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简介

我国的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我国总人口的8%。从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等以帮助少数民族共同发展。

本课件中关于民族的分类,参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分类法。

阿 昌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

川、梁河、潞西、盈江和保山地区的腾冲、施甸等县。

阿昌族信仰多神和小乘佛教。他们以善种水稻著

称,手工制品

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

等。象脚舞是阿昌族最喜欢跳的舞蹈,一般是由敲击

象脚鼓者和敲镲的两个人作为一对,同时可以组成几对,成双成对地匹配着跳。每一对的两个人始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方位,并且只能斜对着跳。在整个舞蹈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对舞伴都要有规律地作双脚的前后左右的移动、

跳跃和忽立忽蹲、忽进忽退的动作,身体也随之一起一伏。跳到起劲时,人们嘴中不时发出

主要的传统节日是会街节。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其中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

活动。

白 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尤以大理白

族自治州为集中,其余散居于云南省其他

地方和四川、贵州等省。

白族信仰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和渔

业。他们聚居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产

粮区之一。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主要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街”(夏历三月举

行),火把节(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和绕三

灵(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

保 安 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腰刀非常有名,刀刃坚韧、锋利,工艺精湛,样式美观,享誉国内外。保安族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等。其“花儿”在回汉花儿德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并带有颤音,又低转高,婉转动听,独具特色。

打五枪是保安族的传统体育和娱乐活动。比赛前,三庄各自推举的骑手们先把引火帽装进缠于额头上的花布火药带内,内有5只拇指粗的牛角管,管内装有火药。骑手们在起跑线前持抢上马。号令一下,只见他们在奔驰的马背上左手持枪,右手装火药,取装引火帽、射击等。在到达终点之前,谁先连续射完5枪谁就是第一名。

布 朗 族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勐海县。信奉多

神,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地处海拔1500米至2300米的亚热

带山区,盛产桐油、香樟等经济林木。布朗人

以农业为主,种植旱稻、棉花与茶叶,其聚居

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

布朗人喜欢歌舞,每逢年节总要纵声高唱,翩翩起舞,欢乐到深夜。他们的曲调主要分为说、空、生、缀调。说调:由小三弦伴奏,唱起来激越而抒情,富有青春的活力,一般用以歌唱热烈的爱情。空调:这是一种对歌调,往往天南

地北地对唱,唱生产、爱情、故事等等。生调:由小三弦伴奏,一般是唱风俗、爱情和劳动的愉快。缀调:一般是在喜庆时喝,唱历史、颂词、故事或爱情等。

圆圈舞是布朗青年最热衷的集体舞。跳舞时先由能歌善舞的“冒少头”领舞,伴随着(铓)锣与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自动围成一圈,边跳边朝逆时针方向移动脚步。舞姿轻盈而优美。一群小伙子在里圈作虎步跳跃,他们时而分散与姑娘轻声对唱,时而聚合临摹动物行为舞蹈,如此反复循环,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赛丁”(布朗琴)是他们的特色弹拨乐器。主要用于民歌伴奏,特别是男女对唱情歌时更是必不可少,也可独奏。弹奏技巧以弹、挑、滚为主。音色清脆、悠扬,为布朗族群众所喜爱。

主要节日为“厚南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

布 依 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

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

宁等10个县(市)。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崇信

多神。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重要林区之一。黄果树瀑布、

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是布依族著名的旅游景点。

盘歌是布依族传统民歌。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延长盘歌能体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盘歌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另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年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举行。此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也是他们的传统节日。

朝 鲜 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爱着白色衣服,善歌舞。

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等。农乐舞由古代庆

祝狩猎丰收的舞蹈发展演变而来,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尤

其是男子用力甩动头部,使“象帽”顶上3米长的“象尾”

绕身体旋转飞舞,更是独具风采,充满活力。

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谣》、《阿里郎》、

《诺多尔江边》等。

傣 族

傣族地区处于云贵高原的西端,主要聚居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

族祜族佤族自治县、新平族傣族自治县、元江

哈尼族族傣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

傣族自治县、景谷傣族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稻谷生产是傣族的主要传统作物,西双版纳和德宏素有“滇南谷仓”的美誉。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象脚鼓、铓锣是常用说唱伴奏乐器。舞蹈有广泛流行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和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其中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 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

达斡尔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

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人骁勇强悍,非常善于骑射、摔跤、

打曲棍球。其中曲棍球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

体育项目,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

主要节日有:阿聂(正月初一)、卡钦(正月

十五日)、寒食(达斡尔族以清明节为寒食)、布通(年三十)、霍乌都日(正月十六。又称黑灰节)。

德 昂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

潞西县及镇康、陇川、瑞丽、保山、梁河、盈江、

畹町市、永德、耿马、澜沧等县。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以农业为主,善于种

茶,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

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银器是德昂族

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舞蹈,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德昂族的节日和傣族有些相似,有关门节(九月十五日开始)、开门节(傣历十二 月十五日)和泼水节(阴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是三

至五天)。

东 乡 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和临夏、广河、和政

等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霍城等县。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爱唱民歌

儿”属“河湟花儿”,基本上四句一首。是男女青年表达

爱情、沟通心灵的重要方式。民间还流传很多叙事诗和

故事,其中著名的有长诗《梅拉尕黑和马成龙小妲》以及故事《白羽飞衣》等。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守拉节四大节日,他们都来源

于伊斯兰教。

侗 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

东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新晃、通道两个侗族

自治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信仰多神,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

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

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歌曲种类和名称繁多。侗族大歌,侗语意为大型之歌,也含有古老之意,在集体性的歌唱中采用了多声部表现手法,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合唱形式,与一般以高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大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现在,侗家大歌不仅蜚声国内,而且名扬国外。1986年秋,贵州侗族合唱团在号称“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夏乐宫国家剧院举行了演出,在巴黎引起了轰动。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主要节日除正月初一的春节外,传统节日还有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姑娘节(四月八日),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等。

独 龙 族

主要聚居在今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独龙族

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少数散居在北部怒江两

岸。

独龙族崇信多神,以农业为主,采集和狩

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毯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

品,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独龙毯质地柔软、古朴典雅,富有特色。

独龙族是一个喜爱歌乐舞的民族,他们常常用跳舞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内心的喜怒哀乐。常用的乐器有弦、笛 子、铓锣和皮鼓。

“卡雀哇”意为年节是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鄂伦春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

治旗,并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逊克、塔河、呼玛、爱辉

等县。

“鄂伦春”其有两种释义,一是“住在山岭上的

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鄂伦春族最擅长

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猎枪、快马、狍皮袄是鄂伦春人的三宝。

鄂伦春族民歌,有固定的曲调,旋律欢快跳跃,每句都以鄂呼兰德呼兰开头,歌词可自编, 一般都是赞美生活和大自然及歌颂爱情的内容。且边歌边舞,民间广泛流行。

俄罗斯族

我国的俄罗斯族散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

城、乌鲁木齐、额敏、伊宁等地。少数在黑龙江

省。他们最初是在18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

俄罗斯族人忌讳“星期五”和“13”这两个

数字和日子;忌讳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象征着不忠诚;忌讳专门给人送手套,认为这意味着挑衅。他们一般喜欢蓝色礼物,认为那是友谊的象征。

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他们的节日也和宗教有关,主要有复活节和圣诞节两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

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及山林河谷

地区。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每年的12月23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

野猪搏斗舞,是反映狩猎生活的舞蹈,由两个猎手穿上毛朝外的狍皮服,脸上擦着白粉,化妆演出,二人身略向前倾斜,两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同时嘴里发出

高 山 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

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歌舞的风格丰富多彩。民

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

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

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乐是从舂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高山族的舞蹈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众人连臂合围,踏歌欢舞,时前时后,进退有致,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

哈 尼 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族自治州和墨江哈尼

族自治县、江城、普洱两个哈尼族族自治县以及元江哈尼

族族傣族自治县。

哈尼族信仰多神,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他们

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

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墨江的紫

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哈尼族的民间艺术古朴、典雅。音乐大致可分为“哈巴”、“阿茨”、儿歌、习俗歌。其中“哈巴”的调式较多,门类基本齐全。“哈巴”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深沉,富于抒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常用伴奏乐器为笛子、二胡、三弦、四弦、巴乌、树叶、木鼓等。

