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静安区语文一模

2009年静安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散文文类的开放与跨越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其次,迈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路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却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交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游, 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 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500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 《中时晚报》 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明道文艺》的“游记行脚”专栏,《幼狮文艺》的“双人记”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丁)

③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辽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精确地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萧萧在编选《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四篇文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于1995年出版的 《强悍而美丽》,张启疆1996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曼·蓝波安所写的 《冷海情深》 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后,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路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创作,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新诗、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 《这个城市》、《第三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拜欧洲文化、 反学院派、 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的“通俗”主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 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具者, 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⑤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位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型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 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__;“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追求和异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___处,理由是______(3分)

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2分)

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异同点。(4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写,只刻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如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将来都会喜欢。

6.结合第⑤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过100字)(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7.文章①②③段开头一再强调“不懂得”“不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8.第④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和六个“真的”,其目的是_________(2分)

9.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2分)

10.第⑧段写“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又写了“公鸡”和“老狗”,有什么用意?(3分)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证据”,是指“我”原来家园中的事物,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当年生活的印记,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

B.文章第②段描绘了村庄的残破景象,预示着村庄最终的消亡,语言清丽自然,给人很强的感染力。

C.第④段开头“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这两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三段总结,又领起了下文。

D.第⑦段中“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和对故园不再的感伤。

E.文末作者伤感地说自己踏上了“虚无之途”,这是指所有的证据都消失了,“我”感到非常的空虚,由此意识到人生的无常,所以人生之路是虚无之途,人最终是无法回家的。

F.本文在表现思想之情上独辟蹊径,人一个人的迁徙写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体的故乡场景描写之中,行文含蓄,又饱含深情。

12.有人认为本文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其内涵已超出了我们对传统乡愁的理解。请说出这种内涵究竟是什么?(5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蒹葭萋萋,_________。 (《诗经·蒹葭》)

(2)__________,丘峦崩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6)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 (志南《绝句》)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8)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4.辛弃疾的号是_____,作品集为《__________》(2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16.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将园记

方苞

由正街之西有废墟焉。先君子尝指以示余曰:“此吾家故园也。汝曾大父自桐迁金陵,实始居此,其后定居土街。宅出质,园无主,长廊曲槛、轩亭花石遂尽于居民之毁窃,而荒秽至此。”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宅已六易主,久之议始成,以甲申七月入居。因步园之旧址,缭以百堵,隔居民之漱浣者,然后出池之淤以实下

①地,而清流汇焉。堰之使方,圃其四周。池东有独树,荫三丈余,甃其下,可列坐,风谡谡,

②虽盛夏不留蚊蝇。先君子日召故人欢饮其间,将俟其成,而名子曰“将园”,取诗人“将父”、

“将母”之义也。

越三岁,而先君子殁,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奉老母居其北,而余读书其南。又数年,复于池东南隅为堂,敞其中,棂其左右,而翼其西偏以临于池。庑堂之东,上属于四室,编篱穿径,列植竹树。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莳花灌畦;或立池上,视月之始生,清光莹然,不知其在城市中也。南堂成于庚寅之春,其西翼尚未完工。

辛卯十有一日,余以《南山集》牵连被逮。又二年出狱。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每夏日,辄语内御者曰:“池中荷新出,柳条密蒙,桐荫如盖矣。”

余出狱之次年,宅仍他属。又三年,园亦出质。乃记所由始示兄子道希,使知此大父母精神所凭依,而余之心力尝竭焉,毋淹久于他姓也。

[注释]①甃:指砖砌的坐台。 ②将:奉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 ②园亦出质 ..

18.与例句“而清流汇焉”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于是余有叹焉 ..

C 余收尔骨焉 D 裘马过世家焉 ..

19.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堰之使方 B 圃其四周 ..

C 日召故人欢饮其间 D 棂其左右 ..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

②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

21.找出文中描写“将母”的语句。(2分)

22.比较本文与《项脊轩志》的异同。(4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23-26题。(11分)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別材,非关书也;诗有別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义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內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读喜賈島、姚合之语,稍稍复就

①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

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茲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原注: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23.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2分)

24.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__________现象,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____________。(3分)

25.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宋诗创作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C.黄庭坚在文字上特别下了大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作者感到欣慰并予以赞赏。

D.赵紫芝、翁灵舒等人,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渐渐恢复接近了他们清寒苦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也大多模仿这种诗体,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作者对此感到悲哀。

26.你是否同意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以所学过的宋诗为例,谈谈你的观点。(4分)

