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症状 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病原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

FusariumgraminearumSchw.称禾谷镰孢,

F.avenaceum (Fr.) Sacc.称燕麦镰孢,

F.culmorum (W.G.Smith) Sacc.称黄色镰

孢,F.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

F.acuminatum (Ell. et Ev.) Wr. 称税顶

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

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

了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

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

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

态为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称玉

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

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

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

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

250

×15—1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我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

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在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

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

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

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

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

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

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

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春季

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

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

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

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

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

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

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

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 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3)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4)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

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小麦赤霉病起源和预防 论文栏目:农业基础科学 更新时间:2011-9-5 10:18:33 2

发病初期在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步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气候较为潮湿时,病小穗的颖壳接缝处或基部着生出黏胶状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分生孢子团,为玫瑰红色或橘红色,其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较为干燥时,仅小穗表现枯黄。若病菌已入侵穗轴,可阻碍维管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使麦粒干枯干秕,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实。

小麦赤霉病起源和预防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其中滨湖地区危害最重。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6成。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能够侵染许多野生植物及栽培作物,寄主主要包括大麦、小麦、水稻、玉米、甘蔗、谷、高粱、栗、燕麦等,能在49科125种植物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子囊壳。

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抗锈矮秆良种的推广、化肥氮素水平及复种指数的提高,灌区水浇面积的扩大以及全球变暖等异常变化加剧,赤霉病为害的地区逐渐扩大。赤霉病不仅可直接引起水稻的减产,还会严重影响麦粒的品质及利用价值,其可使病麦的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成分增多,可溶性氮素及脂肪酸含量增加,若作种用,一般不易发芽,其发芽率比正常无病的麦种低24%~65%,即使部分病麦种能够发芽,幼苗也发育不良,菌源病害侵染几率有所增加,收获后的面粉商品价值降低,具体表现为:质量差、色泽灰暗、出粉率低、面筋含量减少。

1病原

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燕麦镰孢(F.aue-naceum(Fr.)sacc.),黄色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sheld.),锐顶镰孢(F.acuminatum(ELL.et.Ev)Wr.)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一般聚生或散生于寄主组织的表面,略内嵌于子座中,为梨形,具孔口,顶部呈庞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为棍棒状,无色,大小为(100~250)um×(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为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为(16~33)um×(3~

6)um。

2发病症状 赤霉病自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枯、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发生最为严重和普通为穗腐,一般在小麦抽穗后至成熟阶段在穗部呈现出症状。发病初期在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步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气候较为潮湿时,病小穗的颖壳接缝处或基部着生出黏胶状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

分生孢子团,为玫瑰红色或橘红色,其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较为干燥时,仅小穗表现枯黄。若病菌已入侵穗轴,可阻碍维管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使麦粒干枯干秕,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实。赤霉病在发生后期,若遇温度适宜及多雨天气时,则在产生分生孢子霉层的病部上会产生有光泽的蓝黑色颗粒或颗粒堆,多时可集结在一起呈块状,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突起,不能抹去,该突起即为赤霉菌子囊壳。

3侵染循环 一般植物残体上的子囊孢子(少数为分生孢子)、土表的带菌作物可引起麦类赤霉病,其为穗腐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于玉米及稻麦轮作区、小麦一熟区。春季散落在田间的玉米秸杆、稻桩残体、病麦组织和杂草是赤霉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遇雨水频繁、气温升高时,子囊壳逐渐成熟,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囊孢子,主动释放的高度为3~5cm,可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到麦穗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即可萌发并侵入花器,侵入小穗内部的路径主要从花药经过花丝。子囊孢子还可以残存于小麦颖壳内的花粉囊作为侵入的繁霉层及培养基。经风雨的传播,可引起再侵染。一般多雨的天气还会加重赤霉病害再侵染发生的程度。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在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是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以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优质良种为主体,在预测预报配合下,采用高效、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把赤霉病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以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和提高抗逆性,深耕灭岔,因地制宜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适时、合理排灌,做到科学栽培,科学管理,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4.2药剂防治 防治穗腐(枯)较为关键的措施是适时、适量地在小麦扬花期间进行喷药。药剂防治的施药时期对赤霉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因此,药剂防治应适时,一般情况在始花期(10%麦穗开花)施药最好,第1次喷药可选择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进行,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选用优质防治药剂,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可选择80%多菌灵超微粉750g/hm2,或80%多菌灵超微粉450g/hm2加15%粉锈宁750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

2.25L/hm2,对水600kg喷雾;也可选择硫菌灵(托布津)及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药剂适量进行防治,防效可达80%以上,也可选择福美双进行防治,防治效果约为70%。应对准小麦穗部均匀进行喷雾,使用机动喷雾器对水225kg/hm2,使用手动喷雾器对水600kg/hm2,于晴天或阴天进行喷雾。如果使用粉锈宁防治,则不能在盛花期喷药,以避免影响小麦结实。

小麦赤霉病

症状 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病原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

FusariumgraminearumSchw.称禾谷镰孢,

F.avenaceum (Fr.) Sacc.称燕麦镰孢,

F.culmorum (W.G.Smith) Sacc.称黄色镰

孢,F.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

F.acuminatum (Ell. et Ev.) Wr. 称税顶

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

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

了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

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

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

态为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称玉

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

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

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

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00—

250

×15—1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3—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我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

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在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

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

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

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

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

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

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

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春季

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

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

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

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

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

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

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

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 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3)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4)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

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小麦赤霉病起源和预防 论文栏目:农业基础科学 更新时间:2011-9-5 10:18:33 2

发病初期在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步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气候较为潮湿时,病小穗的颖壳接缝处或基部着生出黏胶状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分生孢子团,为玫瑰红色或橘红色,其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较为干燥时,仅小穗表现枯黄。若病菌已入侵穗轴,可阻碍维管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使麦粒干枯干秕,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实。

