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1、《观刈麦》作者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辛词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大大地发展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人并称为 “苏辛”。

三、走进文本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

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观刈麦》:

1、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的句子:

2、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的句子是: 3、“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中“其”指代: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其”指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描写战争的画面的句子:

2、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5、君王的“天下事”指的是: 6、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句子: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回延安》(贺敬之)

主备:邓竹君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制作时间:5月21日

一、课前准备: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的形式。了解信天游这

种民歌,找些来读读。

二、口语训练:讲关于延安的故事。 三、内容欣赏: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批注在书上)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的?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五、当堂达标练习: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 ,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再别康桥》(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批注在书上)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5)体会《再别康桥》在形式上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三、展示交流:朗读、选择预习导学中的内容 四、反馈检测

一、填空

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使至塞上》(王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教师范读,了解作者:

2、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 ,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2、逐句翻译、赏析。 3、“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5、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黄鹤楼》(崔颢)

学习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归园田居》(陶渊明)

学习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

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一、激趣导入:做大官,有名有利。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

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题解:“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四、读文: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五、思考:1、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翻译、从不同角度赏析。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八、作业:背诵。

专题 荷

1、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的领悟能力。(重点) 3、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一)导入: 出示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二) 说荷: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出示的谜语,并结合自己对荷花的印象,口头描述一下荷花。 教师指导: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等,它清纯自然,宁静雅致,是圣洁、和平、吉祥的象征。古往今来,描绘荷花的妙品佳作随处可见,文人墨客喜欢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荷兴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的世界,去欣赏她那美丽的身姿,领略她蕴含的文化底蕴! (三)在积累中夯实你的基础 1、文化常识积累

①《爱莲说》的“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某种道理。课文的作者是 代哲学家 。

②《芙蕖》的作者李渔是 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作家。 ③荷又名 、 、 等。 2、名句积累

① ,芙蓉向脸两边开。 ②惟有绿荷红菡萏, 。 ③ ,此花真合在瑶池。 ④旋折荷花剥莲子, 。 ⑤移舟水溅差差绿, 。

⑥写一句课外描写荷花的诗句: , 。 3、认真诵读专题中的选文,结合课外阅读,你发现荷花常常被赋予哪些含义?

4、《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各是从什么侧面来咏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5、李渔的《芙蕖》以独特的视角来写荷,写出了荷的许多可人之处,“可目”、“可鼻”、“可口”各指莲的哪部分的作用?

6、佛教和荷花关系密切,请你探究这是为什么?古今文人学士爱莲和佛家爱莲有何不同?

7、下面是对咏荷诗的赏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他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B 、苏轼的《莲》表达了诗人对莲房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

C 、李商隐的《赠荷花》,语言通俗浅近,感情直露,节奏明快,体现了诗人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D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一、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自李唐来 ②陶后鲜有闻 鲜 出淤泥而不染

③亭亭净植 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香远益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学习目标:

1、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1、《观刈麦》作者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辛词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大大地发展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人并称为 “苏辛”。

三、走进文本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

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观刈麦》:

1、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的句子:

2、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的句子是: 3、“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中“其”指代: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其”指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描写战争的画面的句子:

2、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5、君王的“天下事”指的是: 6、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句子: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回延安》(贺敬之)

主备:邓竹君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制作时间:5月21日

一、课前准备: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的形式。了解信天游这

种民歌,找些来读读。

二、口语训练:讲关于延安的故事。 三、内容欣赏: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批注在书上)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的?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五、当堂达标练习: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 ,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再别康桥》(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批注在书上)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5)体会《再别康桥》在形式上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三、展示交流:朗读、选择预习导学中的内容 四、反馈检测

一、填空

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使至塞上》(王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教师范读,了解作者:

2、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 ,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2、逐句翻译、赏析。 3、“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5、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黄鹤楼》(崔颢)

学习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归园田居》(陶渊明)

学习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

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一、激趣导入:做大官,有名有利。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

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题解:“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四、读文: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五、思考:1、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翻译、从不同角度赏析。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八、作业:背诵。

专题 荷

1、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的领悟能力。(重点) 3、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一)导入: 出示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二) 说荷: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出示的谜语,并结合自己对荷花的印象,口头描述一下荷花。 教师指导: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等,它清纯自然,宁静雅致,是圣洁、和平、吉祥的象征。古往今来,描绘荷花的妙品佳作随处可见,文人墨客喜欢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荷兴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的世界,去欣赏她那美丽的身姿,领略她蕴含的文化底蕴! (三)在积累中夯实你的基础 1、文化常识积累

①《爱莲说》的“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某种道理。课文的作者是 代哲学家 。

②《芙蕖》的作者李渔是 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作家。 ③荷又名 、 、 等。 2、名句积累

① ,芙蓉向脸两边开。 ②惟有绿荷红菡萏, 。 ③ ,此花真合在瑶池。 ④旋折荷花剥莲子, 。 ⑤移舟水溅差差绿, 。

⑥写一句课外描写荷花的诗句: , 。 3、认真诵读专题中的选文,结合课外阅读,你发现荷花常常被赋予哪些含义?

4、《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各是从什么侧面来咏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5、李渔的《芙蕖》以独特的视角来写荷,写出了荷的许多可人之处,“可目”、“可鼻”、“可口”各指莲的哪部分的作用?

6、佛教和荷花关系密切,请你探究这是为什么?古今文人学士爱莲和佛家爱莲有何不同?

7、下面是对咏荷诗的赏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他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B 、苏轼的《莲》表达了诗人对莲房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

C 、李商隐的《赠荷花》,语言通俗浅近,感情直露,节奏明快,体现了诗人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D 、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一、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自李唐来 ②陶后鲜有闻 鲜 出淤泥而不染

③亭亭净植 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香远益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