八、【投票悖论】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表明:根本不存在一种能够满足阿罗5个假设条件的社会选择原则。

九、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同样嗜好的个人群体。 (二)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1信息成本:单个选民为了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更高效用的方案而收集信息的成本是高昂的。2稳定性:利益集团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成员偏好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候选人为求得选票的最大化,往往对利益集团的要求积极作出反应。3交易效率:政治交易中缺乏必要的约束,使交易效率

低下,刺激了利益集团通过自身活动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利益集团发挥作用的途径:1与立法机关的联系:往往充当说客的角色,尽量做好争取人的工作,以求通过自己想要的法令,否决自己不要的法令。2与行政机关的联系:主要通过向行政机关施加压力,把自己打扮成广泛民意的代表,迫使政府改变或修改决定以实现本集团的利益。

(四)利益集团作用的局限性:(课件)(1) 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大小与其在候选人或者政府官员心目中的重要性直接相关。(2)每个利益集团拥有不同的接近候选人的能力和不同的表达集团利益偏好的途径。当利益集团的能力较弱时,它对公共选择的影响力就回大打折扣。(3)选民从政治竞争中获得的利益部分取决于它所隶属的利益集团,当集团影响力较弱时,选民的福利可能小于他作为独立选民时可能获得的福利。

(五)寻租:公共经济学将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己谋利的行为称为【寻租】。

(六)、寻租的治理方法:(课后题)1、抑制设租,消散租金2、设定反寻租的政策法律3、政府人事制度改革

4、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和培养敬业精神。

十、官僚行为的特点:(1)缺乏竞争性: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独立性较大,而不同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不同的机构决定。(2)缺乏激励机制:官僚机构稳定,内部有晋升规则,但没有严格的效率考核,按部就班的决策过程排斥了有效的激励手段。(3)非利润化:官僚行为不严格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4)缺乏敏感性:官僚提供的产品不通过市场价格来表现,对产品的评价缺乏敏感性。(5)个人影响力较大:由于官僚职业化的队伍以及信息不公开,官僚的好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十一、政治经济周期:

(一)【政治经济周期】是由选举行为决定的宏观经济层面的政策运行周期。

(二)经济周期出现的前提:1、政府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次能够当选;2、选民投票时最关心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3、选民是近视的,短期效用最大化能够吸引选民的选票。

(三)【政府失灵】具体体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供给数量过多(过高的预算支出)、供给成本超过实际所需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政府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课件)(1)选民的偏好表达存在问题;(2)投票机制的选择、投票加总方式的选择都制约着选民实际的选择能力,降低了选民对公共产品供给者的约束能力;(3)利益集团的存在影响选民平等影响力的发挥;(4)缺乏竞争约束的官僚机构的存在;(5)政治家只关心当选和执政。 十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1)人大代表由建国初期的荣誉性称号,变革为参政能力的选择。当前人大制度的重大突破,就是在县以下(含县)人大已经全面实现直接选举,人大代表能够更加主动地行使好自己的职权。(2)对人大代表的约束更加严格。人大代表因触犯刑律或涉嫌触犯刑律而被罢免的情况已经出现。(3)人大投票决策机制正向科学化方向迈进。无记名投票、秘密投票和差额选举正在被日益广泛地使用。(4)人大加强了对政府预算的控制。在人大会上,对政府的预算和决算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要求政府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提前编制预算和试编复式预算,直接指出政府预算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要求整改。

第五章 预算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一、预算的定义与功能

(一)【国家预算】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支出结构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1、预算的分类:【划通过两张或两张以上的表格反映。

2、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数法】指中央政府的收支计划在前一年预算的基础上,参照本年度社会经济发展加以调整而确定。【零基法】指中央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的各项开支项目重新进行核定,以此确定本年度收支计划。

(二)国家预算的功能:1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预算是多层次的;公共收支分门别类;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既是计划,又是政府活动的归宿。)2对政府规模的控制(预算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 ▲由于国家预算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方向,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也体现公共经济学所界定的政府的三大职能,因此,预算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重要的地位。

(三)国家预算的五大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另加——事先审议性。

(四)PPBS 方式与国家预算:计划制订、方案评估、预算编制的体系。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一)均衡预算论——即无赤字收支平衡预算理论。

理论基础:市场竞争原则。 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律机制,通过竞争可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各项财政制度和政策本身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如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等)

(二)功能预算论

核心是相机抉择,凯恩斯注意的产物,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经济的增长而不比拘泥于预算均衡,财政政策应服从于宏观经济调控,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是赤字的。

