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部尚书刘体乾墓神道石刻

  【关键词】河北廊坊;明代;刘体乾墓;石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2673.htm

  【摘要】2003年,为配合公路施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市文物保护单位、明兵部尚书刘体乾墓地的石刻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搬迁,共清理出被淤埋地下的石牌坊、神道碑、石像生等石刻14件(座)。这些神道石刻种类较多,雕刻手法多样,体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风格,是研究明代雕刻艺术和官员墓葬等级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2003年9月,廊坊至沧州泊头公路拓宽工程西北―东南向穿过廊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体乾墓地,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刘体乾墓地石刻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搬迁。由于公路走向不涉及刘体乾墓葬,且工程时间紧、任务急,加之刘体乾后裔有特殊要求,故墓葬未做清理发掘。

  明兵部尚书刘体乾墓地位于廊坊市安次区仇庄乡东储村东南,光荣村(原安次县故城)东北,西邻廊泊公路(图一)。地貌为南北向洼地,西高东低,东缘低于现地表约1.6米,向西为渐高的缓坡。该地为永定河泛区,1950年、1953年永定河两次泛溢决口,刘体乾墓地石刻被淤埋于地下,1956年修筑廊泊公路时,又被掩埋于路基之下,因此这些石刻才得以保存下来。多年来,地表仅暴露神道碑碑首、东侧石望柱及一个石牌坊柱的柱头。此次清理出土石牌坊、神道碑、石像生等神道石刻14件(座)。

  刘体乾墓占地总面积约17500平方米。神道为南北走向,长113米,宽20米,长方形青砖铺砌而成。石刻均取材于北方地区的砂岩石,色泽灰白,质地略疏松。神道南部为石牌坊1座,中部左右两侧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石望柱、石狮、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北部为神道碑1通、谕祭碑2通(图二)。

  石牌坊1座,残。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长方形条石铺底。石柱为倭角方形,边长45厘米,边柱高327厘米,中柱高370厘米,石柱承托小额枋处浮雕荷叶纹。柱下部由抱鼓石围护,边柱各有抱鼓石3个,分别高149厘米或115厘米,底长93厘米,厚26厘米;中柱各有抱鼓石2个,高156厘米,底长105厘米,厚32厘米。抱鼓石中部均雕刻转角莲纹(图三)。柱头残(部分缺失),满雕流云纹。明间门道宽210厘米,两柱间由下向上依次为小额枋、垫板、大额枋、檐楼。小额枋下部两端雕饰雀替;垫板宽50厘米,厚18厘米,楷体阳刻“敕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刘公神道”;檐楼为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戗兽、垂兽部分缺失。次间门道宽185厘米,两柱间由下向上依次为小额枋、垫板、大额枋、檐楼。小额枋下部两端雕饰雀替;垫板宽47厘米,厚17厘米,双面雕如意云纹各三朵(图四);檐楼形制与明间檐楼相同。额枋、垫板与四根石柱以榫卯相连,缝间填以白灰、碎石片。

  石望柱2件,一件残断,另一件完整。由方形石基座、八角形须弥底座、柱身、承托、望兽五部分组成。底座每面宽38厘米,对角径97厘米,高63厘米,底沿雕有卷云纹。柱身为八面柱体,每面宽18厘米,对角径46厘米,高298厘米,素面。承托直径80厘米,高32厘米,呈束腰状圆形,浮雕仰莲、覆莲及连珠纹。望兽呈蹲坐式,宽25厘米,通高78厘米,其中一件望兽佚失。

  石狮2件,圆雕,完整。为卧式,身长146厘米,宽48厘米,高70厘米;底座长110厘米,宽55厘米,厚11厘米。狮面相凶猛,两前爪向前卧于石座之上,伸颈昂首,嘴微张露齿,颈部、颌下、前肢肘处均雕饰卷曲鬃毛,尾贴于身体一侧,鬃毛飘逸,动感十足,狮爪紧抠地面,关节清晰,健壮有力(封二,1)。

  石虎2件,圆雕,完整。通高118厘米,宽50厘米;底座长80厘米,宽55厘米,厚17厘米。蹲坐式,两前爪着地,嘴微张露齿,双目圆睁,神态威猛,虎尾穿过一侧后肢内侧伸向前爪处,似在摆动(封二,2)。