哈尼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

“扎勒特”又称“译腊和实”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矻扎扎”节,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共三天。“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三天至五天。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

自治州及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能歌善舞,音乐很有特点,民族乐器

“冬不拉”他们流行的是传统乐器,可弹奏出多种

优美曲调。舞蹈以“动肩”和“马步”见长,风格

粗犷骠悍。

哈萨克人善于骑马,本地产的伊犁马就是非常有名。叼羊、赛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诺吾鲁孜”节,类似于春节,时间是在阴历春分日。“肉孜节”和“库尔邦节”。

赫 哲 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

为主要谋生之道的民族。过去民间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

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赫哲人民浪漫生活地真实

描绘。

乌日贡节(“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

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

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口弦琴,赫哲人称作“空康吉”。琴盒形似小鱼,有中指那麽长,现在都是用钢片弯曲而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

回 族

回族人口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

新疆昌吉两个回族自治州。

回族的“花儿“在我国非常有名。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

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

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

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回族信仰伊斯兰宗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开斋

节。

景 颇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等县。 景颇族信仰多神,以农业为主。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俗称牛肚子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目脑纵歌”,意为“大家来唱歌跳舞”,是景颇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歌舞盛会。每年初春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行一次盛会。正月十五日那天,四根高约20米的绘有各种彩色的传统图案的目脑矗立场地中央。图案有太阳、山脉和弯弯曲曲的线路,以表示景颇族是传说中太阳神的子孙,来自遥远的青藏高原,那曲折的线路既是景颇族先民漫长艰难的迁徙历程的缩影,又是

除了“目脑”,景颇族的另一节日为新米节,时间为每年谷子成熟的时候。

京 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

尾、巫头、澫山心三个岛上,向称“京族之岛”。京族

地区气候温热,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海产丰富,尤

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

京族人民能歌善歌。由于和汉族文化交流密切,他们既能用京语和“京曲”歌唱,也能用汉语粤方言(当地称为“白话”)和“白话山歌”曲调歌唱。独弦琴是他们的民族乐器。乐器结构简单而所奏乐曲音调丰富、音色优美是独弦琴的最大特色。

京族信仰佛教和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主要节日有食新米节(农历十月初十)、中元节(七月十五)和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哈节”。“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基 诺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县和

勐腊县。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

物有灵。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盛产茶叶,是驰名中外的

“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基诺族自古以农为生,旱稻、

棉花、玉米是他们的传统农作物。

“七柯”原是基诺人根据原始狩猎时人们用来获得信号而敲不同竹筒发出不同的声音的竹筒。这种竹筒经过基诺族艺人的反复研究推敲,砍削的日益精巧、科学,形成了现在的乐器“七柯”。“七柯”用长短不等的青竹七筒,一头就竹节做底,另一头削面斜口,在筒身的一侧开一条约五厘米的小槽。槽靠近筒底音高,离得远音低,竹筒越短音越高,越长音越低。不削皮的音高,削皮后音低。七个竹筒能敲出三种调子。七柯”的音色优美和谐,成了基诺族喜庆、欢乐时必不可少的助兴乐器。除“七柯”外,竹笛、口弦、三弦等也是基诺族的常用乐器。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地区。以游牧为主,

兼事农耕的经济生活。

柯尔克孜族的文艺绚丽多彩。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

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在

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特有的弹拨

乐器三弦琴“考姆兹”,音调和谐丰富,可用于独奏、伴奏、合奏、重奏等。是他们最古老、使用最广泛,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信仰嘛教的。主要节日有“诺鲁节”,每年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柯尔克孜人就欢度此节。“喀尔夏脱衣”节,每年五月初一举行。马奶节,每年小满过后的第二天开始,连续三天。

拉 祜 族

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

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思

茅地区、临沧两个地区的其他地方。

拉祜族崇信多神和大乘佛教,多住竹楼。拉祜族的

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

文学形式多样。拉祜族的乐器有芦笙、三弦等。舞蹈多用脚踏动作,左面单摆。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四十种。诗歌中的“陀普科”(谜语),特别为群众喜闻乐见。

传统节日有春节,也叫过年,过年分为大年、小年,拉祜族称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从正月初一至初四共四天,小年是从初九至十一共三天。十二是满年,这天晚上全寨要跳芦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圆了,年也过完了,从明天起新进入紧张的劳动生产了。

其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八月月圆节。

傈 僳 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自治

县。

傈僳族信奉多神,出产名贵的皮毛和山货,矿产和水力

资源也很丰富。

木叶是一种吹奏乐器,选用优质的树叶子做成。我国中南、西南地区的苗、布依、壮、哈尼、傈僳等少数民族善于吹奏。吹奏的方法有用两唇夹叶子吹的,有将叶子卷起来吹的,还有吹叶子上半部的。木叶音色优美、动听,取材方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节日有“刀杆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是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盍什节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春节。其他的节日同附近的汉、白、纳西

等民族相近,六月过火把节,十月过收获节等。

黎 族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民歌在黎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其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其他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歌有一套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水满调”等。民间乐器中主要有鼻箫、口弓(口琴)、水箫、洞箫等。

跳竹竿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跳竹竿时,由8人分两组到枕竿两边左右手各握细竹竿一端扶竿击节,音乐伴奏或锣鼓打拍下,按节奏撞击竹竿,竹竿在枕竿上滑动离合,舞者在8根竹竿间跳跃,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谁反应稍慢,脚踝或腰腿就会被夹住。被夹者在大伙善意的轰笑中被竹竿夹抬着请出场外。谁能坚持到最后,闯过跪、蹲、站三关,谁就被当作优胜者,坐在竹竿上被高高抬起,接受欢呼与祝贺。

黎族的节日和汉族基本差不多,如:春节、端午、重阳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珞 巴 族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西藏

自治区的东南,东起察隅县、西至门隅的广大珞渝地

区。

珞巴族崇信多神,以农业为主。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能表

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罩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

珞巴族人的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古老史诗《节世歌》苍凉浑厚,世代流传。古老的民间曲调“加金”广为流行,曲调欢快流畅,极富节奏感。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当庄稼收获后,珞巴族就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作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 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满 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满族妇女的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装界

也享有很高的盛誉。八角鼓是满族民间弹唱艺术。其鼓有

八角、单面,蒙蟒皮,直径有十七八厘米,八个鼓帮各穿

有一铜环。满族在过年或过节的时候喜欢贴窗花,所以剪

纸艺术很高超,尤其是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主要节日有灯节(正月十五)、“添仓节”( 正月二十五)、五月端五节,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毛 南 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

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

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师公(神职人员)要进

行宗教活动时表演,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

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动作规律

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

毛南族木雕和石雕艺术很高超,编织品“顶卡花”也是毛南族著名传统工艺。

主要节日有:正月十五“放飞鸟”、 “南瓜节”(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

门 巴 族

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其中1100余人

分布在墨脱县、错那、林芝县等县,其余的居住

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

门巴族信仰原始宗教与嘛教,以农业为主。

门巴族爱唱情歌,也爱唱酒歌。这种酒歌,

称作“萨玛”,流行于门隅,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和生产中,萨玛酒歌多为7个字或9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

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强烈追求。传说,萨玛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不热的歌手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快留在人间,自己坐化成佛,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时,门巴族的山乡,加鲁情歌和萨玛酒歌如泉喷涌,情深意长。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竹木资源十分丰富,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全村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作“错木”的门巴戏剧。另外每年7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

望果节。

蒙 古 族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

之分。长调腔长词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短调则节奏规

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蒙古舞节奏欢快,舞步

轻捷,传统舞蹈有盅碗舞、鄂尔多斯舞等。说唱艺术“好来宝”

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主要节日有马奶节(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

苗 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云南两省,湖南、四川、广西、

湖北、海南省、等省也有少数人口。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

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苗房屋多为木结构,山区住

的吊脚楼独具特色。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

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其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

