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艺术魅力

《背影》是朱自清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纪实散文名篇。

一篇只有一千五百来字的《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用的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深深的打动。它那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就来自作品感情的诚挚真切,来自它那既精雕细刻而又返璞归真的艺术功力。

《背影》只记述了作者所经历的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我”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书。短短的一幕铭刻在“我”的内心深处,也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作品集中写的是父亲在车站送行时的“背影”。“背影”处处让人心动,时时令人心潮涌动。“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这为文章小中见大的这一写法埋下了伏笔。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的热泪潸然。第三次是儿子和父亲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 ,“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严厉的父亲内心盛满了疼爱儿子的深情,笨拙的一举一动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既浓厚又真挚的感情。自古以来离情别绪永远带者伤感和落泪,“我”与父亲也不例外,此时此刻,“我”的内心翻滚着留与别的波涛,年迈的父亲无人照顾,但外出读书又是大事,

二者之间只能择其一,在这里又体现了父亲教子有方,让儿自信、自立、自强是他最大的心愿。可见,所有的中国父亲的优点都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中得到体现。但他不同于一般作品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凡读过《背影》的人,没有不被伤口中那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打动,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以至潸然泪下。正是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本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但是放在家境窘迫的凄光惨影中,放在父子之间依恋、眷念、依依惜别的情感里,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这大概就是《背影》激起读者与作者相通情感的原因之所在。

(一)

文章所描写的父亲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为远去的儿子买桔子而艰难地爬越站台的情节是全文的高潮。围绕这个核心和高潮,作者对作品的结构、布局、章法和层次,匠心独运地作了巧妙、缜密的安排。

铺垫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的温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才能显示父爱的伟大。这是描写背影之前的铺垫,这一铺垫是朱自清写《背影》的独特风格,惟有这样的气氛才能渲染

父爱的伟大与崇高,从而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跌宕

在送别的描写中,因父亲事忙,原说不送“我”过江上火车,但由于父亲“不放心”,踌躇再三,还是亲自送到浦口。由不送到送,这是一个跌宕。上车后,诸事安排停当,父亲本打算离去,却又依恋不舍,直至为“我”买了桔子才离开。欲去而又不舍,这又是一个跌宕。两次跌宕,使文章在平实中显出曲折,把父子之间的感情步步深化,体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读者看了心中不禁荡起层层感动的涟漪,和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这是写背影的必要渲染。

高潮

有了铺垫和跌宕,行文的自然推上全篇的高潮——父亲穿越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笔墨,细致入微地去写这个背影。文中重点写“我”看到的背影有两次。第一次是父亲去买桔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漫漫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些肖像...

描写体现了家境的贫穷、生活的拮据,从而深刻的反映国民生活日趋困难,这也是写作的背景;加点的几个动词用得很准确,把父亲对儿子的浓浓深情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次是两人分手后,当“我”又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中时,“我的眼泪又来了”。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多写人物的对话,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把父子之间的心理状态、感情变化描绘得酣畅淋漓,给读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作者对背影的集中、细致的描写,使作品的主题和情调在这个高潮上

得到深化和加强。作者融入了感情的深渊,投入了情感的堡垒中。

回叙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接下去作者有写了一段,写父亲近年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可以说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互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在集中描写背影之后,作者又简明扼要地回叙了父亲一生的坎坷和父子之间感情的变化。文章写道,父亲少年时处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老境却如此颓唐”;如今,父亲“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简短的回叙,使父亲的形象向纵深铺展,是对“背影”描写的必要补充。

结尾

全文以父亲的来信作结,点出“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一个传神的收尾,深刻而曲折地宣露出蕴藏在父亲形象中孤寂落寞的情绪,反映出当时世态的灰暗冷漠,给读者留下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三)

《背影》的写作,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显示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

选取角度。《背影》的作者在选取角度上是新颖独特。本文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包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作为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熟悉,他的音容笑貌,

