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师生互动,让新学习下的语文课堂生动多样,百花齐放 荣昌县荣隆镇中心小学:刘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可以这样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无异于一片沙漠,没有生机和活力,有的只是让人感到窒息的压抑。面对这样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历经数次的课程改革,我校教师也越来越觉得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探索出新的教学途径很重要,但却一直苦于无方法可用。此时,“领雁工程”竖起了以“新学习”为课堂改革的大旗:“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关注差异、尊重情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这些观念恰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契合,犹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给了迷茫中的我们一丝希望。

在“领雁工程”专家张雪龙的指导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是师生

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新课堂,要更加注重师生互动的程度、水平和互动的方式、成效。新课堂,要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注重了学生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这一席话如同清清的泉水润泽了我们干涸的心灵。因此,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加强调师生双向的互动行为,把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为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的标准之一。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逐渐总结得出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教师的点拨与学生读书相结合

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要与文本对话,那么一定要充分阅读文本才行。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本,并按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看一边参与讨论;而教师应该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拓展,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并简洁的总结提炼。

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好象知道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为什么“知道了”前面加上个“好象”,“懂得了”前面加个“模模糊糊”呢?在教学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采取对比读的方式,即去掉“好象”“模模糊糊”再读,对比有和没有这两个词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开始有一些明白了,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适机进行点拨,提醒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实际情况思考,学生再读之后发现:由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岁数还小,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开始有意识了,但还不成熟。就这样,经过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反复朗读学生认识到:不光是数学有“准确性”,

语文课堂里用词也要考虑准确性,还知道了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进行思考的读书方法。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我认为以学定教的基础应该是自学。学生只有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哪些是学生会了的,哪些是真问题。对于真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再联系上下文,自己先思考后,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学生特别是听见:“有理由即可。”他们热情高涨,学生们开始在自己的书上勾勾画画,并写上自己的理由和感悟。随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各抒己见,经过组内交流,形成共识,然后推选代表,回答老师提问。

就这样师生互动在有声有色的气氛中进行着——

我先示范朗读了这段文字:我看到了一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在我朗读完毕后,让小组代表发言说说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在教师示范朗读之后,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充分交流后,代表们的回答更为精彩:

一位代表回答:我不仅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的母亲,还看到了一位辛苦的母亲。

另一位代表回答:我看到了一位疲惫的母亲!学生用低沉的声音朗读道:背

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还有一位代表回答:我看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母亲!学生饱含深情含泪地读了起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当我看见同学们举起的小手,我感到欣慰极了,这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比较、借鉴、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达到对知识透彻的把握。这堂课成功的不仅仅的教师,更多的则是学生。

三、教师的提问与学生质疑问难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例如:在教学《白鹅》一文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从“鹅老爷”“架子十足”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问题一提出来,一个学生就抢先回答道:“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讨厌,觉得它越来越难伺候了。”

这时,一个学生起来质疑道:“不对,如果是讨厌白鹅,干嘛还要伺候得那么周到呢?”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在叽里呱啦地说自己的看法。我见此情景,于是让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哪种说法更妥切。”

于是,各小组赶紧行动了起来,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赞成第一个发言

的同学,觉得作者开始讨厌白鹅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虽然这些词语是贬义词,但还是觉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喜欢,而非讨厌。

尽管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大家一再商量决定,还是喜欢的成分要多。我见时机成熟,便告诉学生: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即用表示贬义的词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这就类似于你妈妈经常叫你“淘气包”“小捣蛋”一样,其实表现的是对你们的爱。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又开始举自己爸爸妈妈怎么用那些表示讨厌的词语来称呼他们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表情,我真欣慰。在这个单元的习作《我最喜欢的小动物》里,很多孩子就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使他们的作文读起来更多了份韵味。

四、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其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将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人也曾这样说:对于教师来说,交给学生方法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认为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在新学习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学生方法,逐渐内化,实现会学。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

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二是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有感情地读出来。

这部分的具体设计是这样的: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学习方法:先自己独立找出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再找出变化的原因——接着小组内交流说原因——最

后读读打动你的地方。

由于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我的课堂增色不少。

再如:在教学《母鸡》一文中,我给学生介绍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崇敬母鸡的情感变化。在单元习作里,很多学生就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小动物情感的变化。看着学生的一篇篇逐渐成熟的习作,我感到很欣慰。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把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的决心。

