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作业
题目:浅析近代自然辨证法的发展
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 2016年4月30日
内容摘要:自然辨证法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应用而产生、发展,最终独立为专门的学科,深入到人类生活、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就算当今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云计算、互联网+,移动自媒体等新兴技术覆盖着社会的每个角落,也掩盖不了自然辨证法的存在,它依然掌控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尤其在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近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关键字:自然辨证法近代社会发展自然科学 宗教学 天文学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地理上的大发现,带来了两大变化:1)世界范围的贸易;2)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两大运动:1)文艺复兴运动;2)宗教改革运动。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提出了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是绕太阳运行,并阐述了地球的自转、日食、月食等现象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一书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对盖伦(129~199年)的“三位一体”学说(圣父、圣子、圣灵为三位一体,也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提出挑战。维萨留斯纠正了统治千余年的古罗马医学权威盖伦有关人体的错误描述。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自然科学的革命,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即自由落体定律,从此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1609年至161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相继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1687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前两位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运动的三大定律,建立了严密的理论体系。1614年,英国数学家耐普尔,在《奇妙的对数规律的描述》,叙述了对数的性质,详细说明了对数计算和制造对数表的方法,对简化数字计算起了重要作用。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表了《几何学》,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而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解析几何的出现,改变了自古希腊以来代数和几何分离的趋向,把相互对立着的“数” 与“形”统一了起来,使几何曲线与代数方程相结合,笛卡尔也因此被称为解析几何之父。1665年和1684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定义了微分概念(相较牛顿所使用的微积分数学符号,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使用)。1753年,瑞典著名的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出版了《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至今被人们采用。1755年,德国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第一次用科学观点回答了宇宙成因这一重大而又基本的科学问题。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也独立提出了“星云假说”,并进行了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把太阳系的形成描绘成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1830年,英国赖尔提出
了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的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19世纪40年代,由迈尔、焦耳等人几乎同时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即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以及机械的、化学的等等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联系与转化。1828年,德国科学家魏勒发现氰酸铵加热后能转化为尿素,这意味着人工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无机物与有机物联系起来了,它们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939年,德国科学家施旺又指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根据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细胞学说——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从而发现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联系——细胞。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1868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规律。并于1869年提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个规律的发现是继原子-分子论之后,近代化学史上的又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它所蕴藏的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对以后整个化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888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光联系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观念上具有变革性质的新学科、新理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广义相对论诞生。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两字力学诞生,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1964年,默里·盖尔曼与乔治·茨威格提出了夸克模型。1953年,James Watson 和Francis Crick 提出了描述DNA 二级结构的模型。即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1954年,美国科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N.Wiener ,1894~1964)在他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1978年 P4)中提出:统计物理学是相当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另一次革命。1968年,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 ,1901—1971)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中说:一般系统论标志着科学的“重新定向”。 1979年,钱学森:“从科学理论角度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伟绩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控制论,也许可以称它们为三项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三大飞跃。” 1985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I.Prigogine ,1917)指出:在宏
观层次上“物理学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造成这个转变的就是非平衡态系统理论。1987年,美国《纽约时报》科技部主任格莱克(J.Gleick )在《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P6)中写道:“20世纪的科学有三件事将被人们记住: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混沌是本世纪物理科学中第三次大革命。就像前两次革命一样,混沌割断了牛顿物理学的基本原则”。 20世纪已经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目前正在出现第三次科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上都带来了一些崭新的观念,系统科学和混沌学所涉及的就是宏观领域,非线性系统具有超越不同学科领域局限性的共同性质。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使辩证法的许多基本观点由于无数确凿的自然科学事实而在实际上为自然科学界所广泛接受。进入21世纪,自然辨证法依然会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将更加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在更高层面引导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修渝. 自然辩证法概论.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正远. 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锡军何国平. 高技术——跨世纪的战略问题. 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自然辩证法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8
[5]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2013
[6]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丁长青. 自然辩证法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8] 石国进. 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J].北方论丛.2001
[9] 范岱年.P.A. 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
[10] 宋芝业. 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比较[J].理论界.2005
