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 第2期2008年1月
甘肃科技
Vol . 24 N o . 2J an . 2008
我国纺织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许为民, 徐春园
1
2
(1. 甘肃高新纺织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730026; 2.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自从中国入世后, 国内纺织企业抓住了这次极好的机遇,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发展系列产品; 大力实施出口策略, 寻求技术升级新方式; 探索我国纺机研发新模式迫在眉睫。关键词:纺织; 机械; 发展中图分类号:TS1
1 引言
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在最近这些年发展最为迅速。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约55%的纺织机和23%的纺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将面临着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多的机遇
和挑战。因此, 纺织机械行业应发扬自身优势并不断地开拓创新, 才能确保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
3. 1 发展系列产品
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品种很多, 而且不少类型的产品都具有其内在的共性和内在的联系, 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系列产品。发展系列产品应从纵向提高, 横向延伸等方面努力, 纵向提高要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技术水平的提高, 努力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 这是纺机行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横向延伸是指发展纺织机械和专用基础件的系列产品, 搞好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使产品适应不同工艺、不同产品、不同纤维的工作要求, 纺机产品系列化大有文章可做。3. 2 技术的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产棉纺设备在优质、高产、提高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国外纺机厂商的技术垄断策略将使我国纺机业感到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据了解我国的自调匀整并条机即使与乌斯特的USG 配套, 输出速度超过400m /min , 但开关车时纺出的棉条匀整效果不理想。又如悬锭粗纱机几乎都存在ICM 机械波, 在细纱上产生25~30cm 机械波, 这些问题已存在多年, 亟待去探索和解决。纺织机械生产要更上一层楼, 必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创新体系, 我们的思想和工作将会产生质的飞跃。我国棉纺织机械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 化纤机械的飞速发展, 无梭织机的技术进步, 都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重视吸纳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科技人员, 企, 2 国内外纺织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的纺织机械企业对国内市场较为了解, 企业制造的纺织机械不但能使工人易于熟悉和操作, 而且具备了方便良好的售后服务, 因此他们的产品能够直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外的纺织机械虽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 但是员工更趋于专业化, 文化上的差异在短期内也是不易改变的, 因此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很低。
自从中国入世后, 国内纺织企业抓住了这次极好的机遇,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2000年中国纺织机械出口突破2亿美元大关, 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实现了翻翻。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 2005年中国纺织机械进出口总额接近40亿美元。业内专家估计, 目前中国纺织机的市场容量大约在80亿美元左右, 已经占到全球的30%,未来中国纺织机的销售额仍将继续保持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机械的生产大国, 品种之多、数量之大独一无二,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机械的制造中心。
3
20
甘 肃 科 技 第24卷
产品上大力发展满足国民经济需求的成套设备, 在资本上发挥调控作用, 加大对行业的重组并购力度,
指导产业投资方向。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率, 促进以产业为导向的兼并重组。同时大力发挥资本市场的膨胀效应, 鼓励优势企业进行海内外上市, 利用募集资金培育自身优势产业。
能立足于世界纺织机械市场, 才能保持企业长盛不衰。3. 3 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对策3. 3. 1 加快实施出口的总体战略
我国的纺织机械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地区, 许多国家也面临着产品结构的调整, 高档、成套纺织机械的需求比重将会逐步扩大。配额取消后的受惠国将会成为纺织机械的有效增长市场, 纺织机械要抓住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机遇, 对于后配额贸易受惠地区要加快实施出口, 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出口产品梯度转移策略, 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变, 是扩大纺织机械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纺织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纺织贸易大国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我国在棉纺成套、涤纶成套设备和印染设备上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加快实施产品的梯度转移, 加大对上述地区的直接投资, 大力实施出口策略, 寻求技术升级新方式, 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加入WTO 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又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新贸易保护政策的威胁, 通过传统仿制手段和单纯的技术引进已经不太可能持续支撑纺织机械行业对技术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实施并购策略, 向纺织机械发达地区的特色企业实施行业并购, 直接获取先进、持续的产品技术, 寻求技术升级新模式。3. 3. 2 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内纺织机械企业普遍盲目追求发展成套产品, 造成产品没有特色, 市场重复竞争。而国外纺织机械企业多数只专注于某个产品或某道工序, 在某个领域做成世界名牌。因此国内纺机企业不应盲目实现多元化经营, 应该继续走“专、精、深”的经营道路, 形成专业化特色。3. 3. 3 有效利用资本市场
