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集体备课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

主讲人:杨靖

摘要:

二、研讨第四章《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要注意分析透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二)课程标准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类的知识的迁移。

3、“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 影响交通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充分利用教材案例突破教学重难点:

1、读课本图4-3、4-4回答问题(1)(2)从而总结出: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对我国来说,地形对村落的影响也很明显。

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北方:在地势平坦,相

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

中国

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南方:在地形复杂的丘

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较少

2、读课本图4-8、4-9,分析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读课本图4-10可知,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西部交通线稀疏,东部交通线稠密。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建设的限制较少,但是一般平原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城镇居民点和工业设施多,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

(四)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教学重点:

(五)、利用往年高考题加强课堂反馈与巩固,并且渗透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意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体现)

5

6

7

8

2010年3月10日

9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

主讲人:杨靖

摘要:

二、研讨第四章《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要注意分析透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二)课程标准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类的知识的迁移。

3、“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 影响交通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充分利用教材案例突破教学重难点:

1、读课本图4-3、4-4回答问题(1)(2)从而总结出: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对我国来说,地形对村落的影响也很明显。

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北方:在地势平坦,相

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

中国

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南方:在地形复杂的丘

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较少

2、读课本图4-8、4-9,分析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读课本图4-10可知,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西部交通线稀疏,东部交通线稠密。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建设的限制较少,但是一般平原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城镇居民点和工业设施多,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

(四)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教学重点:

(五)、利用往年高考题加强课堂反馈与巩固,并且渗透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意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体现)

5

6

7

8

2010年3月10日

9


相关文章

  •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已经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高一地理备课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抓好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 "备.讲.辅.批.考&q ...查看


  •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一地理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确实落实学校分层教学教学模式,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 ...查看


  • 高一地理工作总结
  • 高一地理工作总结 程丽琼 临近期末,回首一学期的教学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同事们共同合作,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期工作小结如下: 一.工作务实.态度诚恳. 本期任教高一年级一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周课时9节.在教学工作中一 ...查看


  • 高一地理教师工作计划1
  • 高一地理教师工作计划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继续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在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的指导下,紧抓常规管理,加强对高考模式.新课程与校本开发的研究,地理科组将认真贯彻学校的工作要求,团结全组教 ...查看


  •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和钻研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 ...查看


  • 高一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 高一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全体地理组成员在学校领导和教研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以"教研带动教学"的理念,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 ...查看


  • 高一地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 高一地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本人结合高一地理备课组教学情况及自己平时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在此与各位探讨一下高一地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查看


  • 高一地理教学建议
  • 高一地理教学建议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 ...查看


  •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过程 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的判读方法. 2.分析说出金字塔图的组成和结构.用途.掌握其判读方法 3.学会三角形统计图和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