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注意:a、溶液是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
举例:“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水、酒精。
b、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c、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只有水能做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d、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e、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三 :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许多分子的集合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
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3、乳化和溶解有着本质的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乳化:洗涤剂清洗油污
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1.溶解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蔗糖。
典例分类
【题型一】溶液的形成及判断
【典例】【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冰块 C.花生油 D.蔗糖
【题型二】物质溶于水的热现象
【典例】【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氧化钙 D.氢氧化钠
【题型三】溶解或乳化
【典例】【2014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五中学九年级三月月考】下列洗涤方法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用水冲洗杯子上的蔗糖
【变式训练】
1.【2014年重庆市】某初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筹备毕业晚会,预定有以下饮料,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啤酒 B. 酸奶 C. 矿泉水 D.可口可乐
2.【2014年湖南省株洲市】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3.【2014年四川省雅安市】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
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
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将溶液是否饱和要有两个前提:“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于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
则是不饱和溶液。
注:如果看有没有溶解的物质剩余,若有则是饱和溶液,若没有,则可能
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
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3、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克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三:溶解度曲线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 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④ 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4、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种:
①陡升型:(如图甲,代表物质KNO3 )从溶液中分离时
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
②平缓型:(如图乙,代表物质NaCl)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蒸发结晶法
③下降型:(如图丙,代表物质Ca(OH)2)从溶液中分离
时可采用蒸发结晶或升温结晶法
四: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
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五:混合物的分离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
物质,如KNO3 。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如海
水晒盐)
典例分类
【题型一】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典例】【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右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
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题型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典例】【2014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试题化学C】将某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①加入少量
生石灰后恢复
的原来温度;②降低温度。这两种情况下,前后均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的质量
B.Ca(OH)2的溶解度
C.溶液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式训练】
1.【2014年江苏省盐城市】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l℃时,a、b的溶解度都为20g
B. 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C.a、b的溶液都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析出晶体
D. a 、b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l℃ 时,都有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2.【2014年广东省佛山市】右下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M状态下的KNO3溶液65g,
若要将该
溶液经过处理后,刚好得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在t2℃时,将65g溶液倒出去32.5g
B.将65g溶液蒸发掉32.5g的水,再冷却到t2℃
C.在t2℃时,向65g溶液中加入15g KNO3固体并充分溶解
D.将65g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
3.【2014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化学适应性训练(二)】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下列分析
错误的是
A.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升温可使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50℃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B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50℃时,把9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190g溶液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各小题,每题5分,共50分)
1.【2014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五中学九年级三月月考】有一瓶密封保存放置的氯化钠溶液,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 B.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
C.瓶底会有固体析出 D.瓶内各部分溶液的浓度都相同
2.【2014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会有明显热量变化的是
A.硝酸铵 B.氯化钠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
3.【2014广东省广州市第47中学九年级5月月考】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剂一定是水
C.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D.溶液都是混合物
4.【2014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一模】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冰 B.蔗糖 C.植物油 D.碳酸钙
5.
【2014山东省日照市市直学校九年级中考模拟(一)】下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
15%
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t2℃时,将5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0克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6.【2014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试题化学C】将某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①加入少量生石灰
后恢复的原来
温度;②降低温度。这两种情况下,前后均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的质量
B.Ca(OH)2的溶解度
C.溶液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2014年重庆市A】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D.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8.【2014年内蒙古赤峰市】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9.【2014年湖北省孝感市】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B.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C.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C两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B中含有少量A,要提纯B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10.【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t2℃时,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将等质量甲、乙的两种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
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各小题,共50分)
11.(9分)【2014年内蒙古赤峰市】如图是物质A和B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
(1)图中表示B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2)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
(3)温度t1介于 ℃之间.
12.(9分)【2014年重庆市】 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t2℃时将20g甲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t2℃时乙的某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恰好达到饱状态,该过程中溶质的质量
(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3)将将t2℃时甲、乙晶体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将t2℃,甲溶液析出晶
体的质量 (填“>”、“=”或“<”)乙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
13.(9分)【
(13和。
(2)20℃时,各取NaCl、KNO3固体3.5g分别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
态的是 溶液。
(3)若将上表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
的温度范围是 (填序号)
A.0℃~20℃ B. 20℃~40℃ C. 40℃~60℃ D.
60℃~80℃
14.(15分)【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有一种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亚铁、少量硫
FeSO4·7H2O)
【查阅资料】 FeSO4·7H2O受热易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需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的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过滤。
15.(8分)【2014年甘肃省白银市】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要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方法是 (至少写两种).
(3)图中P点的含义是 .
