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城市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城市在人类社会进步中起到了核心的拉动作用,城市群代表着经济和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和区域经济发展,既是老话题,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群应该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使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所谓的关中城市群,它以西安为中心,涵盖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9个城市及其他县城与集镇。通过对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与分工研究,得出这样一些结论:一是关中城市群等级不连续,大城市缺位。根据2000年统计的城市群等级综合指数来看,西安城市等级综合指数达到7.8413,而处在城市群第二位的宝鸡这一数值仅为0.0953,近几年来的数值变化也不大。整体来看,关中城市群是残缺的,其链条是断裂的。由于这种“跳跃式”的格局,西安对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传递作用微乎其微,产业关联度也几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安是一个“孤岛”,尚未和关中城市群建立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对外,西安能够接受东部城市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吸纳能力,但是向下没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这是西安的一个重大特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由于区域和城市之间梯度转移的客观存在,城市的辐射能力会对吸纳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中城市群存在的另外两大问题是,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 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

其体系框架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即西安中心城区;第二层次为紧密层,即四大副中心临潼、长安、咸阳、三原;第三层次为中间层,即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围中心城市渭南、铜川、杨陵;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即关中城市群六大周边中心城市宝鸡、彬县、黄陵、韩城、华阴、商洛。

关中城市群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

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 通过改革开放,关中城市群而今已成为陕西经济的核心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 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分析,关中城市群经济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规模小、缺少名牌产品,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地域较小、城市集中程度不高,开发潜力较大,高新技术带动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升。

关中城市群,基本上是以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为依托自然形成的,目前还处于成长前期。调整关中城市群的等级结构有这么几个思路:一是要高度重视关中城市群的布局问题。我认为,关中应该再建两个大城市,来弥补当前大城市缺位的空白,而不是把西安这个特大城市做得更大。城市规模也有个“度”的问题,超越最佳规模追求超大规模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由于西安的科技、文化、经济等辐射带动作用不能直接向中等城市传递,所以,应该再建两个大城市,作为西安发挥传递作用的“二传手”。二是提高西安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不论是吸纳能力,还是辐射能力,其基础都是城市本身的质量,所以,西安仍要做大做强,关键是做强。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科技、资本、产业、产品承接和传递的载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是厂商。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竞争力体现在政府竞争力上,国内市场以往多是以省市级政府为主体。必须承认,这些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不能发挥终极的主体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将培育大企业作为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中心工作,要真正发展具有承接力和吸纳力的大公司、大厂商,而不是增强政府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5个地级市、47个县(市、区)和400多个建制镇,集中了陕西省62%的城市和近一半的小城镇,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截至2007年,城市群覆盖总面积达5. 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27%; GDP为3406. 45 亿元, 占陕西省GDP 的63. 44%; 常住人口为2313. 51万人,占陕西省常住人口总数的61. 73%;财政总收入为477. 03亿元,占陕西省财政总收入的53. 50%;地方财政收入为186. 44亿元,占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9. 29% (陕西省统计局, 2008) 。在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关中城市群在的30 个城市群中综合竞争力指数为- 0. 759,排第12位;先天竞争力指数为- 0. 33708,排名第21位;现实竞争力指数为- 0. 57242,排第14位;成长竞争力指数为0. 150497,排名第10位(倪鹏飞, 2008) 。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100~200万为特大城市, 50~100万为大城市, 20~50万为中等城市, 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石向实, 2001) 。按此标准,城市群内现有超大城市1座(西安) ,占城市总数的2. 13%;大城市2座(宝鸡、咸阳) ,占城市总数的4. 26%;中等城市2座(铜川、渭南) ,占城市总数的4. 26%;小城市42 座, 占城市总数的89. 35% (陕西省统计局, 2008) 。

城市群中各城市主要沿着围绕西安的交通干线进行布局,形成“米”字形格局,即以“宜君—铜川—三原—西安”沿线的北部城市带;以“长安区—西安”沿线的南部城市带;以 “陇县—千阳—宝鸡—岐山—眉县—杨凌区—武功—兴平—咸阳—西安”沿线的西部城市带;以“潼关—华阴—华县—渭南—临潼—西安”沿线的东部城市带;以“长武—彬县—永寿—乾县—礼泉—咸阳—西安”沿线的西北城市带;以“蓝田—西安”沿线的东南城市带; 以“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富平—高陵—西安”沿线的东北城市带;以“户县—西安”沿线的西南城市带。由于关中地区是东西宽、南北窄的带状区域,在城市群内,西安是唯一的超大城市,也是核心城市。