【相机抉择】政府应该关注经济的增长而不必拘泥于预算均衡,财政政策应服从于宏观经济调控。

(三)高度就业预算论

核心是政府支出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收入水平。

(四)预算理论的变革(了解):20世纪30年代为止,均衡预算。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的功能财政。赤字财政和公共投资几乎成为挽救经济的唯一手段。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和非对称性迫使人们逐步放弃均衡预算,信奉功能财政。40年代,功能财政的破绽暴露。相机抉择造成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政策决定的时滞太长,预测的误差较严重;企业界存在揣摩政府经济政策的心理,使经济更不稳定。危机年代出现的赤字,是税收下降和支出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因而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动因。60年代,高度就业预算财政。控制支出而不是税收。减少政府支出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货币当局独立于财政的原则。80年代,建立国家预算两大基本原则:平衡预算原则;货币当局独立于财政的原则。

五、中国的国家预算

(一)现行复式预算的主要内容:复式预算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经常性预算是“吃饭财政”,即维持国家机器运转所需的财政收支计划;—建设性预算是“建设财政”,即国家对固有资产经营和其他建设性经济活动所需的财政收支计划。

1、(1)经常性收入: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的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包括除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以外的各项税收,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及其他收入。

(2)经常性支出:是指国家用于维持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用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2、(1)建设性预算收入:是指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取得的收入,各项专项建设基金和国家明确用于建设方面的收入。具体包括经常性预算节余、专项建设性收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排污费、水资源费等)、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

(2)建设性预算支出:是指国家预算中用于各项经济建设活动的支出。具体包括生产性基本建设性支出、企业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

六▲我国复式预算的存在问题及改革:

(一)存在问题:1、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界限不清。(公共产品的维修和生产没有包含在经常性预算中;建设性预算包含了许多税收。)2、复式预算的目的没有达到。(目的是统一国家财政,强化资金管理,但存在大量预算外资金。)3、现行复式预算的编制和内容未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保障问题;国有企业问题。)

七、我国的预算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会前一个月送交预算草案。需要完善之处:预算审议的深入和细化;对预算调整的把关有限。财政部门的预算监督。中央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日常监督检查、专向监督检查、全国财税大检查。

八、【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的企业主管部门(集团)和政府委托的其他结构代为履行或行使政府职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七、预算改革方向

1、部门预算改革

2、政府采购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按照国家的预算级次,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弊端:

(1)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2)预算信息管理滞后(3)大量资金沉积。总体上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使政府直属各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统一会计核算,实行单一账户、集中支付,实现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特别是预算外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是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的一项重要突破。

4、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首先,将现行的二元复式预算逐步改为多元复式预算;其次,逐步实行零基预算。

第六章 公共支出理论

一、 公共支出定义与分类

(一)所谓【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二)公共支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可以把公共支出作以下分类:

1、按支出的经济性质(是否有直接的补偿)可分为:1、【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具体包括经常性费用支出和建设性费用支出。2、【转移性支出】是指经财政之手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无偿地转移给另外一部分人使用。具体包括各种补贴、补助 、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等。

2、按支出的目的可分为:1、【国防、警察、法庭、监狱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财政支出。具体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2、【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可享受的支出。如教育支出、医药支出、企业补助支出、债务支出等。

4、按政府对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关可以根据每个财政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的支出。 (三)、公共支出的增长理论

际收入的提高,对这些服务的公共支出的比例也会提高。

(四)、公共支出的原则:(08简答)1、经济效益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结构

(一)、公共消耗性支出

1、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2、教育支出(政府介入教育的理由: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使整个社会因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教育为优值品,往往因私人评价过低而供给不足;政府从社会再分配的角度,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资本市场不完善(流动性约束) ,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尤为明显。)3、公共保健支出(公平问题,保健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包间市场中的公共产品与外部性问题)4、公共投资(侧重于社会效益,多投资于社会公益性、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性投资领域;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一般为大型长期项目;资金来源于预算资金或其他政府融资 ;)

(二)公共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基金制】就是指受益人接受的社会保障补贴来源于他本人以及他的单位和国家为他在受益以前年份所做的积累。【现收现付制】指政府以每年手脚的投保资金支付当面应支付的社会保障费用。

2、【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生产者或消费者系统一定的补助或津贴。财政补贴的内容:(1)【价格补贴】是指国家为安定人民生活,由财政向企业或居民支付的,为纠正人民生活必需品或农业生产资料等的价格不合理而支付的有关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是指国家财政在企业发生政策性亏损等情况时,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而机遇的财政补贴。(3)【财政贴息】(09名解)是指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政府代企业支付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4)税前还贷和税收支出,【税前还贷】就是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三、相关概念

【影子价格】即针对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劳务所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

