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语言意蕴化策略之一(原创)

记叙文的语言意蕴化策略之一

合阳中学 雷健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作文以议论文为主——毕竟高考的隐性倾向即为议论文的写作,老师也在此区域煞费苦心、疲于应付,不过,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叙事类作文底子尚浅,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把事物说清楚,很少在具体的叙事中融入哲理化意蕴,即便已然进行了所谓的创新性选材和新颖的立意,“语言意蕴”的缺席使得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只停留在选材、立意等较为技术性的层面上,而很难在发展等级上博得人们的眼球。诚然,“语言意蕴”的构造需要较高的言语悟性,而悟性的提升又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和思考,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绝地突围,不可以做尝试性的化道为术地探讨,在此,笔者拟作初步初探,以期大方之家商榷。

“语言意蕴”即哲理化的过程,而哲理化又是一个比较单一的言语取向,就学生作文而言,通过语言构建而生成的“意蕴”远比单纯的“哲理化”丰富得多,这种丰富,很大程度上即为一种可以被反复咀嚼的味道,而味道的鲜美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在作文的叙述中造势,如何人为地对语言进行七扭八拐,如何蹂躏性的重构,即在语言中制造“事端”。笔者以为,以下三种方法不妨为其策略一二。

一、有意描写。

“描写”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人尽皆知,不予赘述。此处所谓的“有意”而为,主要是指当面对作文中的一些看似干巴巴的行为叙事时,我们可以试着对具体的行为进行“意象性”有意拼接,从而凸显出几个若有若无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就铺就了读者理解上的暗道,至此,意蕴就水到渠成了。但这个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不可以过于夸张和变形。比如,我们都有赖床的习惯,那么如果要在作文中展示赖床,如何操作呢,尽管可以多用几个比喻句或者排比句,抑或进行场景描写等等,但笔者以为不妨先比较以下两种区别:

A我躺着床上就是不想起来,使劲蹬了蹬腿,在床上就那么伸展了下懒腰。(动作描写)

B我赤条条地躺在床上,任四肢硬邦邦地在床上蔓延开去,一股从来没有过的疲惫袭上大脑,沉甸甸的,于是,我把脑袋使劲一歪,这一刻让门缝里的弟弟看见了,他说:你他妈的真像受难的耶稣。我没好气地完全把自己翻了个过,他嘀咕道:更像了。

好了,我们分析下B为什么具有那么点味道。注意“蔓延”“疲惫”“耶稣”“沉甸甸”等几个词语。四肢本不能蔓延,蔓延的是人的心,所以这里就悄悄地具有了韵味,然后再用“疲惫”加以渲染,就更像那么回事了。同时,“耶稣”一词可以使人联想到耶稣受难的样子。总之,其实要使我们作文的文字有味道,就要有意去描写,突出几个词语外延和联想义,从而使这些意思连绵和粘连,即有意利用文字的暧昧性制造意蕴。值得一提的是,最好你的大脑里有那么些意象,这样找相关的词语就好找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平日里多注意课本和生活中的意蕴。比如“砖”怎么写?你可以这么说:他手里擎起一块半红不黑的硬砖(你完全可以说拿着,为

什么不写拿着呢?——就是为了突出艰难度),举过头顶,看着她,半晌,汗流浃背,然后缓缓地砸向了自己的脚。这时,他的女人哇的一声哭了。这里,我本来想写夫妻打架,可你感觉出了什么?认真思索之后就会发现:男人对女人的恨有多深,那砖就有多沉多硬,同时,爱也就有多酸。比较一下这种写法:男人捡起一块红砖撵着女人砸,女人在大大咧咧地骂爹骂娘,等到那块砖快要落下来时,女人改口求饶,男人举起的砖岂能有砸不出去的道理,那太丢男人面子了,于是,只见他砸向了自己的脚。(动作有了,味道变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有意积累那些看似没有什么“意蕴”的句子,锻炼自己眼睛的发现力。比如写苍蝇。假如我们曾在一篇小说中看到这么一句话“一只瘦小的苍蝇在车窗玻璃上颤动着怕冷的翅膀”我们稍作改动:“一只瘦小的苍蝇在车窗玻璃上颤动着怕冷的翅膀,忽上忽下,使劲地撞击着,掉下去又上来了”苍蝇也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甚至是西西弗斯神话的悲剧性。