声乐有酒歌、情歌、嘎百福歌等。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乐器有芦笙,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太平箫是苗族的另一传统乐器,有一米多长,直径三至四厘米,共有四个音孔。演奏时,左手拇指,中指按上面的两个音孔,即一孔,二孔;右手拇指,中指按下面的两个音孔,即三孔、四孔。

跳月现在又叫跳花,是苗族、布依族男女青年自由择偶的社交活动。颜嗣徽的竹枝词中这样描绘跳月的热闹景况:“女伴芦笙舞婆娑,男吹芦笙舞且歌。”田端云的《黔苗竹枝词》说:“灯火元宵处处明,„„花树前头玩月升。”这些记载把青年们艳妆赴会,兴高采烈地围绕花树翩翩起舞的盛况作了逼真的刻划。

主要节日有: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四月八,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吃新节(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赶秋节(四月初八)

等。

仫 佬 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佬族民歌按内容分有三类。 “有条”歌即叙事歌,如

《孟姜女》、《刘三姐》等。“随口答”为即兴吟唱的山歌,

以情歌为主。“口风”为讽刺歌,歌词较文雅、语气较温和

的称“正口风”,反之则称“烂口风”。仫佬的口头文学也很丰富,在各种活动领域中流传。内容丰富多彩。

仫佬节日活动较多,一年中除十、十一月外几乎每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大

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纳 西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中甸、宁

蒗、维西、永胜等县,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边县

和攀枝花市以及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嘛教,以农业为主,地区植物群

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

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有上千年历史的东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2万多册东巴经,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10多米长的布卷彩画《神路图》是少见的绘画艺术珍品。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东巴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即《蹉姆》舞谱,不仅对纳西族古代乐舞的类别和跳法综合成体系,而且对舞蹈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造型及配乐之法,都作了比较科学的描述,因而人们公认它是世上用古文字系统地记录下来的最早舞谱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实行“走婚”制,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

主要节日有春节、龙王庙会(三月十五)、七日骡马会(七月中旬在丽江县城西狮子山后坡上举行,会期七至十日)等。

怒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小部分居住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西藏自治区察

隅县。

怒族信多神,也有信仰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以

农业为主,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

僳语。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怒族居住地怒江大峡谷及其两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层峦叠嶂、悬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整个怒江除了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交通非常不便。怒族人民于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即成溜索。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主要节日有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的“鲜花节”,又称“仙女节”。节日这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仙女”——阿茸,并举行聚

餐和各种歌舞娱乐活动。

普 米 族

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

云县等地。

普米族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以农业为主,也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少年儿童到了13岁,便举行“穿裤子”、

“穿裙子”仪式,这一习俗称为成丁礼。相传当年忽必烈攻打云南,路过川西时,有两位年仅13岁的普米族少年随军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新年为13岁的儿童举行成丁礼,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志之士。从此,这种活动便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四弦琴是普米人十分喜爱乐器,它的一端是人头形状,用羊皮蒙住,另一端削成人身形状,把四根麻线绷在这根木头上,制成了“四弦”乐器。四弦琴音质优美,能弹出不同的曲调。当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普米人都用“四弦”来抒发感情。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腊月十四日)、“转山会”(夏历七月十五)、“尝新节”(每当大小春收获的季节)等,这些节庆活

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羌 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县和汶川、理县等地。

羌族信仰多神或嘛教,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

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羌族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

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碉楼是他们居所的特

色。

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乐器。从东汉时起就有各种记

载,如“羌笛三孔”、“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笛,羌乐也。”宋代“羌笛五孔”。可见其历史久远。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管长17厘米,直径1厘米,单簧,双管,竖吹,六声阶,常用于独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跳盔甲”是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

过去多在

有战功的将士葬礼上跳。数十个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多为长刀),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羌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仡 佬 族

散居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遵义市、仁怀、大方、黔

西、金沙、织金、安顺市、清镇、平坝、普定、关岭、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市、县。少数在云南省麻栗坡

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

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高台舞狮是深受仡佬族群众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高台舞狮动作有时十分惊险,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观众忍俊不禁。

仡佬人古代的乐器主要是铜鼓、笛子和唢呐。最为独特的是“鸣哇”,鸣哇用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为筒,筒腰凿出两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

吹奏

时口含哨、指按孔,发出呜哇呜哇之声。呜哇只能在秋收结束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

祭山节(农历三月)、吃新节(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多数在农历七月初七,少数在七月第一个辰日,如遇闰月,则在八月的第一个巳日)、过年(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的三大节日。

撒 拉 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海和甘肃等地。善于从事商业、

园艺、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黄河激流上扳筏,尤为撒拉

人的一手绝技。

撒拉族能歌善舞,“口细”是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

乐器。撒拉曲是撒拉族民间演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多用本

民族语言演唱,亦有用汉语演唱的。撒拉曲格调优美,旋

律动人、节奏明快、比喻贴切,有着深隽的意境及和谐的

声韵,深为广大撒拉族人民喜闻乐见。撒拉族的舞蹈动作简单,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与回族大体相似。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畲 族

畲族人口分布较分散,主要在与汉族杂居在中国

东南的一些山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宁德市、建阳县

两地区,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两市的郊县和景宁畲

族自治县及江西省的吉安市、铅山县、贵溪、永丰、广东省的潮安和安徽省的宁国等县。畲族以农业为主,其中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此外还有二声部重唱,这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歌词多衬词与虚字。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饶有风味,极富民族特色。山歌基本上是七言一句,歌词有严格的韵脚,男女唱歌普遍喜爱的发声法是“假声”,一般都是清唱。

畲族的彩带和竹编是最受赞誉的编织工艺。畲族善于习武,犹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

畲族的节日以“三月三”最为隆重,其次就是畲族

的春节。

水 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

都匀、榕江等县;少数分布在云南省富源、罗平等县。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洒”是水

族传统佳酿。水族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夏历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个亥日,是水族各寨轮流过年的日子。水族过年称“借端”,十分隆重热闹。届时敲响锣鼓,吹响芦笙,还举行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

水族人民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善于即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所以有

“端节”又称“瓜节”,水族群众叫“借端”,是水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猪)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其他的节日还有卯节(在插秧结束之后的阴历五、六月的卯日)、苏宁喜节(农历十二月丑日)等。

塔吉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阿克陶

和莎车、泽普、叶城等县。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塔吉克人性格坚韧、豪放。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

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的是用鹰翅骨做的短笛

“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

族还以善骑著称。刁羊、“挂波齐”(马球)等马上游戏

竞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爱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

塔吉克人喜欢跳大圆圈舞。跳的时候大家围成一个圈,用手鼓和鹰笛伴奏,又使插入口哨、拍掌和欢呼声,情绪非常热烈。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最隆重的节日是传统节日巴罗提节,又称灯节。在4月的头两天举

行。

塔塔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多居城镇从事商业。有些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新疆,不管哪一个兄弟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唱塔塔尔族民歌,跳塔塔尔族舞蹈。

塔塔尔族民歌种类繁多,大多是抒发内心丰富感情的,不少是表达男女青年爱情的。其特点是抒情细腻形象,善于比喻,使人听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一种强烈的优美感。有些塔塔尔族民歌早已成了新疆地区的流行歌曲。

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亦颇有中亚细亚音乐的特点。他们的民族乐器比较多,象古老的二孔“库涅”(直吹的木箫),铜片制的“科比斯”(放在嘴唇之间吹的口琴),现在普遍使用的乐器有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小提琴等。

塔塔尔族的舞蹈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主角都由女子扮演。其舞蹈特点是:动作灵活,活泼多变。男子多腿部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舞曲一般都节奏鲜明,轻松愉快。音乐旋律和舞蹈形象都十分优美感人。塔塔尔族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节日喜庆时人们还举行舞蹈比赛,特别是每年春天举行的盛会——“撒班节”,即犁头节,他们总要选择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尽情的欢歌起舞,如痴如醉。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过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宗教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撒班节”,在每年春播和夏收之间的某一天举行。