虽然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对关中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规模结构不合理。一是特大城市缺位,城市群规模结构断层。一般来说,具有完整辐

射功能的城市群规模结构应该有五个层次。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中,西安属于超大城市,规模位居第二的宝鸡市属于大城市,缺乏特大城市,规模结构出现断层现象,致使首位城市西安负载过重,削弱了它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城市群现有大、中等城市四座,分别为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与同等面积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及西部的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比,大、中等城市数量明显偏少。同时,大、中等城市发展水平偏低,就连与西安距离最近的咸阳市,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西安差距较大。三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目前,城市群内小城镇数量偏少且缺少专业化城镇,无法形成支撑金字塔型城市群的坚实基础,很难承接大中城市的辐射力,也很难把农民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二)空间结构不合理。各城市主要沿交通干线密集分布,特别是由西到东沿陇海铁路和西宝、西潼高速公路两侧布局了70%以上的城市,而南北两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且布局分散。这种空间结构特征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引起空间经济差异。南北两侧只有铜川一座中等城市,其他都属于小城市,而且这些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难以承接中部区域的产业、技术、人才等的转移,对其周边地区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极其有限,致使南两北侧与中部区域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不利于中部城市发展壮大。关中中部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分布密集,由于区域面积和境内资源的有限性,而且城市发展的职能不够明确,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城市间合作少、竞争多,特别是中小城市之间争游客、争土地、争原材料、争人才、争政策等现象严重,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三)职能结构不合理。尽管城市群内单个城市的职能明确,特别是产业职能较为突出。但是,目前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职能重复严重,互补性较差。如电子工业在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均为重点产业;轻纺工业在西安和咸阳均为重点产业;机械工业在西安和宝鸡均为重点产业;能源工业在铜川、韩城、华阴均居重要地位。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5座城市所处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它们属于分工第二梯度城市,它们的职能应该是接受中心城市西安的产业、产品和技术转移,并向其它小城市和城镇辐射。但是,目前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结构,在工业、农业、矿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与西安在产业链上没有明确的分工,尤其是这5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相对狭小,难以与西安进行直接对话和链接。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这5座城市直接受陕西省政府的行政管辖,各自为阵,独立发展,使得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等城市与西安缺乏应有的内在经济联系,城市群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四)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组织。目前,各级城市均按行政建制独立发展,除西咸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外,其它包括宝鸡、铜川、渭南等城市之间及其与核心城市西安之间并无明显的经济联系,城市间关联度较低,这是城市群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职能重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城市群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因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组织,对各城市的发展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实现各城市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核心增长极、黄河中上游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也是新时期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居民贫富差距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经济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是一个整体。所以,关中城市群要发展一批承接辐射的下位城市,也就是增加中等城市的数量,形成城市群内众多的“增长点”,还要大力发展小城市和城镇,保证关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关中城市群就可以以城市群的整合作用对外参与竞争。

关中城市群

城市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城市在人类社会进步中起到了核心的拉动作用,城市群代表着经济和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和区域经济发展,既是老话题,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群应该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使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所谓的关中城市群,它以西安为中心,涵盖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9个城市及其他县城与集镇。通过对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与分工研究,得出这样一些结论:一是关中城市群等级不连续,大城市缺位。根据2000年统计的城市群等级综合指数来看,西安城市等级综合指数达到7.8413,而处在城市群第二位的宝鸡这一数值仅为0.0953,近几年来的数值变化也不大。整体来看,关中城市群是残缺的,其链条是断裂的。由于这种“跳跃式”的格局,西安对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传递作用微乎其微,产业关联度也几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安是一个“孤岛”,尚未和关中城市群建立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对外,西安能够接受东部城市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吸纳能力,但是向下没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这是西安的一个重大特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由于区域和城市之间梯度转移的客观存在,城市的辐射能力会对吸纳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中城市群存在的另外两大问题是,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 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