第七章 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收入的】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从企业和家庭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二、税收的特征(07年简答):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二、相关概念

1、【税收】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的公共收入。

2、【公债】政府凭借自身信用,按市场供求关系自愿灵活地取得的公共收入。其他收入:收费、捐赠、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战争赔款等。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就是把课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所得税课征时使用的税率。

4、【累退税率】指边际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税率

5、【税收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负担。

6、【税收的归宿】是税收负给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7、【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产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使得价格决定,进而分析税收的影响。

8、【一般均衡分析】就是假设各种产品、生产和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都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所有产

品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都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9、【收入效应】是因某种税开征或增加而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产生的效应。

10、【替代效应】适当税收影响商品或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一个人以一种消费形式或行为替代另一种产生的效应。

11、【增价税】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劳务收入额扣除经营中的物质消耗后的余额。

三、税收转嫁的类型

1、【前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

2、后转嫁,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购入价格或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

3、【消转】也称转化或扩散转移,是一种特别的转嫁现象,它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之后,税负既不前转,也不后转,税负在国民收入的增量中自行消化,因而没有特定的负税人。消转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生产成本递减、商品销量尚有扩大的弹性、生产技术与方法尚有发展与改进的余地,以及税负不重等。

4、【税收的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付的税款,通过压价购进的形式在购买时预先扣除,把税负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是后转的特殊形式。

四、税收原则

1、公平原则(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人根据他由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水平来缴纳相应水平的税收,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中获得的收益相等(2)、纳税能力原则:纳税能力原则要求根据纳税人纳税能力来确定应负担的税负,现实中在衡量纳税人能力的标准主要限于收入、消费和财产。

2、效率原则(1)税收的中性原则,是指税收制度的设计应尽可能的使税收不影响市场中各相对价格,保证纳税主体纳税前后经济行为的一致,即保持税收的中性。(2)节约便利原则

3、稳定和增长原则

五、中国的税收

(一)现行税种:个人所得税(对中国居民个人和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非居民的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对中国境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消费税(国家为了体现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对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二)中国税收的进一步改革:1、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应选择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拓宽税基,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调整费用扣除,建立科学的费用扣除制度,建立源泉控制、双向申报、交叉稽核的征管机制)。2、完善企业所得税。3、增值税的进一步改革。(扩大课税范围、改进税基)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一、收入基本概念

1、【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注重效率)

2、【规模分配】也称个人和家庭分配,是从分配是否公平的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的国民收入宏观层次再分配)

3、【库兹涅茨比率】把各阶层的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的差额的绝对值加总起来。

二、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一)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边沁

2、基本论点: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即大多数人的效用的和利益。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该是为了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1、代表人物:罗尔斯

2、基本观点:政府应该选择公正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公正的原则是公正协商或谈判的结果,罗尔斯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而是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主张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社会上状况最差的认得福利最大化。他把收入再分配看成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三)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

1、代表人物:诺齐克

2、基本观点:强调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反对为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来牺牲自己的权利。认为只要收入分配不是以公正手段进行,政府就不应该干涉,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再

不平等也是公正的。认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四)库兹涅茨的倒U 型理论(08简答 略)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与手段

1、【收入再分配】是发生在国民收入领域中的分配主体分割和占有分配对象的过程,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利交易。

2、【收入再分配制度】也就是收入分配交易规则和综合,是一规则和条文体现出来的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利—利益的交易关系。

3、【社会保障】政府为了确保最低生活水平,运用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或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身上,以形成一个社会安全网。

4、【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

5、【社会救助】是国家队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给予的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制度。

6、【社会福利】(10年名解)是国家和社会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福利性补贴和福利事业的总称。

7、【社会优抚】是政府依照法律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其家庭所给予的物质优待和抚恤。

8、【受益基准制】是根据受益人的现状来提供相应社会保障,强调的是公平和社会伦理。

9、【缴款基准制】是根据资金来源和数量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相关的政治决策主要有

1、价格管制、最低工资立法。

2、就业支援: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出口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限制外国移民流入,促进本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自主职业训练和再就业信息;颁布旨在消除本国国民就业上的民族、宗教信仰以及性别歧视和差别;调停劳资纠纷,在工资、就业、劳动条件等问题上充当仲裁人,在道义上向工会和工人集团提供支援。

3、反贫困计划。

4、振兴教育

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立保障制度的选择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以缴纳基准值为主重新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4、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障资金经营要分开。

5、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相互配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形成。

六、三条保障线: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企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成。

第九章 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

一、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洗手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二、公债的种类

1、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国家借款是最原始的举债形式,是举借外债,向本国中央银行借债;发行债券时对公众和企业借债,具有普遍性,成本较高。