土 家 族

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的一些土家族自治州或县。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

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自称是“白

虎之后”,奉白虎为神明。自小孩的鞋帽上、门顶和门环上、

结婚时家中铺的地毯上都有虎的标志,其意用虎来驱恶镇邪,

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舞蹈。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毛古斯”,大致以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工作等为内容。融歌、舞、话为一体的原始祭神戏剧。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较少见,被称为古老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土家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赶年、调年会、牛毛大王节和“六月六”。

土 族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

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以农业为主。

土族著名的民间说唱史诗有《羊颂》、《拉仁布与

且门索》等。土族人民喜爱唱花儿,传统的“纳顿”堪

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土族信仰嘛教。主要有春节和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纳顿节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到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土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农历二月任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等。

佤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佤族自治县两个佤族

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

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澜沧拉祜

族自治县。

佤族以农业为主,多住竹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喜饮

酒、嚼槟榔。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

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佤族的常用乐器有短笛,短笛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当篥,用白竹制作,不留笛竹节,不用笛塞,无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设四个方形按孔,多为男子吹奏。篥西,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用不带节的竹管制作,上端边缘有三角形吹口,无簧,管上有四个圆形按孔。嗯啾,质竹制作,按孔有圆形、方形两种。无簧,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喜爱,长于表现悲哀之情,用于丧事。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制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甩发舞”由此而来。“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人员必 须是偶数。对对舞伴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有刚,给人美的享受。

除了和汉族一样的春节,佤族的主要节日为插种节(每年春耕季节,准备插种稻谷时举行)和新米节(农历八月中旬)。

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

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

驰名中外的葡萄沟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

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

地,那里的优质葡萄而驰名中外。羊肉串是维吾尔族传统小吃,

深受人们的欢迎。手抓饭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民族乐器很多,如:独它尔、达甫鼓(维吾尔族手鼓)、热瓦甫、弹布尔等。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有时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时,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舞蹈者情绪热烈,观众拍手、呐喊助威。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大型民间古典音乐套曲,在民歌、古乐和民间歌舞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韵律、节奏,经过不断发展形成。其乐曲热情奔放,旋律欢快,舞蹈动作优美,情绪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令人神往。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是宗教节日,有“库尔班”节、肉孜节(开斋节)、诺鲁孜。其他有白雪节在每年第一次讲下雪时举行;库尔班节在肉孜节后的第70天举行。

乌兹别克族

散居在新疆各地。孜别克族过去主要从事商业,现多从事

手工业和农业。

乌兹别克族的舞蹈,优美轻快,传统的手鼓十分别致。舞

蹈动作轻快、多边、节奏感强。乐器大都为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妇女善刺绣,喜欢在衣边、床单、枕头和花帽上绣刺各种图案,十分精美。一般住平顶长方形土房。

乌兹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和维吾尔族混居,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主

要节日有:圣纪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

锡 伯 族

主要居住在新疆及东北地区。锡伯族尚武,以勇武骑射

著称,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

东布尔是锡伯族的一种弹拨乐器,它是在吸收了满族大

三弦和哈萨克族冬不拉及其他民族民间乐器特点的基础上

制成的。演奏时,左手抱琴,用右手手指弹拔,音量虽不大但声音悦耳、优美,多用于舞蹈伴奏,也可以独奏或合奏,能演奏多种曲调。贝勒恩也称“贝伦舞”,常用东布尔、苇笛伴奏的锡伯族民间舞蹈,节奏欢快。动作特点是:踏步半蹲,拍肩、拍胸,双臂交替从身体一侧横移向另一侧。

锡伯族有信仰多神也有信萨满教和嘛教的。主要节日有抹黑节(农历正月十六日)、西迁节(历四月十八日)。

瑶 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和云南东南部。瑶族主要从

事农业。

竹枕琴是瑶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

山区,瑶语称“范间姆”。 牛角是瑶族吹奏乐器。庆

史久远,与原始狩猎等活动有关。多用水牛角制作,

亦有用黄牛角的。打长鼓、庆丰收、祭祖先是瑶族人

民的传统习俗。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

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黄泥鼓舞在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俗称“耍歌堂”(农历十月十六)、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晒衣节(农历六月初六)、干吧节(农历三月初

三)。

彝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

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

称“诺苏(啰嗦)”、“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

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崇拜多神,主要从事农业,部分

地区兼营牧业。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

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其中著名

的有长诗《梅葛》、《阿细的先基》、叙事诗《阿诗玛》等。

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在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笛、铜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锅庄舞”等,其中“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夜幕降临,在皎洁的月光下,小伙子们吹起短笛,弹起三弦,男女青年和着节拍,翩翩起舞,跳到酣畅时姑娘们会随手摘一片树叶含在嘴上吹起曲子,欢快的舞蹈直到月落方止。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节期,家家户户点火把,照遍屋内外所有角落。夜晚,全村的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之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巍山的“打歌”,弥勒、宜良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路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除火把节外,彝族的节日还有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彝族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节日,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等。

裕 固 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裕

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裕固族生产的玉石最为著名。

裕固族能歌善舞,口头文学突出,其中的民歌保留了

古代突厥、回鹘、丁零的民族民歌特点。最出色的乐器是

天鹅琴。其他还有海螺号等。

裕固族信仰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主要节日有:春节、剪马鬃节(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举行,为期两天)。

藏 族

近半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

临近省。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信仰佛教,以牧业为主。主要

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

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

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

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热巴、弦子舞、勒谢最为广泛流传。

热巴以铃鼓舞为主,是一种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带有综合表演性质的舞蹈艺术。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勒谢是藏族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勒谢歌具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藏族节日丰富多彩,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几乎每一月一个。传统节日中,藏历年(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般持续一个星期)、林卡节(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与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

节期约为5-7天)三大节日最为著名。其次为望果节、燃灯节、驱鬼节、仙女节、朝山节、传昭大会、传昭小会等。

壮 族

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以农业

为主,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

产。

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是一种瑰丽工艺

品,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乐器有铜鼓,

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迄今为止,在广

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共500多面。其中一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多公斤,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会露出鼓边之外,堪称“铜鼓之王”。装嫪,壮语译音,即大鼓。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土胡壮族拉弦乐器,又称厚胡。棒棒,壮族打击乐器。是用坚硬短木棒组成,两根一副,相击发音。多用于壮族民间的“棒棒灯”歌舞,节奏交错,铿锵悦耳。

广西左江,明江连亘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有60幅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崖壁画。据考证,这些壁画是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创造的遗物,作画地点之陡峭,画面之雄伟,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在国际的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影响。

主要传统活动和节日有歌圩(春秋两季最多)、歌会(日期不定)、春节、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陇端节(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等。

我国的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我国总人口的8%。从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等以帮助少数民族共同发展。

本课件中关于民族的分类,参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分类法。

阿 昌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

川、梁河、潞西、盈江和保山地区的腾冲、施甸等县。

阿昌族信仰多神和小乘佛教。他们以善种水稻著

称,手工制品

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

等。象脚舞是阿昌族最喜欢跳的舞蹈,一般是由敲击

象脚鼓者和敲镲的两个人作为一对,同时可以组成几对,成双成对地匹配着跳。每一对的两个人始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方位,并且只能斜对着跳。在整个舞蹈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对舞伴都要有规律地作双脚的前后左右的移动、

跳跃和忽立忽蹲、忽进忽退的动作,身体也随之一起一伏。跳到起劲时,人们嘴中不时发出

主要的传统节日是会街节。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其中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

活动。

白 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尤以大理白

族自治州为集中,其余散居于云南省其他

地方和四川、贵州等省。

白族信仰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和渔

业。他们聚居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产

粮区之一。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主要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街”(夏历三月举

行),火把节(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和绕三

灵(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

保 安 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腰刀非常有名,刀刃坚韧、锋利,工艺精湛,样式美观,享誉国内外。保安族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等。其“花儿”在回汉花儿德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并带有颤音,又低转高,婉转动听,独具特色。

