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尼克松主义与美国外交的新布局

   内容摘要:1969年尼克松主义出台。它的出台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出现了美国外交的新布局,为以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并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形成。   关键词:尼克松主义 全球战略 世界格局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这一讲话是美国决心“收缩力量”的修补说明,被正式称为“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继续帮助亚洲盟国,但美国将鼓励并希望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和负责本国的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1]半年后,他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咨文,这个咨文进一步把“尼克松主义”发展成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其宗旨就是以盟国的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以谈判为重要手段,推行美国的世界缓和新战略,以遏制苏联扩张为目的。由此,尼克松就把关岛讲话从对亚洲的政策推广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尼克松政府开始了美国外交新布局。      一、结束越南战争      尼克松一上台,马上开始筹划如何“体面的结束越南战争”。这是美国收缩战线,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战略行动。尼克松在他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说,“我的外交政策当前的重要目标就是结束越南战争。”[2](p255)对此,尼克松采取了谈判和越南化的双重策略,以实现美越之间所谓的“体面和平”。“越南化”是尼克松政府推行越南政策的核心。他的“越南化”策略有两部分组成,即加强南越武装部队的装备、人数、领导战斗力,同时在南越推行绥靖计划。美越双方经过长达四年的谈判,终于在1973年1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即《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同年3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自此越南战争结束。此后美国又陆续从东亚东南亚撤出部分军队。美国一方面在亚洲收缩,另一方面又在欧洲中东和波斯湾等战略重点地区加强其实力。      二、调整与盟国的关系      二战后西欧力量大大增强。虽然美欧利益不一致,处境不同,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但是美欧之间的联盟关系并未结束。因此,尼克松说,“美国对外政策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比不上同西欧的关系需要更多的注意与关心。” [3](p195)1973年4月23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基辛格提出使这一年成为美国外交上“欧洲年”的主张,希望通过“欧洲年”能够制订一个大西洋宪章或宣言,并确定对苏联和对第三世界共同的战略目标。1974年6月在美国的努力下,美、欧签署了《大西洋关系宣言》。《宣言》的签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欧关系,是美欧关系的一个新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想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就提上了日程。在政治上,日本政府要求归还冲绳岛。迫于日本的压力,美国也意识到归还冲绳势在必行,否则《日美安全条约》可能作废。基辛格说,归还冲绳“可以成为对口本的一种推动力,使它在亚洲的稳定和防务上负起更大的责任”。[4](p437) 1969年11月,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访问美国,开始与尼克松会谈,双方达成了自动延长《新日美安全条约》和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的协定。1972年5月15日,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根据《新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仍保留在该岛的军事设施和若干区域的使用权。这样,美日双方既保持了战后建立的联盟关系,同时又加强了多方面的合作。      三、改善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态势,为了保持全球范围内的对苏战略平衡,尼克松政府决定采取联华抑苏的政策。1969年7月22日,尼克松总统发表讲话:“我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是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5](p157)这明确地把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传递了出去。1971年4月,中国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样,中国以“小球带动了大球”的形式开始与美国接触。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迈出中美关系的关键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开启了中美关系合作的里程碑,奠定了恢复和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基础。基辛格说:“对话主动是美国人民重新获得希望,也使我们有机会对国际格局形成一个新的概念。[6](p51)尼克松的这次访问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是尼克松外交新政策的关键一环。由此,中美双方合作的大门打开了。   实现中美和解,体现出尼克松主义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和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认识。中美双方获利。首先,中国更安全了。美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承诺将从台湾撤出全部军事设施。美国对华军事威胁进一步减少,增强了抗衡苏联的实力,使得苏联不敢对中国动武。其次,美国在美苏战略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得到改善。正如尼克松总统在第二任就职中强调:“1972年将作为二战结束已来走向世界持久和平的坦道上取得的巨大进步而被后人铭记。[7](p308)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尼克松总统还试图缓和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紧张关系。在中东问题上,尼克松改变了忽略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政策,并不再一味偏袒以色列。虽然继续支持以色列,但又诱压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做出一定的让步。随后美国总统出访了其他中东国家。美国的新中东政策既改善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同时又防止了美以关系恶化。这样,美国基本上把苏联排斥在中东问题的和平会议之外,从而削弱了苏联在中东的政治影响。      四、 以缓和外交遏制苏联的扩张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所谓缓和就是同苏联建立一种更富于建设型的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谈判和磋商,在军备竞赛和政治斗争中采取遏制的态度,协力消除危机的根源,最终从竞争走向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尼克松政府签订一系列的条约或协定来套住苏联,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强与苏联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培养一定程度的信任度。所以,“贸易和技术会使两个超级大国更加接近,它们之间的谅解,而不是许多人预言过的一个多极世界的分裂局面,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尼克松的对外缓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同前苏联的关系,这在双边关系史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8](p1298)在尼克松任期内,美苏共进行了三次首脑会晤。这三次会晤缓和了美苏关系和整个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的这种对苏缓和的政策延缓了苏联发展军事实力的势头,同时又阻止苏联在世界上的军事扩张。这样,两国相对均衡的局势得到维持。      五、结语      尼克松从现实主义的思想出发,结合美国的实力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它使美国从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从攻势转为守势,是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为以后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并且也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刘琳,尼克松主义―美国外交政策的分水岭[J].黑龙江学报,2004,(5)   [2] [5]塔得・肖尔茨.和平的幻想―尼克松外交内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3]亨利・基辛格.动乱年代-基辛格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4] [6]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   [7]李其荣.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讲辞[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   [8]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内容摘要:1969年尼克松主义出台。