  石羊2件,圆雕,有裂痕。身长122厘米,宽47厘米,高70厘米;底座长94厘米,宽50厘米,厚11厘米。卧式,四肢屈于腹下,膝盖与蹄呈平行状卧于长方形底座上。两弯角呈半圆形将耳环绕,四蹄腕处各饰一绺绒毛,绵羊形尾贴于臀部,体态略显肥硕(封二,3)。

  石马2件,圆雕,一件完整,另一件残。身长190厘米,宽60.5厘米,高147厘米;底座长165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卧式,四肢屈于腹下,膝盖与蹄呈平行状卧于长方形底座上。鬃毛呈波浪式垂于颈两侧,尾贴于身体右侧,四蹄腕处各饰一绺绒毛(封三,4)。

  石翁仲2尊,圆雕。北距神道碑24米。东侧一尊为文官,完好,通高225厘米,底座长95厘米,宽53厘米,厚15厘米。立姿,人座一体。宽面长须,戴文吏帽,双手执笏于胸前,长袍宽袖,露足(封三,5)。西侧一尊为武官,腰部及下身断裂,通高215厘米,底座长9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立姿,顶盔束甲,双手按锏拄于双腿之间,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图五)。

  神道碑1通,又称为圣旨碑。由碑体、座两部分组成。碑额身一体,通高330厘米,碑身宽100厘米,厚25厘米;座长255厘米,宽107厘米,高72厘米。碑额浮雕双蟠龙纹,阳面圭形额题宽44厘米,高76厘米,无字。碑文楷书,竖排10行,首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主要记述了刘体乾的政绩、官职、卒后追赠为太子少保及刻碑时间――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图六)。石底座平面呈“凸”字形,周边为方形砖砌散水,底座下铺青砖一层,边缘为竖砌,顶面错缝平砌,基础为长方形石板。

  谕祭碑2通。一通位于神道碑西16米、北6米处,由碑首、碑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首高127厘米,宽120厘米,厚33厘米;碑身高284厘米,宽114厘米,厚32厘米;座长254厘米,宽106厘米,高76厘米。碑首浮雕双蟠龙纹,阳面圭形额题高76厘米,宽44厘米,篆书“谕祭”二字。碑身顶与碑首相连接的凸榫残损,碑身右上角斜竖裂。碑文竖行,内容为明万历五年(1577年)皇帝遣顺天府通判祭奠刘体乾的祭文。座早年竖裂,两侧以束腰形铁锔相连接。座下为各宽84厘米和80厘米、长153厘米的条石,条石下为砖砌基础。

  另一通谕祭碑位于神道碑北10米处,亦由碑首、碑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首高118厘米,宽122厘米,厚34厘米;碑身高286厘米,宽115厘米,厚31厘米;座长253厘米,宽119厘米,高75厘米。碑首浮雕双蟠龙纹,阳面圭形额题高71厘米,宽44厘米,篆书“谕祭”二字。碑身与碑座相连接的凸榫已残。碑身完整,碑文竖行,内容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皇帝遣顺天府通判祭奠刘体乾的祭文。碑座下为各宽103厘米和92厘米、长133厘米和150厘米的条石,条石下为砖砌基础。

  刘体乾,字子元,直隶东安(今廊坊安次)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初授行人,掌管传旨、策封等事,改兵科给事中,在内廷服务,秩从七品。嘉靖三十年(1551年)转左给事中,秩从六品。嘉靖时期,“帝以财用绌,诏廷臣集议”,多数大臣建议“追宿逋、增赋额”,惟独刘体乾上疏陈述只有革除冗官冗费才能“国计自裕”,他提到的冗费即为光禄寺(主掌膳食、帐幕器物、宫殿门户等事的官署)之费,可见其为官之“耿介”。后积功升任通政使,迁刑部左侍郎,秩正三品,改户部左侍郎,总管国家的仓库、物场。隆庆初(1567年)晋升为南京户部尚书,秩正二品。隆庆帝在位期间,“诏取太仓银三十万两”,刘体乾相劝,其他官员也“交章乞如体乾言”,皇帝只好“命只进十万两”,却夺刘体乾半年俸禄。隆庆皇帝多次向太仓取银购丝帛、奇珍异宝等物,刘体乾清正刚直,每次上疏均据理力争,最终“积杵帝意,竟夺官”。神宗即位(1573年),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兵部尚书。万历二年(1574年)卒,赠太子少保。刘体乾一生供职三朝,谕祭碑记载其“持身耿介、任职清勤”,万历皇帝先后两次派遣顺天府官员谕祭并立圣旨碑,也体现了对刘体乾生前政绩的充分肯定。

