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篇章

三个自信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篇章 作者:孙力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一次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关键期的背景下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它决定了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地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本刊特开设“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稿”栏目,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积极参与。

——编者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构的统一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道路的自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对理论的自信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制度的自信可以归结于:制度建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它高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

作者 孙力,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一个世纪的奋斗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建构和完善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中,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告诫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历史开拓和未来发展的高度信心。道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理论是我们前进的思想引领,制度则规范着我们的社会行为。三个自信的统一,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态势。这是一幅壮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长卷的展现!

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它既是中国人民幸福之路、中华民族腾飞之路,也代表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人间正道。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不断开拓的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近代以来出现的特有的高速发展的时期和态势。毋庸讳言,资本主义首先开拓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道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遗憾的是,资本主义也带给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社会灾难和社会分裂。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不可能是唯一的现代化模式。这也是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缘由。苏联开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不仅使苏联由一个欧洲落后的工业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与头号资本主义的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而且率领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落后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还影响到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向,甚至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中罗斯福新政这样的历史性改革。离开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就无法解读20世纪的人类历史。

同样遗憾的是,苏联模式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最终断裂。西方人士由此断言历史终结了,人类从此只剩下了西式的现代化道路。福山在1992年推出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就是这一观点的著名代表。

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通过改革开放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抛弃了封闭僵化的老路,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启动了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变革。邓小平甚至从革命的高度来形容和定性这一改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 ],“现在我们搞的实质是一场革命”[3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通过这样的革命性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来”[4 ]。

中国的改革,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既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完全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即使是西方人士,近年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道路的独特性。英国学者J.雷默2004年提出了影响颇大的“北京共识”命题,认为它对立于美国所代表的“华盛顿共识”,并且归纳了“北京共识”的主要内容。这表明,西方学者承认中国道路是不同的、成功的开拓。即使是“历史终结论”的代表人物福山,2010年也发表文章,承认了中国模式的成功,[5 ]从而“终结”了自己的理论。其实,当今全球正在热议的“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问题,其所具有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中国以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的开拓震撼了世界。

无论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都是当代中国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事实,因而成为中国道路最强有力的注脚和支撑,当然也灌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道路的自信。所以,中国绝不会重回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拐入改弦易辙的邪路,将不断开拓超越西方和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

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习近平同志今年七月在为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作总结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五大优势,列为首位的就是理论优势。理解这一点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与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即敢于和善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密切相关。正是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出现新的气象。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难以想象改革开放道路的开拓。

伟大的实践总是与伟大的理论相辅相成。如果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铸造了中国现代化的奇迹的话,30多年也塑造了中国理论创新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思想理论的领先,是同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的快速增长交相辉映的。审视理论发展的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孕育与升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直有理论创新的进程相伴随。实际上,30多年的历程也不平坦,甚至往往是惊心动魄,如果不能够不断地推动思想理论创新的车轮,不能够破除落后于时代的认识,以不变应万变,就很难想象我们能够如此地一路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便不能够阐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一内在关联,既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实践属性,也印证了这一理论的价值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突出地展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重大贡献上。30多年的思想进程,迸发的绝不仅仅是一般的思想火花,例如,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的阐述、对当今时代主题和潮流的判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确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定位、对发展本质的揭示等等,均敢于涉及经典作家没有论及的问题,勇于超越经典作家曾经有过的论述,在一系列涉及到当代社会主义基本的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开拓创新,显然是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典增添了璀璨的篇章。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还精彩地寓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提升上。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第一个光辉的榜样,他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和确立思想路线,就是对中国文化瑰宝的精彩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中同样如此,“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邓小平对中国经典的一个借用,以此描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目标,极为形象生动和有中国特色。“以人为本”源于先秦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是对传统治国理念的美好描绘和理想化的定位。“和谐”的命题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西周思想家史伯最早阐述了和谐的思想。他非常深刻、辩证地在“和”与“同”之间作了重要的区分,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如“去和而取同”(《国语·郑语》),就会从根本上影响事物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时代的提升,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人为本”:“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且很清楚地指出:“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

本目的。”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和谐”:“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又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是极为强大的精神资源,也是极为宝贵的理论优势,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的强大思想武器。