其体系框架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即西安中心城区;第二层次为紧密层,即四大副中心临潼、长安、咸阳、三原;第三层次为中间层,即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围中心城市渭南、铜川、杨陵;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即关中城市群六大周边中心城市宝鸡、彬县、黄陵、韩城、华阴、商洛。

关中城市群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

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 通过改革开放,关中城市群而今已成为陕西经济的核心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 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分析,关中城市群经济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规模小、缺少名牌产品,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地域较小、城市集中程度不高,开发潜力较大,高新技术带动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升。

关中城市群,基本上是以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为依托自然形成的,目前还处于成长前期。调整关中城市群的等级结构有这么几个思路:一是要高度重视关中城市群的布局问题。我认为,关中应该再建两个大城市,来弥补当前大城市缺位的空白,而不是把西安这个特大城市做得更大。城市规模也有个“度”的问题,超越最佳规模追求超大规模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由于西安的科技、文化、经济等辐射带动作用不能直接向中等城市传递,所以,应该再建两个大城市,作为西安发挥传递作用的“二传手”。二是提高西安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不论是吸纳能力,还是辐射能力,其基础都是城市本身的质量,所以,西安仍要做大做强,关键是做强。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科技、资本、产业、产品承接和传递的载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是厂商。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竞争力体现在政府竞争力上,国内市场以往多是以省市级政府为主体。必须承认,这些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不能发挥终极的主体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将培育大企业作为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中心工作,要真正发展具有承接力和吸纳力的大公司、大厂商,而不是增强政府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5个地级市、47个县(市、区)和400多个建制镇,集中了陕西省62%的城市和近一半的小城镇,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截至2007年,城市群覆盖总面积达5. 5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27%; GDP为3406. 45 亿元, 占陕西省GDP 的63. 44%; 常住人口为2313. 51万人,占陕西省常住人口总数的61. 73%;财政总收入为477. 03亿元,占陕西省财政总收入的53. 50%;地方财政收入为186. 44亿元,占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9. 29% (陕西省统计局, 2008) 。在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关中城市群在的30 个城市群中综合竞争力指数为- 0. 759,排第12位;先天竞争力指数为- 0. 33708,排名第21位;现实竞争力指数为- 0. 57242,排第14位;成长竞争力指数为0. 150497,排名第10位(倪鹏飞, 2008) 。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 100~200万为特大城市, 50~100万为大城市, 20~50万为中等城市, 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石向实, 2001) 。按此标准,城市群内现有超大城市1座(西安) ,占城市总数的2. 13%;大城市2座(宝鸡、咸阳) ,占城市总数的4. 26%;中等城市2座(铜川、渭南) ,占城市总数的4. 26%;小城市42 座, 占城市总数的89. 35% (陕西省统计局, 2008) 。

城市群中各城市主要沿着围绕西安的交通干线进行布局,形成“米”字形格局,即以“宜君—铜川—三原—西安”沿线的北部城市带;以“长安区—西安”沿线的南部城市带;以 “陇县—千阳—宝鸡—岐山—眉县—杨凌区—武功—兴平—咸阳—西安”沿线的西部城市带;以“潼关—华阴—华县—渭南—临潼—西安”沿线的东部城市带;以“长武—彬县—永寿—乾县—礼泉—咸阳—西安”沿线的西北城市带;以“蓝田—西安”沿线的东南城市带; 以“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富平—高陵—西安”沿线的东北城市带;以“户县—西安”沿线的西南城市带。由于关中地区是东西宽、南北窄的带状区域,在城市群内,西安是唯一的超大城市,也是核心城市。

虽然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对关中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规模结构不合理。一是特大城市缺位,城市群规模结构断层。一般来说,具有完整辐

