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行取经在[西游记]中蕴含的生命真意

试析西行取经在《西游记》中蕴含的生命真意

摘要:吴承恩的《西游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神性、魔性皆是人性,这一个个看似怪诞的神魔形象,恰是现实世界人性的投射,在神幻奇诡的故事之中,蕴含着生命的真意。纵观整个《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路,正是每个人一生所要走过的生命历程。

关键词:《西游记》;生命历程;正果

《西游记》是由唐代和尚陈玄奘取经的历史故事逐步演化而来,将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神魔化,逐步演化为师徒四人西行路上降妖除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神魔故事。从最初孙悟空的出生、修道,到最后师徒四人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这取经路,亦是每个人一生所要走过的生命历程。

一、取经之初,为欲望出发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欲望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生物对于死亡有着天生的恐惧,人之初,便有生的欲望。孙悟空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而成,“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

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①这仙石自天地开辟便受日月精华,感之既久,方才灵通,可见不易。这正体现了“贵生、厚生”的思想。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猴王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对死亡的恐惧使他萌生了长生之欲,离了花果山,万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拜得须菩提祖师。欲望既是不满足,有了生命自然渴望自由,“借”了龙宫的披挂、神针铁,本以为习得长生便不伏阎王管,不想还是叫阎王把魂勾了去,于是大闹了天宫地府,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为了得到长生自在之身,孙悟空成为西天取经的一员。

在大乘三藏佛法传入之前,大唐只有小乘佛法。相对于大乘佛教普度天下,小乘佛教更偏于自渡,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最高目标。陈玄奘自幼修持小乘佛法,为的便是成就罗汉金身正果,得无量寿身,跳出生死轮回,达到长生。这便是陈玄奘之欲,西天取经,既能修成正果,又能“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何乐而不为。为了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祈保我王江山永固”,陈玄奘决意西游。

至于其他几人,猪八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困于猪胎;沙和尚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盏,在流沙河受七日穿剑之苦;小白龙坏了玉帝赏赐的夜明珠,被镇压在鹰愁涧。均是神仙犯罪,贬到凡间受罚,不得逍遥自在,为了摆脱罪罚,重获自由之身,尽皆踏上了西游路。

①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二、取经路也是人生路

(一)、一路朝西,向死而生

整个西游故事的发生、发展,在地理上,无论是孙悟空从东胜神州到西牛贺州拜师学艺,还是唐僧从东土大唐往西天拜佛求经,都是自东向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总是与“死亡”相关联,例如人们常用“归西”、“驾鹤西去”等词来指代人的死去,“东方由于同春天相认同,在空间意义之外又有了生命、诞生、发生等多种原型价值。”“西方则与秋天相认同,其景象与生命的衰老死亡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象征联系。”①这正与西游记中的方向寓意相印证,东方象征着“生”,孙悟空正是在东胜神州的外海东海傲来国花果山出生,唐僧亦是生在东土大唐,而后所有事情的发展皆是自东向西。东方乃是初生,西方则是垂暮、死亡,这自东向西的一路,正是一个人从出生走向死亡的生命历程。中国的古典哲学,生与死是相互辩证地存在的,故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语。有生就有死,人固有一死,坦然面对死亡,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你的理想,那么在“死”之后,或许别有一番天地。待到西天灵山脚下,过那凌云渡,

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正是唐僧走完了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条人生路,到了西天。