二、重复的妙用。

我们知道,重复最早是作为一个修辞性术语而被提出的,在米勒那里,甚至一度被追溯到柏拉图和尼采的时代,而我国研究者亦从《诗经》那里得到相应的启示,《诗经》复沓的歌咏形式是我国最早的重复诗学,在这些重复的语言搭配中,文化上某些耳熟能详的意象便产生了,诸如月亮、松竹梅之类的。而此处,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在具体的作文中巧妙地借鉴小说这一重复技巧,使得这些重复着的实体之间生发张力并在进一步的阅读中产生被阐释的可能性,从而有着一种意蕴性的哲理空间,在一种浅显的言辞中显示出深邃的本质,在看似无意义处发掘被隐藏的文本。正如帕斯卡所言:“当在一段文字中出现了重复的字词,尝试着去修改却发觉它们是那么恰当,一旦改动,文字的意思就会改变。”①重复技巧营造的就是这种无法修改的语言。比如《老人与海》中,在大海捕鱼时,曾发出九次强烈的呼唤:“我希望小男孩在这里帮我”。重复的语言揭露了老人孤助无援的心理,也让激烈的海上搏杀带有一种凄凉与悲壮,彰显了老人的“硬汉”精神。比如鲁迅《秋夜》开头的句子:“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认为啰嗦,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其实正是这样重复的“病句”才给人以联想和咀嚼。我们可以做场景设想,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一株枣树。这里,有徐缓的动作和情态在里面,是目光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转移,是寻找宁静而不得的苦闷的显现,是沉重心态的反映。

再比如莫言小说《牛》的开头:

“那时候我是个少年。

那时候我是村里调皮捣蛋的少年。

那时候我也是村里最让人讨厌的少年。

这样的少年最令人讨厌的就是他意识不到别人对他的讨厌。他总是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不管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他都想伸过耳朵去听听;不管听懂听不懂他都要插嘴。听到了一句什么话、或是看到了一件什么事他便飞跑着到处宣传。”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既有明显的语言重复,构成排比的气势,又告诉我们两个事实:其一,叙述人“我”就是“他”——一个孩子,而对这个“他”的叙述又是以另外一个“我”的口吻展开的,这个“我”才是全知全能的,于是,在一开始,就形成了叙述的怪圈;其二,这个叙述人起到一个中间转述人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听又不断地去传播。至此,叙述的魅力已经形成,意蕴也自然就有了。高中生写作文时不妨试着在某个环节有意而为之,比如人物对话,比如环境的渲染等等。

简言之,记叙文中的重复主要在于强调某种意蕴,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在于渲染某种氛围,从而造成读者心理上某种强烈的感受与震撼。作家杨争光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或话语重复的作用,他说如果一个人指着一堵水泥墙说:我要把它碰倒,你可能不以为然;如果他说:我要用头碰倒它,你可能会怀疑他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他真的去碰几下,你会以为他是个疯子,你会发笑。可是,如果他一下一下地去碰,无休止地碰,碰得认真而顽强,碰得头破血流,直到碰死在墙根底下,你可能就笑不出来了。③如此而言,行为语词的重复往往会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因为相同或相似语句的每一次重复都相当于一次增殖,以至螺旋式的攀升,造成语势上的意蕴之感。《祝福》里,祥林嫂“我真傻,真的”第一唠叨,我们或许感觉到她是在唠叨,可多次出现后,我们感到的只有她内心的悲苦孤寂以及精神上所受的巨大创伤。

那么,在记叙文中又如何演用呢?比如我们写一篇和父母关系紧张的场面,可以试着这么写:

他,那天吃完饭,先是“当”的敲一下碗沿,又“当”了一声,母亲不让他敲,他偏要敲,到后来“当当当当”敲个没完。母亲一甩抹布,说:

“你能不能不敲?”

