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2、找准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标——“教什么”和“怎么教”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 “怎么教”,而忘了这个问题是服务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又是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值得教,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成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在本书所介绍的案例中,我时时为干国祥老师的文本解读之功所折服。特别是对《游园不值》一诗,以《寻隐者不遇》为引子,道出鉴赏古诗的密码——屐齿、柴扉、小扣,引经据典地联系相关联的诗文典故,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诗意,尔后再引导学生一同寻找诗中的文眼——“关”字的妙用,最后带领学生悟诗之主旨,明现代之隐喻。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对诗文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剖析,又何以将简简单单的28个字上得如此丰满而精彩?

3、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采取的特殊处理,则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大特色。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针对教师自身的预习,那么定向预习则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只有两者的扎实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第二、第三重境界。新教育预习的设计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读文识字的简单操作,是在确定三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全面、立体的预习单。它的目标是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因此,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对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训练有素——行为上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新教育所倡导的“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学习的一般流程一节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方案,尝试解决。从定向预习的布置、运用、检测、评估,到课堂小组研讨的分工、主持、效度评估,课堂对话的聆听与应对以及做笔记,课堂练习的时间、准确度、评估,尤其是课堂上思维渐进过程、到课外独立完成某些延伸作业,新教育无不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在《景阳冈》对武松的是怎样一个人的解读中,批注方法的指导尤为突出。)所以,“训练有素”四个字在有效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探索知识的神奇旅程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学科,以及更为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和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

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而这片领域或许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个性鲜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将《论语》中“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以及《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些抽象的概念浅显地还原在王冕的个性中„„

6、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干老师看来,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深刻的修炼。干老师所理解的课堂终极目标需要实现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课堂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他还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以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课堂以及课程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产生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文本间了共鸣,实现真正的对话。我肤浅地理解为教育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应该更过地关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长。

课堂上,他能让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让课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他与学生的对话是那么天然去雕琢,又处处牵引学生走向更高。这种牵引,没有丝毫痕迹,似乎学生的领悟本来就在那里,毫不费工夫,自然天成。始终关注学生是他课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战,他的现场性与对话能力,均与始终关注学生密切相关。他能够审视整个课堂,迅速地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随时做出反应与调整。他是将课堂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的观点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人。而且这种关注始终紧密结合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 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

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教育之路,对照《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去练习属于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过程艰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或许有笨拙的模仿、或许有不成熟的实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努力去经历、去实践我终归会收获那朵属于自己的花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2、找准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标——“教什么”和“怎么教”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 “怎么教”,而忘了这个问题是服务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又是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值得教,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成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在本书所介绍的案例中,我时时为干国祥老师的文本解读之功所折服。特别是对《游园不值》一诗,以《寻隐者不遇》为引子,道出鉴赏古诗的密码——屐齿、柴扉、小扣,引经据典地联系相关联的诗文典故,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诗意,尔后再引导学生一同寻找诗中的文眼——“关”字的妙用,最后带领学生悟诗之主旨,明现代之隐喻。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对诗文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剖析,又何以将简简单单的28个字上得如此丰满而精彩?

3、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采取的特殊处理,则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大特色。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针对教师自身的预习,那么定向预习则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只有两者的扎实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第二、第三重境界。新教育预习的设计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读文识字的简单操作,是在确定三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全面、立体的预习单。它的目标是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因此,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对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训练有素——行为上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新教育所倡导的“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学习的一般流程一节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方案,尝试解决。从定向预习的布置、运用、检测、评估,到课堂小组研讨的分工、主持、效度评估,课堂对话的聆听与应对以及做笔记,课堂练习的时间、准确度、评估,尤其是课堂上思维渐进过程、到课外独立完成某些延伸作业,新教育无不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在《景阳冈》对武松的是怎样一个人的解读中,批注方法的指导尤为突出。)所以,“训练有素”四个字在有效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探索知识的神奇旅程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学科,以及更为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和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

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而这片领域或许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个性鲜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将《论语》中“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以及《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些抽象的概念浅显地还原在王冕的个性中„„

6、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干老师看来,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深刻的修炼。干老师所理解的课堂终极目标需要实现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课堂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他还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以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课堂以及课程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产生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文本间了共鸣,实现真正的对话。我肤浅地理解为教育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应该更过地关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长。

课堂上,他能让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让课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他与学生的对话是那么天然去雕琢,又处处牵引学生走向更高。这种牵引,没有丝毫痕迹,似乎学生的领悟本来就在那里,毫不费工夫,自然天成。始终关注学生是他课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战,他的现场性与对话能力,均与始终关注学生密切相关。他能够审视整个课堂,迅速地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随时做出反应与调整。他是将课堂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的观点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人。而且这种关注始终紧密结合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 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

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教育之路,对照《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去练习属于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过程艰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或许有笨拙的模仿、或许有不成熟的实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努力去经历、去实践我终归会收获那朵属于自己的花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相关文章

  •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马尚武 在市第三届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 ...查看


  •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_从环境_模式到体制_黄荣怀 (1)
  •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本刊 稿] 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 □黄荣怀 ------------------------------------------ 摘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目前在全球 ...查看


  •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
  •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 博野县里村中学 李丽贞 [作品分析] <草房子>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经典力作.这部优秀的少年长篇小说写了男 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 ...查看


  • 完整的教育生活--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 完整的教育生活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夫子庙小学 刘婷婷)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的理想,一股教育的激情,一份教育的诗意,一项教育的行动.它是原来教育的传承,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新的教育,是一种创新.改革与革新意义上 ...查看


  • 新教育论文
  • 浅谈新教育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从预习作业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练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在新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新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 ...查看


  • 班级文化1
  • 中央电视台每学年都创制节目<开学第一天>,每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都是确定的,且每年都不相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紧紧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也向社会尤其是学生传递了正能量.有时我在想,如果是我,开学第一课该讲些什么.以往班主任老师给同学 ...查看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1.走近冰心作品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 ...查看


  • 三重门读后感
  • [三重门读后感]花了一个寒假读了韩寒的书,虽然韩寒这个名字已经红了好些年,但是,直到最近,我都才有机会拜读他的任何一部著作,三重门读后感.也许他有些坏,也许他有些叛逆,也许他还有点才华,也许他有些忧郁,也许他有些思想过度,也许他有些不太合众 ...查看


  • 假期教学反思
  • 假期教学反思 茫茫碌碌,吵吵闹闹,回顾上学期所走过的每一步,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什么味儿 都有,平时忙碌的工作让我没有思考.回顾的时间,即使忙里偷闲,也只是支离破碎的感悟, 此时,静下心来梳理这些零星的片段,反而成了一种享受.上学期的各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