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三要素":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转变 1

文体内涵的转变:由“议论文”到“论辩文”

“议论文”作为一种文体提出,在20世纪初期──当时我国写作理论借鉴西方,将文章分为记事、叙事、解释、议论(论辩)等类别[①]。叶圣陶、夏丏尊等语文教育大家的推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文体。此后,议论文的教学一直把“三要素”作为核心概念,议论文的读写始终围绕着论点、论据和认证方法等内容来进行。至上世纪80年代,余绍秋老师基于采用“三要素”理论无法解读众多议论文的事实,提出了议论文应分为“证明文”与“阐述文”的看法[②],认为前者以证明作为已知判断的论点为主,后者以阐述对问题的论见为主,论见只是对于问题的假定。近两年,王荣生教授根据写作目的与功用,在学生写作语篇类型中明确了“议论文(论辩文)”的定义[③]:“以说服读者为目的而对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表明态度,并通过论证支撑自己的态度或立场的文章类型。”从“议论文”内涵的发展变化看,狭义的议论文,似乎作者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观点,强调的是拿材料来证明和如何证明观点的过程,“用于证实真理以解决不信的问题”[④]。而广义议论文,在重视如何劝服读者的同时,还重视作者对于问题的态度或立场,目的是“让自己的见解被读者知晓”[⑤]。

写作基础的转变:由“素材积累”到“提升认知”

“自己的见解”从何而来?这就涉及到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受“三要素”影响,长期以来,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用论据去证明论点,认为充分的论据产生雄辩的力量,致使学生把“积累素材”作为写作的前提。但“三要素”自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解决不了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难题,大多数议论性文章都难符合论点(尤其是中心论点)、论据、论证这样一种结构或以此来进行整篇文章的分析[⑥]。又因为“三要素”侧重用论据来证明既定的论点,其逻辑思维具向心性与实证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而广义的议论文(论辩文)则侧重于作者对问题的态度,衡量优秀作文的关键首先在于写作者的认识,其次才是如何劝服读者,因此,它的写作基础是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如何建立议论文的写作基础,由“积累素材”转向“提升认知”?这首先需要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除了“有效交流”、“发展思维”、“掌握规范的语言”,还要“为走进真实世界的生活做准备”,“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思想者”。显然,要为进入真实世界做准备,要成为有创见的思想者,仅有一肚子“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要将“贴近生活”的写作观付诸行动。落点之一就在于作文题目的设置。作为“引导性”的作文题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论辩的问题要明确,不宜采用诗歌、寓言等文学性的提示,因为它们本身具有多种解读,不利于集中问题,同时,所隐含的问题与现实也有一定的疏离,而议论文是基于现实的理性与抽象。二是问题得有“可辩性”与讨论的价值。像《拒绝平庸》(2011年江苏高考题)、“《咬文嚼字》的挑‘刺’”(2013年山东高考题)等就不适合写作真正的议论文,因为它们均已给予了明确的观点,不存在争辩与讨论的余地。至于讨论价值,意为困扰或启迪学生思想的“真命题”。据此,录一则原创题如下:

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不少人开始学着每天去接受各种信息的轰炸。有人甚至产生了信息依赖症,几天不上网看新闻不刷微博,似乎感觉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什么,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被誉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熊培云却说:“抱歉,我不想知道!”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把它写成一篇议论文。

作文题的设定作为具体的写作任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度。

建立议论文写作基础,还得密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从议论文所需的认知看,阅读对于写作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类的写作尚需阅读外的其它因素,但人的认识主要来自实践与他人的经验,对学生来说,他人表述在文章中的看法可以及时启发思考同类问题的自己,促进认识的迅速提升。所以,大量阅读“时评”,品读具有现实意义的杂文作品,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之后采取“深度阅读”等均成为行之有效的“认知提升”策略。

广义议论文写作的起点,不是先有了一个论点需要发表,而是在思想上遇到了问题需要探讨,需要解决。所以,再多的素材也不能成其写作的基础,它得建立在写作者对世界对社会具有客观、明确认识这一坚实的土壤之上。

训练内容的转变:由“论证方法”到“逻辑思维”

