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出自第七单元)
(1)新古典增长理论放弃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模型假设的前提大致是: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函数为S=sY(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且0
③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④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⑤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sf(k)=k+nk,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其中,k=K/L
表示资本与劳动力之比,大致为每一个劳动力所能分摊到的(或按人口平均的)资本设备;k=dk/dt表示每单位时间k的增加量,即:按人口平均的资本增加量;f(k)=y=Y/L表示每个劳动力的平均生产量,大致为按人口平均的产量;s为储蓄比例,n为人口增长率。
这一基本方程式说明,一个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n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大致意思是说,在一个社会全部产品中减去被消费掉的部分(C)以后,剩下来的便是储蓄;在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给每个人增添更多的资本设备(即资本深化),另一部分则为新生的每一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即资本的广化)。
(2)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四个关键性结论:
①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n,它独立于储蓄率s。
②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量比率,它确定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
③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的稳态增长率决定了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④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他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同。
(3)新古典增长理论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对应于既定的人均资本量K,f(K)是人均产出量,这些产
出减去消费后的储蓄量为sf(K)。如果
sf(K)>nK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
新增人口n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
量nk后仍有余额,则意味着每个人都
图8—1 新古典增长模型 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0。这
表明,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
而缩小储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sf(K)
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可以以人口增长率实现稳定增长。此外,模型也包含着促进人均收入增加的政策含义。事实上,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种途径:一是提高总产量,即: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提高储蓄率;三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4)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及其发展
①理论方面。
首先,模型中不包含社会的目标,因而并不能说明稳定增长的福利特征。其次,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经济中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即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相应增加一倍。这一假定往往和事实不相符。对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来说,由于这些国家的生产资料配臵比较合理,整个经济各部门间相互协调能力较强,再加上信息传递较为准确有效,所以生产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高,其结果就是少量的生产投入有可能带来大量的产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工业化国家的生产条件,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就可能导致规模报酬递减。第三,在新古典模型中,稳态增长率是外生的,这样该模型就无法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做出解释。从而也就不能对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技术进步速度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而事实上,这两个参数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是相当重要的。
②实践方面。
首先,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趋同性,即有着相同基数和人口增长率的国家最终会接近于相同的稳态增长率(尽管收入的稳态水平可能各异)。但是据统计,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往往存在着增长率的较大差异,这显然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论相悖。其次,在模型中,生产技术水平、人口增长率以及储蓄率都被假定为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应用。第三,规模收益不变不是生产的一般特征。
针对上述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再次掀起一股增长理论热。扩展主要包括,把效用函数作为目标引入到增长模型之中;利用人力资本说明技术进步;把人口增长和储蓄率看成是经济当事人最优化选择的结果;利用知识投资的外在性说明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等。其中,增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把传统理论中某些变量内生化,故这些发展也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
2.简述经济周期内生成因说。(出自第六单元)
答题要领:指出四种经济周期内生成因的理论,并对每一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做简要陈述。
经济周期的成因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的成因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很多较为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体系和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
1.外因论与内因论关于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众多的经济周期理论,综合概括为两类,即:外因论和内因论。外因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战争、革命、选择;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和天气等等。内因论则是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某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来解释导致社会经济周期性循环往复地上下波动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等。
2.几种主要理论自19世纪以来,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非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①货币周期理论:
货币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信用扩大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引起生产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年增加又会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的上升,于是经济活动水平上升,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然而,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贷款减少,订货减少,由此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向银行集中,银行采取措施扩大信用,这又会促进经济复苏。
②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这种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引起经济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经济进入萧条。
③创新理论该理论: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是一种用技术创新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例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市场组合等等。这一切的创新会给创新者带来巨大盈利,使其他企业竞相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逐渐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引起经济衰退。
④心理周期理论:
这种周期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这种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人们对前途抱乐观态度时,投资、生产和消费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当人们对前途抱悲观态度时,投资、生产和消费下降,经济走向萧条。
⑤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把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归结为人们消费不足。这种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近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除了以上理论对经济周期成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外,还有诸如太阳黑子周期理论、政治周期理论、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等等其他经济周期理论。