[11]任金秋. 人类自然观辩证演进过程的历史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
自然辨证法作业
题目:浅析近代自然辨证法的发展
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 2016年4月30日
内容摘要:自然辨证法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应用而产生、发展,最终独立为专门的学科,深入到人类生活、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就算当今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云计算、互联网+,移动自媒体等新兴技术覆盖着社会的每个角落,也掩盖不了自然辨证法的存在,它依然掌控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尤其在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近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关键字:自然辨证法近代社会发展自然科学 宗教学 天文学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地理上的大发现,带来了两大变化:1)世界范围的贸易;2)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两大运动:1)文艺复兴运动;2)宗教改革运动。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提出了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是绕太阳运行,并阐述了地球的自转、日食、月食等现象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一书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对盖伦(129~199年)的“三位一体”学说(圣父、圣子、圣灵为三位一体,也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提出挑战。维萨留斯纠正了统治千余年的古罗马医学权威盖伦有关人体的错误描述。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自然科学的革命,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即自由落体定律,从此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1609年至161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相继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1687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前两位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运动的三大定律,建立了严密的理论体系。1614年,英国数学家耐普尔,在《奇妙的对数规律的描述》,叙述了对数的性质,详细说明了对数计算和制造对数表的方法,对简化数字计算起了重要作用。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表了《几何学》,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而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解析几何的出现,改变了自古希腊以来代数和几何分离的趋向,把相互对立着的“数” 与“形”统一了起来,使几何曲线与代数方程相结合,笛卡尔也因此被称为解析几何之父。1665年和1684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定义了微分概念(相较牛顿所使用的微积分数学符号,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使用)。1753年,瑞典著名的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出版了《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至今被人们采用。1755年,德国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第一次用科学观点回答了宇宙成因这一重大而又基本的科学问题。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也独立提出了“星云假说”,并进行了数学和力学方面的论证。把太阳系的形成描绘成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1830年,英国赖尔提出
了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的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19世纪40年代,由迈尔、焦耳等人几乎同时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即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以及机械的、化学的等等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联系与转化。1828年,德国科学家魏勒发现氰酸铵加热后能转化为尿素,这意味着人工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无机物与有机物联系起来了,它们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939年,德国科学家施旺又指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根据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细胞学说——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从而发现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联系——细胞。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1868年,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规律。并于1869年提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个规律的发现是继原子-分子论之后,近代化学史上的又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它所蕴藏的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对以后整个化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888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光联系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观念上具有变革性质的新学科、新理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广义相对论诞生。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两字力学诞生,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1964年,默里·盖尔曼与乔治·茨威格提出了夸克模型。1953年,James Watson 和Francis Crick 提出了描述DNA 二级结构的模型。即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1954年,美国科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N.Wiener ,1894~1964)在他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1978年 P4)中提出:统计物理学是相当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另一次革命。1968年,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 ,1901—1971)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中说:一般系统论标志着科学的“重新定向”。 1979年,钱学森:“从科学理论角度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伟绩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控制论,也许可以称它们为三项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三大飞跃。” 1985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I.Prigogine ,1917)指出:在宏
观层次上“物理学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造成这个转变的就是非平衡态系统理论。1987年,美国《纽约时报》科技部主任格莱克(J.Gleick )在《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P6)中写道:“20世纪的科学有三件事将被人们记住: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混沌是本世纪物理科学中第三次大革命。就像前两次革命一样,混沌割断了牛顿物理学的基本原则”。 20世纪已经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目前正在出现第三次科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上都带来了一些崭新的观念,系统科学和混沌学所涉及的就是宏观领域,非线性系统具有超越不同学科领域局限性的共同性质。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使辩证法的许多基本观点由于无数确凿的自然科学事实而在实际上为自然科学界所广泛接受。进入21世纪,自然辨证法依然会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将更加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在更高层面引导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修渝. 自然辩证法概论.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正远. 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锡军何国平. 高技术——跨世纪的战略问题. 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自然辩证法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8
[5]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2013
[6]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丁长青. 自然辩证法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8] 石国进. 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J].北方论丛.2001
[9] 范岱年.P.A. 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
[10] 宋芝业. 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比较[J].理论界.2005
[11]任金秋. 人类自然观辩证演进过程的历史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