他说:“不能。”

“敲吧敲吧。”母亲说,“敲死你!”

“敲、敲、敲死你。”他说。

“你和你妈较什么劲?”

“我没和你较劲,我敲碗,我要饭去。”

“我下地去了。”母亲说,“你慢慢敲。”

“敲就敲——”他跳起来、吼了一声。

这样以来,人物形象就在这重复的对话和动作中得到了彰显,他和母亲的矛盾也得到了深化。

再比如写亲情,撇开半夜看病、送饭送伞等老套素材不谈,只说人物语言,就可以借用重复手法深入,比如:

母亲那天来到学校后,我非常别扭,临走时,母亲说:

“好好学。”

“知道了。”我说。

“你一定要好好学。”母亲回过头,“这是你奶奶说的。”

“我奶奶就是你。”我心里想。

“真的要好好学啊。”母亲可能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这是你爸打电话叮嘱的。” “知道了”我把头重重地点了一下,然后一字一顿,说,“我——知——道——了。”

母亲终于走了。下午,我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他的话很多。我只听到了三个字: “好好学!”

这里,自己的不耐烦和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跃然纸上。

三、诗化语言。

所谓诗化,即借用诗歌中的一些技法来构建叙事语言的意境。譬如《天净沙·秋思》里名词的并列,“枯藤/老树/昏鸦”,这种特殊意象的并置,可以借鉴于作文的开头,比如,我们要进行环境的营造,可以模仿如下:

苍穹、一鸿孤影,一个黑点。

一辆摩托车风尘仆仆地驶来

再比如吴伯萧在《山屋》里的“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动词的反常搭配,一个“撒”字就突出了马蹄声细脆飞扬的感觉。莫言在《红高粱》里也有类似的描述:“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简洁”和“头”搭配,按语法逻辑考察,似乎是病句,因为“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这里却用来形容头部,那种感觉立马就出现了。词语之间的反常搭配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动宾反常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反常搭配等。

另外,主谓宾定状补的错位也可以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从而达到“意蕴化”效果。比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轻轻的/我走了”的句式进行转化感知,并进行记叙文的片段尝试,比如开头这么写“黑咕隆咚的,那一天。走了,你终于离家出走了。”错位在这这里就造成了某种强调和语势的积聚,从而有利于打破言语组合的思维定势,增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亦会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当然,这种错位甚至可以衍生到语段的组合。比如:电影《温故一九四二》的开头,把饥饿和几件其实豪不关联的事情并列起来:“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从而有了对比、有了荒诞、有调侃,也就有了意蕴。

以上我们简单谈了记叙文语言意蕴化处理的三种方法,但浩瀚的语言世界,其精妙的组合之法绝不仅仅于此,尤其在语段的构造上,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这就需要我们和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有意积累,收集灵感,归纳总结,以期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6.

②莫言.牛,师傅越来越幽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

③夏雨.重复与固执的意味[J].小说评论,1995 (5).

记叙文的语言意蕴化策略之一

合阳中学 雷健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作文以议论文为主——毕竟高考的隐性倾向即为议论文的写作,老师也在此区域煞费苦心、疲于应付,不过,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叙事类作文底子尚浅,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把事物说清楚,很少在具体的叙事中融入哲理化意蕴,即便已然进行了所谓的创新性选材和新颖的立意,“语言意蕴”的缺席使得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只停留在选材、立意等较为技术性的层面上,而很难在发展等级上博得人们的眼球。诚然,“语言意蕴”的构造需要较高的言语悟性,而悟性的提升又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和思考,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绝地突围,不可以做尝试性的化道为术地探讨,在此,笔者拟作初步初探,以期大方之家商榷。

“语言意蕴”即哲理化的过程,而哲理化又是一个比较单一的言语取向,就学生作文而言,通过语言构建而生成的“意蕴”远比单纯的“哲理化”丰富得多,这种丰富,很大程度上即为一种可以被反复咀嚼的味道,而味道的鲜美与否,取决于我们如何在作文的叙述中造势,如何人为地对语言进行七扭八拐,如何蹂躏性的重构,即在语言中制造“事端”。笔者以为,以下三种方法不妨为其策略一二。

