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宇宙之门
宇宙的来源与去向问题,是解决人类存在之谜的根本。换句话说,要解释人类的起源与死亡,确定人类(个体)在体系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宇宙的来源与去向问题就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门。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一言以蔽之,宇宙与精神背后的那个神秘莫测的东西,那个牛顿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始终诱惑着几千年来的圣哲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偶尔能窥见其模糊面孔的,便顿悟成为人类精神的先知和导师。老子形容那个东西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而耶稣和佛陀也自有自己的解释之道。耶稣将其成为“上帝”,佛陀将其比作涅磐托生之净土,都不过是一种“代名词”而已。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宇宙问题与人生问题密不可分,只有对于宇宙过去未来有个清醒的认识,人类社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信心、希望和力量,个人才能寻得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归宿,达到自由安宁与快乐之境。
然而,宇宙起源甚至宇宙背后的东西是人类可以认知的吗?霍金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人类所无法认识的,属于造物主的领域。我对此部分认同,但更有所补充,这个事情稍候再谈。
首先要解决的,是宇宙的本质问题。如果将宇宙比作一个系统。它必定是同质的,即系统内部各要素必然可以联系、作用。这种联系和作用就是“时空”,换句话说,凡是可以用时空衡量的,都是宇宙的范围。人类作为宇宙一份子,天赋拥有对“时空”的感知力量。也就是说,宇宙内的一切,凡是时空内的,注定可以被人类认知,只是根据人类认知手段先进与否而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果将宇宙比作一个任时空跑马由缰所划定的系统,那不可用时空衡量超越了宇宙的更“大”的系统是什么呢?请原谅我在这里用了“大”这个词,严格说来,关于那个超越了宇宙的系统,不是人的理智、语言的对象,因而也就无法形容。为了方便理解起见,我只好权且用之了。如果将宇宙的本质定为时空,则那个超越并涵盖宇宙
的大系统的本质,就是超时空;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实在的,则那个超宇宙便可称作“虚无”,严格上说,它并不真得是虚无,而只是人类所无法感应认识罢了,称作“虚无”,也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说法。准确地讲,如果宇宙是个时空子系统,那其父系统(超时空)同样律属于一个更大的无法推测的大系统,层层递进以至于无穷。但直接而言,鉴于父系统对宇宙这个子系统的直接影响力和绝对作用力,因而我们考虑的范围局限在父系统(超时空)之内。
应该说,超宇宙既然已经超出了时空的范围,自然超出了人类的感知范围,以科学理性的途径去探求注定无解。但我想说,理性不过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手段而已,人类的感觉、直觉、情感所拥有的巨大力量被人类所忽视甚至贬低。平心二论,人类把握世界的武器有理性、情感、直觉、意志、肉体,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位置和作用,何故厚理性若此而薄情感若彼耶?我要强调的是,恰恰因为理性在人类发展中发挥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那人类的自由解放进而成为人本身必须依赖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关于人类如何利用几种手段把握世界成就人类自身,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专门论述。总之,我的结论是,科学无法达到的地方,恰恰是哲学、宗教开始的地方,这是由它们把握世界的手段所决定的,因此,超宇宙系统可通过哲学来理解和说明,却无法通过科学来论证。
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宇宙和超宇宙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和作用的?这就是解决宇宙起源及未解之谜的核心所在。我们借助哲学思维,可以推论:作为包含宇宙在内的超宇宙系统,必定与其子系统(宇宙)之间有种特殊的作用渠道和途径,从而实现二者的互动与转化,而这种特殊的渠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就是宇宙间奇妙的暗门——黑洞。首先,适用宇宙一般的科学模型会在黑洞实效,这说明黑洞不是正常时空可以说明的,也就是说黑洞不是宇宙内的,有可能是宇宙与外界的通道;第二,恒星的诞生和消亡以黑洞形式表现出来。黑洞向宇宙内辐射完毕之时,产生恒星的温度最高,恒星塌陷之时,黑洞会吸走宇宙内的物质与能量。这很好地表现出了宇宙与其外部系统(超宇宙系统)之间存在互动与转化关系。
明确了宇宙与超宇宙的之间的作用渠道,我们自然会继续深问: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最终结果将会怎样?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宇宙大爆炸如同生命从母体中诞生一样,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同时黑洞如同宇宙连接外界的脐带,保证了它的新