五、教师精心设计与小组表演竞赛相结合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中,多采用竞赛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有促进作用。而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出来。与此同时,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或是课外故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小组合作的凝聚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精心地设计,更离不开教师对小组成绩的肯定。

例如:在学习完《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这个单元后,我便布置了课外作业,即分小组排演一个童话故事。作业一布置下去,教室里炸开了锅,各小组都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始讨论要表演的童话故事,以及角色怎么分配合理。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出了教室。

两个星期后的周四,我班的《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表演会拉开了帷幕。在主持人张煜欣和段潇潇的组织下,表演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说实话,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会,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孩子们从道具的准备,到成功的演出;从能

干的小组长,到不起眼的后进生;从纯小品形式到边讲故事边表演的形式,都让我刮目相看。在最后总结阶段,我饱含着热泪对孩子们的成功演出大加赞赏,这不仅仅是学生和我自己的成功,更是小组竞赛与小组表演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我们知道:“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尽管如此,在新学习背景下,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之前相比,方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正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在互动中学生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老师就能针对学生的不足讲解,这样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教百懂”。老师教学水平上升,学生分数上升,岂不双赢?在新学习背景下,探索出更加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形式,正犹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必将使语文教学生动多样,百花齐放。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师生互动,让新学习下的语文课堂生动多样,百花齐放 荣昌县荣隆镇中心小学:刘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可以这样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无异于一片沙漠,没有生机和活力,有的只是让人感到窒息的压抑。面对这样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历经数次的课程改革,我校教师也越来越觉得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探索出新的教学途径很重要,但却一直苦于无方法可用。此时,“领雁工程”竖起了以“新学习”为课堂改革的大旗:“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关注差异、尊重情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这些观念恰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契合,犹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给了迷茫中的我们一丝希望。

在“领雁工程”专家张雪龙的指导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是师生

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新课堂,要更加注重师生互动的程度、水平和互动的方式、成效。新课堂,要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注重了学生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这一席话如同清清的泉水润泽了我们干涸的心灵。因此,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加强调师生双向的互动行为,把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为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的标准之一。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逐渐总结得出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教师的点拨与学生读书相结合

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要与文本对话,那么一定要充分阅读文本才行。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本,并按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看一边参与讨论;而教师应该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拓展,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并简洁的总结提炼。

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好象知道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为什么“知道了”前面加上个“好象”,“懂得了”前面加个“模模糊糊”呢?在教学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采取对比读的方式,即去掉“好象”“模模糊糊”再读,对比有和没有这两个词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开始有一些明白了,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适机进行点拨,提醒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实际情况思考,学生再读之后发现:由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岁数还小,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开始有意识了,但还不成熟。就这样,经过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反复朗读学生认识到:不光是数学有“准确性”,

语文课堂里用词也要考虑准确性,还知道了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进行思考的读书方法。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我认为以学定教的基础应该是自学。学生只有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哪些是学生会了的,哪些是真问题。对于真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再联系上下文,自己先思考后,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学生特别是听见:“有理由即可。”他们热情高涨,学生们开始在自己的书上勾勾画画,并写上自己的理由和感悟。随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各抒己见,经过组内交流,形成共识,然后推选代表,回答老师提问。

就这样师生互动在有声有色的气氛中进行着——

我先示范朗读了这段文字:我看到了一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在我朗读完毕后,让小组代表发言说说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在教师示范朗读之后,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充分交流后,代表们的回答更为精彩:

一位代表回答:我不仅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的母亲,还看到了一位辛苦的母亲。

另一位代表回答:我看到了一位疲惫的母亲!学生用低沉的声音朗读道:背

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还有一位代表回答:我看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母亲!学生饱含深情含泪地读了起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

当我看见同学们举起的小手,我感到欣慰极了,这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比较、借鉴、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达到对知识透彻的把握。这堂课成功的不仅仅的教师,更多的则是学生。

三、教师的提问与学生质疑问难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例如:在教学《白鹅》一文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从“鹅老爷”“架子十足”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问题一提出来,一个学生就抢先回答道:“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讨厌,觉得它越来越难伺候了。”

这时,一个学生起来质疑道:“不对,如果是讨厌白鹅,干嘛还要伺候得那么周到呢?”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在叽里呱啦地说自己的看法。我见此情景,于是让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哪种说法更妥切。”

于是,各小组赶紧行动了起来,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赞成第一个发言

的同学,觉得作者开始讨厌白鹅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虽然这些词语是贬义词,但还是觉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喜欢,而非讨厌。