打五枪是保安族的传统体育和娱乐活动。比赛前,三庄各自推举的骑手们先把引火帽装进缠于额头上的花布火药带内,内有5只拇指粗的牛角管,管内装有火药。骑手们在起跑线前持抢上马。号令一下,只见他们在奔驰的马背上左手持枪,右手装火药,取装引火帽、射击等。在到达终点之前,谁先连续射完5枪谁就是第一名。

布 朗 族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勐海县。信奉多

神,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地处海拔1500米至2300米的亚热

带山区,盛产桐油、香樟等经济林木。布朗人

以农业为主,种植旱稻、棉花与茶叶,其聚居

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

布朗人喜欢歌舞,每逢年节总要纵声高唱,翩翩起舞,欢乐到深夜。他们的曲调主要分为说、空、生、缀调。说调:由小三弦伴奏,唱起来激越而抒情,富有青春的活力,一般用以歌唱热烈的爱情。空调:这是一种对歌调,往往天南

地北地对唱,唱生产、爱情、故事等等。生调:由小三弦伴奏,一般是唱风俗、爱情和劳动的愉快。缀调:一般是在喜庆时喝,唱历史、颂词、故事或爱情等。

圆圈舞是布朗青年最热衷的集体舞。跳舞时先由能歌善舞的“冒少头”领舞,伴随着(铓)锣与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自动围成一圈,边跳边朝逆时针方向移动脚步。舞姿轻盈而优美。一群小伙子在里圈作虎步跳跃,他们时而分散与姑娘轻声对唱,时而聚合临摹动物行为舞蹈,如此反复循环,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赛丁”(布朗琴)是他们的特色弹拨乐器。主要用于民歌伴奏,特别是男女对唱情歌时更是必不可少,也可独奏。弹奏技巧以弹、挑、滚为主。音色清脆、悠扬,为布朗族群众所喜爱。

主要节日为“厚南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

布 依 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

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

宁等10个县(市)。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崇信

多神。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重要林区之一。黄果树瀑布、

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是布依族著名的旅游景点。

盘歌是布依族传统民歌。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延长盘歌能体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盘歌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另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年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举行。此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也是他们的传统节日。

朝 鲜 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爱着白色衣服,善歌舞。

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等。农乐舞由古代庆

祝狩猎丰收的舞蹈发展演变而来,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尤

其是男子用力甩动头部,使“象帽”顶上3米长的“象尾”

绕身体旋转飞舞,更是独具风采,充满活力。

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谣》、《阿里郎》、

《诺多尔江边》等。

傣 族

傣族地区处于云贵高原的西端,主要聚居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

族祜族佤族自治县、新平族傣族自治县、元江

哈尼族族傣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

傣族自治县、景谷傣族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稻谷生产是傣族的主要传统作物,西双版纳和德宏素有“滇南谷仓”的美誉。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象脚鼓、铓锣是常用说唱伴奏乐器。舞蹈有广泛流行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和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其中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 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

达斡尔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

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人骁勇强悍,非常善于骑射、摔跤、

打曲棍球。其中曲棍球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

体育项目,有“曲棍球之乡”的美誉。

主要节日有:阿聂(正月初一)、卡钦(正月

十五日)、寒食(达斡尔族以清明节为寒食)、布通(年三十)、霍乌都日(正月十六。又称黑灰节)。

德 昂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

潞西县及镇康、陇川、瑞丽、保山、梁河、盈江、

畹町市、永德、耿马、澜沧等县。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以农业为主,善于种

茶,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

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银器是德昂族

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舞蹈,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德昂族的节日和傣族有些相似,有关门节(九月十五日开始)、开门节(傣历十二 月十五日)和泼水节(阴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是三

至五天)。

东 乡 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和临夏、广河、和政

等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霍城等县。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爱唱民歌

儿”属“河湟花儿”,基本上四句一首。是男女青年表达

爱情、沟通心灵的重要方式。民间还流传很多叙事诗和

故事,其中著名的有长诗《梅拉尕黑和马成龙小妲》以及故事《白羽飞衣》等。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守拉节四大节日,他们都来源

于伊斯兰教。

侗 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

东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新晃、通道两个侗族

自治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信仰多神,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

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

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歌曲种类和名称繁多。侗族大歌,侗语意为大型之歌,也含有古老之意,在集体性的歌唱中采用了多声部表现手法,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合唱形式,与一般以高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大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现在,侗家大歌不仅蜚声国内,而且名扬国外。1986年秋,贵州侗族合唱团在号称“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夏乐宫国家剧院举行了演出,在巴黎引起了轰动。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主要节日除正月初一的春节外,传统节日还有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姑娘节(四月八日),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等。

独 龙 族

主要聚居在今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独龙族

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少数散居在北部怒江两

岸。

独龙族崇信多神,以农业为主,采集和狩

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毯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

品,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独龙毯质地柔软、古朴典雅,富有特色。

独龙族是一个喜爱歌乐舞的民族,他们常常用跳舞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内心的喜怒哀乐。常用的乐器有弦、笛 子、铓锣和皮鼓。

“卡雀哇”意为年节是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鄂伦春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

治旗,并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逊克、塔河、呼玛、爱辉

等县。

“鄂伦春”其有两种释义,一是“住在山岭上的

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鄂伦春族最擅长

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猎枪、快马、狍皮袄是鄂伦春人的三宝。

鄂伦春族民歌,有固定的曲调,旋律欢快跳跃,每句都以鄂呼兰德呼兰开头,歌词可自编, 一般都是赞美生活和大自然及歌颂爱情的内容。且边歌边舞,民间广泛流行。

俄罗斯族

我国的俄罗斯族散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

城、乌鲁木齐、额敏、伊宁等地。少数在黑龙江

省。他们最初是在18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

俄罗斯族人忌讳“星期五”和“13”这两个

数字和日子;忌讳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象征着不忠诚;忌讳专门给人送手套,认为这意味着挑衅。他们一般喜欢蓝色礼物,认为那是友谊的象征。

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他们的节日也和宗教有关,主要有复活节和圣诞节两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

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及山林河谷

地区。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每年的12月23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

野猪搏斗舞,是反映狩猎生活的舞蹈,由两个猎手穿上毛朝外的狍皮服,脸上擦着白粉,化妆演出,二人身略向前倾斜,两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同时嘴里发出

高 山 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

渔猎生产为辅。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歌舞的风格丰富多彩。民

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

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

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乐是从舂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舂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高山族的舞蹈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众人连臂合围,踏歌欢舞,时前时后,进退有致,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

哈 尼 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族自治州和墨江哈尼

族自治县、江城、普洱两个哈尼族族自治县以及元江哈尼

族族傣族自治县。

哈尼族信仰多神,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他们

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

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墨江的紫

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哈尼族的民间艺术古朴、典雅。音乐大致可分为“哈巴”、“阿茨”、儿歌、习俗歌。其中“哈巴”的调式较多,门类基本齐全。“哈巴”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深沉,富于抒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常用伴奏乐器为笛子、二胡、三弦、四弦、巴乌、树叶、木鼓等。

哈尼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

“扎勒特”又称“译腊和实”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矻扎扎”节,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共三天。“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三天至五天。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

自治州及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能歌善舞,音乐很有特点,民族乐器

“冬不拉”他们流行的是传统乐器,可弹奏出多种

优美曲调。舞蹈以“动肩”和“马步”见长,风格

粗犷骠悍。

哈萨克人善于骑马,本地产的伊犁马就是非常有名。叼羊、赛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诺吾鲁孜”节,类似于春节,时间是在阴历春分日。“肉孜节”和“库尔邦节”。

赫 哲 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

为主要谋生之道的民族。过去民间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

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赫哲人民浪漫生活地真实

描绘。

乌日贡节(“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

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

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口弦琴,赫哲人称作“空康吉”。琴盒形似小鱼,有中指那麽长,现在都是用钢片弯曲而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

回 族

回族人口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

新疆昌吉两个回族自治州。

回族的“花儿“在我国非常有名。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

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

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

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回族信仰伊斯兰宗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开斋