狭义议论文注重论据的同时,另一关注点在论证方法,但现实教学中,即使掌握了例证、引证、类比、反证、归谬、排他等诸多方法,要写出优秀的议论文仍显得捉襟见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一方面是我们忽视了写作中思考的地位,忽视了论证方法背后的思维。另一方面,我们忽略了思维的具体训练。事实上,“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⑦]“学习思考”被认为是学习写作的唯一规律[⑧]。议论文的观点之外,结构的呈现、论据的选择、语言的表述也都是写作者思想与思维的直接体现。“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理解文章的原则也说明这一点。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写不清楚主要是因为没想清楚,思维清晰,文章自然组织得有序。再者,作为有了广泛阅读与多次练笔的高中学生,其用词准确、语序得当,同样源自思想的明晰。严谨的思维体现在表述上是准确、简明与力量。反之,语言含混、啰唆、苍白无力说明思维存在问题。

清晰的思维是需要有效训练才能得到的。不可否认,论证方法的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但它只限于局部的思考,不能解决整篇文章的思维问题。有趣的是,解决整篇文章的思维问题,又得从局部开始。作为议论文写作思维的具体训练,始于对段落的“解剖”。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议论文的段落是篇章的“具体而微”,其篇章思维(外显为结构)与段落内部思维基本一致。段落思维掌握,篇章思维也就迎刃而解。具体的思维训练,我们采用了下面一些做法:

其一:认识。“解剖”众多经典(主要是说服力强)的段落,师生共同分析其背后写作者的思维方式。比如,最为基本的“因果思维”,我们称之为“结论与支撑”,即写作者自己的看法前后一定有证明的内容;同类与不同类的“比较思维”;属于“系统思维”的角度思维、层次思维;相近、相似性“联想思维”;从结果溯流求源的“逆向思维”──我们称它为“假定思维”(归谬法属其表现);确立目标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的“发散思维”;更有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思维”(例证法属其表现),与之反向的“演绎思维”……把这些思维方式与实际的表述相结合,还有众多“变式”,它们不仅促进对问题的探究、使思想变得清晰,而且还对谋篇、布局、构段、排句序等有直接的指导、监控作用,这远非有限的论证方法所能具备。尽管这些思维方式的分类在某一层面有一定的重合,但我们的目的不是掌握概念本身,只是用它更有效的思考,重合对此影响不大。

其二:训练。我们的思维训练有三个层次:诵读──运用──审视。此处的诵读,重点不在培养语感,旨通过它将认识到的思维方式逐渐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因果思维”和“角度思维”各举一例:1.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结论)︴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理由一)︴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理由二)2.“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它对因为挫败而渐失自信的人,能起到振作其精神、坚定其信心的效果。(角度一)︴但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失败都能孕育出成功;(角度二)︴更何况,如果把这一名言当作开脱责任、拒绝反思的挡箭牌,那就是对名言的亵渎了。(角度三)。诵读时通过“结论”“理由”“角度”等提示强化学习者的逻辑。至于“运用”,即设法在拟定提纲与撰写草稿之时训练思维,利用它打开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比如,对于一种现象(“有些网络愤怒显得有点蹊跷”)要求运用“层次思维”来举例;确定一个看法(“是衡量标准的不同而不是客观美丑的标准导致人们形成错觉”)要求从“比较思维”的方式出发来加以论证;探究一种原因(“国人冷漠的因素”)要求从相近与相似性“联想思维”来考虑……对思维方式运用与否的结果进行比较,效果迥异。“审视”是指在“自评与互改”过程中,要求学生按不同的思维方式评价作文中的优缺点并对问题加以修正,通过逻辑关系把握文章内容、段落结构及语句间的联系,以此进一步巩固思维运用的方法。运用思维方法能帮助写作者把凌乱的想法条理化,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思想。

写作过程的转变:由“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到“写作的多个环节”

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照写作的过程,写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内部认知过程,没有完整系列的经历,很难完成“思维-内部言语-表达”的转换模式。[⑨]狭义的议论文忽视了这一规律,其写作教学局限于学生撰写、老师批注之简单流程。转变后的议论文写作包括以下环节:写作预备时激发“头脑风暴”(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用以激发思想),拟定写作纲要(撰写对于问题的主要看法,用以整理思想),撰写作文(思想行诸文字,表述修正思想),对文章进行“自评”与“互改”(核对具体要求,审查思想与思维),发布优秀作品(分享思想与思维)等。

