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原型意象"浮云"详解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先说“浮云蔽日”。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李白《灞陵行送别》:“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同此。《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庄子•杂篇•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上决浮云,下决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诗即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所以这“浮云”还是“浮云蔽日”之“浮云”。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大家纷纷说:“赶快准备吧。”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如果只取其“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当的词语。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再说“浮云游子”。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1、 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友人)从今而后将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更兼有“孤蓬万里”、“班马萧萧”的意象配合,还有落日昏黄的情意渲染,离情别意,撕心裂肺,关尽千古送别诗人之口。2、 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念游子。在思念友人这样的诗意中,浮云多与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游子,而流水则是分别久远之意,来源于“逝者如斯”。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李陵、苏武河梁送别诗中多有浮云之喻。苏武《诗四首》之一:“俯视江汉流,仰视浮云翔。”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是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楚辞•悲回风》:“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徜徉。”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白云即浮云。苏颋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风吹到万里之外。这是即景自况。当时他站在汾河边上,被北风一吹,惊觉到秋天的来临,而当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阶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飘浮的白云被北风吹得老远。诗中不仅表达浮云游子的情怀,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绪。三说“浮云苍狗”。本是白衣般洁白的浮云,顷刻间变成了苍(青色)狗的模样,比喻变化之快。蒋捷《贺新郎》:“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张元干《瑞鹧鸪》:“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这里的“白衣苍狗变浮云”,其正常的语序应为“白衣浮云变苍狗”。诗句的意思是:千古功名立刻成了一粒浮尘,不值一钱了,就像“浮云苍狗”一样变化太快。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先说“浮云蔽日”。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李白《灞陵行送别》:“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同此。《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庄子•杂篇•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上决浮云,下决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诗即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所以这“浮云”还是“浮云蔽日”之“浮云”。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大家纷纷说:“赶快准备吧。”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如果只取其“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当的词语。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再说“浮云游子”。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1、 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友人)从今而后将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更兼有“孤蓬万里”、“班马萧萧”的意象配合,还有落日昏黄的情意渲染,离情别意,撕心裂肺,关尽千古送别诗人之口。2、 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念游子。在思念友人这样的诗意中,浮云多与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游子,而流水则是分别久远之意,来源于“逝者如斯”。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李陵、苏武河梁送别诗中多有浮云之喻。苏武《诗四首》之一:“俯视江汉流,仰视浮云翔。”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是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楚辞•悲回风》:“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徜徉。”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白云即浮云。苏颋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风吹到万里之外。这是即景自况。当时他站在汾河边上,被北风一吹,惊觉到秋天的来临,而当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阶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飘浮的白云被北风吹得老远。诗中不仅表达浮云游子的情怀,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绪。三说“浮云苍狗”。本是白衣般洁白的浮云,顷刻间变成了苍(青色)狗的模样,比喻变化之快。蒋捷《贺新郎》:“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张元干《瑞鹧鸪》:“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这里的“白衣苍狗变浮云”,其正常的语序应为“白衣浮云变苍狗”。诗句的意思是:千古功名立刻成了一粒浮尘,不值一钱了,就像“浮云苍狗”一样变化太快。


相关文章

  • 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样卷参考答案详解
  • 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编写 1.B  A.撒(sā)气  撒(sǎ)播  怒发冲冠(ɡuān)  冠(ɡuàn)名权  请君入瓮(wènɡ) B.谶(chèn)语: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 C.曲(qǔ)高和寡  襁(qiǎnɡ, ...查看


  •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 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 ...查看


  • 常见古诗意象例释
  • 常见古诗意象例释 在诗歌中 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这些特定的意象 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或"象征性意象" 也有人称之为"公共意象".例如 200 ...查看


  • 论古典诗歌中"浮云"意象的多重意蕴
  • 摘 要:"浮云"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表达,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它的意象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浮云&quo ...查看


  •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精)
  •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查看


  • 晚唐钟声-黄昏意象
  • 读<晚唐钟声·黄昏与中国文学的日暮情思>有感 摘要: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一--死亡迫近的忧惧.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二--苍茫的历史意味.黄昏意义之三--虚无的生命体验. 关键字:晚唐钟声 原型批评 黄昏 意象 神话 傅道彬,1960年生 ...查看


  • 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
  • 月下谁家砧 一声肠一绝--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 活动内容: 提要: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那月下捣衣的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 文学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她的这 篇工于 ...查看


  • 泸州市2015年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 (16篇)
  • 课 外 古 诗 词 赏 析 专 项 训 练 一.阅读<春日寄乡友>,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春日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 ...查看


  • 浅谈如何欣赏古诗
  • 浅谈如何欣赏唐诗 赵波 摘要:在中国封建时期,唐代是国势强盛和经济繁荣的巅峰时代.其时,诗歌 创作更是前无古人,后难为继.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唐诗则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这是一个令人自豪.值得引吭高歌的时代! 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