节。

景 颇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等县。 景颇族信仰多神,以农业为主。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俗称牛肚子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目脑纵歌”,意为“大家来唱歌跳舞”,是景颇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歌舞盛会。每年初春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行一次盛会。正月十五日那天,四根高约20米的绘有各种彩色的传统图案的目脑矗立场地中央。图案有太阳、山脉和弯弯曲曲的线路,以表示景颇族是传说中太阳神的子孙,来自遥远的青藏高原,那曲折的线路既是景颇族先民漫长艰难的迁徙历程的缩影,又是

除了“目脑”,景颇族的另一节日为新米节,时间为每年谷子成熟的时候。

京 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

尾、巫头、澫山心三个岛上,向称“京族之岛”。京族

地区气候温热,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海产丰富,尤

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

京族人民能歌善歌。由于和汉族文化交流密切,他们既能用京语和“京曲”歌唱,也能用汉语粤方言(当地称为“白话”)和“白话山歌”曲调歌唱。独弦琴是他们的民族乐器。乐器结构简单而所奏乐曲音调丰富、音色优美是独弦琴的最大特色。

京族信仰佛教和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主要节日有食新米节(农历十月初十)、中元节(七月十五)和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哈节”。“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

基 诺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县和

勐腊县。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

物有灵。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盛产茶叶,是驰名中外的

“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基诺族自古以农为生,旱稻、

棉花、玉米是他们的传统农作物。

“七柯”原是基诺人根据原始狩猎时人们用来获得信号而敲不同竹筒发出不同的声音的竹筒。这种竹筒经过基诺族艺人的反复研究推敲,砍削的日益精巧、科学,形成了现在的乐器“七柯”。“七柯”用长短不等的青竹七筒,一头就竹节做底,另一头削面斜口,在筒身的一侧开一条约五厘米的小槽。槽靠近筒底音高,离得远音低,竹筒越短音越高,越长音越低。不削皮的音高,削皮后音低。七个竹筒能敲出三种调子。七柯”的音色优美和谐,成了基诺族喜庆、欢乐时必不可少的助兴乐器。除“七柯”外,竹笛、口弦、三弦等也是基诺族的常用乐器。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地区。以游牧为主,

兼事农耕的经济生活。

柯尔克孜族的文艺绚丽多彩。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

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在

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特有的弹拨

乐器三弦琴“考姆兹”,音调和谐丰富,可用于独奏、伴奏、合奏、重奏等。是他们最古老、使用最广泛,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信仰嘛教的。主要节日有“诺鲁节”,每年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柯尔克孜人就欢度此节。“喀尔夏脱衣”节,每年五月初一举行。马奶节,每年小满过后的第二天开始,连续三天。

拉 祜 族

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

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思

茅地区、临沧两个地区的其他地方。

拉祜族崇信多神和大乘佛教,多住竹楼。拉祜族的

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

文学形式多样。拉祜族的乐器有芦笙、三弦等。舞蹈多用脚踏动作,左面单摆。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四十种。诗歌中的“陀普科”(谜语),特别为群众喜闻乐见。

传统节日有春节,也叫过年,过年分为大年、小年,拉祜族称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从正月初一至初四共四天,小年是从初九至十一共三天。十二是满年,这天晚上全寨要跳芦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圆了,年也过完了,从明天起新进入紧张的劳动生产了。

其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八月月圆节。

傈 僳 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自治

县。

傈僳族信奉多神,出产名贵的皮毛和山货,矿产和水力

资源也很丰富。

木叶是一种吹奏乐器,选用优质的树叶子做成。我国中南、西南地区的苗、布依、壮、哈尼、傈僳等少数民族善于吹奏。吹奏的方法有用两唇夹叶子吹的,有将叶子卷起来吹的,还有吹叶子上半部的。木叶音色优美、动听,取材方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节日有“刀杆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是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盍什节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春节。其他的节日同附近的汉、白、纳西

等民族相近,六月过火把节,十月过收获节等。

黎 族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民歌在黎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其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其他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歌有一套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水满调”等。民间乐器中主要有鼻箫、口弓(口琴)、水箫、洞箫等。

跳竹竿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跳竹竿时,由8人分两组到枕竿两边左右手各握细竹竿一端扶竿击节,音乐伴奏或锣鼓打拍下,按节奏撞击竹竿,竹竿在枕竿上滑动离合,舞者在8根竹竿间跳跃,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谁反应稍慢,脚踝或腰腿就会被夹住。被夹者在大伙善意的轰笑中被竹竿夹抬着请出场外。谁能坚持到最后,闯过跪、蹲、站三关,谁就被当作优胜者,坐在竹竿上被高高抬起,接受欢呼与祝贺。

黎族的节日和汉族基本差不多,如:春节、端午、重阳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珞 巴 族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西藏

自治区的东南,东起察隅县、西至门隅的广大珞渝地

区。

珞巴族崇信多神,以农业为主。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能表

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罩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

珞巴族人的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古老史诗《节世歌》苍凉浑厚,世代流传。古老的民间曲调“加金”广为流行,曲调欢快流畅,极富节奏感。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当庄稼收获后,珞巴族就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作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 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满 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满族妇女的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装界

也享有很高的盛誉。八角鼓是满族民间弹唱艺术。其鼓有

八角、单面,蒙蟒皮,直径有十七八厘米,八个鼓帮各穿

有一铜环。满族在过年或过节的时候喜欢贴窗花,所以剪

纸艺术很高超,尤其是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主要节日有灯节(正月十五)、“添仓节”( 正月二十五)、五月端五节,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毛 南 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

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

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师公(神职人员)要进

行宗教活动时表演,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

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动作规律

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

毛南族木雕和石雕艺术很高超,编织品“顶卡花”也是毛南族著名传统工艺。

主要节日有:正月十五“放飞鸟”、 “南瓜节”(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

门 巴 族

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其中1100余人

分布在墨脱县、错那、林芝县等县,其余的居住

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

门巴族信仰原始宗教与嘛教,以农业为主。

门巴族爱唱情歌,也爱唱酒歌。这种酒歌,

称作“萨玛”,流行于门隅,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和生产中,萨玛酒歌多为7个字或9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

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强烈追求。传说,萨玛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不热的歌手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快留在人间,自己坐化成佛,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时,门巴族的山乡,加鲁情歌和萨玛酒歌如泉喷涌,情深意长。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竹木资源十分丰富,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全村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作“错木”的门巴戏剧。另外每年7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

望果节。

蒙 古 族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

之分。长调腔长词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短调则节奏规

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蒙古舞节奏欢快,舞步

轻捷,传统舞蹈有盅碗舞、鄂尔多斯舞等。说唱艺术“好来宝”

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主要节日有马奶节(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

苗 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云南两省,湖南、四川、广西、

湖北、海南省、等省也有少数人口。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

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苗房屋多为木结构,山区住

的吊脚楼独具特色。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

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其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

声乐有酒歌、情歌、嘎百福歌等。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乐器有芦笙,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太平箫是苗族的另一传统乐器,有一米多长,直径三至四厘米,共有四个音孔。演奏时,左手拇指,中指按上面的两个音孔,即一孔,二孔;右手拇指,中指按下面的两个音孔,即三孔、四孔。

跳月现在又叫跳花,是苗族、布依族男女青年自由择偶的社交活动。颜嗣徽的竹枝词中这样描绘跳月的热闹景况:“女伴芦笙舞婆娑,男吹芦笙舞且歌。”田端云的《黔苗竹枝词》说:“灯火元宵处处明,„„花树前头玩月升。”这些记载把青年们艳妆赴会,兴高采烈地围绕花树翩翩起舞的盛况作了逼真的刻划。

主要节日有: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四月八,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吃新节(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赶秋节(四月初八)

等。

仫 佬 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佬族民歌按内容分有三类。 “有条”歌即叙事歌,如

《孟姜女》、《刘三姐》等。“随口答”为即兴吟唱的山歌,

以情歌为主。“口风”为讽刺歌,歌词较文雅、语气较温和

的称“正口风”,反之则称“烂口风”。仫佬的口头文学也很丰富,在各种活动领域中流传。内容丰富多彩。

仫佬节日活动较多,一年中除十、十一月外几乎每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大

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纳 西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中甸、宁