陈代谢。所以,宇宙无时无刻不在成长,万物得以生存,人类得以存在与发展。但我们同样明白,宇宙无时无刻不在消亡,就如同我们的世界无时不刻不在死亡一样。也就是说,宇宙来源于超宇宙,又必将毁灭通过黑洞之门化归于超宇宙。当然,这里用了很多感性的色彩,比如生命比如死亡。而实际上确切地讲:宇宙万物与超宇宙之间不过是通过相互作用实现“时空”与“超时空”之间存在形态的转换而已。老子讲“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归于无”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追根究底,进一步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存在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价值与意义何在?”谈到价值标准,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一个根本前提,即“应然”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凭什么说一个事物有价值另一个事物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这里面必定有个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公理”,任何一个学说一个模型的最根本的假设前提。作为研究宇宙与超宇宙之间存在形态转换、确定宇宙万物存在地位及价值的理论,它的公理只能是两个字“存在”!即:万物为“存在”而存在,为实现更高形态的存在而存在!
何为“存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句被批评了几辈子的话叫“存在即是被感知。”我们可以说,由于事物存在形态的不同,有些事物目前尚未被人类感知,甚至有些事物注定无法被人类感知,但这并不代表它的不存在。但我想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贝克莱这句话的真义与革命性意义:他将物的本体属性与其“作用”属性相互规定,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借用他的说法,存在就是一种“作用性”,“万物为存在而存在”的含义就是万物本能地在于追求一种永不停歇的“作用性”以及在其中的自足状态。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不管是南极州顽强生存的植物“地衣”还是险象环生的动物群体,都在本能地追求着“生存(存在的低级形式)”甚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几万年来生生不息,所追求的也不过是“人化自然(征服自然)”以及过程中的自由快乐感。最极端的形式,便是试图实现某种形式(超越时空限制)的长生不老——梦想中的永存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存在”是事物的本能追求,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存在度”是衡量事物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的根本尺度。事物在系统中的存在等级、存在形态不同,则事物的作用广度、深度、持久度进而在所在系统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事物的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即存在度便不相同,事物在大系统中的级别越高,其存在价值越高,存在状
态越稳定越自足。可以说,事物的存在形态、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三者紧密相关。 比如,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和精神境界的人,他们的存在价值自然不同,他们的存在状态(自由感、快乐感)也各不相同。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上面那个问题上来:宇宙万物在宇宙系统与超宇宙系统作用过程中的存在形态转化的价值与意义问题。我认为,子系统与父系统间的作用转换,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大系统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在促进父系统相对稳定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子系统的稳定与活力。另一方面,宇宙事物在作用中存在形态转化,也有利于提高其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因此,宇宙万物在宇宙子系统与超宇宙系统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存在形态的转换,即有利于维持超宇宙系统及宇宙子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发展,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存在度,也提高了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实现了事物个体与系统共同存在与发展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问,既然宇宙万物的存在形态转化具有如此重大的价值与意义。那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份子,是否可以借助某种途径实现存在形态的转化,跨越时空之门进入超宇宙,从而提高和实现自身的存在度呢?我们知道,黑洞能够通往超宇宙系统,是因其具有超时空特性。如果联想到人的精神灵魂是宇宙内唯一具有超时空性的东西,就能为人类与超宇宙之间的感应、作用和跨越留下途径与渠道,这将对于我们解释人类精神、智慧的起源和归宿具有重大意义。还有关于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跨越死亡之门,达永恒快乐之境的途径与手段,我将会陆续谈到。就且听下回分解吧。