1.评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出自第七单元)
(1)新古典增长理论放弃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模型假设的前提大致是: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函数为S=sY(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且0
③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④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⑤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sf(k)=k+nk,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其中,k=K/L
表示资本与劳动力之比,大致为每一个劳动力所能分摊到的(或按人口平均的)资本设备;k=dk/dt表示每单位时间k的增加量,即:按人口平均的资本增加量;f(k)=y=Y/L表示每个劳动力的平均生产量,大致为按人口平均的产量;s为储蓄比例,n为人口增长率。
这一基本方程式说明,一个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n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大致意思是说,在一个社会全部产品中减去被消费掉的部分(C)以后,剩下来的便是储蓄;在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给每个人增添更多的资本设备(即资本深化),另一部分则为新生的每一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即资本的广化)。
(2)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四个关键性结论:
①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n,它独立于储蓄率s。
②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量比率,它确定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
③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的稳态增长率决定了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④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他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同。
(3)新古典增长理论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对应于既定的人均资本量K,f(K)是人均产出量,这些产
出减去消费后的储蓄量为sf(K)。如果
sf(K)>nK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
新增人口n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
量nk后仍有余额,则意味着每个人都
图8—1 新古典增长模型 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0。这
表明,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
而缩小储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sf(K)
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可以以人口增长率实现稳定增长。此外,模型也包含着促进人均收入增加的政策含义。事实上,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种途径:一是提高总产量,即: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提高储蓄率;三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4)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及其发展
①理论方面。
首先,模型中不包含社会的目标,因而并不能说明稳定增长的福利特征。其次,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经济中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即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相应增加一倍。这一假定往往和事实不相符。对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来说,由于这些国家的生产资料配臵比较合理,整个经济各部门间相互协调能力较强,再加上信息传递较为准确有效,所以生产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高,其结果就是少量的生产投入有可能带来大量的产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工业化国家的生产条件,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就可能导致规模报酬递减。第三,在新古典模型中,稳态增长率是外生的,这样该模型就无法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做出解释。从而也就不能对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技术进步速度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而事实上,这两个参数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是相当重要的。
②实践方面。
首先,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趋同性,即有着相同基数和人口增长率的国家最终会接近于相同的稳态增长率(尽管收入的稳态水平可能各异)。但是据统计,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往往存在着增长率的较大差异,这显然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论相悖。其次,在模型中,生产技术水平、人口增长率以及储蓄率都被假定为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应用。第三,规模收益不变不是生产的一般特征。
针对上述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再次掀起一股增长理论热。扩展主要包括,把效用函数作为目标引入到增长模型之中;利用人力资本说明技术进步;把人口增长和储蓄率看成是经济当事人最优化选择的结果;利用知识投资的外在性说明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等。其中,增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把传统理论中某些变量内生化,故这些发展也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
2.简述经济周期内生成因说。(出自第六单元)
答题要领:指出四种经济周期内生成因的理论,并对每一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做简要陈述。
经济周期的成因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的成因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很多较为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体系和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
1.外因论与内因论关于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众多的经济周期理论,综合概括为两类,即:外因论和内因论。外因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战争、革命、选择;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和天气等等。内因论则是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某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来解释导致社会经济周期性循环往复地上下波动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等。
2.几种主要理论自19世纪以来,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非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①货币周期理论:
货币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信用扩大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引起生产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年增加又会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的上升,于是经济活动水平上升,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然而,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贷款减少,订货减少,由此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向银行集中,银行采取措施扩大信用,这又会促进经济复苏。
②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这种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引起经济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经济进入萧条。
③创新理论该理论: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是一种用技术创新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例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市场组合等等。这一切的创新会给创新者带来巨大盈利,使其他企业竞相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逐渐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引起经济衰退。
④心理周期理论:
这种周期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这种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人们对前途抱乐观态度时,投资、生产和消费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当人们对前途抱悲观态度时,投资、生产和消费下降,经济走向萧条。
⑤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把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归结为人们消费不足。这种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近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除了以上理论对经济周期成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外,还有诸如太阳黑子周期理论、政治周期理论、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等等其他经济周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