  刘体乾墓地神道石刻形式多样,数量和种类也较多;雕刻手法粗犷简洁,线条流畅,线刻、浮雕及圆雕无不俱备;人物形态庄重大方,肌体丰满,神情自若;动物造型逼真形象,体态硕大稳健,生动传神;碑刻语言典雅、凝练,镌刻字体端庄秀美,独具风采;石牌坊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这些石刻集中体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风貌和发展脉络,为研究明代雕刻艺术和官员墓葬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资料在整理过程中得到张兆祥先生的帮助,并提供了拓片,在此表示感谢。

   绘图:李明琴

  〔责任编辑:许潞梅〕

  【关键词】河北廊坊;明代;刘体乾墓;石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2673.htm

  【摘要】2003年,为配合公路施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市文物保护单位、明兵部尚书刘体乾墓地的石刻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搬迁,共清理出被淤埋地下的石牌坊、神道碑、石像生等石刻14件(座)。这些神道石刻种类较多,雕刻手法多样,体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风格,是研究明代雕刻艺术和官员墓葬等级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2003年9月,廊坊至沧州泊头公路拓宽工程西北―东南向穿过廊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体乾墓地,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刘体乾墓地石刻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搬迁。由于公路走向不涉及刘体乾墓葬,且工程时间紧、任务急,加之刘体乾后裔有特殊要求,故墓葬未做清理发掘。

  明兵部尚书刘体乾墓地位于廊坊市安次区仇庄乡东储村东南,光荣村(原安次县故城)东北,西邻廊泊公路(图一)。地貌为南北向洼地,西高东低,东缘低于现地表约1.6米,向西为渐高的缓坡。该地为永定河泛区,1950年、1953年永定河两次泛溢决口,刘体乾墓地石刻被淤埋于地下,1956年修筑廊泊公路时,又被掩埋于路基之下,因此这些石刻才得以保存下来。多年来,地表仅暴露神道碑碑首、东侧石望柱及一个石牌坊柱的柱头。此次清理出土石牌坊、神道碑、石像生等神道石刻14件(座)。

  刘体乾墓占地总面积约17500平方米。神道为南北走向,长113米,宽20米,长方形青砖铺砌而成。石刻均取材于北方地区的砂岩石,色泽灰白,质地略疏松。神道南部为石牌坊1座,中部左右两侧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石望柱、石狮、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北部为神道碑1通、谕祭碑2通(图二)。

  石牌坊1座,残。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长方形条石铺底。石柱为倭角方形,边长45厘米,边柱高327厘米,中柱高370厘米,石柱承托小额枋处浮雕荷叶纹。柱下部由抱鼓石围护,边柱各有抱鼓石3个,分别高149厘米或115厘米,底长93厘米,厚26厘米;中柱各有抱鼓石2个,高156厘米,底长105厘米,厚32厘米。抱鼓石中部均雕刻转角莲纹(图三)。柱头残(部分缺失),满雕流云纹。明间门道宽210厘米,两柱间由下向上依次为小额枋、垫板、大额枋、檐楼。小额枋下部两端雕饰雀替;垫板宽50厘米,厚18厘米,楷体阳刻“敕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刘公神道”;檐楼为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戗兽、垂兽部分缺失。次间门道宽185厘米,两柱间由下向上依次为小额枋、垫板、大额枋、檐楼。小额枋下部两端雕饰雀替;垫板宽47厘米,厚17厘米,双面雕如意云纹各三朵(图四);檐楼形制与明间檐楼相同。额枋、垫板与四根石柱以榫卯相连,缝间填以白灰、碎石片。