一、有意描写。

“描写”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人尽皆知,不予赘述。此处所谓的“有意”而为,主要是指当面对作文中的一些看似干巴巴的行为叙事时,我们可以试着对具体的行为进行“意象性”有意拼接,从而凸显出几个若有若无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就铺就了读者理解上的暗道,至此,意蕴就水到渠成了。但这个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不可以过于夸张和变形。比如,我们都有赖床的习惯,那么如果要在作文中展示赖床,如何操作呢,尽管可以多用几个比喻句或者排比句,抑或进行场景描写等等,但笔者以为不妨先比较以下两种区别:

A我躺着床上就是不想起来,使劲蹬了蹬腿,在床上就那么伸展了下懒腰。(动作描写)

B我赤条条地躺在床上,任四肢硬邦邦地在床上蔓延开去,一股从来没有过的疲惫袭上大脑,沉甸甸的,于是,我把脑袋使劲一歪,这一刻让门缝里的弟弟看见了,他说:你他妈的真像受难的耶稣。我没好气地完全把自己翻了个过,他嘀咕道:更像了。

好了,我们分析下B为什么具有那么点味道。注意“蔓延”“疲惫”“耶稣”“沉甸甸”等几个词语。四肢本不能蔓延,蔓延的是人的心,所以这里就悄悄地具有了韵味,然后再用“疲惫”加以渲染,就更像那么回事了。同时,“耶稣”一词可以使人联想到耶稣受难的样子。总之,其实要使我们作文的文字有味道,就要有意去描写,突出几个词语外延和联想义,从而使这些意思连绵和粘连,即有意利用文字的暧昧性制造意蕴。值得一提的是,最好你的大脑里有那么些意象,这样找相关的词语就好找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平日里多注意课本和生活中的意蕴。比如“砖”怎么写?你可以这么说:他手里擎起一块半红不黑的硬砖(你完全可以说拿着,为

什么不写拿着呢?——就是为了突出艰难度),举过头顶,看着她,半晌,汗流浃背,然后缓缓地砸向了自己的脚。这时,他的女人哇的一声哭了。这里,我本来想写夫妻打架,可你感觉出了什么?认真思索之后就会发现:男人对女人的恨有多深,那砖就有多沉多硬,同时,爱也就有多酸。比较一下这种写法:男人捡起一块红砖撵着女人砸,女人在大大咧咧地骂爹骂娘,等到那块砖快要落下来时,女人改口求饶,男人举起的砖岂能有砸不出去的道理,那太丢男人面子了,于是,只见他砸向了自己的脚。(动作有了,味道变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有意积累那些看似没有什么“意蕴”的句子,锻炼自己眼睛的发现力。比如写苍蝇。假如我们曾在一篇小说中看到这么一句话“一只瘦小的苍蝇在车窗玻璃上颤动着怕冷的翅膀”我们稍作改动:“一只瘦小的苍蝇在车窗玻璃上颤动着怕冷的翅膀,忽上忽下,使劲地撞击着,掉下去又上来了”苍蝇也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甚至是西西弗斯神话的悲剧性。

二、重复的妙用。

我们知道,重复最早是作为一个修辞性术语而被提出的,在米勒那里,甚至一度被追溯到柏拉图和尼采的时代,而我国研究者亦从《诗经》那里得到相应的启示,《诗经》复沓的歌咏形式是我国最早的重复诗学,在这些重复的语言搭配中,文化上某些耳熟能详的意象便产生了,诸如月亮、松竹梅之类的。而此处,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在具体的作文中巧妙地借鉴小说这一重复技巧,使得这些重复着的实体之间生发张力并在进一步的阅读中产生被阐释的可能性,从而有着一种意蕴性的哲理空间,在一种浅显的言辞中显示出深邃的本质,在看似无意义处发掘被隐藏的文本。正如帕斯卡所言:“当在一段文字中出现了重复的字词,尝试着去修改却发觉它们是那么恰当,一旦改动,文字的意思就会改变。”①重复技巧营造的就是这种无法修改的语言。比如《老人与海》中,在大海捕鱼时,曾发出九次强烈的呼唤:“我希望小男孩在这里帮我”。重复的语言揭露了老人孤助无援的心理,也让激烈的海上搏杀带有一种凄凉与悲壮,彰显了老人的“硬汉”精神。比如鲁迅《秋夜》开头的句子:“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认为啰嗦,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其实正是这样重复的“病句”才给人以联想和咀嚼。我们可以做场景设想,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一株枣树。这里,有徐缓的动作和情态在里面,是目光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转移,是寻找宁静而不得的苦闷的显现,是沉重心态的反映。

