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中国研究原子弹的神秘机构

1962年底,为了保证在1964年炸响第一颗原子弹,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抢建221基地。为整合各方面力量,成立了基地建设联合指挥部。张爱萍将军这时也经常来工地,具体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我是1962年11月从三机部调到二机部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的。我在九院工作了30余年,有幸结识了敬爱的张爱萍将军,耳闻目睹了张老将军对九院的成长和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和关怀。

以准确的调研为中央决策奠定基础

六十年代初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很严重的,由于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以“老子党”自居,横加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单方面撕毁中苏双方在1958年签定的国防新技术合作协定,撤退专家,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使我们在这方面遇到了空前困难。

国内由于大跃进的负面影响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许多地方出现了大范围粮荒的情况。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核武器研制究竟是上马还是下马,在中央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1961年10月9日,受军委首长委托,张爱萍和刘西尧在二机部长刘杰的陪同下,开始了原子能工业情况的调查。他们深入到原子能工业系统的有关科研、厂矿、生产等单位进行考察。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张爱萍心中也有数了:原子弹可以不下马。而后,以他和刘西尧的名义向聂荣臻等军委领导提交了《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明确提出,只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全国各有关部门协同攻关,就能够在1964年成功实现原子弹爆炸。此报告对中央做出独立自主研制核武器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杰出领导者

1962年末,二机部按照中央要求,拟制了二年规划,同年底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办好这件事”。

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正式通知,决定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中共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中央专委由国务院周总理挂帅,7位副总理、7位部长级干部参加,张爱萍将军是委员之一,其阵势之大,涉面之广,能力之强,都是空前的。

在这一通知下达后的几天中,张爱萍去参加书记处召开的一个会议。总书记邓小平对他说:“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党中央、毛主席已经定了。你们就应当大胆放手地去干。我们书记处支持你们。干好了是你们的,干坏了是我们书记处的。”

张爱萍深为感动,说:“我一定把您的支持和关心转告大家。”张爱萍同志随即如实向我们传达了总书记的这句话,而且,在以后长期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中,他常用同样的话激励我们,把功劳归于大家,把责任归于自己。

此前,1962年11月11日,军委确定张爱萍为国防科委常务副主任,协助聂荣臻领导国防科委全面工作,统一领导、协调“596”工作(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张爱萍将军也正是从这时起成为原子弹研制、试验工作的杰出领导者。

科学家们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当中央向他交待原子弹研制领导任务时,他快人快语,“我只懂得手榴弹,不知道原子弹!得找个有文化的人帮着我!”于是他找了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刘西尧作他的副手。后来事实的发展证明:张将军的目光是极具有战略意义的,刘西尧很好地完成了交给他的各项重要任务。

当然,张爱萍将军不仅信任和使用了刘西尧这样懂科学的领导干部,在攻克原子弹和以后的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及其它尖端武器研制的历程中,他和钱三强、朱光亚、王淦昌、邓稼先、彭桓武、陈能宽、于敏、周光召等许多享誉中外著名科学家都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他曾真诚地对我讲过:“我们一辈子都成不了科学家,但科学家也绝对离不开我们的。他们要做实验、要住房、要吃饭、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些领导干部来组织完成。”

张爱萍将军对九院这些著名科学家的关心是很感人的,邓稼先院长患癌症住院治疗都是张老亲自出面安排,老邓第一次治疗的专家组是为余秋里副总理治病的专家。第二次为老邓手术主刀的是我国医学泰斗吴阶平院士。如果不是张爱萍将军出面联系,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邓做手术时,张老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在医院等候了好几个钟头。邓院长去世以后,张爱萍将军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追悼会上,他对邓夫人许鹿希讲:“邓稼先是三弹(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元勋。其实在九院,许多老专家都能讲出张爱萍将军对他们关怀爱护的往事。张爱萍对科学家的信任和关怀,极大地调动了科学家们的工作积极性。

还有不少事,九院的老专家和技术人员至今仍念念不忘。

真挚的话语让“两弹”元勋们至今难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九院决定从北京西迁到青海基地去。当时张爱萍将军在九院动员会上曾做过一个报告,其中的一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大西北当然不比首都北京,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地方。那里确实很艰苦,但也绝不像唐人王维的诗中所讲“西出阳关无故人”,那里已经有许多同志在开辟基地、建设基地,他们在等着欢迎你们。王之涣的诗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也成为历史了,现在,“春风早度玉门关”了;你们的前往,会把和煦的春风带到玉门关。俗话说:“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可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将亲手放飞原子弹。到那时,我们祖国各地将处处是春风……

张爱萍还说:你们可能读过《封神演义》,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读这本书。《封神演义》里的许多神话,诸如来无影去无踪……在今天有的已成为或将要成为现实。同志们:你们的工作就是变神话为现实。将来,人们也会为你们封神的!