二 写作 70分

27.作文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其他许多公共场所,除中文标识外还配以各种外语标识,我们认为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公共场所除本国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及独立性的需要。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年静安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新的突破”是指: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的写作逐步志向专业化、深度化、系统化(1分)。“新的跨越”是指: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从而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1分)

2.丁(1分);“和异地、异文化对话”与前一句中“更深刻的文化体会”相呼应,“文体”与前一句的“旅游散文”对应(2分)(如选“乙”,并指出与前面的“异域的散文作品”“异国文化”相呼应,给1分)

3.运动散文、音乐散文(各1分)

4.相同点:都属于海洋散文,是在亲身接触海洋的基础上写作的以海洋为主题的作品。(类别1分,主题1分) 不同点:廖鸿基的作品,主要介绍海洋景观和生物(1分);蓝波安的作品,以人在海洋上的生活为主要内容。(1分)

5.C

6.明确观点1分,具体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7.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1分),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1分)

8.(反复和排比)表现“我”对以往一切的怀疑和失去证据后的无奈(1分),由此深刻表达“我”对故乡生活的深深司令和依恋。(1分)

9.通过细节,“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形象地揭示出村庄中的人们在与残酷的自然搏斗中慢慢老去的过程,(1分)旧墙、院门作为证据都将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有如风声吹过的经历。(1分)

10.表面写“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公鸡”“老死窝中的黑狗”,实际上是写家(1分)。在故乡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作者在心里问自己:家里的大公鸡和那条黑狗还在吗?本质上还是在写对故乡的无法割舍的感情(1分)只不过是把对故乡的感情变成子大公鸡和黑狗这样的具体形象而已。

11.B、E

12.一般的思乡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本文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2分)。思乡情怀及故乡村庄仅仅是文本的外壳(1分),而最主要的还在于表明家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2分)

13.略

14.稼轩 《稼轩长短句》

15.B

16.这首词题为“代人”,实为“照己”。城中桃李,虽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能结合注释回答1分,指出对比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

17.①能够;②抵押

19.C

20.①先父喜欢出外游历山水,等到年纪衰老后不能经常出游,平时在家心情非常苦闷,于是就打算重新恢复这座宅子。(关键词:既、数、居、郁郁)

②我蒙受皇上的恩德被召入宫中担任编纂典籍的工作,我的老母亲也北上京城投靠我。(要点:主语承前省略“我”、被动句)

21.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莳花灌畦;(1分)或立池上,视月之始生,清光莹然,不知其在城市中也(1分)

22.相同点:都是选取日常生活小事来反映亲情(1分);都借屋子的兴衰、变迁反映家庭的变故、个人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怀旧、思念之情。(1分)

不同点:《项》文以“悲”“喜”的情感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将》文以将园的复建、出质的时间顺序为写作线索。(1分)《项》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描写三代女性对自己的关爱,感情朴素动人,语言简洁平淡又蕴含深情;《将》文从自家园林命名为“将园”的缘由出发,叙述自己奉养父母的过程,又含有自己无力奉养父母的遗憾。(1分)

23.别趣;别材

24.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1分)诗歌作品的语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面要素,组合为一个整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2分)(意对即可)

25.D

26.可以朱熹《观书有感》、功轼《题西林壁》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诗为例,(2分)指出宋代诗歌虽总的成就不及唐诗,但取得了异于唐诗的新成就。(1分)唐诗的情趣是一种境界,但只要做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宋诗的理趣也是一种成就。(1分)(如支持作者对宋诗的批评态度,亦酌情给分)

27.作文评分标准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009年静安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散文文类的开放与跨越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其次,迈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路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却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交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游, 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 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500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 《中时晚报》 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明道文艺》的“游记行脚”专栏,《幼狮文艺》的“双人记”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丁)

③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辽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精确地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萧萧在编选《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四篇文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于1995年出版的 《强悍而美丽》,张启疆1996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曼·蓝波安所写的 《冷海情深》 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后,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路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创作,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新诗、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 《这个城市》、《第三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拜欧洲文化、 反学院派、 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的“通俗”主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 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具者, 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⑤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位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型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 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__;“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指: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追求和异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___处,理由是______(3分)

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2分)

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异同点。(4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写,只刻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如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将来都会喜欢。

6.结合第⑤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过100字)(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7.文章①②③段开头一再强调“不懂得”“不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8.第④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和六个“真的”,其目的是_________(2分)

9.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2分)

10.第⑧段写“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又写了“公鸡”和“老狗”,有什么用意?(3分)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证据”,是指“我”原来家园中的事物,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当年生活的印记,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

B.文章第②段描绘了村庄的残破景象,预示着村庄最终的消亡,语言清丽自然,给人很强的感染力。

C.第④段开头“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这两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三段总结,又领起了下文。