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的一刹那,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再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的打动了儿子的心,后来,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的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作者选好角度之后,就围绕着如何突出这个角度严格选材,凡是和背影无关的,统统都没有摄入“镜头”。这篇作品的内容是写父亲。儿子写父亲,可写的东西自然很多,但这篇文章只写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本来是经常见到的,而作者选取的却是车站送行的一瞬间。因为这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一个背影,通过这样一个背影,可以窥视出父亲的心境和坎坷的一生,真切地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作者在选好角度之后,就围绕着如何突出 这个角度严格选用材料,凡是和背影没有关系的,通通都不能摄入“镜头”。

白描手法。《背影》曾以语言朴实、格调清新著称于三十年代文坛,而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的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更没有华丽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如送行那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

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运用这种白描手法,表面看来平实无奇,仔细体味,却含义深邃。

纵横结合。《背影》是在详略有序的纵横结合中完成了对背影的素描,全文只截取了父亲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这个横断面就是父亲到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和场面。我们从作者所描写的横断面中,可以看到其中凝聚着的父亲的生活遭遇和思想品格。这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描写的重点,是从横的方面来的。同时,作者又在文章的最后,从纵的方面回叙了父亲的一生,虽然只有简单的几笔,便使父亲的形象更趋完整,父子之情也显得更加浓郁和强烈。这一纵横描写的有机结合,运用得主次分,繁简适当,自然得体,突出了对背影的烘托和描绘,加深了读者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与体味。

感情对比。文章中,作者十分注意感情的对比和变化,用以衬托父亲的形象,烘托父子之间的感情。比如,父亲出于对“我”义教三年制的一片爱子之心,直接送“我”过江,再三托咐茶房照应;搬运行李时反复向脚夫讲价钱。从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到责怪自己“太聪明”,进而止不住流下眼泪,正是这种强烈的感情对比和深切的感情变化的结果。这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另一方面,又从父亲的角度来写。由于家中光景日下,老境颓唐,父亲触目伤怀,往往适怒于人,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两年的不见,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时时惦记着“我”,以至在繁忙中还亲自

送“我”上火车,拖着肥胖的身体,到月台上去买桔子。这也是强烈的感情对比和变化。这两次感情的对比,进一步把父子之间的情感,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了。

《背影》在艺术上的特点还不只这些。我们从以上粗浅的分析中已可以窥见,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其生活和思想的容量却相当丰实。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量是很难用文字来形容的。当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它,研究它。

高等教育成人考试

函授教育毕业论文

《背影》的艺术魅力

专 业:汉 语 言 文 学(本科)

班 级:2005级中文本科四班

姓 名:文 振 寿

指导教师:马 敬 芳

联系电话:完稿日期:2007年10月30日

2007年6月20日

【内容摘要】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对“背影”的四次描写,真切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作品一出世便吸引了众多读者,这是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从而拨动人们的心弦,产生感人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背影》一文的艺术魅力令人赞不绝口,这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结构、布局、章法和层次作了巧妙、缜密的安排;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作品的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作品还注意多种色彩,各种情调的统一,虽然篇幅短小,但其生活和思想的容量却相当丰实,真正是一篇叙事散文的典范。

[关键词]

背影 艺术手法 父子之情 描写

《背影》是朱自清的早期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纪实散文名篇。

一篇只有一千五百来字的《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用的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深深的打动。它那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就来自作品感情的诚挚真切,来自它那既精雕细刻而又返璞归真的艺术功力。

《背影》只记述了作者所经历的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我”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书。短短的一幕铭刻在“我”的内心深处,也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作品集中写的是父亲在车站送行时的“背影”。“背影”处处让人心动,时时令人心潮涌动。“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这为文章小中见大的这一写法埋下了伏笔。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的热泪潸然。第三次是儿子和父亲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 ,“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严厉的父亲内心盛满了疼爱儿子的深情,笨拙的一举一动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既浓厚又真挚的感情。自古以来离情别绪永远带者伤感和落泪,“我”与父亲也不例外,此时此刻,“我”的内心翻滚着留与别的波涛,年迈的父亲无人照顾,但外出读书又是大事,