加大国有资本实质性整合, 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应起到指导、调控产业发展方向的目的和作用。但是国有资本企业集团过多地具有行业行政公司的色彩, 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龙头。缺少资产纽带关系的产业集团不能形成行业集聚效应, 松散型的企业联合将迫使企业单兵作战, 造成产品雷同、技术重复、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功能不突出, 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的杠杆作用中没有充分发挥。纺机行业国有资本在技术上要成为自主研发的生力军, 应该在
4 树立科学发展观, 探索我国纺机研
发新模式
4. 1 建立纺机研究中心
当前, 我国纺机产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条件都很好, 但令人遗憾的是,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既具有开发商功能, 又具有研发样机的机构, 该机构有权引进纺机各专业高端人才进入, 打破人才分散和相互封锁, 各自为营搞研发的局面, 集中人力、物力, 提高我国纺机研发的效能。
4. 2 研发项目的专家负责制
发达国家一代代先进水平的纺机, 都是由首席设计师为负责项目研发。首席设计师一旦招标定夺后, 有明确的项目总责任, 并选择各子项的负责人, 且责任权利十分明确。这样的人才机制, 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参加项目的全体人员工作目标、责任明确, 使纺机研发高级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4. 3 建立新型的信息体系
建立各种具有推销功能, 以展会和商会为平台, 引领新机型潮流, 推销新产品, 指导用户安装、试车、护养和维修, 向研发中心反馈改进的信息体系, 为下一代研发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树田. 中国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展望纺织导报:2005
(10) :6-12
[2] 潘攀. 纺织机械行业国内外现状商场现代化, 2006
(04) :465, 185
[3] 袁景山. 关于纺织机械技术创新的思考. 纺织机械,
2006(04) :14-17
[4] 程彦敏.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对策上
海纺织科技:2005(10) :7-13
[5] 刘滟. 我国纺织机械的现状及发展高新技术的策略研
究. 江苏纺织, 2006:8-10
[6] 吴永升.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机械,
2006(03) :2-15
第24卷 第2期2008年1月
甘肃科技
Vol . 24 N o . 2J an . 2008
我国纺织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许为民, 徐春园
1
2
(1. 甘肃高新纺织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730026; 2.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自从中国入世后, 国内纺织企业抓住了这次极好的机遇,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发展系列产品; 大力实施出口策略, 寻求技术升级新方式; 探索我国纺机研发新模式迫在眉睫。关键词:纺织; 机械; 发展中图分类号:TS1
1 引言
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在最近这些年发展最为迅速。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约55%的纺织机和23%的纺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将面临着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多的机遇
和挑战。因此, 纺织机械行业应发扬自身优势并不断地开拓创新, 才能确保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
3. 1 发展系列产品
我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品种很多, 而且不少类型的产品都具有其内在的共性和内在的联系, 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系列产品。发展系列产品应从纵向提高, 横向延伸等方面努力, 纵向提高要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技术水平的提高, 努力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 这是纺机行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横向延伸是指发展纺织机械和专用基础件的系列产品, 搞好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使产品适应不同工艺、不同产品、不同纤维的工作要求, 纺机产品系列化大有文章可做。3. 2 技术的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产棉纺设备在优质、高产、提高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国外纺机厂商的技术垄断策略将使我国纺机业感到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纺织机械特别是棉纺机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据了解我国的自调匀整并条机即使与乌斯特的USG 配套, 输出速度超过400m /min , 但开关车时纺出的棉条匀整效果不理想。又如悬锭粗纱机几乎都存在ICM 机械波, 在细纱上产生25~30cm 机械波, 这些问题已存在多年, 亟待去探索和解决。纺织机械生产要更上一层楼, 必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创新体系, 我们的思想和工作将会产生质的飞跃。我国棉纺织机械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 化纤机械的飞速发展, 无梭织机的技术进步, 都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重视吸纳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科技人员, 企, 2 国内外纺织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的纺织机械企业对国内市场较为了解, 企业制造的纺织机械不但能使工人易于熟悉和操作, 而且具备了方便良好的售后服务, 因此他们的产品能够直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外的纺织机械虽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 但是员工更趋于专业化, 文化上的差异在短期内也是不易改变的, 因此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很低。