  石望柱2件,一件残断,另一件完整。由方形石基座、八角形须弥底座、柱身、承托、望兽五部分组成。底座每面宽38厘米,对角径97厘米,高63厘米,底沿雕有卷云纹。柱身为八面柱体,每面宽18厘米,对角径46厘米,高298厘米,素面。承托直径80厘米,高32厘米,呈束腰状圆形,浮雕仰莲、覆莲及连珠纹。望兽呈蹲坐式,宽25厘米,通高78厘米,其中一件望兽佚失。

  石狮2件,圆雕,完整。为卧式,身长146厘米,宽48厘米,高70厘米;底座长110厘米,宽55厘米,厚11厘米。狮面相凶猛,两前爪向前卧于石座之上,伸颈昂首,嘴微张露齿,颈部、颌下、前肢肘处均雕饰卷曲鬃毛,尾贴于身体一侧,鬃毛飘逸,动感十足,狮爪紧抠地面,关节清晰,健壮有力(封二,1)。

  石虎2件,圆雕,完整。通高118厘米,宽50厘米;底座长80厘米,宽55厘米,厚17厘米。蹲坐式,两前爪着地,嘴微张露齿,双目圆睁,神态威猛,虎尾穿过一侧后肢内侧伸向前爪处,似在摆动(封二,2)。

  石羊2件,圆雕,有裂痕。身长122厘米,宽47厘米,高70厘米;底座长94厘米,宽50厘米,厚11厘米。卧式,四肢屈于腹下,膝盖与蹄呈平行状卧于长方形底座上。两弯角呈半圆形将耳环绕,四蹄腕处各饰一绺绒毛,绵羊形尾贴于臀部,体态略显肥硕(封二,3)。

  石马2件,圆雕,一件完整,另一件残。身长190厘米,宽60.5厘米,高147厘米;底座长165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卧式,四肢屈于腹下,膝盖与蹄呈平行状卧于长方形底座上。鬃毛呈波浪式垂于颈两侧,尾贴于身体右侧,四蹄腕处各饰一绺绒毛(封三,4)。

  石翁仲2尊,圆雕。北距神道碑24米。东侧一尊为文官,完好,通高225厘米,底座长95厘米,宽53厘米,厚15厘米。立姿,人座一体。宽面长须,戴文吏帽,双手执笏于胸前,长袍宽袖,露足(封三,5)。西侧一尊为武官,腰部及下身断裂,通高215厘米,底座长9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立姿,顶盔束甲,双手按锏拄于双腿之间,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图五)。

  神道碑1通,又称为圣旨碑。由碑体、座两部分组成。碑额身一体,通高330厘米,碑身宽100厘米,厚25厘米;座长255厘米,宽107厘米,高72厘米。碑额浮雕双蟠龙纹,阳面圭形额题宽44厘米,高76厘米,无字。碑文楷书,竖排10行,首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主要记述了刘体乾的政绩、官职、卒后追赠为太子少保及刻碑时间――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图六)。石底座平面呈“凸”字形,周边为方形砖砌散水,底座下铺青砖一层,边缘为竖砌,顶面错缝平砌,基础为长方形石板。

  谕祭碑2通。一通位于神道碑西16米、北6米处,由碑首、碑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首高127厘米,宽120厘米,厚33厘米;碑身高284厘米,宽114厘米,厚32厘米;座长254厘米,宽106厘米,高76厘米。碑首浮雕双蟠龙纹,阳面圭形额题高76厘米,宽44厘米,篆书“谕祭”二字。碑身顶与碑首相连接的凸榫残损,碑身右上角斜竖裂。碑文竖行,内容为明万历五年(1577年)皇帝遣顺天府通判祭奠刘体乾的祭文。座早年竖裂,两侧以束腰形铁锔相连接。座下为各宽84厘米和80厘米、长153厘米的条石,条石下为砖砌基础。

  另一通谕祭碑位于神道碑北10米处,亦由碑首、碑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首高118厘米,宽122厘米,厚34厘米;碑身高286厘米,宽115厘米,厚31厘米;座长253厘米,宽119厘米,高75厘米。碑首浮雕双蟠龙纹,阳面圭形额题高71厘米,宽44厘米,篆书“谕祭”二字。碑身与碑座相连接的凸榫已残。碑身完整,碑文竖行,内容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皇帝遣顺天府通判祭奠刘体乾的祭文。碑座下为各宽103厘米和92厘米、长133厘米和150厘米的条石,条石下为砖砌基础。