制度自信

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由思想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载体,也是社会主义运行和发挥功能的基础。中国开辟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阶段,就是以制度创新为驱动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谈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 ]中国没有重蹈苏东剧变的覆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通过改革超越了苏联模式所代表的僵化的制度,把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思,从对领导人个人作风行为错误的关注,转移和提升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由此而开辟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创新进程,也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进程。最早的农村改革就体现了制度创新的优越性,突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9%,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319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5.5公斤,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7 ]一举改变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被动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确立,是制度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最为典型的例证。1979年11月,邓小平就谈到:“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8 ]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对计划经济的固守,使社会主义进一步融入时代,进一步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以改革开放30年为计,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人民的生活也进入了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9 ]历史已经证明,在传统的制度体系下,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它具有强大的本土适应性,与中国国情血肉相连。这也是我们制度自信的坚强支撑。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上。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国都不仅迥异于西方国家,而且也不同于和超越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不是西方的议会制,不与行政和司法形成制衡关系,而体现人民主权至上的原则,也与苏联苏维埃的两院制不同。它既以选举民主为基础,也与协商民主相契合,每年“两会”同时召开,两种民主形式交相辉映。这种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制度建构,是独树一帜的人类政治文明的奇葩。

中国的政党制度也是如此,根本不能够简单地套用西方一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分类来认识,如果等同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一党制也是误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党派参政的结合,这样的政党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了不起的制度创新,也是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养育出的硕果,与中国的社会结构状况、政治整合需求等密切吻合。实践证明,它是坚强有力、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探讨中国腾飞的奥妙时,不少学者关注中国的政府推动型或政党推动型特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其功能的发挥是以政党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国家的团结统一和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制度的有效性是通过社会发展的状况来衡量的,在无法否认中国社会发展成就的前提下力图贬低或否认中国的制度,毫无疑问是荒谬和无知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清晰地展现了未来,中国人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174.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10.

[5]福山.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社会观察,2010(12).

[6][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236.

[7]谷安林.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375.

[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三个自信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篇章 作者:孙力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一次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关键期的背景下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它决定了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地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本刊特开设“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稿”栏目,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积极参与。

——编者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构的统一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道路的自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对理论的自信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制度的自信可以归结于:制度建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它高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

作者 孙力,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一个世纪的奋斗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建构和完善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中,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告诫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历史开拓和未来发展的高度信心。道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理论是我们前进的思想引领,制度则规范着我们的社会行为。三个自信的统一,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态势。这是一幅壮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长卷的展现!

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它既是中国人民幸福之路、中华民族腾飞之路,也代表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人间正道。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不断开拓的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近代以来出现的特有的高速发展的时期和态势。毋庸讳言,资本主义首先开拓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道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遗憾的是,资本主义也带给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社会灾难和社会分裂。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不可能是唯一的现代化模式。这也是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缘由。苏联开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不仅使苏联由一个欧洲落后的工业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与头号资本主义的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而且率领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落后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还影响到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向,甚至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中罗斯福新政这样的历史性改革。离开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就无法解读20世纪的人类历史。

同样遗憾的是,苏联模式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最终断裂。西方人士由此断言历史终结了,人类从此只剩下了西式的现代化道路。福山在1992年推出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就是这一观点的著名代表。

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通过改革开放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抛弃了封闭僵化的老路,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启动了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变革。邓小平甚至从革命的高度来形容和定性这一改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 ],“现在我们搞的实质是一场革命”[3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通过这样的革命性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来”[4 ]。

中国的改革,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既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完全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即使是西方人士,近年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道路的独特性。英国学者J.雷默2004年提出了影响颇大的“北京共识”命题,认为它对立于美国所代表的“华盛顿共识”,并且归纳了“北京共识”的主要内容。这表明,西方学者承认中国道路是不同的、成功的开拓。即使是“历史终结论”的代表人物福山,2010年也发表文章,承认了中国模式的成功,[5 ]从而“终结”了自己的理论。其实,当今全球正在热议的“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问题,其所具有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中国以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的开拓震撼了世界。

无论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都是当代中国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事实,因而成为中国道路最强有力的注脚和支撑,当然也灌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道路的自信。所以,中国绝不会重回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拐入改弦易辙的邪路,将不断开拓超越西方和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

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习近平同志今年七月在为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作总结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五大优势,列为首位的就是理论优势。理解这一点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与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即敢于和善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密切相关。正是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出现新的气象。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难以想象改革开放道路的开拓。

伟大的实践总是与伟大的理论相辅相成。如果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铸造了中国现代化的奇迹的话,30多年也塑造了中国理论创新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思想理论的领先,是同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的快速增长交相辉映的。审视理论发展的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孕育与升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直有理论创新的进程相伴随。实际上,30多年的历程也不平坦,甚至往往是惊心动魄,如果不能够不断地推动思想理论创新的车轮,不能够破除落后于时代的认识,以不变应万变,就很难想象我们能够如此地一路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便不能够阐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一内在关联,既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实践属性,也印证了这一理论的价值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突出地展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重大贡献上。30多年的思想进程,迸发的绝不仅仅是一般的思想火花,例如,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的阐述、对当今时代主题和潮流的判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确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定位、对发展本质的揭示等等,均敢于涉及经典作家没有论及的问题,勇于超越经典作家曾经有过的论述,在一系列涉及到当代社会主义基本的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开拓创新,显然是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典增添了璀璨的篇章。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还精彩地寓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提升上。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第一个光辉的榜样,他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和确立思想路线,就是对中国文化瑰宝的精彩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中同样如此,“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邓小平对中国经典的一个借用,以此描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目标,极为形象生动和有中国特色。“以人为本”源于先秦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是对传统治国理念的美好描绘和理想化的定位。“和谐”的命题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西周思想家史伯最早阐述了和谐的思想。他非常深刻、辩证地在“和”与“同”之间作了重要的区分,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如“去和而取同”(《国语·郑语》),就会从根本上影响事物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时代的提升,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人为本”:“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且很清楚地指出:“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