再比如莫言小说《牛》的开头:

“那时候我是个少年。

那时候我是村里调皮捣蛋的少年。

那时候我也是村里最让人讨厌的少年。

这样的少年最令人讨厌的就是他意识不到别人对他的讨厌。他总是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不管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他都想伸过耳朵去听听;不管听懂听不懂他都要插嘴。听到了一句什么话、或是看到了一件什么事他便飞跑着到处宣传。”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既有明显的语言重复,构成排比的气势,又告诉我们两个事实:其一,叙述人“我”就是“他”——一个孩子,而对这个“他”的叙述又是以另外一个“我”的口吻展开的,这个“我”才是全知全能的,于是,在一开始,就形成了叙述的怪圈;其二,这个叙述人起到一个中间转述人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听又不断地去传播。至此,叙述的魅力已经形成,意蕴也自然就有了。高中生写作文时不妨试着在某个环节有意而为之,比如人物对话,比如环境的渲染等等。

简言之,记叙文中的重复主要在于强调某种意蕴,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在于渲染某种氛围,从而造成读者心理上某种强烈的感受与震撼。作家杨争光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或话语重复的作用,他说如果一个人指着一堵水泥墙说:我要把它碰倒,你可能不以为然;如果他说:我要用头碰倒它,你可能会怀疑他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他真的去碰几下,你会以为他是个疯子,你会发笑。可是,如果他一下一下地去碰,无休止地碰,碰得认真而顽强,碰得头破血流,直到碰死在墙根底下,你可能就笑不出来了。③如此而言,行为语词的重复往往会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因为相同或相似语句的每一次重复都相当于一次增殖,以至螺旋式的攀升,造成语势上的意蕴之感。《祝福》里,祥林嫂“我真傻,真的”第一唠叨,我们或许感觉到她是在唠叨,可多次出现后,我们感到的只有她内心的悲苦孤寂以及精神上所受的巨大创伤。

那么,在记叙文中又如何演用呢?比如我们写一篇和父母关系紧张的场面,可以试着这么写:

他,那天吃完饭,先是“当”的敲一下碗沿,又“当”了一声,母亲不让他敲,他偏要敲,到后来“当当当当”敲个没完。母亲一甩抹布,说:

“你能不能不敲?”

他说:“不能。”

“敲吧敲吧。”母亲说,“敲死你!”

“敲、敲、敲死你。”他说。

“你和你妈较什么劲?”

“我没和你较劲,我敲碗,我要饭去。”

“我下地去了。”母亲说,“你慢慢敲。”

“敲就敲——”他跳起来、吼了一声。

这样以来,人物形象就在这重复的对话和动作中得到了彰显,他和母亲的矛盾也得到了深化。

再比如写亲情,撇开半夜看病、送饭送伞等老套素材不谈,只说人物语言,就可以借用重复手法深入,比如:

母亲那天来到学校后,我非常别扭,临走时,母亲说:

“好好学。”

“知道了。”我说。

“你一定要好好学。”母亲回过头,“这是你奶奶说的。”

“我奶奶就是你。”我心里想。

“真的要好好学啊。”母亲可能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这是你爸打电话叮嘱的。” “知道了”我把头重重地点了一下,然后一字一顿,说,“我——知——道——了。”

母亲终于走了。下午,我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他的话很多。我只听到了三个字: “好好学!”