D.第⑦段中“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和对故园不再的感伤。

E.文末作者伤感地说自己踏上了“虚无之途”,这是指所有的证据都消失了,“我”感到非常的空虚,由此意识到人生的无常,所以人生之路是虚无之途,人最终是无法回家的。

F.本文在表现思想之情上独辟蹊径,人一个人的迁徙写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体的故乡场景描写之中,行文含蓄,又饱含深情。

12.有人认为本文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其内涵已超出了我们对传统乡愁的理解。请说出这种内涵究竟是什么?(5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蒹葭萋萋,_________。 (《诗经·蒹葭》)

(2)__________,丘峦崩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6)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 (志南《绝句》)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8)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4.辛弃疾的号是_____,作品集为《__________》(2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16.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将园记

方苞

由正街之西有废墟焉。先君子尝指以示余曰:“此吾家故园也。汝曾大父自桐迁金陵,实始居此,其后定居土街。宅出质,园无主,长廊曲槛、轩亭花石遂尽于居民之毁窃,而荒秽至此。”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宅已六易主,久之议始成,以甲申七月入居。因步园之旧址,缭以百堵,隔居民之漱浣者,然后出池之淤以实下

①地,而清流汇焉。堰之使方,圃其四周。池东有独树,荫三丈余,甃其下,可列坐,风谡谡,

②虽盛夏不留蚊蝇。先君子日召故人欢饮其间,将俟其成,而名子曰“将园”,取诗人“将父”、

“将母”之义也。

越三岁,而先君子殁,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奉老母居其北,而余读书其南。又数年,复于池东南隅为堂,敞其中,棂其左右,而翼其西偏以临于池。庑堂之东,上属于四室,编篱穿径,列植竹树。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莳花灌畦;或立池上,视月之始生,清光莹然,不知其在城市中也。南堂成于庚寅之春,其西翼尚未完工。

辛卯十有一日,余以《南山集》牵连被逮。又二年出狱。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每夏日,辄语内御者曰:“池中荷新出,柳条密蒙,桐荫如盖矣。”

余出狱之次年,宅仍他属。又三年,园亦出质。乃记所由始示兄子道希,使知此大父母精神所凭依,而余之心力尝竭焉,毋淹久于他姓也。

[注释]①甃:指砖砌的坐台。 ②将:奉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 ②园亦出质 ..

18.与例句“而清流汇焉”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于是余有叹焉 ..

C 余收尔骨焉 D 裘马过世家焉 ..

19.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堰之使方 B 圃其四周 ..

C 日召故人欢饮其间 D 棂其左右 ..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

②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

21.找出文中描写“将母”的语句。(2分)

22.比较本文与《项脊轩志》的异同。(4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23-26题。(11分)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別材,非关书也;诗有別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义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內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读喜賈島、姚合之语,稍稍复就

①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

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茲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原注: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23.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2分)

24.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__________现象,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____________。(3分)

25.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宋诗创作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C.黄庭坚在文字上特别下了大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作者感到欣慰并予以赞赏。

D.赵紫芝、翁灵舒等人,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渐渐恢复接近了他们清寒苦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也大多模仿这种诗体,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作者对此感到悲哀。

26.你是否同意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以所学过的宋诗为例,谈谈你的观点。(4分)

二 写作 70分

27.作文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其他许多公共场所,除中文标识外还配以各种外语标识,我们认为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公共场所除本国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及独立性的需要。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年静安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新的突破”是指: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的写作逐步志向专业化、深度化、系统化(1分)。“新的跨越”是指: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从而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1分)

2.丁(1分);“和异地、异文化对话”与前一句中“更深刻的文化体会”相呼应,“文体”与前一句的“旅游散文”对应(2分)(如选“乙”,并指出与前面的“异域的散文作品”“异国文化”相呼应,给1分)

3.运动散文、音乐散文(各1分)

4.相同点:都属于海洋散文,是在亲身接触海洋的基础上写作的以海洋为主题的作品。(类别1分,主题1分) 不同点:廖鸿基的作品,主要介绍海洋景观和生物(1分);蓝波安的作品,以人在海洋上的生活为主要内容。(1分)

5.C

6.明确观点1分,具体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7.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1分),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1分)

8.(反复和排比)表现“我”对以往一切的怀疑和失去证据后的无奈(1分),由此深刻表达“我”对故乡生活的深深司令和依恋。(1分)

9.通过细节,“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形象地揭示出村庄中的人们在与残酷的自然搏斗中慢慢老去的过程,(1分)旧墙、院门作为证据都将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有如风声吹过的经历。(1分)