(二)、降服心魔,得成正果

①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每个人都有欲望,关键在于如何控制,适当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调节身心、健康成长,人类能够发展至今,正是欲望的驱使。然而过度地放纵欲望,不加克制,便会魔障丛生。孙悟空天生地养,始一出生,尚不知“我”是谁,只与众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对外界的好奇与探索,表明其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石猴寻找山涧的源头,发现水帘洞,成为美猴王,形成对自我的初步认同,主动展现自身的力量。当他意识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于是决定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生命的自觉,促使石猴产生拓展主体力量的渴望,进而推动他去寻仙求道。学成归来的孙悟空打败了混世魔王,“借”了龙宫的神针铁和披挂,阎罗殿强销死籍,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展示自我的力量,完善自我的形象,自我也逐渐膨胀,放纵自大,躁动不安,心猿成了气候。以至当得知“弼马温”乃是一个不入品级的小官,大怒玉帝小瞧了自己,大闹天宫。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观世音菩萨指点,走上取经之路,戴上“紧箍咒”,才稍定了心猿。“心生种种魔生, 心灭种种魔灭”、“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西行路上的种种妖魔劫难,俱是取经人心中潜在的不满足、躁动等世俗欲念的显化。譬如第十回“六贼无踪”中六贼的姓名①,代表的是凡人的身孽六欲;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中的七位女妖象征着人的七情。七情六欲外化为妖魔,阻碍取经人前进的步伐。在这西行路上的九九八十

①六贼姓名分别为:眼看喜, 耳听怒, 鼻嗅爱, 舌尝忍, 意见欲, 身本忧.

一难中,最考验孙悟空的乃是“真假美猴王”这一劫,六耳猕猴的神通变化与孙悟空如出一辙,不差分毫,却不知其住处和来源,仿佛凭空出现。六耳猕猴的来源,书中不曾详细交代,我们可以试着这么理解,“耳”乃是佛家所讲的“六根”之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化生“六识”,因此,“六耳猕猴”代表着被“六识”所困的“迷猴”孙悟空。佛祖在真假美猴王打到雷音寺之前也对众人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书中亦有诗云“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诗中所言“人有二心”,可见所谓“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孙悟空“二心”的显化,是心魔。打死了六耳猕猴,此后“只要见性真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此番种种,都说明取经师徒与诸妖魔的斗争即是取经人自身的正与邪的斗争,是对自身执着于理想的精神意志力的考验。因而,他们消灭妖魔,也就具有“打开欲网,跳出情牢”,翦除“二心”,扑灭“躁火”,疗治“爱欲”等精神洗礼的意义。唐僧师徒正是因能在美色家业、金钱财富、江山皇位等种种世俗大欲的魔鬼诱惑面前,经受了生死考验,在这些人类意志最易受到摧折的薄弱环节上站稳了立场,体现出了超人的精神意志力,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就得到了升华,消除了生与死之间的张力, 最终达到了生命的自由境界——生死一样趋于快乐。因此,在凌云渡唐僧师徒看到无底传下飘过的唐僧的死尸时,皆认为“可贺,可贺”,得了“正果”。

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来谈一下何谓“正果”,根据书中人物的普遍认同,“正果”基本与“长生不死”等同。孙悟空要修炼成仙不再“伏阎王管”;陈玄奘要证“阿罗汉果”,得无量寿身;妖怪们要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然而事实证明,那些妄图靠吃唐僧肉一步登天长生不死的妖怪均以失败收场;依靠先天强大的资质仅数年就修成妖仙的孙悟空也一样被阎王把魂勾了去。可见,“正果”不是简单的一步登天、长生不老。回到取经之初,观世音菩萨要度唐僧西天取经时对“大乘佛法”描述,“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唐僧遂生向往之心,加之自小生长在大唐,对大唐感情深厚,唐王所求,自无不应。于是为了修成“正果”,取回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向西天出发。此去西天有十万八千里路途,唐僧师徒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而不是靠孙悟空的神通直接背着唐僧一个跟头翻到西天,正是他们明白了法不可轻传,一步登天成不了正果。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如来佛说,玉皇大帝乃是历经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方才成就尊位,就是例证。在西行途中,师徒四人坚守自我,不忘慈悲本心,不仅降妖伏怪,还行医救人,广为善事,例如驼罗庄斗蛇妖,车迟国救僧,比丘国护婴等都显示了取经人对自我善念的坚守。整个取经故事不以唐僧师徒脱得肉胎凡体为终结,而以东土传经为结束,正是应了唐僧“取经”的初心,“取经”,自然是要把真经取回大唐,岂能应自身脱了凡胎而忘了最初取经的本意。唐僧不忘初心,传法东土,功德无量,成就了旃檀功德佛;孙悟