小麦赤霉病起源和预防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其中滨湖地区危害最重。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6成。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能够侵染许多野生植物及栽培作物,寄主主要包括大麦、小麦、水稻、玉米、甘蔗、谷、高粱、栗、燕麦等,能在49科125种植物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子囊壳。

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抗锈矮秆良种的推广、化肥氮素水平及复种指数的提高,灌区水浇面积的扩大以及全球变暖等异常变化加剧,赤霉病为害的地区逐渐扩大。赤霉病不仅可直接引起水稻的减产,还会严重影响麦粒的品质及利用价值,其可使病麦的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成分增多,可溶性氮素及脂肪酸含量增加,若作种用,一般不易发芽,其发芽率比正常无病的麦种低24%~65%,即使部分病麦种能够发芽,幼苗也发育不良,菌源病害侵染几率有所增加,收获后的面粉商品价值降低,具体表现为:质量差、色泽灰暗、出粉率低、面筋含量减少。

1病原

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燕麦镰孢(F.aue-naceum(Fr.)sacc.),黄色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sheld.),锐顶镰孢(F.acuminatum(ELL.et.Ev)Wr.)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一般聚生或散生于寄主组织的表面,略内嵌于子座中,为梨形,具孔口,顶部呈庞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为棍棒状,无色,大小为(100~250)um×(15~150)u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为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为(16~33)um×(3~

6)um。

2发病症状 赤霉病自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枯、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发生最为严重和普通为穗腐,一般在小麦抽穗后至成熟阶段在穗部呈现出症状。发病初期在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步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气候较为潮湿时,病小穗的颖壳接缝处或基部着生出黏胶状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

分生孢子团,为玫瑰红色或橘红色,其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较为干燥时,仅小穗表现枯黄。若病菌已入侵穗轴,可阻碍维管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使麦粒干枯干秕,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实。赤霉病在发生后期,若遇温度适宜及多雨天气时,则在产生分生孢子霉层的病部上会产生有光泽的蓝黑色颗粒或颗粒堆,多时可集结在一起呈块状,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突起,不能抹去,该突起即为赤霉菌子囊壳。

3侵染循环 一般植物残体上的子囊孢子(少数为分生孢子)、土表的带菌作物可引起麦类赤霉病,其为穗腐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于玉米及稻麦轮作区、小麦一熟区。春季散落在田间的玉米秸杆、稻桩残体、病麦组织和杂草是赤霉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遇雨水频繁、气温升高时,子囊壳逐渐成熟,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囊孢子,主动释放的高度为3~5cm,可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到麦穗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即可萌发并侵入花器,侵入小穗内部的路径主要从花药经过花丝。子囊孢子还可以残存于小麦颖壳内的花粉囊作为侵入的繁霉层及培养基。经风雨的传播,可引起再侵染。一般多雨的天气还会加重赤霉病害再侵染发生的程度。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在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是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以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优质良种为主体,在预测预报配合下,采用高效、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把赤霉病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以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和提高抗逆性,深耕灭岔,因地制宜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适时、合理排灌,做到科学栽培,科学管理,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4.2药剂防治 防治穗腐(枯)较为关键的措施是适时、适量地在小麦扬花期间进行喷药。药剂防治的施药时期对赤霉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因此,药剂防治应适时,一般情况在始花期(10%麦穗开花)施药最好,第1次喷药可选择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进行,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选用优质防治药剂,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可选择80%多菌灵超微粉750g/hm2,或80%多菌灵超微粉450g/hm2加15%粉锈宁750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

2.25L/hm2,对水600kg喷雾;也可选择硫菌灵(托布津)及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药剂适量进行防治,防效可达80%以上,也可选择福美双进行防治,防治效果约为70%。应对准小麦穗部均匀进行喷雾,使用机动喷雾器对水225kg/hm2,使用手动喷雾器对水600kg/hm2,于晴天或阴天进行喷雾。如果使用粉锈宁防治,则不能在盛花期喷药,以避免影响小麦结实。


相关文章

  • 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
  • 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和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预报称,由于田间菌源充足.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差 ...查看


  •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 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3期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方兴洲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宣城242000) 摘要针对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分析归纳,了解当下小麦赤霉病病害防控研究的大体概 ...查看


  • 小麦收购注意事项
  • 现市场玉米用途广,价格飞涨,质量好的收购比较紧张.现在小麦价格比较合适,我国又是小麦主产国,饲料由玉米型逐渐变为小麦型.小麦在收购过程中要注意质量控制.以下分析不完善粒.新小麦后熟期控制及供应商的选择三个方面控制小麦质量. 一.不完善粒 在 ...查看


  • 江苏省2014年收获的小麦质量调查报告
  • 原料及添加剂 现代面粉工业ModernFlourMillingIndustry 2015年第1期 江苏省2014年收获的小麦质量调查报告 刘珊珊 莫晓嵩 陈建伟 210011 江苏省粮食局粮油质量监测所南京 中图分类号:TS211.2 文献 ...查看


  •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 2012,29(8):954,956农技服务,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孟凡夫 (安徽省宿州市种子公司,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赤霉 ...查看


  •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1
  • 农业知识全集之-农药,病害防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5%15%,而且病麦中还产生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利用价值. 一.症状 赤霉病为害症状以穗腐为主,先在小 ...查看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条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28-0 ...查看


  • 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 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别名:小麦麦穗枯.小麦烂麦头.小麦红麦头. 症状: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 ...查看


  •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
  • [摘 要] 该文主要分析了小麦在生长发育中后期比较常见的一些病害,其中有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为进一步的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提供科学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防治方法 [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