蒗、维西、永胜等县,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边县

和攀枝花市以及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嘛教,以农业为主,地区植物群

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

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有上千年历史的东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2万多册东巴经,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10多米长的布卷彩画《神路图》是少见的绘画艺术珍品。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东巴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即《蹉姆》舞谱,不仅对纳西族古代乐舞的类别和跳法综合成体系,而且对舞蹈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造型及配乐之法,都作了比较科学的描述,因而人们公认它是世上用古文字系统地记录下来的最早舞谱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实行“走婚”制,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

主要节日有春节、龙王庙会(三月十五)、七日骡马会(七月中旬在丽江县城西狮子山后坡上举行,会期七至十日)等。

怒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小部分居住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西藏自治区察

隅县。

怒族信多神,也有信仰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以

农业为主,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傈

僳语。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怒族居住地怒江大峡谷及其两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层峦叠嶂、悬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整个怒江除了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交通非常不便。怒族人民于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即成溜索。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主要节日有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的“鲜花节”,又称“仙女节”。节日这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仙女”——阿茸,并举行聚

餐和各种歌舞娱乐活动。

普 米 族

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

云县等地。

普米族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以农业为主,也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少年儿童到了13岁,便举行“穿裤子”、

“穿裙子”仪式,这一习俗称为成丁礼。相传当年忽必烈攻打云南,路过川西时,有两位年仅13岁的普米族少年随军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新年为13岁的儿童举行成丁礼,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志之士。从此,这种活动便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四弦琴是普米人十分喜爱乐器,它的一端是人头形状,用羊皮蒙住,另一端削成人身形状,把四根麻线绷在这根木头上,制成了“四弦”乐器。四弦琴音质优美,能弹出不同的曲调。当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普米人都用“四弦”来抒发感情。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腊月十四日)、“转山会”(夏历七月十五)、“尝新节”(每当大小春收获的季节)等,这些节庆活

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羌 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县和汶川、理县等地。

羌族信仰多神或嘛教,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

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羌族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

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碉楼是他们居所的特

色。

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乐器。从东汉时起就有各种记

载,如“羌笛三孔”、“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笛,羌乐也。”宋代“羌笛五孔”。可见其历史久远。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管长17厘米,直径1厘米,单簧,双管,竖吹,六声阶,常用于独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跳盔甲”是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

过去多在

有战功的将士葬礼上跳。数十个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多为长刀),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羌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仡 佬 族

散居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遵义市、仁怀、大方、黔

西、金沙、织金、安顺市、清镇、平坝、普定、关岭、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市、县。少数在云南省麻栗坡

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

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高台舞狮是深受仡佬族群众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高台舞狮动作有时十分惊险,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观众忍俊不禁。

仡佬人古代的乐器主要是铜鼓、笛子和唢呐。最为独特的是“鸣哇”,鸣哇用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为筒,筒腰凿出两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

吹奏

时口含哨、指按孔,发出呜哇呜哇之声。呜哇只能在秋收结束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

祭山节(农历三月)、吃新节(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多数在农历七月初七,少数在七月第一个辰日,如遇闰月,则在八月的第一个巳日)、过年(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的三大节日。

撒 拉 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海和甘肃等地。善于从事商业、

园艺、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黄河激流上扳筏,尤为撒拉

人的一手绝技。

撒拉族能歌善舞,“口细”是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

乐器。撒拉曲是撒拉族民间演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多用本

民族语言演唱,亦有用汉语演唱的。撒拉曲格调优美,旋

律动人、节奏明快、比喻贴切,有着深隽的意境及和谐的

声韵,深为广大撒拉族人民喜闻乐见。撒拉族的舞蹈动作简单,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与回族大体相似。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畲 族

畲族人口分布较分散,主要在与汉族杂居在中国

东南的一些山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宁德市、建阳县

两地区,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两市的郊县和景宁畲

族自治县及江西省的吉安市、铅山县、贵溪、永丰、广东省的潮安和安徽省的宁国等县。畲族以农业为主,其中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此外还有二声部重唱,这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歌词多衬词与虚字。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饶有风味,极富民族特色。山歌基本上是七言一句,歌词有严格的韵脚,男女唱歌普遍喜爱的发声法是“假声”,一般都是清唱。

畲族的彩带和竹编是最受赞誉的编织工艺。畲族善于习武,犹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

畲族的节日以“三月三”最为隆重,其次就是畲族

的春节。

水 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

都匀、榕江等县;少数分布在云南省富源、罗平等县。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洒”是水

族传统佳酿。水族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夏历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个亥日,是水族各寨轮流过年的日子。水族过年称“借端”,十分隆重热闹。届时敲响锣鼓,吹响芦笙,还举行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

水族人民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善于即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所以有

“端节”又称“瓜节”,水族群众叫“借端”,是水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猪)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其他的节日还有卯节(在插秧结束之后的阴历五、六月的卯日)、苏宁喜节(农历十二月丑日)等。

塔吉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阿克陶

和莎车、泽普、叶城等县。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塔吉克人性格坚韧、豪放。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

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的是用鹰翅骨做的短笛

“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

族还以善骑著称。刁羊、“挂波齐”(马球)等马上游戏

竞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爱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

塔吉克人喜欢跳大圆圈舞。跳的时候大家围成一个圈,用手鼓和鹰笛伴奏,又使插入口哨、拍掌和欢呼声,情绪非常热烈。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最隆重的节日是传统节日巴罗提节,又称灯节。在4月的头两天举

行。

塔塔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多居城镇从事商业。有些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新疆,不管哪一个兄弟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唱塔塔尔族民歌,跳塔塔尔族舞蹈。

塔塔尔族民歌种类繁多,大多是抒发内心丰富感情的,不少是表达男女青年爱情的。其特点是抒情细腻形象,善于比喻,使人听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一种强烈的优美感。有些塔塔尔族民歌早已成了新疆地区的流行歌曲。

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亦颇有中亚细亚音乐的特点。他们的民族乐器比较多,象古老的二孔“库涅”(直吹的木箫),铜片制的“科比斯”(放在嘴唇之间吹的口琴),现在普遍使用的乐器有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小提琴等。

塔塔尔族的舞蹈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主角都由女子扮演。其舞蹈特点是:动作灵活,活泼多变。男子多腿部动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动作。舞曲一般都节奏鲜明,轻松愉快。音乐旋律和舞蹈形象都十分优美感人。塔塔尔族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节日喜庆时人们还举行舞蹈比赛,特别是每年春天举行的盛会——“撒班节”,即犁头节,他们总要选择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尽情的欢歌起舞,如痴如醉。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过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宗教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撒班节”,在每年春播和夏收之间的某一天举行。

土 家 族

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的一些土家族自治州或县。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

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自称是“白

虎之后”,奉白虎为神明。自小孩的鞋帽上、门顶和门环上、

结婚时家中铺的地毯上都有虎的标志,其意用虎来驱恶镇邪,

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舞蹈。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毛古斯”,大致以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工作等为内容。融歌、舞、话为一体的原始祭神戏剧。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较少见,被称为古老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土家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赶年、调年会、牛毛大王节和“六月六”。

土 族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

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以农业为主。

土族著名的民间说唱史诗有《羊颂》、《拉仁布与

且门索》等。土族人民喜爱唱花儿,传统的“纳顿”堪

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土族信仰嘛教。主要有春节和纳顿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纳顿节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到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土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农历二月任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等。

佤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佤族自治县两个佤族

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

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澜沧拉祜

族自治县。

佤族以农业为主,多住竹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喜饮

酒、嚼槟榔。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

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佤族的常用乐器有短笛,短笛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当篥,用白竹制作,不留笛竹节,不用笛塞,无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设四个方形按孔,多为男子吹奏。篥西,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用不带节的竹管制作,上端边缘有三角形吹口,无簧,管上有四个圆形按孔。嗯啾,质竹制作,按孔有圆形、方形两种。无簧,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喜爱,长于表现悲哀之情,用于丧事。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制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甩发舞”由此而来。“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人员必 须是偶数。对对舞伴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有刚,给人美的享受。