跨越宇宙之门
宇宙的来源与去向问题,是解决人类存在之谜的根本。换句话说,要解释人类的起源与死亡,确定人类(个体)在体系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宇宙的来源与去向问题就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门。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一言以蔽之,宇宙与精神背后的那个神秘莫测的东西,那个牛顿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始终诱惑着几千年来的圣哲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偶尔能窥见其模糊面孔的,便顿悟成为人类精神的先知和导师。老子形容那个东西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而耶稣和佛陀也自有自己的解释之道。耶稣将其成为“上帝”,佛陀将其比作涅磐托生之净土,都不过是一种“代名词”而已。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宇宙问题与人生问题密不可分,只有对于宇宙过去未来有个清醒的认识,人类社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信心、希望和力量,个人才能寻得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归宿,达到自由安宁与快乐之境。
然而,宇宙起源甚至宇宙背后的东西是人类可以认知的吗?霍金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人类所无法认识的,属于造物主的领域。我对此部分认同,但更有所补充,这个事情稍候再谈。
首先要解决的,是宇宙的本质问题。如果将宇宙比作一个系统。它必定是同质的,即系统内部各要素必然可以联系、作用。这种联系和作用就是“时空”,换句话说,凡是可以用时空衡量的,都是宇宙的范围。人类作为宇宙一份子,天赋拥有对“时空”的感知力量。也就是说,宇宙内的一切,凡是时空内的,注定可以被人类认知,只是根据人类认知手段先进与否而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果将宇宙比作一个任时空跑马由缰所划定的系统,那不可用时空衡量超越了宇宙的更“大”的系统是什么呢?请原谅我在这里用了“大”这个词,严格说来,关于那个超越了宇宙的系统,不是人的理智、语言的对象,因而也就无法形容。为了方便理解起见,我只好权且用之了。如果将宇宙的本质定为时空,则那个超越并涵盖宇宙
的大系统的本质,就是超时空;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实在的,则那个超宇宙便可称作“虚无”,严格上说,它并不真得是虚无,而只是人类所无法感应认识罢了,称作“虚无”,也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说法。准确地讲,如果宇宙是个时空子系统,那其父系统(超时空)同样律属于一个更大的无法推测的大系统,层层递进以至于无穷。但直接而言,鉴于父系统对宇宙这个子系统的直接影响力和绝对作用力,因而我们考虑的范围局限在父系统(超时空)之内。
应该说,超宇宙既然已经超出了时空的范围,自然超出了人类的感知范围,以科学理性的途径去探求注定无解。但我想说,理性不过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手段而已,人类的感觉、直觉、情感所拥有的巨大力量被人类所忽视甚至贬低。平心二论,人类把握世界的武器有理性、情感、直觉、意志、肉体,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位置和作用,何故厚理性若此而薄情感若彼耶?我要强调的是,恰恰因为理性在人类发展中发挥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那人类的自由解放进而成为人本身必须依赖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关于人类如何利用几种手段把握世界成就人类自身,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专门论述。总之,我的结论是,科学无法达到的地方,恰恰是哲学、宗教开始的地方,这是由它们把握世界的手段所决定的,因此,超宇宙系统可通过哲学来理解和说明,却无法通过科学来论证。
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宇宙和超宇宙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和作用的?这就是解决宇宙起源及未解之谜的核心所在。我们借助哲学思维,可以推论:作为包含宇宙在内的超宇宙系统,必定与其子系统(宇宙)之间有种特殊的作用渠道和途径,从而实现二者的互动与转化,而这种特殊的渠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就是宇宙间奇妙的暗门——黑洞。首先,适用宇宙一般的科学模型会在黑洞实效,这说明黑洞不是正常时空可以说明的,也就是说黑洞不是宇宙内的,有可能是宇宙与外界的通道;第二,恒星的诞生和消亡以黑洞形式表现出来。黑洞向宇宙内辐射完毕之时,产生恒星的温度最高,恒星塌陷之时,黑洞会吸走宇宙内的物质与能量。这很好地表现出了宇宙与其外部系统(超宇宙系统)之间存在互动与转化关系。
明确了宇宙与超宇宙的之间的作用渠道,我们自然会继续深问: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最终结果将会怎样?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宇宙大爆炸如同生命从母体中诞生一样,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同时黑洞如同宇宙连接外界的脐带,保证了它的新