2、自有公债和强制公债。自有公债指政府发行的公债,由人民根据公债的条件,自由决定购买与否,不加任何限制,现代世界各国的公债,多为这种形式。强制公债指当政府财政状况异常困难时,凭借政府权力向人民强行推销债券。

3、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国内公债】指在国内发行的公债,债权人为本国公民或机构。国外公债指在国外发行的公债,债权人为国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

4、长期公债、中期公债和短期公债。【长期公债】指到期时间在10年以上的公债,【中期公债】介于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公债;【短期公债】指一年以内到期的公债。

5、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可转让公债】指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买卖的公债。【不可转让公债】之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三、国债的发行

(一)国债的发行方式。

1、公募法。

(1)国家财政部门(或委托其他部门)向社会直接公开发行国债,取得资金,其发行费用与损失皆由国家承担(优点:发行面广,普遍地吸收社会上的闲置资金。缺点:推销时间长,发行成本较高。)

(2)公募拍卖方式,指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发行国债,具体的拍卖方法包括价格拍卖和收益拍卖。

2、公卖法:政府将要发行的国债委托经纪人在证券市场上代为销售

3、承购包销:国家将发行国债的数额、费用等条件,经过协商统一由金融机构承购,金融机构再向社会推销。

(二)国债的发行价格

1、【平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按票面值出售,到期亦按票面值还本。(条件:一是市场利率要与国债发行利率大体一致;二是政府的信用必须良好。)

2、【折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原因:一是政府处于鼓励投资者踊跃认购的目的而用减价的方式给予额外的利益;二是市场利率上升,政府必须降低发行价格,债券才能找到认购者或承购者。)

3、【溢价发行】是政府债券以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

四、国债的偿还方式

1、分期逐步偿还法:即对一种债券规定几个还本期,每偿还一定比例,直至债券到期时,本金全部偿清。

2、抽签轮次偿还法:即在国债偿还期内,通过定期按债券号码抽签对好以确定偿还一定比例债券,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债券皆中签偿清为止。

3、到期一次偿还法:即实行在债券到期日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偿清为止。

4、市场购销偿还法:即在债券期限内,定期或不定期地从证券市场上赎回一定比例债券,赎回后不在卖出,一直在这种债券期满时,已全部或绝大部分被政府所持有,从而债券的偿还实际上已变成一个政府内部的账务处理问题。

5、以新债代旧债,即通过发行新债券来兑换到期的旧债券,已到达偿还旧债的目的。

五、国债市场

1、【国债市场】是政府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国债交易活动,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债发行市场】是国债发行的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


相关文章

  • 行政管理经验
  • 报考厦门大学 行政管理的 经验之谈 复试结果出来了,一切终归尘埃落定了,既兴奋又感慨.经过马拉松式的奔跑,我非常荣幸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拿到了公费,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我的专业课拿了高分: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 ...查看


  • 北师大行政管理考研经验分享
  • 北师大行政管理考研经验分享 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回首考研路,的确有很多感慨和心得.从师大论坛上获得了很多资源,结识了很多朋友,把考研经验写于此,真诚地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同样在为梦想而努力的你有些许帮助. 一.定好目标: 我是 ...查看


  •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 ...查看


  •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中央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专业复试总分分数线 院系名称(代码) 报考专业名称财政学 财政学-05资产评估金融学 金融学-05金融分析与金融工程 金融学院(002 ...查看


  • 北航考博行政管理考博内部资料导师课件参考书-育明考研考博
  • 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考博复习规划-育明考博 一.2016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行政管理考博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 (120401) 行政管理 2015年7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考试时间:2015年11月28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方向须知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方向须知 凯程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备考就业的内容,希望广大考生根据复习建议规划复习计划,取得好的成绩.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机构! 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今天凯程老师详细的详细给广大考生讲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同时文章也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凯程就是 ...查看


  •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笔记整理(1)公民的政治生活
  •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笔记整理(1)公民的政治生活 1.国家的含义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国家的阶级性即国体.历史上有四种国体,即:奴隶社会. ...查看


  • 公共危机管理笔记
  • 第十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节 公共危机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内涵 危机,是指个人.群体和着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了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等引发的,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 ...查看


  • 武汉大学传播学考研各科目介绍
  • 武汉大学传播学考研各科目介绍 一.传播学教程 这本书,编的很经典,条里很分明,看起来也十分容易.关于这本书的笔记什么的,在网上已经很多了,可以下来看看.我是先看的笔记,把重点知识先差不多过了几遍.把重点知识背了下,比如什么使用满足,传播制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