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四首 教案

诗词四首 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时代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争鸣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 1、交流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的相关知识。(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权更迭频繁。 )

2、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金陵的怀古诗作。(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和《泊秦淮》,李商隐《南朝》和《咏史》等,都抒发了历史沧桑变化的兴亡之叹。)

二、从标题入手理清思路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交待背景: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它的旨趣是什么呢?

齐读。结合题目,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找出诗歌点题以及怀古写景的语句。

找到首联、颔联、颈联。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才是永恒的存在!

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颈联中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仅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三、深入诗歌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反复朗读诗歌,诗人结尾说“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缘何而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 1

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愁绪理解: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二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

四、深入文本探究诗歌的整体思路

1、诗歌首联、颔联、颈联所写内容与尾联诗人的愁绪有什么关系?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首联颔联感叹六朝繁华转瞬即逝,朝代更迭频繁历史的沧桑巨变,颈联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长存。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往昔豪华一去不返,兴亡变化描写无形之中与今时对比,“兴废由人事” ,作者忧心的长安的前途如何?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对于当今国家和自己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另一首你所喜爱的有关金陵古都的怀古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300字左右)

2、摘抄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登黄鹤楼》的赛诗传说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歌不同的感情色彩,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意象比较两首诗歌的高下,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背诵诗歌。

2、本诗颈联写景富有表现力,请作简单评析。

3、尾联中李白的“愁”应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本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A. 内容上的异同,B. 结构上的异同,C. 语言上的异同,D. 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 风格上的异同。

附:创作背景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该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板书设计

诗眼(情感主旨)——愁

(缘何愁?)

诗人(知人论世)——背景

(如何表现愁?)

诗题(内容形式) 所想 传说 (古今对照)

(记事) 人世无常 (对比)

用典(伤古怀今) 兴废由人

登 所见(写景) 江山永恒

所感(抒情) 忧国伤时

2

《八声甘州》 北宋 柳永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给同时间自由读,

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赏析: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 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 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 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

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 同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 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 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 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 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

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 是

3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 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 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 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4.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 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

曲折,引人玩味,

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 词有词牌 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 沁园春 长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

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同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结束语: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们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

良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沉淀我们的知识。

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 (思乡) 柳 永

景 暮雨 江天 清秋 (凄) 情景交融

霜风 关河 残照 长江 (冷) 层层铺垫

情 词人 佳人 思乡 衬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4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 5

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 6

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 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 见 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板书设计:

上片: 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借景抒情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登快阁》 宋 黄庭坚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律诗的基本知识;了解化用与典故的在此诗中的运用;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手法;熟读直至当堂背诵。 2、了解诗人的人生志向和追求。 3、掌握景物描写的分析方法。

说明:在宋人的诗里,很少有这样气象开阔的诗歌出现,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创作实践和他留传下来的诗歌给宋诗的确增添了很光彩的一页。本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设计,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及进一步地了解律诗的一般常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记忆。然后通过逐联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如何通过具象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化用与典故在此诗中的运用,以及诗人的志向和人生追求

说明:诗歌还是以背诵为主,我们同时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诗人抒发情感的不同的方式方法。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1、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过很多古人的诗歌,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抒情诗,那么学过的这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7

2、唐人的诗歌重在“抒情”,宋人的诗歌重在“说理”,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气象开阔的、情感真挚的诗歌,这就是宋人黄庭坚的《登快阁》。学生自由发言,大致就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1、名言名句,2、诗歌的题目、作者、朝代等,3、诗歌的题材与体裁等

二、初步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登快阁》

2、请同学集体朗读这首诗,

3、 分组朗读这首诗

4、请两位“背功”较好的同学背诵这首诗

5、集体背诵《登快阁》

三、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1、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接触过律诗,那么请那位同学能将律诗的一些特点告诉大家呢?

首先请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肯定他们的回答,然后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加以补充。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平仄不要涉及

2、好,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首联,这两句写了些什么?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用“倚”字好还是用“赏”字好?