它的出台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出现了美国外交的新布局,为以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并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形成。   关键词:尼克松主义 全球战略 世界格局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这一讲话是美国决心“收缩力量”的修补说明,被正式称为“尼克松主义”或“关岛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继续帮助亚洲盟国,但美国将鼓励并希望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和负责本国的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1]半年后,他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的咨文,这个咨文进一步把“尼克松主义”发展成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其宗旨就是以盟国的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以谈判为重要手段,推行美国的世界缓和新战略,以遏制苏联扩张为目的。由此,尼克松就把关岛讲话从对亚洲的政策推广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尼克松政府开始了美国外交新布局。      一、结束越南战争      尼克松一上台,马上开始筹划如何“体面的结束越南战争”。这是美国收缩战线,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战略行动。尼克松在他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说,“我的外交政策当前的重要目标就是结束越南战争。”[2](p255)对此,尼克松采取了谈判和越南化的双重策略,以实现美越之间所谓的“体面和平”。“越南化”是尼克松政府推行越南政策的核心。他的“越南化”策略有两部分组成,即加强南越武装部队的装备、人数、领导战斗力,同时在南越推行绥靖计划。美越双方经过长达四年的谈判,终于在1973年1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即《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同年3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自此越南战争结束。此后美国又陆续从东亚东南亚撤出部分军队。美国一方面在亚洲收缩,另一方面又在欧洲中东和波斯湾等战略重点地区加强其实力。      二、调整与盟国的关系      二战后西欧力量大大增强。虽然美欧利益不一致,处境不同,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但是美欧之间的联盟关系并未结束。因此,尼克松说,“美国对外政策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比不上同西欧的关系需要更多的注意与关心。” [3](p195)1973年4月23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基辛格提出使这一年成为美国外交上“欧洲年”的主张,希望通过“欧洲年”能够制订一个大西洋宪章或宣言,并确定对苏联和对第三世界共同的战略目标。1974年6月在美国的努力下,美、欧签署了《大西洋关系宣言》。《宣言》的签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欧关系,是美欧关系的一个新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想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就提上了日程。在政治上,日本政府要求归还冲绳岛。迫于日本的压力,美国也意识到归还冲绳势在必行,否则《日美安全条约》可能作废。基辛格说,归还冲绳“可以成为对口本的一种推动力,使它在亚洲的稳定和防务上负起更大的责任”。[4](p437) 1969年11月,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访问美国,开始与尼克松会谈,双方达成了自动延长《新日美安全条约》和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的协定。1972年5月15日,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根据《新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仍保留在该岛的军事设施和若干区域的使用权。这样,美日双方既保持了战后建立的联盟关系,同时又加强了多方面的合作。      三、改善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态势,为了保持全球范围内的对苏战略平衡,尼克松政府决定采取联华抑苏的政策。1969年7月22日,尼克松总统发表讲话:“我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是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5](p157)这明确地把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传递了出去。1971年4月,中国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样,中国以“小球带动了大球”的形式开始与美国接触。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迈出中美关系的关键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开启了中美关系合作的里程碑,奠定了恢复和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基础。基辛格说:“对话主动是美国人民重新获得希望,也使我们有机会对国际格局形成一个新的概念。[6](p51)尼克松的这次访问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是尼克松外交新政策的关键一环。由此,中美双方合作的大门打开了。   实现中美和解,体现出尼克松主义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和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认识。中美双方获利。首先,中国更安全了。美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承诺将从台湾撤出全部军事设施。美国对华军事威胁进一步减少,增强了抗衡苏联的实力,使得苏联不敢对中国动武。其次,美国在美苏战略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得到改善。正如尼克松总统在第二任就职中强调:“1972年将作为二战结束已来走向世界持久和平的坦道上取得的巨大进步而被后人铭记。[7](p308)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尼克松总统还试图缓和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紧张关系。在中东问题上,尼克松改变了忽略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政策,并不再一味偏袒以色列。虽然继续支持以色列,但又诱压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做出一定的让步。随后美国总统出访了其他中东国家。美国的新中东政策既改善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同时又防止了美以关系恶化。这样,美国基本上把苏联排斥在中东问题的和平会议之外,从而削弱了苏联在中东的政治影响。      四、 以缓和外交遏制苏联的扩张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所谓缓和就是同苏联建立一种更富于建设型的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谈判和磋商,在军备竞赛和政治斗争中采取遏制的态度,协力消除危机的根源,最终从竞争走向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尼克松政府签订一系列的条约或协定来套住苏联,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强与苏联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培养一定程度的信任度。所以,“贸易和技术会使两个超级大国更加接近,它们之间的谅解,而不是许多人预言过的一个多极世界的分裂局面,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尼克松的对外缓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同前苏联的关系,这在双边关系史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8](p1298)在尼克松任期内,美苏共进行了三次首脑会晤。这三次会晤缓和了美苏关系和整个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的这种对苏缓和的政策延缓了苏联发展军事实力的势头,同时又阻止苏联在世界上的军事扩张。这样,两国相对均衡的局势得到维持。      五、结语      尼克松从现实主义的思想出发,结合美国的实力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它使美国从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从攻势转为守势,是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为以后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并且也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刘琳,尼克松主义―美国外交政策的分水岭[J].黑龙江学报,2004,(5)   [2] [5]塔得・肖尔茨.和平的幻想―尼克松外交内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3]亨利・基辛格.动乱年代-基辛格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4] [6]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   [7]李其荣.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讲辞[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   [8]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 浅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论文摘要: 美国作为全球唯一一个超级大国,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的关系也就成为了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发展状况和走向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美两国对中美关系的认 ...查看


