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确认报告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 硝基苯类化合物浓度测量方法确认报告

1 .方法依据

采用《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592-2010)气相色谱法。

2. 方法原理

用二氯甲烷萃取水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萃取液经脱水和浓缩后(2,4,6-三硝基苯甲酸单独萃取以1,3,5-三硝基苯计),取萃取液1.0ul 进样,经KB-5色谱柱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3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气相色谱仪 GC-2014C

微量注射器10uL 、25ul 、250 ul、1000 ul 容量瓶 1mL 、5 mL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液 标准溶液 二氯甲烷 色谱纯

4 .实验报告

4.1 标准溶液

配置的各浓度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各取1ul 直接进样,分析得色谱色响应值,用最小二乘法制作校准曲线,记录数据表1和表2。

表1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C(ug/mL) 和色谱响应值

4.2 最低检测限

用自配低浓度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溶液样品A, 取1ul 进样三次,记录其中出峰最小的峰面积,得出峰前最大噪声为:N=2.56×100-1.85×100=71(uV),按公式DL=2N*A/S,得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限(以最高计) (表3)。

表3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限 注:水中浓度检测限为,用500mL 水样,经二氯甲烷萃取后浓缩至1.0mL ,取1.0uL 进样。

4.3精密度

分别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B(240ug/mL含8中物质) 连续平行测定六次,记录各物质的峰面积并计算得出样品组分的浓度,算得其相对标准偏差(表4)。

表4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B 分析数据

4.4 准确度

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C(320ug/mL含8种物质) 连续平行六次测定,记录数据,测得相对误差。(表5)

表5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溶液样品C 析数据

4.5 回收率

对自配样品B 做加标回收率实验,,取样品B 0.5mL ,加入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400ug/ml含8种物质)0.5 mL ,测定加标样品B1两次取其平均,计算加标回收率,记录数据。(表6)

5. 结论

通过采用《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592-2010)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浓度测量方法确认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5.1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中各物质浓度为5.00ug/ml~100ug/ml,进样含量为

5ng~100ng,以各物质的浓度为横坐标,以对应的峰面积响应值为纵坐标制作校准曲线,

5.2本法取500ml 水样,,用二氯甲烷萃取后浓缩至1.0ml ,取浓缩液1.0ul 进样,硝基苯类化合物最低检测限为:0.003mg/L,符合标准要求。

5.3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B ,重复测定的标准偏差为:10.9 ug/ml,相对标准偏差为:4.4%,,精密度符合标准要求。

5.4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C ,测定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相对误差范围为-3.9% ~ +6.6%,准确度符合标准要求。

5.5对自配样品B 加标回收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7.5%,加标回收率符合标准要求。

编制: 审核: 批准: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 硝基苯类化合物浓度测量方法确认报告

1 .方法依据

采用《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592-2010)气相色谱法。

2. 方法原理

用二氯甲烷萃取水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萃取液经脱水和浓缩后(2,4,6-三硝基苯甲酸单独萃取以1,3,5-三硝基苯计),取萃取液1.0ul 进样,经KB-5色谱柱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3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气相色谱仪 GC-2014C

微量注射器10uL 、25ul 、250 ul、1000 ul 容量瓶 1mL 、5 mL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液 标准溶液 二氯甲烷 色谱纯

4 .实验报告

4.1 标准溶液

配置的各浓度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各取1ul 直接进样,分析得色谱色响应值,用最小二乘法制作校准曲线,记录数据表1和表2。

表1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C(ug/mL) 和色谱响应值

4.2 最低检测限

用自配低浓度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溶液样品A, 取1ul 进样三次,记录其中出峰最小的峰面积,得出峰前最大噪声为:N=2.56×100-1.85×100=71(uV),按公式DL=2N*A/S,得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限(以最高计) (表3)。

表3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限 注:水中浓度检测限为,用500mL 水样,经二氯甲烷萃取后浓缩至1.0mL ,取1.0uL 进样。

4.3精密度

分别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B(240ug/mL含8中物质) 连续平行测定六次,记录各物质的峰面积并计算得出样品组分的浓度,算得其相对标准偏差(表4)。

表4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B 分析数据

4.4 准确度

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C(320ug/mL含8种物质) 连续平行六次测定,记录数据,测得相对误差。(表5)

表5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溶液样品C 析数据

4.5 回收率

对自配样品B 做加标回收率实验,,取样品B 0.5mL ,加入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400ug/ml含8种物质)0.5 mL ,测定加标样品B1两次取其平均,计算加标回收率,记录数据。(表6)

5. 结论

通过采用《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592-2010)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浓度测量方法确认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5.1 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标准溶液中各物质浓度为5.00ug/ml~100ug/ml,进样含量为

5ng~100ng,以各物质的浓度为横坐标,以对应的峰面积响应值为纵坐标制作校准曲线,

5.2本法取500ml 水样,,用二氯甲烷萃取后浓缩至1.0ml ,取浓缩液1.0ul 进样,硝基苯类化合物最低检测限为:0.003mg/L,符合标准要求。

5.3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B ,重复测定的标准偏差为:10.9 ug/ml,相对标准偏差为:4.4%,,精密度符合标准要求。

5.4对自配硝基苯类化合物混合样品C ,测定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相对误差范围为-3.9% ~ +6.6%,准确度符合标准要求。

5.5对自配样品B 加标回收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7.5%,加标回收率符合标准要求。

编制: 审核: 批准:


相关文章

  • 化工行业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河南
  • ICS 13.020 Z 60 DB41 南省地方标准 河DB41/ 1135-2016 化工行业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 2016 -01 - 12发布 2016-07 - 01实施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发 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41/ ...查看


  • 硝基苯对松花江水体的影响
  • 硝基苯对松花江水体的影响 基于本次吉化爆炸事件引起松花江水体中硝基苯超标问题,我们对硝基苯的危害及对水体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硝基苯的性质.危害及排放标准 (1)硝基苯的性质 硝基苯,苯的硝基衍生物,有机环状化合物 ...查看


  • 化工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化工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我公司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或由安全生产次生.衍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规范了我公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出了我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 ...查看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水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制定了测定水溶液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是普通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活性成分,使用最广泛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本方法采用LAS作为标 ...查看


  • 精细化工废水的污染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_韦朝海
  • 化 工 进 展 2009年第28卷第11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47· 精细化工废水的污染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韦朝海1,何勤聪1,帅 伟1,任 源1,成国飞2,潘维龙 ...查看


  •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Word文档(2)
  •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 道水质标准目1标准 2范围 3引用标准录1标准CJ3082-1999 (本标准已被<CJ343-2010 污水排入城 镇下水道水质标准>代替)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排入城市下水道污水中 35 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 ...查看


  • 第一类污染物
  •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 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含有此类有害污染物的废水,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 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符合该标准中已列出的 &quo ...查看


  • 2_4_二甲基苯胺和2_6_二甲基苯胺废水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19卷 第2期1999年6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BaojiCollegeofArtsandScience(NaturalScience) No.2Vol.19 Jun.1999 文章编号:1007-1261 ...查看


  • 环境监测第三章
  • [1**********].1.1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概念: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