空战天斗地,降妖除魔,成了斗战胜佛;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因“这是个有受用的品级”而受了净坛使者的功果;流沙河里的沙悟净成就金身罗汉;白龙马也成了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在师徒四人把真经传回大唐之前,考验从未停止,即便唐僧脱了凡胎,如果不是坚持了初心,恐怕也难成正果。因此,所谓“正果”,并非一步登天、长生不老,而是脚踏实地,历经磨难之后,仍不忘初心,坚守自我,这才是“正果”之真意所在。

小结

西游取经之路是每个人都要走过的生命历程,是唐僧师徒一步步领悟生命真谛的旅程。一个个邪恶狡魅的妖魔鬼怪俱是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唯有不忘初心,以向死而生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毅力,破开虚妄,明心见性,至纯至善,方显生命的本真。

参考文献: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袁行霈:《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兰拉成:《取经故事的生命意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孟 睿:《浅谈取经故事中的生命寓意》,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张振国:《“六耳猕猴”意象的文化与心理学阐释》,东南大学学报,2016 胡朝阳、肖荣:《论中孙悟空主体意识的发展》,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 李宝龙:《中的生命观》,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杨 斌:《试论中孙悟空由妖到佛的生命历程》,文教资料,2013

明清小说研究

题目:试析西行取经在《西游记》中蕴含的生命真意

学院 :人文学院

姓名 :马新宇

专业班级:汉文学13-1班

学号 :[1**********]

试析西行取经在《西游记》中蕴含的生命真意

摘要:吴承恩的《西游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神性、魔性皆是人性,这一个个看似怪诞的神魔形象,恰是现实世界人性的投射,在神幻奇诡的故事之中,蕴含着生命的真意。纵观整个《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路,正是每个人一生所要走过的生命历程。

关键词:《西游记》;生命历程;正果

《西游记》是由唐代和尚陈玄奘取经的历史故事逐步演化而来,将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神魔化,逐步演化为师徒四人西行路上降妖除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神魔故事。从最初孙悟空的出生、修道,到最后师徒四人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这取经路,亦是每个人一生所要走过的生命历程。

一、取经之初,为欲望出发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欲望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生物对于死亡有着天生的恐惧,人之初,便有生的欲望。孙悟空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而成,“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

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①这仙石自天地开辟便受日月精华,感之既久,方才灵通,可见不易。这正体现了“贵生、厚生”的思想。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猴王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对死亡的恐惧使他萌生了长生之欲,离了花果山,万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拜得须菩提祖师。欲望既是不满足,有了生命自然渴望自由,“借”了龙宫的披挂、神针铁,本以为习得长生便不伏阎王管,不想还是叫阎王把魂勾了去,于是大闹了天宫地府,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为了得到长生自在之身,孙悟空成为西天取经的一员。

在大乘三藏佛法传入之前,大唐只有小乘佛法。相对于大乘佛教普度天下,小乘佛教更偏于自渡,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最高目标。陈玄奘自幼修持小乘佛法,为的便是成就罗汉金身正果,得无量寿身,跳出生死轮回,达到长生。这便是陈玄奘之欲,西天取经,既能修成正果,又能“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何乐而不为。为了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祈保我王江山永固”,陈玄奘决意西游。

至于其他几人,猪八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困于猪胎;沙和尚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盏,在流沙河受七日穿剑之苦;小白龙坏了玉帝赏赐的夜明珠,被镇压在鹰愁涧。均是神仙犯罪,贬到凡间受罚,不得逍遥自在,为了摆脱罪罚,重获自由之身,尽皆踏上了西游路。

①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二、取经路也是人生路

(一)、一路朝西,向死而生

整个西游故事的发生、发展,在地理上,无论是孙悟空从东胜神州到西牛贺州拜师学艺,还是唐僧从东土大唐往西天拜佛求经,都是自东向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总是与“死亡”相关联,例如人们常用“归西”、“驾鹤西去”等词来指代人的死去,“东方由于同春天相认同,在空间意义之外又有了生命、诞生、发生等多种原型价值。”“西方则与秋天相认同,其景象与生命的衰老死亡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象征联系。”①这正与西游记中的方向寓意相印证,东方象征着“生”,孙悟空正是在东胜神州的外海东海傲来国花果山出生,唐僧亦是生在东土大唐,而后所有事情的发展皆是自东向西。东方乃是初生,西方则是垂暮、死亡,这自东向西的一路,正是一个人从出生走向死亡的生命历程。中国的古典哲学,生与死是相互辩证地存在的,故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语。有生就有死,人固有一死,坦然面对死亡,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你的理想,那么在“死”之后,或许别有一番天地。待到西天灵山脚下,过那凌云渡,