自从中国入世后, 国内纺织企业抓住了这次极好的机遇,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2000年中国纺织机械出口突破2亿美元大关, 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实现了翻翻。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 2005年中国纺织机械进出口总额接近40亿美元。业内专家估计, 目前中国纺织机的市场容量大约在80亿美元左右, 已经占到全球的30%,未来中国纺织机的销售额仍将继续保持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机械的生产大国, 品种之多、数量之大独一无二,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机械的制造中心。
3
20
甘 肃 科 技 第24卷
产品上大力发展满足国民经济需求的成套设备, 在资本上发挥调控作用, 加大对行业的重组并购力度,
指导产业投资方向。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率, 促进以产业为导向的兼并重组。同时大力发挥资本市场的膨胀效应, 鼓励优势企业进行海内外上市, 利用募集资金培育自身优势产业。
能立足于世界纺织机械市场, 才能保持企业长盛不衰。3. 3 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对策3. 3. 1 加快实施出口的总体战略
我国的纺织机械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地区, 许多国家也面临着产品结构的调整, 高档、成套纺织机械的需求比重将会逐步扩大。配额取消后的受惠国将会成为纺织机械的有效增长市场, 纺织机械要抓住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机遇, 对于后配额贸易受惠地区要加快实施出口, 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出口产品梯度转移策略, 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变, 是扩大纺织机械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纺织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纺织贸易大国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我国在棉纺成套、涤纶成套设备和印染设备上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加快实施产品的梯度转移, 加大对上述地区的直接投资, 大力实施出口策略, 寻求技术升级新方式, 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加入WTO 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又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新贸易保护政策的威胁, 通过传统仿制手段和单纯的技术引进已经不太可能持续支撑纺织机械行业对技术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实施并购策略, 向纺织机械发达地区的特色企业实施行业并购, 直接获取先进、持续的产品技术, 寻求技术升级新模式。3. 3. 2 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内纺织机械企业普遍盲目追求发展成套产品, 造成产品没有特色, 市场重复竞争。而国外纺织机械企业多数只专注于某个产品或某道工序, 在某个领域做成世界名牌。因此国内纺机企业不应盲目实现多元化经营, 应该继续走“专、精、深”的经营道路, 形成专业化特色。3. 3. 3 有效利用资本市场
加大国有资本实质性整合, 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应起到指导、调控产业发展方向的目的和作用。但是国有资本企业集团过多地具有行业行政公司的色彩, 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龙头。缺少资产纽带关系的产业集团不能形成行业集聚效应, 松散型的企业联合将迫使企业单兵作战, 造成产品雷同、技术重复、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功能不突出, 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的杠杆作用中没有充分发挥。纺机行业国有资本在技术上要成为自主研发的生力军, 应该在
4 树立科学发展观, 探索我国纺机研
发新模式
4. 1 建立纺机研究中心
当前, 我国纺机产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条件都很好, 但令人遗憾的是,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既具有开发商功能, 又具有研发样机的机构, 该机构有权引进纺机各专业高端人才进入, 打破人才分散和相互封锁, 各自为营搞研发的局面, 集中人力、物力, 提高我国纺机研发的效能。
4. 2 研发项目的专家负责制
发达国家一代代先进水平的纺机, 都是由首席设计师为负责项目研发。首席设计师一旦招标定夺后, 有明确的项目总责任, 并选择各子项的负责人, 且责任权利十分明确。这样的人才机制, 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参加项目的全体人员工作目标、责任明确, 使纺机研发高级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4. 3 建立新型的信息体系
建立各种具有推销功能, 以展会和商会为平台, 引领新机型潮流, 推销新产品, 指导用户安装、试车、护养和维修, 向研发中心反馈改进的信息体系, 为下一代研发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树田. 中国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展望纺织导报:2005
(10) :6-12
[2] 潘攀. 纺织机械行业国内外现状商场现代化, 2006
(04) :465, 185
[3] 袁景山. 关于纺织机械技术创新的思考. 纺织机械,
2006(04) :14-17
[4] 程彦敏.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对策上
海纺织科技:2005(10) :7-13
[5] 刘滟. 我国纺织机械的现状及发展高新技术的策略研
究. 江苏纺织, 2006:8-10
[6] 吴永升.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机械,
2006(03)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