张爱萍最后说,中央派我同你们一起去,我愿当好你们的服务员,做好你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32年后,当时在座的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院士回忆说:“爱萍将军这个简短的动员,很鼓舞人心。他没讲大道理,只是讲了实际情况,但很有号召力和文采。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他鼓动起来了。当时我就想:这个将军不一般,善解人意又会做工作。不像我所接触过的某些领导,‘通不通三分钟’,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有干头。”后来的实践,验证了我的这一感受。

关键环节,亲临指挥

1962年底,为了保证在1964年炸响第一颗原子弹,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抢建221基地。为整合各方面力量,成立了基地建设联合指挥部。张爱萍将军这时也经常来工地,具体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在这之前,张老早就为基地建设作了很多工作。听李觉院长讲:“当时张爱萍将军还没具体管基地建设时,有一次我邀请路过基地的张老去看看。张老说:你那个保密的地方,我不去,你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当时修公路专用线急需人,张将军一次就调了两个工兵团参战,帮了大忙。”

以后,他主管“596”的工作,各项工作他都抓得非常紧。原子弹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动员全国的力量是完不成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而在于组织协调。”毛主席的重要批示下达以后,他带着这道“圣旨”,向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等各地“封疆大吏”布置任务。他亲自给与596工程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厂矿一把手打电话。多种有利因素综合在一起,加上周总理、聂帅、张爱萍将军等中央领导的坚强领导,第一颗原子弹才能按计划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炸响。

而张爱萍将军作为原子弹试验的总指挥,坐镇马兰基地,完成了第一次塔爆和空投原子弹试验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第一次空投原子弹时,试投时弹离靶心总是偏差太大,机组人员压力很大。张爱萍将军来看望机组人员,鼓励大家说:“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外也行,就是投到靶标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效应方面取得的数据少一点,投到哪里算哪里,关键是要找出经验教训,以利于以后的试验。”张将军这一番话打消了机组人员的顾虑,让他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让我们难忘的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

由于221基地是由苏联专家负责选址的,随着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为了预防万一,中央决定在内地紧急建设另一处核研制基地。1964年8月,我带领工作组在川北开始选址工作。按照二机部提出的选址原则,我们爬山涉水奔波了好几个月,在川西北选了绵阳等5县2市作为902工程地址。范围达几百平方千米,地形复杂,崇山峻岭,江河纵横。

1974年“902”基本建成,科技人员在“902”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攻关,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902”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兴建的,整个工程像“羊屙屎”一样分布在好几个县的大山里,环境恶劣,工作分散,职工生活,子女教育都有许多根本无法解决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九院核武器研究的正常进行。

1983年4月,国防科委主任陈彬来九院视察,我和邓稼先院长陪同他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分布在五县二市的相关研究所转一遍。最后汇报时我们说这样搞下去不行,方圆几百里,效率太低,浪费太大,不如集中到计算所所在地绵阳。陈彬主任说:“这是件大事,我做不了主,还是请张爱萍同志来吧!”

当时张爱萍将军正在陕西视察国防工业,陈彬主任亲自给他打了电话,不久他就来到九院调查研究。张将军来到之后,一个所一个所地跑,仔细了解了各种情况,亲切慰问了在艰苦条件下奋力工作的科研人员,并挥毫为院部和每个所都题了词。

通过调查研究,他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改“羊屙屎为牛屙屎”!

