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练习

探究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萧瑟(sè)

B.干涸(hé)

C.裸露(luǒ)

和煦(xù) 吞噬(shì) 戈壁(gé) 娱(yú) D.荡漾(yà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丛生

C.萎缩 茁壮 锐减 B.水泵 D.茂密 崛堤 张骞

3.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4~8题。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亿多立方米。①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②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4.文中的画线句①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线句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

出格尔木不到一小时,就到昆仑山口了。在一个小水湾旁边,我竟捕捉到了一只孤独的藏羚羊。

与辽阔的空间相比,它显得过于渺小了,因而格外令人怜悯。我被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对于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摄影人,的确是抓取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随着长焦镜头的缓缓调动,我与藏羚羊一寸寸地挨近了。我能够看到它身上不易分辨的毛色中掺糅的杂色,还有它那娇媚的充盈着生动气息的唇线。它的腿很修长,身体的流畅轮廓在高原的光照下显得温情脉脉。

当我定格在它的眼睛上时,我被震动了。它的眼神里怎么飘泻出一串惊恐的光斑,带动着全身微微颤栗?还未等我读懂它的惊惧来自何处,这只令人垂怜的小生灵竟然掉头狂奔。

我茫然无措地搜寻着来自它周围的威胁物。显然,我没有找到,只能任凭它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正是在这种恍惚中,我下意识地瞅瞅我那照相器材:探出去的长镜头像枪口一样,正瞄准了这只无辜的小生灵。顿时,我明白了我的错误。它是担心,我按住快门的手会在瞬间发射出夺命的子弹。

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我缓缓收起照相器材,一片惆怅中,我想起了

这样的文字:“夜幕降临了,汽车前灯亮了,成百上千头藏羚羊向危险地带狂奔而去。枪声四起,藏羚羊嘶鸣不止。飞扬的尘土染成了粉红色。偷猎者驱车而去。……一头藏羚羊已经被剥去了皮,它不住地淌血。幼羚羊依偎在死去的母羚羊身边,吮吸着它冰冷的乳头……”

这段报载的文字已经拓印到我的心上了,并且不断地折磨着我:从我镜头下逃去的那只藏羚羊,会不会就是那吮吸过冰冷乳头的孤儿呢?

9.第2段中的“悲天悯人的镜头”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4段中,作者“明白了我的错误”。根据文意,解释这“错误”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5段引述了报载的猎杀藏羚羊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正因为藏羚羊十分渺小,娇媚生动,温情脉脉,而且依恋母亲,所以作者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

B.藏羚羊“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藏羚羊因惊恐而狂奔逃命,疾速远去的情景。

C.“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这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心理,又揭露了偷猎者的残忍无情。

D.文章结尾说残杀藏羚羊的事“不断地折磨着我”,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残杀生灵的暴行的愤慨,也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

13.根据课文内容描写昔日罗布泊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C(ɡē)

2.B(掘)

3.(1)拟人。令人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2)排比。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呼吁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

4.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

5.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6.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7.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8.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二、

9.藏羚羊在作者的镜头前惊恐万状、全身颤栗的情景,使得作者内心震动。

10.作者的照相架势使得藏羚羊误认为要向它射击。

11.点明上文藏羚羊受惊吓的社会原因,提示了人类残害生灵的暴行及其严重程度。

12.AC

13.略。

探究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萧瑟(sè)

B.干涸(hé)

C.裸露(luǒ)

和煦(xù) 吞噬(shì) 戈壁(gé) 娱(yú) D.荡漾(yà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丛生

C.萎缩 茁壮 锐减 B.水泵 D.茂密 崛堤 张骞

3.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4~8题。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亿多立方米。①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②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4.文中的画线句①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线句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

出格尔木不到一小时,就到昆仑山口了。在一个小水湾旁边,我竟捕捉到了一只孤独的藏羚羊。

与辽阔的空间相比,它显得过于渺小了,因而格外令人怜悯。我被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对于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摄影人,的确是抓取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随着长焦镜头的缓缓调动,我与藏羚羊一寸寸地挨近了。我能够看到它身上不易分辨的毛色中掺糅的杂色,还有它那娇媚的充盈着生动气息的唇线。它的腿很修长,身体的流畅轮廓在高原的光照下显得温情脉脉。