除了和汉族一样的春节,佤族的主要节日为插种节(每年春耕季节,准备插种稻谷时举行)和新米节(农历八月中旬)。

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

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

驰名中外的葡萄沟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

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

地,那里的优质葡萄而驰名中外。羊肉串是维吾尔族传统小吃,

深受人们的欢迎。手抓饭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民族乐器很多,如:独它尔、达甫鼓(维吾尔族手鼓)、热瓦甫、弹布尔等。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有时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时,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舞蹈者情绪热烈,观众拍手、呐喊助威。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大型民间古典音乐套曲,在民歌、古乐和民间歌舞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韵律、节奏,经过不断发展形成。其乐曲热情奔放,旋律欢快,舞蹈动作优美,情绪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令人神往。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是宗教节日,有“库尔班”节、肉孜节(开斋节)、诺鲁孜。其他有白雪节在每年第一次讲下雪时举行;库尔班节在肉孜节后的第70天举行。

乌兹别克族

散居在新疆各地。孜别克族过去主要从事商业,现多从事

手工业和农业。

乌兹别克族的舞蹈,优美轻快,传统的手鼓十分别致。舞

蹈动作轻快、多边、节奏感强。乐器大都为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妇女善刺绣,喜欢在衣边、床单、枕头和花帽上绣刺各种图案,十分精美。一般住平顶长方形土房。

乌兹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和维吾尔族混居,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主

要节日有:圣纪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

锡 伯 族

主要居住在新疆及东北地区。锡伯族尚武,以勇武骑射

著称,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

东布尔是锡伯族的一种弹拨乐器,它是在吸收了满族大

三弦和哈萨克族冬不拉及其他民族民间乐器特点的基础上

制成的。演奏时,左手抱琴,用右手手指弹拔,音量虽不大但声音悦耳、优美,多用于舞蹈伴奏,也可以独奏或合奏,能演奏多种曲调。贝勒恩也称“贝伦舞”,常用东布尔、苇笛伴奏的锡伯族民间舞蹈,节奏欢快。动作特点是:踏步半蹲,拍肩、拍胸,双臂交替从身体一侧横移向另一侧。

锡伯族有信仰多神也有信萨满教和嘛教的。主要节日有抹黑节(农历正月十六日)、西迁节(历四月十八日)。

瑶 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和云南东南部。瑶族主要从

事农业。

竹枕琴是瑶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

山区,瑶语称“范间姆”。 牛角是瑶族吹奏乐器。庆

史久远,与原始狩猎等活动有关。多用水牛角制作,

亦有用黄牛角的。打长鼓、庆丰收、祭祖先是瑶族人

民的传统习俗。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

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黄泥鼓舞在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俗称“耍歌堂”(农历十月十六)、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晒衣节(农历六月初六)、干吧节(农历三月初

三)。

彝 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

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

称“诺苏(啰嗦)”、“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

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崇拜多神,主要从事农业,部分

地区兼营牧业。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

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其中著名

的有长诗《梅葛》、《阿细的先基》、叙事诗《阿诗玛》等。

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在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笛、铜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锅庄舞”等,其中“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夜幕降临,在皎洁的月光下,小伙子们吹起短笛,弹起三弦,男女青年和着节拍,翩翩起舞,跳到酣畅时姑娘们会随手摘一片树叶含在嘴上吹起曲子,欢快的舞蹈直到月落方止。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节期,家家户户点火把,照遍屋内外所有角落。夜晚,全村的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之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巍山的“打歌”,弥勒、宜良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路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除火把节外,彝族的节日还有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彝族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节日,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等。

裕 固 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裕

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裕固族生产的玉石最为著名。

裕固族能歌善舞,口头文学突出,其中的民歌保留了

古代突厥、回鹘、丁零的民族民歌特点。最出色的乐器是

天鹅琴。其他还有海螺号等。

裕固族信仰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主要节日有:春节、剪马鬃节(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举行,为期两天)。

藏 族

近半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

临近省。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信仰佛教,以牧业为主。主要

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

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

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

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热巴、弦子舞、勒谢最为广泛流传。

热巴以铃鼓舞为主,是一种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带有综合表演性质的舞蹈艺术。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勒谢是藏族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勒谢歌具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藏族节日丰富多彩,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几乎每一月一个。传统节日中,藏历年(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般持续一个星期)、林卡节(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与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

节期约为5-7天)三大节日最为著名。其次为望果节、燃灯节、驱鬼节、仙女节、朝山节、传昭大会、传昭小会等。

壮 族

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以农业

为主,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

产。

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是一种瑰丽工艺

品,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乐器有铜鼓,

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迄今为止,在广

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共500多面。其中一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多公斤,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会露出鼓边之外,堪称“铜鼓之王”。装嫪,壮语译音,即大鼓。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土胡壮族拉弦乐器,又称厚胡。棒棒,壮族打击乐器。是用坚硬短木棒组成,两根一副,相击发音。多用于壮族民间的“棒棒灯”歌舞,节奏交错,铿锵悦耳。

广西左江,明江连亘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有60幅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崖壁画。据考证,这些壁画是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创造的遗物,作画地点之陡峭,画面之雄伟,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在国际的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影响。

主要传统活动和节日有歌圩(春秋两季最多)、歌会(日期不定)、春节、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陇端节(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等。


相关文章

  • 民族大团结教案民族简介
  • 第一课 德昴族的民族简介 一.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了解德昴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民族经济等相关民族简介. 2.让德昴族的同学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习俗. 二.教学过程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qu ...查看


  • 民族管弦乐简介
  • 民族弦乐简介管 族民弦管乐的队组原则和规模,与传合统丝乐队竹.吹乐队都不尽相打同. 民 管弦乐族由队吹"打.弹.拉".四组器乐合而成.组 民管族乐:广弦义地,丝竹讲乐.队打乐吹队那(辅些以弦丝)的都属于民族弦乐管队,因早 ...查看


  • 毕业生个人简介格式
  • 毕业生个人简介格式 姓名 性别,民族,政治面貌, 年 月(出生年月), 省 人(籍贯),曾任职务:曾获奖项(获奖多者尽量在8项一下). 人生信条: 联系方式: 毕业生个人简介格式 姓名 性别,民族,政治面貌, 年 月(出生年月), 省 人( ...查看


  • 世界遗产简介
  • 世 界 遗 产 简 介 世界遗产简介 --浅谈以守为主的防御思想同中华民族特性的关联性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它于1987年12月正式被列入 ...查看


  • 贵州省威宁县民族风情简介
  • 威宁县民族风情简介 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家庭.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 ...查看


  • 柯尔克孜族简介
  • 柯尔克孜族简介 15世纪30-40年代,柯尔克孜人受瓦剌首领也先的追击,一部分人逃到了天山地区,受东察台汗国管辖. 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公园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大小合卓的叛乱的过程中,柯尔克孜族一个部落首领阿 ...查看


  • 小学一年级语文优质课视频简介
  • 小学一年级语文优质课视频简介体育作文 __写游戏活动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课展示 课执教: 年级:三年级 科目:体育与健康 星级: 课程简介:体育作文__ 写游戏活动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课展示课课堂实录 体育作文__ 写游戏活动 小学语文优质 ...查看


  • 定南县职称论文发表网-情景教学小学蒙语文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定南县职称论文发表网-情景教学|小学蒙语文|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题目 定南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情景 ...查看


  • 陈忠实及[白鹿原]简介
  • 陈忠实简介: 1942年6月22出生于陕西,1962年9月至1964年8月:西安郊区毛西安公社将村小学任教:1964年9月-196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团支部书记:1968年12月至197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工作:1 ...查看


  • 医院.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 皮山农场医院基本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医院党支部现有党员16名,支委委员5名,男党员10人.女党员6名.工作人员127名,其中,管理人员5名(含财务人员),卫生技术人员108名,其他人员2名(医保管理.政工员),后勤人员9名(司机.保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