  • 浅析我国的外交新布局的论文
  • 浅析我国的外交新布局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外交变得越来越重.中共十八大报告显示:中国未来1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仍是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未来10年中国政府的注意力,仍聚焦在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和民生议题上.纵观报告中涉及外交.国防 ...查看


  • 浅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作者:黄晓乔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快 ...查看


  • 霸权与合作之间:美国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析
  • 作者:黄红山 当代世界 2015年10期 2015年2月6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了美国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①.在继承和延续2010年5月奥巴马政府首份报告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报告立足 ...查看


  •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新航路的开辟--萌芽阶段: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状况.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欧洲与亚.非.美洲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贸易和掠 ...查看


  • "普世价值"与美国全球战略
  • "普世价值"与美国全球战略 冯峰 [内容提要]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既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普世价值&qu ...查看


  • 博雅期末美国外交政策
  • 冷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 陈竹 化科院 08110125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直与美国经济利益的发展阶段相吻合.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 始终保特外交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精神.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 ...查看


  • 国际格局演变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转折
  • 国际格局演变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转折 --以20世纪70年代为例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的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在战后一个时期内曾经存在的社会主义阵营,现已不复 ...查看


  • 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 39.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 ,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 ,朝鲜战争的爆发 21: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 D ) A ,国际贸易组织 B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