这里,自己的不耐烦和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跃然纸上。

三、诗化语言。

所谓诗化,即借用诗歌中的一些技法来构建叙事语言的意境。譬如《天净沙·秋思》里名词的并列,“枯藤/老树/昏鸦”,这种特殊意象的并置,可以借鉴于作文的开头,比如,我们要进行环境的营造,可以模仿如下:

苍穹、一鸿孤影,一个黑点。

一辆摩托车风尘仆仆地驶来

再比如吴伯萧在《山屋》里的“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动词的反常搭配,一个“撒”字就突出了马蹄声细脆飞扬的感觉。莫言在《红高粱》里也有类似的描述:“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简洁”和“头”搭配,按语法逻辑考察,似乎是病句,因为“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这里却用来形容头部,那种感觉立马就出现了。词语之间的反常搭配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动宾反常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反常搭配等。

另外,主谓宾定状补的错位也可以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从而达到“意蕴化”效果。比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轻轻的/我走了”的句式进行转化感知,并进行记叙文的片段尝试,比如开头这么写“黑咕隆咚的,那一天。走了,你终于离家出走了。”错位在这这里就造成了某种强调和语势的积聚,从而有利于打破言语组合的思维定势,增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亦会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当然,这种错位甚至可以衍生到语段的组合。比如:电影《温故一九四二》的开头,把饥饿和几件其实豪不关联的事情并列起来:“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从而有了对比、有了荒诞、有调侃,也就有了意蕴。

以上我们简单谈了记叙文语言意蕴化处理的三种方法,但浩瀚的语言世界,其精妙的组合之法绝不仅仅于此,尤其在语段的构造上,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这就需要我们和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有意积累,收集灵感,归纳总结,以期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56.

②莫言.牛,师傅越来越幽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

③夏雨.重复与固执的意味[J].小说评论,1995 (5).


相关文章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原创)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采分点 ·基本答题套路 一.审题模式 (一)一题目.二作者.三注释.四题干.五文本. (二)让你答啥你答啥,没让你答你别答. (三)一切以题干为主,想到的手法尽量写,有字就有分. 一.答案模式 (一)原理(手法)+材料(翻译 ...查看


  • 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如何为你的语言润色
  • 谈到作文语言,不少学生将其视之为难以逾越的"高峰",常发"奈何"之叹而生"难为"之感.不少作文指导之类的文章书籍也用"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来吓唬学生 ...查看


  • (全英文论文)从关联理论看日化品品牌翻译宝洁和联合利华为例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 ...查看


  • 实用类文本阅读深度解读与答题总结
  • 实用类文本阅读深度解读与答题总结 第一部分 总结概述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 ...查看


  • 2015中考满分作文秘籍之议论文:精警绝伦 气魄恢宏
  • 特征四:论证巧妙 想让议论文出彩,还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来使用素材.我们看河南中考满分作文<奉献就要彻底>的两段文字: 猪粪可以做肥料,猪毛可以做刷子,猪皮可以做衣服.鞋子,猪肉可以吃,猪油可以炒菜,猪心.猪肺.猪肠. ...查看


  • 中学阅读写作语文讲义
  • 第一章 宏观认识 微观重视 第一节 语文·作文·阅读 一.语文 语言: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文学:时空:古代文学(~1919年)现代文学(1919年~1949年)当代文学(1949年 后)外国文学 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二.作文 (一 ...查看


  • 记叙文阅读备考之句子品分析无答案
  • 记叙文阅读备考之:句子品析 品析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应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重点语句主要包括: ①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点 ...查看


  • 2016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 2016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常青藤教育首发 今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整体难度不大,重基础 古诗词默写难度降低,作文容易但拿高分需立意新 6月17日上午,江西中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考完之后,常青藤教育的学员们纷纷表示"作文题 ...查看


  • 记叙文阅读技巧
  • 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三个答题原则 1.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作答. 2.答题点宁多勿少. 3.每道题都要扣住中心思想. 二.答题过程 1.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悟中心(注意找到主旨句). 2.对照题干认真读局部,做出答案. 3.再总体反思全文,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