首联写了作者公余之暇登快阁眺望。属于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痴儿”是作者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的好,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如果用“赏”字,就显得呆板了。

3、同首联相比颔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变化?这两句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它们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看看《助学提纲》我们能否发现这两句似曾相识?

作者有首联的叙写承接下来,描写出自己登快阁后的所见。这一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江”和“月”等景物。具有“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感情。这两句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 颈联有些难懂,但是我们在《助学提纲》中分别提供给大家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这实际上就是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典故分为事典和文典两种,用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运用这两个事典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欲求知音的心情。

5、 尾联为什么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样表达有和妙处?

尾联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是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中的形象之美。

四、再次背诵诗歌,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1、留出时间给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当堂背诵)

2、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 痴儿了却官家事" 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 公家事" 之" 了却" 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 归船" 、" 白鸥" 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五、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1、进一步朗读、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思路点拨:通观全诗,不论是它的思想内容,不论是它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的契机,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本诗题为登快阁,可知是首登高望远之作,登高望远之作往往是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抒发出来。扣住这些,分析这首诗的是如何描写自己的所见;如何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的就能够把握这首诗的教学

练习举隅1、“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是脱胎与陶渊明的“采桔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试分析它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的化用孰优孰劣?

2、联系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课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和《饮酒》,以及屈原、杜甫、李白苏轼等人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试着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性格的认识?

8

诗词四首 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时代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争鸣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 1、交流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的相关知识。(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权更迭频繁。 )

2、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金陵的怀古诗作。(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和《泊秦淮》,李商隐《南朝》和《咏史》等,都抒发了历史沧桑变化的兴亡之叹。)

二、从标题入手理清思路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交待背景: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它的旨趣是什么呢?

齐读。结合题目,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找出诗歌点题以及怀古写景的语句。

找到首联、颔联、颈联。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才是永恒的存在!

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颈联中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仅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三、深入诗歌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反复朗读诗歌,诗人结尾说“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缘何而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 1

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愁绪理解: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二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

四、深入文本探究诗歌的整体思路

1、诗歌首联、颔联、颈联所写内容与尾联诗人的愁绪有什么关系?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首联颔联感叹六朝繁华转瞬即逝,朝代更迭频繁历史的沧桑巨变,颈联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长存。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往昔豪华一去不返,兴亡变化描写无形之中与今时对比,“兴废由人事” ,作者忧心的长安的前途如何?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对于当今国家和自己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另一首你所喜爱的有关金陵古都的怀古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300字左右)

2、摘抄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登黄鹤楼》的赛诗传说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歌不同的感情色彩,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意象比较两首诗歌的高下,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背诵诗歌。

2、本诗颈联写景富有表现力,请作简单评析。

3、尾联中李白的“愁”应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本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A. 内容上的异同,B. 结构上的异同,C. 语言上的异同,D. 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 风格上的异同。

附:创作背景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该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板书设计

诗眼(情感主旨)——愁

(缘何愁?)

诗人(知人论世)——背景

(如何表现愁?)

诗题(内容形式) 所想 传说 (古今对照)

(记事) 人世无常 (对比)

用典(伤古怀今) 兴废由人

登 所见(写景) 江山永恒

所感(抒情) 忧国伤时

2

《八声甘州》 北宋 柳永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给同时间自由读,

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赏析: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 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 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 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

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 同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 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 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 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 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

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 是

3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 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 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 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4.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 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

曲折,引人玩味,

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 词有词牌 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 沁园春 长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

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同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结束语: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们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

良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沉淀我们的知识。

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 (思乡) 柳 永

景 暮雨 江天 清秋 (凄) 情景交融

霜风 关河 残照 长江 (冷) 层层铺垫

情 词人 佳人 思乡 衬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4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 5

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 6

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 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 见 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板书设计:

上片: 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借景抒情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登快阁》 宋 黄庭坚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律诗的基本知识;了解化用与典故的在此诗中的运用;掌握本诗借景抒情手法;熟读直至当堂背诵。 2、了解诗人的人生志向和追求。 3、掌握景物描写的分析方法。