当我定格在它的眼睛上时,我被震动了。它的眼神里怎么飘泻出一串惊恐的光斑,带动着全身微微颤栗?还未等我读懂它的惊惧来自何处,这只令人垂怜的小生灵竟然掉头狂奔。

我茫然无措地搜寻着来自它周围的威胁物。显然,我没有找到,只能任凭它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正是在这种恍惚中,我下意识地瞅瞅我那照相器材:探出去的长镜头像枪口一样,正瞄准了这只无辜的小生灵。顿时,我明白了我的错误。它是担心,我按住快门的手会在瞬间发射出夺命的子弹。

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我缓缓收起照相器材,一片惆怅中,我想起了

这样的文字:“夜幕降临了,汽车前灯亮了,成百上千头藏羚羊向危险地带狂奔而去。枪声四起,藏羚羊嘶鸣不止。飞扬的尘土染成了粉红色。偷猎者驱车而去。……一头藏羚羊已经被剥去了皮,它不住地淌血。幼羚羊依偎在死去的母羚羊身边,吮吸着它冰冷的乳头……”

这段报载的文字已经拓印到我的心上了,并且不断地折磨着我:从我镜头下逃去的那只藏羚羊,会不会就是那吮吸过冰冷乳头的孤儿呢?

9.第2段中的“悲天悯人的镜头”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4段中,作者“明白了我的错误”。根据文意,解释这“错误”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5段引述了报载的猎杀藏羚羊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正因为藏羚羊十分渺小,娇媚生动,温情脉脉,而且依恋母亲,所以作者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

B.藏羚羊“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藏羚羊因惊恐而狂奔逃命,疾速远去的情景。

C.“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这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心理,又揭露了偷猎者的残忍无情。

D.文章结尾说残杀藏羚羊的事“不断地折磨着我”,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残杀生灵的暴行的愤慨,也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

13.根据课文内容描写昔日罗布泊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C(ɡē)

2.B(掘)

3.(1)拟人。令人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2)排比。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呼吁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

4.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

5.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6.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7.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8.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二、

9.藏羚羊在作者的镜头前惊恐万状、全身颤栗的情景,使得作者内心震动。

10.作者的照相架势使得藏羚羊误认为要向它射击。

11.点明上文藏羚羊受惊吓的社会原因,提示了人类残害生灵的暴行及其严重程度。

12.AC

13.略。


相关文章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 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 2.学习和掌握本文巧妙设置时间的布局方法. 德育目标: 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为提高生态保护发出强烈的呼声. 教学重点: 1.认识生态环境 ...查看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 一.基础巩固 百度百科: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2.罗布泊 ...查看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刚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设计思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 ...查看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 学 设 计 1
  •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时 二课时 主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 ...查看


  • 八下第三单元教案
  • 八下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郑琼 审核:沈石勇 王小红 李琼 11.<敬畏自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课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 2.研究文中反问句,理解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学习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的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第一单元) 5课 再塑生命 一.1 niǎn cán jì guǎi suō cù yǎn xǐ 2截 然 感 慨 杈 筑 翼 翼 悔 遨 觅 遐 3(1)原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在一字一句上下工夫.现多 ...查看


  • 观[生死罗布泊]有感王思雨
  • 王者,绝非偶然! --观<生死罗布泊>有感 对于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部存在:在你死后,万物将随你而来„„ 美丽神秘的罗布泊,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内心深处久久挥之不去的情结,那个令无数人魂牵梦绕,心神向往的楼兰古城更是我们脑海中难以 ...查看


  • 八上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
  • (二) 11表现出诗人对新生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12炉中煤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喻祖国.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恋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 ...查看


  • 罗布泊是男是女
  •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当我把课文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有个男生在下面说:"老师,罗布泊是男是女哟?"他的话引起哄堂大笑.有人在大声说:"罗布泊是湖,是仙湖!" 这个男生不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