一: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注意:a、溶液是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物质。
举例:“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水、酒精。
b、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c、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只有水能做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d、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e、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三 :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许多分子的集合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
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3、乳化和溶解有着本质的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乳化:洗涤剂清洗油污
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1.溶解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蔗糖。
典例分类
【题型一】溶液的形成及判断
【典例】【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冰块 C.花生油 D.蔗糖
【题型二】物质溶于水的热现象
【典例】【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氧化钙 D.氢氧化钠
【题型三】溶解或乳化
【典例】【2014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五中学九年级三月月考】下列洗涤方法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用水冲洗杯子上的蔗糖
【变式训练】
1.【2014年重庆市】某初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筹备毕业晚会,预定有以下饮料,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啤酒 B. 酸奶 C. 矿泉水 D.可口可乐
2.【2014年湖南省株洲市】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3.【2014年四川省雅安市】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
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
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将溶液是否饱和要有两个前提:“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于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
则是不饱和溶液。
注:如果看有没有溶解的物质剩余,若有则是饱和溶液,若没有,则可能
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
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3、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克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三:溶解度曲线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 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④ 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4、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种:
①陡升型:(如图甲,代表物质KNO3 )从溶液中分离时
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
②平缓型:(如图乙,代表物质NaCl)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蒸发结晶法
③下降型:(如图丙,代表物质Ca(OH)2)从溶液中分离
时可采用蒸发结晶或升温结晶法
四: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
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五:混合物的分离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
物质,如KNO3 。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如海
水晒盐)
典例分类
【题型一】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典例】【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右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
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题型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典例】【2014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试题化学C】将某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①加入少量
生石灰后恢复
的原来温度;②降低温度。这两种情况下,前后均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的质量
B.Ca(OH)2的溶解度
C.溶液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式训练】
1.【2014年江苏省盐城市】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tl℃时,a、b的溶解度都为20g
B. 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C.a、b的溶液都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析出晶体
D. a 、b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l℃ 时,都有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2.【2014年广东省佛山市】右下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M状态下的KNO3溶液65g,
若要将该
溶液经过处理后,刚好得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在t2℃时,将65g溶液倒出去32.5g
B.将65g溶液蒸发掉32.5g的水,再冷却到t2℃
C.在t2℃时,向65g溶液中加入15g KNO3固体并充分溶解
D.将65g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
3.【2014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化学适应性训练(二)】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下列分析
错误的是
A.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升温可使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50℃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B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50℃时,把9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190g溶液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各小题,每题5分,共50分)
1.【2014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五中学九年级三月月考】有一瓶密封保存放置的氯化钠溶液,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 B.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
C.瓶底会有固体析出 D.瓶内各部分溶液的浓度都相同
2.【2014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会有明显热量变化的是
A.硝酸铵 B.氯化钠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
3.【2014广东省广州市第47中学九年级5月月考】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剂一定是水
C.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D.溶液都是混合物
4.【2014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一模】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冰 B.蔗糖 C.植物油 D.碳酸钙
5.
【2014山东省日照市市直学校九年级中考模拟(一)】下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
15%
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t2℃时,将5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0克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6.【2014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模拟试题化学C】将某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①加入少量生石灰
后恢复的原来
温度;②降低温度。这两种情况下,前后均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的质量
B.Ca(OH)2的溶解度
C.溶液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2014年重庆市A】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D.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8.【2014年内蒙古赤峰市】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9.【2014年湖北省孝感市】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B.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C.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C两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B中含有少量A,要提纯B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10.【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t2℃时,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将等质量甲、乙的两种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
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各小题,共50分)
11.(9分)【2014年内蒙古赤峰市】如图是物质A和B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
(1)图中表示B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2)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
(3)温度t1介于 ℃之间.
12.(9分)【2014年重庆市】 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t2℃时将20g甲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t2℃时乙的某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恰好达到饱状态,该过程中溶质的质量
(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3)将将t2℃时甲、乙晶体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将t2℃,甲溶液析出晶
体的质量 (填“>”、“=”或“<”)乙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
13.(9分)【
(13和。
(2)20℃时,各取NaCl、KNO3固体3.5g分别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
态的是 溶液。
(3)若将上表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
的温度范围是 (填序号)
A.0℃~20℃ B. 20℃~40℃ C. 40℃~60℃ D.
60℃~80℃
14.(15分)【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有一种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亚铁、少量硫
FeSO4·7H2O)
【查阅资料】 FeSO4·7H2O受热易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需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的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过滤。
15.(8分)【2014年甘肃省白银市】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要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方法是 (至少写两种).
(3)图中P点的含义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