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正是唐僧走完了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条人生路,到了西天。

(二)、降服心魔,得成正果

①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每个人都有欲望,关键在于如何控制,适当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调节身心、健康成长,人类能够发展至今,正是欲望的驱使。然而过度地放纵欲望,不加克制,便会魔障丛生。孙悟空天生地养,始一出生,尚不知“我”是谁,只与众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对外界的好奇与探索,表明其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石猴寻找山涧的源头,发现水帘洞,成为美猴王,形成对自我的初步认同,主动展现自身的力量。当他意识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于是决定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生命的自觉,促使石猴产生拓展主体力量的渴望,进而推动他去寻仙求道。学成归来的孙悟空打败了混世魔王,“借”了龙宫的神针铁和披挂,阎罗殿强销死籍,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展示自我的力量,完善自我的形象,自我也逐渐膨胀,放纵自大,躁动不安,心猿成了气候。以至当得知“弼马温”乃是一个不入品级的小官,大怒玉帝小瞧了自己,大闹天宫。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观世音菩萨指点,走上取经之路,戴上“紧箍咒”,才稍定了心猿。“心生种种魔生, 心灭种种魔灭”、“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西行路上的种种妖魔劫难,俱是取经人心中潜在的不满足、躁动等世俗欲念的显化。譬如第十回“六贼无踪”中六贼的姓名①,代表的是凡人的身孽六欲;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中的七位女妖象征着人的七情。七情六欲外化为妖魔,阻碍取经人前进的步伐。在这西行路上的九九八十

①六贼姓名分别为:眼看喜, 耳听怒, 鼻嗅爱, 舌尝忍, 意见欲, 身本忧.

一难中,最考验孙悟空的乃是“真假美猴王”这一劫,六耳猕猴的神通变化与孙悟空如出一辙,不差分毫,却不知其住处和来源,仿佛凭空出现。六耳猕猴的来源,书中不曾详细交代,我们可以试着这么理解,“耳”乃是佛家所讲的“六根”之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化生“六识”,因此,“六耳猕猴”代表着被“六识”所困的“迷猴”孙悟空。佛祖在真假美猴王打到雷音寺之前也对众人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书中亦有诗云“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诗中所言“人有二心”,可见所谓“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孙悟空“二心”的显化,是心魔。打死了六耳猕猴,此后“只要见性真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此番种种,都说明取经师徒与诸妖魔的斗争即是取经人自身的正与邪的斗争,是对自身执着于理想的精神意志力的考验。因而,他们消灭妖魔,也就具有“打开欲网,跳出情牢”,翦除“二心”,扑灭“躁火”,疗治“爱欲”等精神洗礼的意义。唐僧师徒正是因能在美色家业、金钱财富、江山皇位等种种世俗大欲的魔鬼诱惑面前,经受了生死考验,在这些人类意志最易受到摧折的薄弱环节上站稳了立场,体现出了超人的精神意志力,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就得到了升华,消除了生与死之间的张力, 最终达到了生命的自由境界——生死一样趋于快乐。因此,在凌云渡唐僧师徒看到无底传下飘过的唐僧的死尸时,皆认为“可贺,可贺”,得了“正果”。