说明:在宋人的诗里,很少有这样气象开阔的诗歌出现,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创作实践和他留传下来的诗歌给宋诗的确增添了很光彩的一页。本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设计,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及进一步地了解律诗的一般常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记忆。然后通过逐联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如何通过具象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化用与典故在此诗中的运用,以及诗人的志向和人生追求

说明:诗歌还是以背诵为主,我们同时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诗人抒发情感的不同的方式方法。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1、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过很多古人的诗歌,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抒情诗,那么学过的这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7

2、唐人的诗歌重在“抒情”,宋人的诗歌重在“说理”,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气象开阔的、情感真挚的诗歌,这就是宋人黄庭坚的《登快阁》。学生自由发言,大致就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1、名言名句,2、诗歌的题目、作者、朝代等,3、诗歌的题材与体裁等

二、初步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登快阁》

2、请同学集体朗读这首诗,

3、 分组朗读这首诗

4、请两位“背功”较好的同学背诵这首诗

5、集体背诵《登快阁》

三、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1、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接触过律诗,那么请那位同学能将律诗的一些特点告诉大家呢?

首先请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肯定他们的回答,然后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加以补充。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平仄不要涉及

2、好,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首联,这两句写了些什么?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用“倚”字好还是用“赏”字好?

首联写了作者公余之暇登快阁眺望。属于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痴儿”是作者的自嘲,但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倚”字用的好,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如果用“赏”字,就显得呆板了。

3、同首联相比颔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变化?这两句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它们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看看《助学提纲》我们能否发现这两句似曾相识?

作者有首联的叙写承接下来,描写出自己登快阁后的所见。这一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江”和“月”等景物。具有“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感情。这两句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 颈联有些难懂,但是我们在《助学提纲》中分别提供给大家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这实际上就是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典故分为事典和文典两种,用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运用这两个事典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欲求知音的心情。

5、 尾联为什么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样表达有和妙处?

尾联不说自己“想弃官归隐”,而是用了“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这是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中的形象之美。

四、再次背诵诗歌,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1、留出时间给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当堂背诵)

2、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 痴儿了却官家事" 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 公家事" 之" 了却" 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 归船" 、" 白鸥" 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五、课后作业,学习反馈

1、进一步朗读、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思路点拨:通观全诗,不论是它的思想内容,不论是它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的契机,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本诗题为登快阁,可知是首登高望远之作,登高望远之作往往是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抒发出来。扣住这些,分析这首诗的是如何描写自己的所见;如何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的就能够把握这首诗的教学

练习举隅1、“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是脱胎与陶渊明的“采桔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试分析它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的化用孰优孰劣?

2、联系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课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和《饮酒》,以及屈原、杜甫、李白苏轼等人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试着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性格的认识?

8


相关文章

  •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 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查看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查看


  •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作者:李永贵 时间:2012-08-12 22:21:49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科 目 语文 李永贵 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常识. 2.背诵四首诗. 1.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查看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堂练习
  •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堂练习 教学参考 0713 0743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课堂练习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 ...查看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学习表格式教案
  • 第 七 单元教材解读 1 2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quo ...查看


  • 诗词曲五首教案
  •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链接: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查看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后练习答案 第四课 [古诗词四首]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后练习答案 第四课 <古诗词四首> 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高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答:<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查看


  • 四首情人节祝福诗词藏头诗祝福语
  • 这篇关于四首情人节祝福诗词藏头诗祝福语,是本站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亲只对床 人生恩爱海 节卧听龙骧 快意言多忤 乐道喜文章 情钟我辈才力中 人心爱惜此流水 节义临之凛不同 快将好景供诗酒 乐山雅望意雍容 情谊绵长心中流 ...查看


  • 情人节祝福语大全: 四首情人节祝福诗词藏头诗
  • 这篇关于情人节祝福语大全: 四首情人节祝福诗词藏头诗祝福语,是本站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亲只对床 人生恩爱海 节卧听龙骧 快意言多忤 乐道喜文章 情钟我辈才力中 人心爱惜此流水 节义临之凛不同 快将好景供诗酒 乐山雅望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