张爱萍将军大刀阔斧地调整布局

张爱萍将军办事一贯果断干脆,从不拖泥带水。回到院部他连续召开了几次院主要领导的座谈会。道理越说越明,大家经过民主讨论,一致认为:九院必须改变现在这种分散的被动布局,尽快调整布局,做到相对集中,提高科研效率,稳定科技队伍,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加快我国新一代核武器和战略威慑力量的研制速度,以适应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中央军委赋于九院的重大任务的需要。

回到成都以后,张老找了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听取了他的意见。6月13日,张爱萍将军给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写了报告:“经与九院领导及四川省委领导同志商量,均认为必须调整九院基建布局,原则是凡因分散而不利于尖端武器研制生产者,一律集中到绵阳市郊,与正在那里建设的九所、计算中心(含亿次机)靠拢,其经费约3.5个亿,第一年,只需几千万即可,建议国家予以批准,以便九院作具体规划。”中央军委、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该报告,第一年投资列入国家当年财政支出。这么大的具有举足轻重、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大问题,只用5天就落实了!张爱萍将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83年6月初,九院党委决定成立布局调整领导小组,于8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建设布局调整的请示。同年9月,该请示得到批准,所以这个工程也称为“839”工程。

“839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以后,当年10月9日,张爱萍将军在四川省委和成都军区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再次亲临现场踏勘选址,选定绵阳市郊涪江东岸的松林坡为九院主建筑群的所在地。张老高屋建瓴地指出:这个地方有几大好处,一、离计算中心近,对科研工作很有利。二、依山(老龙山),傍水(涪江),隔江与绵阳市区相望,不会影响市里现有主建筑布局,而在九院人员的生活上可以依托绵阳,保证各种生活品的充足供应。三、选址在四条沟,三道梁上,但土石工程量又不是很大,并且不占用农田(主要是水稻田),还有就是北面还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对九院以后的发展储备了丰裕的备用土地资源。

选址结束以后,张爱萍将军又亲自主持了绵阳有关方面的干部会议,动员各行各业起来支持这项意义极其重大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九院最终落户绵阳的消息在社会上公开以后,在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中引起不小的波动。人们认为,九院做的都是有毒(放射)性的工作,要死人的,一时间绵阳市的老百姓人心惶惶。张爱萍将军知道了这件事,为了安定人心,他果断决定召开有2000人参加的绵阳市党、政、军、民、学大会。会上,张将军指着九院的人讲:他们搞核武器好多年了,都活得好好的,不要再相信和传播谣言了!大会开过之后,绵阳的民心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1985年6月30 日“839工程”正式开工。这样一个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正式开工建设,这在建国后的重点工程建设中是极少见的,这与张爱萍将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839”开工典礼,张爱萍将军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其中提到“科学城”一词,得到了绵阳市和四川省的极大认同和赞赏,绵阳市又名“科学城”,至今名扬国内外,即从此而来。

光阴似箭,敬爱的老领导张爱萍将军离开我们已经6年多了。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我们更加怀念敬爱的张老。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们九院人从风雨拼搏五十年的历程中得到一个真谛,在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艰苦历程中,如果没有张爱萍将军这样一位将才加帅才的领导,那我们核武器研制不可能有今天的丰硕成果!

1962年底,为了保证在1964年炸响第一颗原子弹,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抢建221基地。为整合各方面力量,成立了基地建设联合指挥部。张爱萍将军这时也经常来工地,具体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我是1962年11月从三机部调到二机部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的。我在九院工作了30余年,有幸结识了敬爱的张爱萍将军,耳闻目睹了张老将军对九院的成长和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和关怀。

以准确的调研为中央决策奠定基础

六十年代初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很严重的,由于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以“老子党”自居,横加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单方面撕毁中苏双方在1958年签定的国防新技术合作协定,撤退专家,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使我们在这方面遇到了空前困难。

国内由于大跃进的负面影响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许多地方出现了大范围粮荒的情况。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核武器研制究竟是上马还是下马,在中央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1961年10月9日,受军委首长委托,张爱萍和刘西尧在二机部长刘杰的陪同下,开始了原子能工业情况的调查。他们深入到原子能工业系统的有关科研、厂矿、生产等单位进行考察。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张爱萍心中也有数了:原子弹可以不下马。而后,以他和刘西尧的名义向聂荣臻等军委领导提交了《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明确提出,只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全国各有关部门协同攻关,就能够在1964年成功实现原子弹爆炸。此报告对中央做出独立自主研制核武器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杰出领导者