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来谈一下何谓“正果”,根据书中人物的普遍认同,“正果”基本与“长生不死”等同。孙悟空要修炼成仙不再“伏阎王管”;陈玄奘要证“阿罗汉果”,得无量寿身;妖怪们要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然而事实证明,那些妄图靠吃唐僧肉一步登天长生不死的妖怪均以失败收场;依靠先天强大的资质仅数年就修成妖仙的孙悟空也一样被阎王把魂勾了去。可见,“正果”不是简单的一步登天、长生不老。回到取经之初,观世音菩萨要度唐僧西天取经时对“大乘佛法”描述,“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唐僧遂生向往之心,加之自小生长在大唐,对大唐感情深厚,唐王所求,自无不应。于是为了修成“正果”,取回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向西天出发。此去西天有十万八千里路途,唐僧师徒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而不是靠孙悟空的神通直接背着唐僧一个跟头翻到西天,正是他们明白了法不可轻传,一步登天成不了正果。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如来佛说,玉皇大帝乃是历经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方才成就尊位,就是例证。在西行途中,师徒四人坚守自我,不忘慈悲本心,不仅降妖伏怪,还行医救人,广为善事,例如驼罗庄斗蛇妖,车迟国救僧,比丘国护婴等都显示了取经人对自我善念的坚守。整个取经故事不以唐僧师徒脱得肉胎凡体为终结,而以东土传经为结束,正是应了唐僧“取经”的初心,“取经”,自然是要把真经取回大唐,岂能应自身脱了凡胎而忘了最初取经的本意。唐僧不忘初心,传法东土,功德无量,成就了旃檀功德佛;孙悟

空战天斗地,降妖除魔,成了斗战胜佛;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因“这是个有受用的品级”而受了净坛使者的功果;流沙河里的沙悟净成就金身罗汉;白龙马也成了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在师徒四人把真经传回大唐之前,考验从未停止,即便唐僧脱了凡胎,如果不是坚持了初心,恐怕也难成正果。因此,所谓“正果”,并非一步登天、长生不老,而是脚踏实地,历经磨难之后,仍不忘初心,坚守自我,这才是“正果”之真意所在。

小结

西游取经之路是每个人都要走过的生命历程,是唐僧师徒一步步领悟生命真谛的旅程。一个个邪恶狡魅的妖魔鬼怪俱是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唯有不忘初心,以向死而生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毅力,破开虚妄,明心见性,至纯至善,方显生命的本真。

参考文献: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袁行霈:《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兰拉成:《取经故事的生命意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孟 睿:《浅谈取经故事中的生命寓意》,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张振国:《“六耳猕猴”意象的文化与心理学阐释》,东南大学学报,2016 胡朝阳、肖荣:《论中孙悟空主体意识的发展》,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 李宝龙:《中的生命观》,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杨 斌:《试论中孙悟空由妖到佛的生命历程》,文教资料,2013

明清小说研究

题目:试析西行取经在《西游记》中蕴含的生命真意

学院 :人文学院

姓名 :马新宇

专业班级:汉文学13-1班

学号 :[1**********]


相关文章

  • 试析孙悟空形象由魔成佛的过程
  • 题 目:试析孙悟空形象由魔成佛的发展过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姓 名: 王春秀 学 号:[1**********]34 专 业: 09秋汉本 指导老师: 王馥庆 完成时间: 目 录 摘要„„„„„„„„„„„„„„„„„„„„„„„ ...查看


  • 是妖魔,更是凡人―[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
  •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诸多神怪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quo ...查看


  • 名著阅读[西游记]1
  • 名著阅读之<西游记>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 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吐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 ...查看


  • 唐玄奘西行取经
  • 唐玄奘西行取经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 ...查看


  • 看[西游记]有感
  • 看<西游记>有感 励志传奇 李举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 看法,以为看了西游记的电视剧就不用看原著了.多少时候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们不仅要看原著,而且要好好的看,认真的看. 为了"长生不老, ...查看


  • 西游记练习题及答案
  • <西游记>阅读题 一.填空. 1.<西游记>,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唐僧取经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 ...查看


  •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复习资料[1]
  •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 主要知识点 1.<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2.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3.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 ...查看


  • 西游记易考知识点
  • 1 名著复习--<西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 章回体神话 小说,是 古典神话小说 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 玄奘远出西域取经 的事 ...查看


  • 关于西游记的试题案
  • 西游记 一.填空 1.<西游记>,长篇 章回体神话 小说,是 神怪小说 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 玄奘远出西域取经 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