二者之间只能择其一,在这里又体现了父亲教子有方,让儿自信、自立、自强是他最大的心愿。可见,所有的中国父亲的优点都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中得到体现。但他不同于一般作品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凡读过《背影》的人,没有不被伤口中那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打动,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以至潸然泪下。正是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本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但是放在家境窘迫的凄光惨影中,放在父子之间依恋、眷念、依依惜别的情感里,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这大概就是《背影》激起读者与作者相通情感的原因之所在。

(一)

文章所描写的父亲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为远去的儿子买桔子而艰难地爬越站台的情节是全文的高潮。围绕这个核心和高潮,作者对作品的结构、布局、章法和层次,匠心独运地作了巧妙、缜密的安排。

铺垫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的温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才能显示父爱的伟大。这是描写背影之前的铺垫,这一铺垫是朱自清写《背影》的独特风格,惟有这样的气氛才能渲染

父爱的伟大与崇高,从而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跌宕

在送别的描写中,因父亲事忙,原说不送“我”过江上火车,但由于父亲“不放心”,踌躇再三,还是亲自送到浦口。由不送到送,这是一个跌宕。上车后,诸事安排停当,父亲本打算离去,却又依恋不舍,直至为“我”买了桔子才离开。欲去而又不舍,这又是一个跌宕。两次跌宕,使文章在平实中显出曲折,把父子之间的感情步步深化,体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读者看了心中不禁荡起层层感动的涟漪,和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这是写背影的必要渲染。

高潮

有了铺垫和跌宕,行文的自然推上全篇的高潮——父亲穿越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笔墨,细致入微地去写这个背影。文中重点写“我”看到的背影有两次。第一次是父亲去买桔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漫漫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些肖像...

描写体现了家境的贫穷、生活的拮据,从而深刻的反映国民生活日趋困难,这也是写作的背景;加点的几个动词用得很准确,把父亲对儿子的浓浓深情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次是两人分手后,当“我”又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中时,“我的眼泪又来了”。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多写人物的对话,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把父子之间的心理状态、感情变化描绘得酣畅淋漓,给读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作者对背影的集中、细致的描写,使作品的主题和情调在这个高潮上

得到深化和加强。作者融入了感情的深渊,投入了情感的堡垒中。

回叙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接下去作者有写了一段,写父亲近年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可以说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互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在集中描写背影之后,作者又简明扼要地回叙了父亲一生的坎坷和父子之间感情的变化。文章写道,父亲少年时处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老境却如此颓唐”;如今,父亲“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简短的回叙,使父亲的形象向纵深铺展,是对“背影”描写的必要补充。

结尾

全文以父亲的来信作结,点出“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一个传神的收尾,深刻而曲折地宣露出蕴藏在父亲形象中孤寂落寞的情绪,反映出当时世态的灰暗冷漠,给读者留下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三)

《背影》的写作,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显示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

选取角度。《背影》的作者在选取角度上是新颖独特。本文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包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作为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熟悉,他的音容笑貌,

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的一刹那,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再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的打动了儿子的心,后来,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的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作者选好角度之后,就围绕着如何突出这个角度严格选材,凡是和背影无关的,统统都没有摄入“镜头”。这篇作品的内容是写父亲。儿子写父亲,可写的东西自然很多,但这篇文章只写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本来是经常见到的,而作者选取的却是车站送行的一瞬间。因为这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一个背影,通过这样一个背影,可以窥视出父亲的心境和坎坷的一生,真切地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作者在选好角度之后,就围绕着如何突出 这个角度严格选用材料,凡是和背影没有关系的,通通都不能摄入“镜头”。

白描手法。《背影》曾以语言朴实、格调清新著称于三十年代文坛,而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的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更没有华丽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如送行那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

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运用这种白描手法,表面看来平实无奇,仔细体味,却含义深邃。