射功能的城市群规模结构应该有五个层次。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中,西安属于超大城市,规模位居第二的宝鸡市属于大城市,缺乏特大城市,规模结构出现断层现象,致使首位城市西安负载过重,削弱了它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城市群现有大、中等城市四座,分别为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与同等面积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及西部的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比,大、中等城市数量明显偏少。同时,大、中等城市发展水平偏低,就连与西安距离最近的咸阳市,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西安差距较大。三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目前,城市群内小城镇数量偏少且缺少专业化城镇,无法形成支撑金字塔型城市群的坚实基础,很难承接大中城市的辐射力,也很难把农民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二)空间结构不合理。各城市主要沿交通干线密集分布,特别是由西到东沿陇海铁路和西宝、西潼高速公路两侧布局了70%以上的城市,而南北两侧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且布局分散。这种空间结构特征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引起空间经济差异。南北两侧只有铜川一座中等城市,其他都属于小城市,而且这些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难以承接中部区域的产业、技术、人才等的转移,对其周边地区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极其有限,致使南两北侧与中部区域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不利于中部城市发展壮大。关中中部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分布密集,由于区域面积和境内资源的有限性,而且城市发展的职能不够明确,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城市间合作少、竞争多,特别是中小城市之间争游客、争土地、争原材料、争人才、争政策等现象严重,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三)职能结构不合理。尽管城市群内单个城市的职能明确,特别是产业职能较为突出。但是,目前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职能重复严重,互补性较差。如电子工业在西安、咸阳、宝鸡三市均为重点产业;轻纺工业在西安和咸阳均为重点产业;机械工业在西安和宝鸡均为重点产业;能源工业在铜川、韩城、华阴均居重要地位。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5座城市所处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它们属于分工第二梯度城市,它们的职能应该是接受中心城市西安的产业、产品和技术转移,并向其它小城市和城镇辐射。但是,目前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结构,在工业、农业、矿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与西安在产业链上没有明确的分工,尤其是这5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相对狭小,难以与西安进行直接对话和链接。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这5座城市直接受陕西省政府的行政管辖,各自为阵,独立发展,使得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等城市与西安缺乏应有的内在经济联系,城市群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四)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组织。目前,各级城市均按行政建制独立发展,除西咸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外,其它包括宝鸡、铜川、渭南等城市之间及其与核心城市西安之间并无明显的经济联系,城市间关联度较低,这是城市群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职能重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城市群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因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组织,对各城市的发展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实现各城市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核心增长极、黄河中上游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也是新时期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居民贫富差距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经济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是一个整体。所以,关中城市群要发展一批承接辐射的下位城市,也就是增加中等城市的数量,形成城市群内众多的“增长点”,还要大力发展小城市和城镇,保证关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关中城市群就可以以城市群的整合作用对外参与竞争。


相关文章

  • 明确定位突出重点积极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 明确定位 突出重点 积极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景辉 规划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区域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 ...查看


  • 研究西安区域城镇发展历程
  • 城市位置与河流的关系 一.研究内容: 1都市圈范围内城市关系的变迁,主要指城址的变迁.城市的数量.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城市格局关系变迁 2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变迁的个案研究,主要从城市的城址位置和城市的性质 3城市变迁的因素分析,分为人为因素( ...查看


  • 专家建议将咸阳市一分为三
  • 专家谈|张宝通:发扬"冷娃"精神 放胆追赶超越 习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指出,陕西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找准在"一带一路"上的战略定位,引领新常态,追赶超越发展.要追赶超越就不 ...查看


  • 12.3开幕式领导致辞-新
  • 关中天下文体艺术节开幕式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齐聚蔡家坡城市展示中心广场,隆重举办首届"关中天下文体艺术节"开幕式,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民众的文体生活,另一方面是展示蔡家坡城市发展的累累硕果.在此 ...查看


  • 陕西蔡家坡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 陕西蔡家坡城建集团 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陕西蔡家坡城建集团 2016年2月 陕西蔡家坡城建集团 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开发背景 1.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给蔡家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蔡家坡北靠碛雍塬,南依 ...查看


  • 关于支持西安统筹水资源管理建设秦岭水源保护区的建议
  • 关于支持西安统筹水资源管理建设秦岭水源保护区的建议 作者: 来源:<大陆桥视野·上>2013年第03期 秦岭水资源基本情况 秦岭是我国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水资源量222亿m3,约占陕西省水资源总量的50%,是陕西的主要 ...查看


  • 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 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班级:地理科学二班 姓名: 学号: 时间: 西安区域分析报告 [摘要]通过研究调查西安各方面的概况,对西安区域进行条件.经济.发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北重镇发真迅速,产业 ...查看


  •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 ...查看


  •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 论<古城西安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意义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