  刘体乾,字子元,直隶东安(今廊坊安次)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初授行人,掌管传旨、策封等事,改兵科给事中,在内廷服务,秩从七品。嘉靖三十年(1551年)转左给事中,秩从六品。嘉靖时期,“帝以财用绌,诏廷臣集议”,多数大臣建议“追宿逋、增赋额”,惟独刘体乾上疏陈述只有革除冗官冗费才能“国计自裕”,他提到的冗费即为光禄寺(主掌膳食、帐幕器物、宫殿门户等事的官署)之费,可见其为官之“耿介”。后积功升任通政使,迁刑部左侍郎,秩正三品,改户部左侍郎,总管国家的仓库、物场。隆庆初(1567年)晋升为南京户部尚书,秩正二品。隆庆帝在位期间,“诏取太仓银三十万两”,刘体乾相劝,其他官员也“交章乞如体乾言”,皇帝只好“命只进十万两”,却夺刘体乾半年俸禄。隆庆皇帝多次向太仓取银购丝帛、奇珍异宝等物,刘体乾清正刚直,每次上疏均据理力争,最终“积杵帝意,竟夺官”。神宗即位(1573年),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兵部尚书。万历二年(1574年)卒,赠太子少保。刘体乾一生供职三朝,谕祭碑记载其“持身耿介、任职清勤”,万历皇帝先后两次派遣顺天府官员谕祭并立圣旨碑,也体现了对刘体乾生前政绩的充分肯定。

  刘体乾墓地神道石刻形式多样,数量和种类也较多;雕刻手法粗犷简洁,线条流畅,线刻、浮雕及圆雕无不俱备;人物形态庄重大方,肌体丰满,神情自若;动物造型逼真形象,体态硕大稳健,生动传神;碑刻语言典雅、凝练,镌刻字体端庄秀美,独具风采;石牌坊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这些石刻集中体现了明代石雕艺术的风貌和发展脉络,为研究明代雕刻艺术和官员墓葬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资料在整理过程中得到张兆祥先生的帮助,并提供了拓片,在此表示感谢。

   绘图:李明琴

  〔责任编辑:许潞梅〕


相关文章

  • 文惩范公神道碑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 ...查看


  • 其难其慎彭蕴章
  • 苏州碑刻博物馆办公区西墙上有一块石刻,上有四字"其难其慎".其形制为横匾形,题字圆润大气,不失刚劲,颇有风范.细看乃清文帝咸丰御笔,钤"咸丰御笔之宝"玺印,落款是"臣彭蕴章".这块 ...查看


  • 元朝之中央.地方官制
  • 元朝之中央.地方官制- 官制 中央官制 元朝沿袭金制,行政.军事与监察三权分立,而总于皇帝,惟 ( ! <金华黄先生文集> 卷2 以董士恭神道碑分已· < 牧庵集> 卷16 < 史耀神道碑> 口同仁朽卷2 ...查看


  • 从山石林泉看汕头人灵地杰
  • 近日,迷上金克木国学大师的<书读完了>一书,最引起共鸣的是"书读完了,就读符号,符号读完就读人物."读书.读符号.读人物.你看福尔摩斯破案是从珠丝马迹中沙里淘金,不断淘洗,磨刀霍霍,抽丝扒茧,练就火眼金睛,一 ...查看


  • 苏州之毛珵墓及墓道石刻
  • 位置:苏州市藏书镇天池山坞内 年代:明 1986年3月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吴县并入苏州后改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吴县志·冢墓>四十卷记载:"南京右副都御史毛珵墓,在天池山寂鉴寺南,玄孙通政使赠工部侍郎堪祔& ...查看


  • 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
  • 2011.07 LANZHOUXUEKAN 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 董劭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社科部,河北 秦皇岛066004) [摘要]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 ...查看


  • 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因新探_英卫峰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9卷第4期,Jul.,2009,Vol.39,No.4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历史 ...查看


  • 欧阳修集13
  • 成德军,未行,徙判定州,兼三路都部署.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 ...查看


  • 三省六部制
  • 隋唐时期的中枢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