纵横结合。《背影》是在详略有序的纵横结合中完成了对背影的素描,全文只截取了父亲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这个横断面就是父亲到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和场面。我们从作者所描写的横断面中,可以看到其中凝聚着的父亲的生活遭遇和思想品格。这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描写的重点,是从横的方面来的。同时,作者又在文章的最后,从纵的方面回叙了父亲的一生,虽然只有简单的几笔,便使父亲的形象更趋完整,父子之情也显得更加浓郁和强烈。这一纵横描写的有机结合,运用得主次分,繁简适当,自然得体,突出了对背影的烘托和描绘,加深了读者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与体味。

感情对比。文章中,作者十分注意感情的对比和变化,用以衬托父亲的形象,烘托父子之间的感情。比如,父亲出于对“我”义教三年制的一片爱子之心,直接送“我”过江,再三托咐茶房照应;搬运行李时反复向脚夫讲价钱。从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到责怪自己“太聪明”,进而止不住流下眼泪,正是这种强烈的感情对比和深切的感情变化的结果。这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另一方面,又从父亲的角度来写。由于家中光景日下,老境颓唐,父亲触目伤怀,往往适怒于人,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两年的不见,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时时惦记着“我”,以至在繁忙中还亲自

送“我”上火车,拖着肥胖的身体,到月台上去买桔子。这也是强烈的感情对比和变化。这两次感情的对比,进一步把父子之间的情感,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了。

《背影》在艺术上的特点还不只这些。我们从以上粗浅的分析中已可以窥见,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其生活和思想的容量却相当丰实。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量是很难用文字来形容的。当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它,研究它。

高等教育成人考试

函授教育毕业论文

《背影》的艺术魅力

专 业:汉 语 言 文 学(本科)

班 级:2005级中文本科四班

姓 名:文 振 寿

指导教师:马 敬 芳

联系电话:完稿日期:2007年10月30日

2007年6月20日

【内容摘要】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对“背影”的四次描写,真切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作品一出世便吸引了众多读者,这是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从而拨动人们的心弦,产生感人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背影》一文的艺术魅力令人赞不绝口,这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结构、布局、章法和层次作了巧妙、缜密的安排;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作品的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作品还注意多种色彩,各种情调的统一,虽然篇幅短小,但其生活和思想的容量却相当丰实,真正是一篇叙事散文的典范。

[关键词]

背影 艺术手法 父子之情 描写


相关文章

  • (赵慧霞)以[背影]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以<背影>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姓 名 赵慧霞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1**********]51 省级电大 陕 西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分 校 榆 林 指导教师 白海龙 教 学 ...查看


  •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马娟娟 内容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表现为:朴素美.含蓄美.绘画美.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真诚的人格.真诚的情感:二是他的散文语言新颖,能够创新:三是他能够借助于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形容词. ...查看


  • [背影]"主题"教学的反思与重建
  • <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自从入选教材以来,教学中不论是讲解"父子情深"还是反思"父子冲突"基本上是围绕着"主题"来探讨的.这里的"主题" ...查看


  • 朱自清散文赏析(教师随笔)
  • 古人们爱说"文如其人",是指"为人与其文章之相似[①]".文章归根结蒂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不同的文章彰显着不同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然而在纸醉金迷的当今盛世"文如其人"成了稀有 ...查看


  • 名家对朱自清文学成就的评价
  •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录<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 ...查看


  • 从背影谈朱自清散文文风
  • 探索争鸣 2013年7期(中) 从背影谈朱自清散文文风 彭  奔 (明德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章,通过细腻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带着大家深深体会了父辈对于自己的爱, ...查看


  • 想象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 作者:伍明春 [推荐理由] 自1990年代初以来,由余秋雨领衔的"文化散文"引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热读"现象,至今余温犹存.毋庸置疑,"文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 ...查看


  •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 ol 研l l谚I 究 9 朱 自清先生曾说过 :没有受 " 过相当的要 问讲 习的训练或是没 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 人, 是不能了解大意的, 至少 了解 不够正确 ." 语文课程标准> < 要 求 ...查看


  • 我的教案[背影]
  •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描写的特点. 2. 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 学生预习,教师引导,读.品.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4.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