尽管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大家一再商量决定,还是喜欢的成分要多。我见时机成熟,便告诉学生: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即用表示贬义的词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这就类似于你妈妈经常叫你“淘气包”“小捣蛋”一样,其实表现的是对你们的爱。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又开始举自己爸爸妈妈怎么用那些表示讨厌的词语来称呼他们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表情,我真欣慰。在这个单元的习作《我最喜欢的小动物》里,很多孩子就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使他们的作文读起来更多了份韵味。

四、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其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将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人也曾这样说:对于教师来说,交给学生方法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认为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在新学习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学生方法,逐渐内化,实现会学。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

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二是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有感情地读出来。

这部分的具体设计是这样的:我先给学生出示了学习方法:先自己独立找出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再找出变化的原因——接着小组内交流说原因——最

后读读打动你的地方。

由于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我的课堂增色不少。

再如:在教学《母鸡》一文中,我给学生介绍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崇敬母鸡的情感变化。在单元习作里,很多学生就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小动物情感的变化。看着学生的一篇篇逐渐成熟的习作,我感到很欣慰。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把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的决心。

五、教师精心设计与小组表演竞赛相结合

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中,多采用竞赛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有促进作用。而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出来。与此同时,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或是课外故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小组合作的凝聚力。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精心地设计,更离不开教师对小组成绩的肯定。

例如:在学习完《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这个单元后,我便布置了课外作业,即分小组排演一个童话故事。作业一布置下去,教室里炸开了锅,各小组都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始讨论要表演的童话故事,以及角色怎么分配合理。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出了教室。

两个星期后的周四,我班的《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表演会拉开了帷幕。在主持人张煜欣和段潇潇的组织下,表演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说实话,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会,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孩子们从道具的准备,到成功的演出;从能

干的小组长,到不起眼的后进生;从纯小品形式到边讲故事边表演的形式,都让我刮目相看。在最后总结阶段,我饱含着热泪对孩子们的成功演出大加赞赏,这不仅仅是学生和我自己的成功,更是小组竞赛与小组表演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我们知道:“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尽管如此,在新学习背景下,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之前相比,方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正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在互动中学生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老师就能针对学生的不足讲解,这样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教百懂”。老师教学水平上升,学生分数上升,岂不双赢?在新学习背景下,探索出更加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形式,正犹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必将使语文教学生动多样,百花齐放。


相关文章

  • 雨果有句名言
  • 第三篇作文(20.12.32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 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在进行环球考察 ...查看


  • 信念是一粒种子
  • 信念是一粒种子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陈旧的楼房.然而新路却久久没有开工,旧楼房的地基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了这里,他们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来未见天日的地基上,这些日子里因为接触了春天的阳光雨露 ...查看


  • 材料作文"一支探险队"导写整理
  • 材料作文"一支探险队"导写 [文题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支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腹地,队员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口渴如炙,但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只有穿越 ...查看


  • 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__语文我心中的一弘清泉
  •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我尚在牙牙学语时,母亲向我稚嫩的心灵打开的一道神秘的大门--语文.十几个春秋过去,语文就像一泓永不枯竭的清泉,点点滴滴地滋润 ...查看


  • "小确幸"成热词 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 "小确幸"成热词 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自从"幸福广东"这个口号提出以来,不断有人谈论起幸福.幸福可以很宏大,与收入.教育.医疗这些大环境息息相关.但作为个体,每个人能制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吗?日本 ...查看


  • 想家的时候
  • [导读]家就是跋山涉水沙漠饥渴的时候,一泓清泉,接触你旅途中的疲劳,家就是你迷失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回家的方向,家又是一缕又一缕微弱的但又温馨如故的灯光,家是所有人们把心停泊的港湾呀! 想家的时候,人总是那么的忧郁,一颗沉重的心,总是被想回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10-2011学年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红岩二中高级教师 毕中明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小题,1-6题每题2分,7小题8分,共20分) 1.下列注音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忍俊不禁(jìn) 憩息 ...查看


  • 六年级语文仿写句子
  • 六年级语文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练习题 1.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句话. 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查看


  • 赞美老师的句子:20句赞美教师的排比句
  • 1.老师像阳光,用他的光辉照耀着我们成长;老师像蜡烛,燃烧着他自己的青春,激励我们前进;老师像春蚕,吐尽心中所知,教会我们知识! 2.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桃李;老师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老师像春蚕,默默无闻,无私无畏;老师像一盏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