本目的。”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和谐”:“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又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是极为强大的精神资源,也是极为宝贵的理论优势,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的强大思想武器。

制度自信

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由思想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载体,也是社会主义运行和发挥功能的基础。中国开辟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阶段,就是以制度创新为驱动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谈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 ]中国没有重蹈苏东剧变的覆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通过改革超越了苏联模式所代表的僵化的制度,把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思,从对领导人个人作风行为错误的关注,转移和提升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由此而开辟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创新进程,也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进程。最早的农村改革就体现了制度创新的优越性,突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9%,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319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5.5公斤,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7 ]一举改变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被动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确立,是制度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最为典型的例证。1979年11月,邓小平就谈到:“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8 ]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对计划经济的固守,使社会主义进一步融入时代,进一步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以改革开放30年为计,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人民的生活也进入了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9 ]历史已经证明,在传统的制度体系下,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它具有强大的本土适应性,与中国国情血肉相连。这也是我们制度自信的坚强支撑。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上。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国都不仅迥异于西方国家,而且也不同于和超越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不是西方的议会制,不与行政和司法形成制衡关系,而体现人民主权至上的原则,也与苏联苏维埃的两院制不同。它既以选举民主为基础,也与协商民主相契合,每年“两会”同时召开,两种民主形式交相辉映。这种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制度建构,是独树一帜的人类政治文明的奇葩。

中国的政党制度也是如此,根本不能够简单地套用西方一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分类来认识,如果等同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一党制也是误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党派参政的结合,这样的政党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了不起的制度创新,也是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养育出的硕果,与中国的社会结构状况、政治整合需求等密切吻合。实践证明,它是坚强有力、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探讨中国腾飞的奥妙时,不少学者关注中国的政府推动型或政党推动型特点,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其功能的发挥是以政党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国家的团结统一和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制度的有效性是通过社会发展的状况来衡量的,在无法否认中国社会发展成就的前提下力图贬低或否认中国的制度,毫无疑问是荒谬和无知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清晰地展现了未来,中国人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174.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10.

[5]福山.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社会观察,2010(12).

[6][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236.

[7]谷安林.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375.

[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相关文章

  • 2013军训连队介绍词
  • 四连 现在入场的是历史文化学院四连的队伍,十三天的艰苦训练培养了他们刻苦求真.持之以恒的良好作风,塑造了他们无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军人形象.他们意气风发,顽强拼搏,团结友爱,他们彰显着青春的永不言败. 五连 军旗飘飘,战鼓擂动,河南大学法学院 ...查看


  • 一年级民族团结
  • 弘扬民族精神民族团结教案 1. 五爱教育指什么? 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五旗一徽是什么? 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国徽. 3."四有新人"指什么?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查看


  • 刘云山: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
  •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2013年6月17日) 刘云山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开好这次大会,对于共青团深入贯彻 ...查看


  •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
  •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 作者:陈宇翔 薛光远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8日 07版)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方面,世界变革潮流更趋强劲,中国同外部世界利益融合进 ...查看


  • [五四青年节作文]发扬五四精神学习创造奉献
  • 86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而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也是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端, ...查看


  • [德育]第一册教学大纲
  • <德育>第一册教学大纲 一.开课对象: 全院所有新生班级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为线索,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义教育.主要内容有:谱写崭新篇章,培 ...查看


  • 初中学生经典开学寄语
  • [导语]祝福像雪花片片,问候像春雨绵绵,关怀像音乐声声,幸福像珍珠跌落心田,快乐像浪花四处迸溅.欢迎来到本站,本文是为您特别搜集的<初中学生经典开学寄语>,欢迎鉴赏! [篇一] 老师.同学们: 大家新学年好! 酷夏的暑气还没消退 ...查看


  • 内蒙古70年 | 内蒙古告诉世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永远在路上
  •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市正式成立,开启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实践.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内蒙古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20 ...查看


  • 青年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2013
  • 这篇关于的文章,是本站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爱的党组织: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提出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