10.表面写“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公鸡”“老死窝中的黑狗”,实际上是写家(1分)。在故乡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作者在心里问自己:家里的大公鸡和那条黑狗还在吗?本质上还是在写对故乡的无法割舍的感情(1分)只不过是把对故乡的感情变成子大公鸡和黑狗这样的具体形象而已。

11.B、E

12.一般的思乡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本文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2分)。思乡情怀及故乡村庄仅仅是文本的外壳(1分),而最主要的还在于表明家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2分)

13.略

14.稼轩 《稼轩长短句》

15.B

16.这首词题为“代人”,实为“照己”。城中桃李,虽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能结合注释回答1分,指出对比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

17.①能够;②抵押

19.C

20.①先父喜欢出外游历山水,等到年纪衰老后不能经常出游,平时在家心情非常苦闷,于是就打算重新恢复这座宅子。(关键词:既、数、居、郁郁)

②我蒙受皇上的恩德被召入宫中担任编纂典籍的工作,我的老母亲也北上京城投靠我。(要点:主语承前省略“我”、被动句)

21.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莳花灌畦;(1分)或立池上,视月之始生,清光莹然,不知其在城市中也(1分)

22.相同点:都是选取日常生活小事来反映亲情(1分);都借屋子的兴衰、变迁反映家庭的变故、个人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怀旧、思念之情。(1分)

不同点:《项》文以“悲”“喜”的情感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将》文以将园的复建、出质的时间顺序为写作线索。(1分)《项》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描写三代女性对自己的关爱,感情朴素动人,语言简洁平淡又蕴含深情;《将》文从自家园林命名为“将园”的缘由出发,叙述自己奉养父母的过程,又含有自己无力奉养父母的遗憾。(1分)

23.别趣;别材

24.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1分)诗歌作品的语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面要素,组合为一个整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2分)(意对即可)

25.D

26.可以朱熹《观书有感》、功轼《题西林壁》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诗为例,(2分)指出宋代诗歌虽总的成就不及唐诗,但取得了异于唐诗的新成就。(1分)唐诗的情趣是一种境界,但只要做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宋诗的理趣也是一种成就。(1分)(如支持作者对宋诗的批评态度,亦酌情给分)

27.作文评分标准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文章

  • 副校长述职报告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年的工作又要告一段落了.回首总结,感觉还是比较充实的.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在各部门行政的密切配合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我完成了自己分管的工作.一年来的工作让我感到很欣慰 ...查看


  • 9.2014静安语文一模
  • 静安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检测2014.01 语文学科试卷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 ...查看


  • 2013-2014学年上海静安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复习题及答案
  • 2013-2014学年上海静安区九年级(上) 期末语文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言文 (一) 默写 1.风劲角弓鸣,.<观猎> 2.昨夜江边春水生,.<观书有感>(其二) 3.惶恐滩头说惶恐,.<过零丁洋> 4 ...查看


  • 2012年媒体发布最新上海地区小学排名
  • 2012年媒体发布最新上海地区小学排名 又到一年升学季,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参考起来了 2012年媒体发布最新上海地区小学排名 一. 徐汇区(14所) 1. 上海小学(特色:语文) 对口中学: 上海教科院附中 上海小学是长桥梅陇地区好的小学. ...查看


  • 2017上海静安区语文一模
  • 静安区2017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草枯鹰眼疾,(<观猎>) 2.,爱上层楼.(<丑奴儿>) 3.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4.,曾益 ...查看


  • 深圳市民办学校调查
  • 深圳民办中小学排行榜 发现民办中小学的真实价值(组图) 2011-01-05 17:01:00 来源: 深圳新闻网(深圳) 跟贴 1 条 手机看新闻 发现民办中小学的真实价值 ――关于网大民办中小学排行榜(深圳) 做了11年"中国 ...查看


  • 2017年上海静安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 2017年静安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草枯鹰眼疾,. <观猎> 2.,爱上层楼. <丑奴儿> 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查看


  • 上海市重点小学对口初中
  • 一.徐汇区(14所) 1. 上海小学(特色:语文)对口中学:教院附中 2. 高安路第一小学(特色:艺术类 )对口中学:南模初中 五十四中学 徐汇中学 市四中学 淮海中学 3.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特色:名校附属)对口中学:师大三附中 ...查看


  • 上海市各区重点中小学名录
  • 一. 徐汇区(14所) *1.上海小学(特色:语文) 对口中学:教院附中 2. 高安路第一小学(特色:艺术类 )对口中学:南模初中 五十四中学 徐汇中学 市四中学 淮海中学 3.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特色:名校附属) 对口中学:师大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