1962年末,二机部按照中央要求,拟制了二年规划,同年底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办好这件事”。

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正式通知,决定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中共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中央专委由国务院周总理挂帅,7位副总理、7位部长级干部参加,张爱萍将军是委员之一,其阵势之大,涉面之广,能力之强,都是空前的。

在这一通知下达后的几天中,张爱萍去参加书记处召开的一个会议。总书记邓小平对他说:“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党中央、毛主席已经定了。你们就应当大胆放手地去干。我们书记处支持你们。干好了是你们的,干坏了是我们书记处的。”

张爱萍深为感动,说:“我一定把您的支持和关心转告大家。”张爱萍同志随即如实向我们传达了总书记的这句话,而且,在以后长期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中,他常用同样的话激励我们,把功劳归于大家,把责任归于自己。

此前,1962年11月11日,军委确定张爱萍为国防科委常务副主任,协助聂荣臻领导国防科委全面工作,统一领导、协调“596”工作(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张爱萍将军也正是从这时起成为原子弹研制、试验工作的杰出领导者。

科学家们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当中央向他交待原子弹研制领导任务时,他快人快语,“我只懂得手榴弹,不知道原子弹!得找个有文化的人帮着我!”于是他找了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刘西尧作他的副手。后来事实的发展证明:张将军的目光是极具有战略意义的,刘西尧很好地完成了交给他的各项重要任务。

当然,张爱萍将军不仅信任和使用了刘西尧这样懂科学的领导干部,在攻克原子弹和以后的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及其它尖端武器研制的历程中,他和钱三强、朱光亚、王淦昌、邓稼先、彭桓武、陈能宽、于敏、周光召等许多享誉中外著名科学家都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他曾真诚地对我讲过:“我们一辈子都成不了科学家,但科学家也绝对离不开我们的。他们要做实验、要住房、要吃饭、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些领导干部来组织完成。”

张爱萍将军对九院这些著名科学家的关心是很感人的,邓稼先院长患癌症住院治疗都是张老亲自出面安排,老邓第一次治疗的专家组是为余秋里副总理治病的专家。第二次为老邓手术主刀的是我国医学泰斗吴阶平院士。如果不是张爱萍将军出面联系,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邓做手术时,张老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在医院等候了好几个钟头。邓院长去世以后,张爱萍将军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追悼会上,他对邓夫人许鹿希讲:“邓稼先是三弹(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元勋。其实在九院,许多老专家都能讲出张爱萍将军对他们关怀爱护的往事。张爱萍对科学家的信任和关怀,极大地调动了科学家们的工作积极性。

还有不少事,九院的老专家和技术人员至今仍念念不忘。

真挚的话语让“两弹”元勋们至今难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九院决定从北京西迁到青海基地去。当时张爱萍将军在九院动员会上曾做过一个报告,其中的一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大西北当然不比首都北京,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地方。那里确实很艰苦,但也绝不像唐人王维的诗中所讲“西出阳关无故人”,那里已经有许多同志在开辟基地、建设基地,他们在等着欢迎你们。王之涣的诗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也成为历史了,现在,“春风早度玉门关”了;你们的前往,会把和煦的春风带到玉门关。俗话说:“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可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将亲手放飞原子弹。到那时,我们祖国各地将处处是春风……

张爱萍还说:你们可能读过《封神演义》,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读这本书。《封神演义》里的许多神话,诸如来无影去无踪……在今天有的已成为或将要成为现实。同志们:你们的工作就是变神话为现实。将来,人们也会为你们封神的!

