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我去爬树》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乐趣中的一篇自读课。文章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爸爸带自己去爬树,先爬了一棵树进行热身,然后爬一棵巨大的树,展示了城市孩子走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回归自然的主题,从而引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本文语言生动、细腻,贴近儿童,是一篇思想内涵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计划2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因此,根据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我”两次爬树前后感受的对比,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手段
1、教法设计: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因此我结合本课特点,采用创设情景、指导阅读、激发想象和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
2、学法设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但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因此我采用反复阅读、展开想象、合作探究和升华感悟的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为了让教学更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课前制作了电脑课件,以文本内容、轻音乐和视频展示。
五、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 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诵读的指导、探究的深化、想象的展开三个环节上。
教学过程主要分5个环节来进行。
1、导入。
情景法导入,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第二学时,既要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先播放轻音乐《童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诵课文第一部分,深入文本情景。然后提出一个针对性问题回顾文章主要情节:
同学们,你们都爬过树吧,那你们的爸爸有没有带你们去爬过树呢?
通过谈话,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为深入文章主旨作铺垫。 教学理念: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创设的和谐氛围中学习。
2. 反复阅读,赏析全文。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自己提出问题。由此引出“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这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
开始,学生会从课文上找到一些比较直观的答案,例如:为了寻找快乐、锻炼胆量、增长见识等。
(2)为了进一步深入文章,揭示主题,请班上的阅读小能手范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再次深入“我”爬树前后的心理活动。(板书:第一次爬树:很神奇;第二次爬树:很快乐,很舒服。)
引导学生分析:爬树——很舒服——很快乐——很亲切——很自豪——树——自然
通过讨论,最终归结为爸爸带我去爬树的主要目的是“回归自然”这时我板书“回归自然”。解决了课文的重点。
(3)接下来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要求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我顺势提出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
教学理念:在本环节的设计上,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回归自然”的深刻思想内涵。
3. 合作探究,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
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去爬树才算是回归自然吗,应该怎样回归自然? 课堂练习:与大家共同分享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
教学理念:小组交流时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别人意见。
4、课外拓展,情感升华。
播放环保公益广告,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短片中的现象。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最后,播放轻音乐《人间天堂》,让学生在音乐中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深入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教学理念: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
5、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七、 关于板书
爸爸带我去爬树
第一次爬树:很神奇
第二次爬树:很快乐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板书设计:通过直观的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课文内容,意在体现文章主题和教学目标。
《爸爸带我去爬树》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乐趣中的一篇自读课。文章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爸爸带自己去爬树,先爬了一棵树进行热身,然后爬一棵巨大的树,展示了城市孩子走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回归自然的主题,从而引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本文语言生动、细腻,贴近儿童,是一篇思想内涵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计划2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因此,根据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我”两次爬树前后感受的对比,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手段
1、教法设计: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因此我结合本课特点,采用创设情景、指导阅读、激发想象和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
2、学法设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但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因此我采用反复阅读、展开想象、合作探究和升华感悟的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为了让教学更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课前制作了电脑课件,以文本内容、轻音乐和视频展示。
五、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 在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诵读的指导、探究的深化、想象的展开三个环节上。
教学过程主要分5个环节来进行。
1、导入。
情景法导入,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第二学时,既要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先播放轻音乐《童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诵课文第一部分,深入文本情景。然后提出一个针对性问题回顾文章主要情节:
同学们,你们都爬过树吧,那你们的爸爸有没有带你们去爬过树呢?
通过谈话,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为深入文章主旨作铺垫。 教学理念: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创设的和谐氛围中学习。
2. 反复阅读,赏析全文。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自己提出问题。由此引出“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这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
开始,学生会从课文上找到一些比较直观的答案,例如:为了寻找快乐、锻炼胆量、增长见识等。
(2)为了进一步深入文章,揭示主题,请班上的阅读小能手范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再次深入“我”爬树前后的心理活动。(板书:第一次爬树:很神奇;第二次爬树:很快乐,很舒服。)
引导学生分析:爬树——很舒服——很快乐——很亲切——很自豪——树——自然
通过讨论,最终归结为爸爸带我去爬树的主要目的是“回归自然”这时我板书“回归自然”。解决了课文的重点。
(3)接下来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要求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我顺势提出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
教学理念:在本环节的设计上,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回归自然”的深刻思想内涵。
3. 合作探究,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
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去爬树才算是回归自然吗,应该怎样回归自然? 课堂练习:与大家共同分享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
教学理念:小组交流时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别人意见。
4、课外拓展,情感升华。
播放环保公益广告,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短片中的现象。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最后,播放轻音乐《人间天堂》,让学生在音乐中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深入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教学理念: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
5、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七、 关于板书
爸爸带我去爬树
第一次爬树:很神奇
第二次爬树:很快乐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板书设计:通过直观的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课文内容,意在体现文章主题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