陈代谢。所以,宇宙无时无刻不在成长,万物得以生存,人类得以存在与发展。但我们同样明白,宇宙无时无刻不在消亡,就如同我们的世界无时不刻不在死亡一样。也就是说,宇宙来源于超宇宙,又必将毁灭通过黑洞之门化归于超宇宙。当然,这里用了很多感性的色彩,比如生命比如死亡。而实际上确切地讲:宇宙万物与超宇宙之间不过是通过相互作用实现“时空”与“超时空”之间存在形态的转换而已。老子讲“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归于无”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追根究底,进一步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存在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价值与意义何在?”谈到价值标准,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一个根本前提,即“应然”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凭什么说一个事物有价值另一个事物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这里面必定有个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公理”,任何一个学说一个模型的最根本的假设前提。作为研究宇宙与超宇宙之间存在形态转换、确定宇宙万物存在地位及价值的理论,它的公理只能是两个字“存在”!即:万物为“存在”而存在,为实现更高形态的存在而存在!
何为“存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句被批评了几辈子的话叫“存在即是被感知。”我们可以说,由于事物存在形态的不同,有些事物目前尚未被人类感知,甚至有些事物注定无法被人类感知,但这并不代表它的不存在。但我想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贝克莱这句话的真义与革命性意义:他将物的本体属性与其“作用”属性相互规定,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借用他的说法,存在就是一种“作用性”,“万物为存在而存在”的含义就是万物本能地在于追求一种永不停歇的“作用性”以及在其中的自足状态。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不管是南极州顽强生存的植物“地衣”还是险象环生的动物群体,都在本能地追求着“生存(存在的低级形式)”甚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几万年来生生不息,所追求的也不过是“人化自然(征服自然)”以及过程中的自由快乐感。最极端的形式,便是试图实现某种形式(超越时空限制)的长生不老——梦想中的永存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存在”是事物的本能追求,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存在度”是衡量事物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的根本尺度。事物在系统中的存在等级、存在形态不同,则事物的作用广度、深度、持久度进而在所在系统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事物的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即存在度便不相同,事物在大系统中的级别越高,其存在价值越高,存在状
态越稳定越自足。可以说,事物的存在形态、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三者紧密相关。 比如,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和精神境界的人,他们的存在价值自然不同,他们的存在状态(自由感、快乐感)也各不相同。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上面那个问题上来:宇宙万物在宇宙系统与超宇宙系统作用过程中的存在形态转化的价值与意义问题。我认为,子系统与父系统间的作用转换,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大系统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在促进父系统相对稳定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子系统的稳定与活力。另一方面,宇宙事物在作用中存在形态转化,也有利于提高其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因此,宇宙万物在宇宙子系统与超宇宙系统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存在形态的转换,即有利于维持超宇宙系统及宇宙子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发展,增强了整个系统的存在度,也提高了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存在状态,实现了事物个体与系统共同存在与发展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问,既然宇宙万物的存在形态转化具有如此重大的价值与意义。那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份子,是否可以借助某种途径实现存在形态的转化,跨越时空之门进入超宇宙,从而提高和实现自身的存在度呢?我们知道,黑洞能够通往超宇宙系统,是因其具有超时空特性。如果联想到人的精神灵魂是宇宙内唯一具有超时空性的东西,就能为人类与超宇宙之间的感应、作用和跨越留下途径与渠道,这将对于我们解释人类精神、智慧的起源和归宿具有重大意义。还有关于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跨越死亡之门,达永恒快乐之境的途径与手段,我将会陆续谈到。就且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