张爱萍最后说,中央派我同你们一起去,我愿当好你们的服务员,做好你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32年后,当时在座的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院士回忆说:“爱萍将军这个简短的动员,很鼓舞人心。他没讲大道理,只是讲了实际情况,但很有号召力和文采。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他鼓动起来了。当时我就想:这个将军不一般,善解人意又会做工作。不像我所接触过的某些领导,‘通不通三分钟’,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有干头。”后来的实践,验证了我的这一感受。

关键环节,亲临指挥

1962年底,为了保证在1964年炸响第一颗原子弹,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抢建221基地。为整合各方面力量,成立了基地建设联合指挥部。张爱萍将军这时也经常来工地,具体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在这之前,张老早就为基地建设作了很多工作。听李觉院长讲:“当时张爱萍将军还没具体管基地建设时,有一次我邀请路过基地的张老去看看。张老说:你那个保密的地方,我不去,你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当时修公路专用线急需人,张将军一次就调了两个工兵团参战,帮了大忙。”

以后,他主管“596”的工作,各项工作他都抓得非常紧。原子弹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动员全国的力量是完不成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而在于组织协调。”毛主席的重要批示下达以后,他带着这道“圣旨”,向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等各地“封疆大吏”布置任务。他亲自给与596工程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厂矿一把手打电话。多种有利因素综合在一起,加上周总理、聂帅、张爱萍将军等中央领导的坚强领导,第一颗原子弹才能按计划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炸响。

而张爱萍将军作为原子弹试验的总指挥,坐镇马兰基地,完成了第一次塔爆和空投原子弹试验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第一次空投原子弹时,试投时弹离靶心总是偏差太大,机组人员压力很大。张爱萍将军来看望机组人员,鼓励大家说:“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外也行,就是投到靶标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效应方面取得的数据少一点,投到哪里算哪里,关键是要找出经验教训,以利于以后的试验。”张将军这一番话打消了机组人员的顾虑,让他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让我们难忘的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

由于221基地是由苏联专家负责选址的,随着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为了预防万一,中央决定在内地紧急建设另一处核研制基地。1964年8月,我带领工作组在川北开始选址工作。按照二机部提出的选址原则,我们爬山涉水奔波了好几个月,在川西北选了绵阳等5县2市作为902工程地址。范围达几百平方千米,地形复杂,崇山峻岭,江河纵横。

1974年“902”基本建成,科技人员在“902”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攻关,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902”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兴建的,整个工程像“羊屙屎”一样分布在好几个县的大山里,环境恶劣,工作分散,职工生活,子女教育都有许多根本无法解决的困难,严重影响了九院核武器研究的正常进行。

1983年4月,国防科委主任陈彬来九院视察,我和邓稼先院长陪同他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分布在五县二市的相关研究所转一遍。最后汇报时我们说这样搞下去不行,方圆几百里,效率太低,浪费太大,不如集中到计算所所在地绵阳。陈彬主任说:“这是件大事,我做不了主,还是请张爱萍同志来吧!”

当时张爱萍将军正在陕西视察国防工业,陈彬主任亲自给他打了电话,不久他就来到九院调查研究。张将军来到之后,一个所一个所地跑,仔细了解了各种情况,亲切慰问了在艰苦条件下奋力工作的科研人员,并挥毫为院部和每个所都题了词。

通过调查研究,他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改“羊屙屎为牛屙屎”!

张爱萍将军大刀阔斧地调整布局

张爱萍将军办事一贯果断干脆,从不拖泥带水。回到院部他连续召开了几次院主要领导的座谈会。道理越说越明,大家经过民主讨论,一致认为:九院必须改变现在这种分散的被动布局,尽快调整布局,做到相对集中,提高科研效率,稳定科技队伍,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加快我国新一代核武器和战略威慑力量的研制速度,以适应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中央军委赋于九院的重大任务的需要。

回到成都以后,张老找了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听取了他的意见。6月13日,张爱萍将军给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写了报告:“经与九院领导及四川省委领导同志商量,均认为必须调整九院基建布局,原则是凡因分散而不利于尖端武器研制生产者,一律集中到绵阳市郊,与正在那里建设的九所、计算中心(含亿次机)靠拢,其经费约3.5个亿,第一年,只需几千万即可,建议国家予以批准,以便九院作具体规划。”中央军委、国务院很快批准了该报告,第一年投资列入国家当年财政支出。这么大的具有举足轻重、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大问题,只用5天就落实了!张爱萍将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83年6月初,九院党委决定成立布局调整领导小组,于8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建设布局调整的请示。同年9月,该请示得到批准,所以这个工程也称为“839”工程。

“839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以后,当年10月9日,张爱萍将军在四川省委和成都军区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再次亲临现场踏勘选址,选定绵阳市郊涪江东岸的松林坡为九院主建筑群的所在地。张老高屋建瓴地指出:这个地方有几大好处,一、离计算中心近,对科研工作很有利。二、依山(老龙山),傍水(涪江),隔江与绵阳市区相望,不会影响市里现有主建筑布局,而在九院人员的生活上可以依托绵阳,保证各种生活品的充足供应。三、选址在四条沟,三道梁上,但土石工程量又不是很大,并且不占用农田(主要是水稻田),还有就是北面还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对九院以后的发展储备了丰裕的备用土地资源。

选址结束以后,张爱萍将军又亲自主持了绵阳有关方面的干部会议,动员各行各业起来支持这项意义极其重大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九院最终落户绵阳的消息在社会上公开以后,在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中引起不小的波动。人们认为,九院做的都是有毒(放射)性的工作,要死人的,一时间绵阳市的老百姓人心惶惶。张爱萍将军知道了这件事,为了安定人心,他果断决定召开有2000人参加的绵阳市党、政、军、民、学大会。会上,张将军指着九院的人讲:他们搞核武器好多年了,都活得好好的,不要再相信和传播谣言了!大会开过之后,绵阳的民心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1985年6月30 日“839工程”正式开工。这样一个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正式开工建设,这在建国后的重点工程建设中是极少见的,这与张爱萍将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839”开工典礼,张爱萍将军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其中提到“科学城”一词,得到了绵阳市和四川省的极大认同和赞赏,绵阳市又名“科学城”,至今名扬国内外,即从此而来。

光阴似箭,敬爱的老领导张爱萍将军离开我们已经6年多了。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我们更加怀念敬爱的张老。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们九院人从风雨拼搏五十年的历程中得到一个真谛,在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艰苦历程中,如果没有张爱萍将军这样一位将才加帅才的领导,那我们核武器研制不可能有今天的丰硕成果!


相关文章

  • 中国导弹部队为何叫"二炮"?
  • 近日,解放军二炮部队领导层大规模调整:总装备部原副政委王家胜接替到龄退役的张海阳上将,升任二炮政委:二炮原政治部主任唐国庆.某基地原政委张东水,分别接替杨立顺和于大清两中将,任二炮副政委.一名正大军区级和四名副大军区级将领调整,使得二炮成为 ...查看


  • 墨家之言编: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上)
  • 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上) 编者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在被帝国主义掠夺百年一片废墟上的中国,经过毛主席时代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硕果累累,让事实说话,看看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在当今的人们看来,是 ...查看


  • 伯特兰·罗素简介
  • 伯特兰·罗素 姓名: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72-1970 国籍:英国 所获奖项: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 ...查看


  • 岁月无痕 弹道有痕[原创] ──我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情缘
  • 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 英雄的火箭军团,不要以为我们沉默 不语,我们要吼一声就威震九天!祖 国的象征,民族的尊严,只要祖国一 声召唤,我们就会伸出无情的铁拳-- ──火箭兵之歌 第二炮兵,是一支极其神秘而又骄傲的部队.1966年7月 ...查看


  • 中国核基地--西域马兰
  • 中国核基地--西域马兰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据最后各项数据测算的爆炸当量为330万吨,威力相当于165颗广岛原子弹.广袤荒芜的...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据 ...查看


  • 没有国家的人
  • 本 散··期文期··随点本·看··笔点 库特·冯尼古特:没有国家的人 北京■邱华栋 "黑色幽默"这个东西 库特·冯尼古特(1922――2008)是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小说家.他一直被称为是"黑色幽默" ...查看


  • 珍宝岛之战,险些导致一场核灾难
  •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前夕,枪声在中国遥远的东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畔打响了.在苏联和中国的漫长的边界上,爆发了两个核国家之间的对抗.尤其是期间的珍宝岛之战危机丛生,险些导致一场核灾难. 苏联骚扰,中苏边界问题尖锐 ...查看


  • 中国竖井地下核试验
  • 中国竖井地下核试验 地下核试分为平洞和竖井两种,中国原定于1960年5月9日首次进行平洞试验,但为了更快取得实用导弹弹头,并集中力量研制氢弹,这次试验改为测量弹头威力和性能的大气层试验,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时才首次进行平洞核试 ...查看


  •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授勋时过世(7人)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