就“拟写纲要”来说,我们要求每次作文前先把自己对于问题的主要看法罗列出来。以前文所出作文题为例,大家拟写的看法如:

生1:信息轰炸,逐渐使人们失去深刻与美的眼睛;信息轰炸的同时人们已失去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因此,不能只让信息主导我们的生活。

生2:封锁信息,夜郎自大,清廷出现“挨打”局面;灾情出现,我们不能“不知道”,否则谁来援助济川;信息公开透明,民众心里踏实,社会安定。

生3:泛滥的信息绑架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忽视了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身边需要关注的问题却往往因此擦肩而过;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人们渐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自己的看法;信息依赖,可能还会让人心麻木,审美、审丑均出现“疲劳”。

不难看出,“写纲要”是写作者对思想的一次全面整理,是对模糊认识的厘清。至于这些看法是否客观公正,撰写文稿时又将有一次很好的检视。

“自评与互改”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指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该次作文的情况之后,归结、讲授其主要特点,再要求学生据此参与修改作文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要求写作者“反躬自省”。批阅作文是一次难得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把它悉数“奉献”给了教师。而在“自评与互改”中,写作者不仅会进一步思考,得到思维训练,而且在给予作文评价和阐述评价理由时,再次运用逻辑,增强劝服能力。常采取的“自评与互改”形式如下:

1.选取有鲜明特点的作文,要求给予打分并给出打分的理由,集体讨论。

2.班级间交换作文,“背靠背”进行打分与评析,再与老师评分对照,出入大者进行师生讨论。

3.互改之后,针对评定,原作者或写出“申诉”,或重写文章。写作不是想好了再表达,写作本身就意味着思考。“当学生写作时,实际上进入一个批判、分析和反思的往复循环过程中。” [⑩]自评与互改正是这“往复循环”中关键的一“环”。

以上是我们在近几年来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行之于文以求方家指点。

[①]如龙伯纯的《文字发凡》(1905),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类;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1)认为“文章底种类,可以分作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五种”。

[②]余绍秋.论逻辑阐明和阐明文及其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折社版) 1986.4 (129一133页)

[③]王荣生,宋冬生.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22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④]邓辉麟.证明文与阐明文:议论文新的分类及其意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2.

[⑤]邓辉麟.同上

[⑥]拿经典议论文篇目《拿来主义》来说,它也只是从“拿来”的社会背景、性质、目的、基本原则与做法、价值意义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作者关于“拿来主义”的一系列见解。转见:翟鹏举.议论文理论的重大突破[J].语文.1988.4.

[⑦] [美]威廉·W·韦斯特著.提高写作技能[M].章熊、章学淳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2.2

[⑧]许建中.论析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EB/OL].http://www. studa.net/xueke/101215/09453719.html.2010-12-15

[⑨]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42 页.2001.

[⑩]转见于王荣生,宋冬生.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7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文体内涵的转变:由“议论文”到“论辩文”

“议论文”作为一种文体提出,在20世纪初期──当时我国写作理论借鉴西方,将文章分为记事、叙事、解释、议论(论辩)等类别[①]。叶圣陶、夏丏尊等语文教育大家的推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文体。此后,议论文的教学一直把“三要素”作为核心概念,议论文的读写始终围绕着论点、论据和认证方法等内容来进行。至上世纪80年代,余绍秋老师基于采用“三要素”理论无法解读众多议论文的事实,提出了议论文应分为“证明文”与“阐述文”的看法[②],认为前者以证明作为已知判断的论点为主,后者以阐述对问题的论见为主,论见只是对于问题的假定。近两年,王荣生教授根据写作目的与功用,在学生写作语篇类型中明确了“议论文(论辩文)”的定义[③]:“以说服读者为目的而对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表明态度,并通过论证支撑自己的态度或立场的文章类型。”从“议论文”内涵的发展变化看,狭义的议论文,似乎作者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观点,强调的是拿材料来证明和如何证明观点的过程,“用于证实真理以解决不信的问题”[④]。而广义议论文,在重视如何劝服读者的同时,还重视作者对于问题的态度或立场,目的是“让自己的见解被读者知晓”[⑤]。

写作基础的转变:由“素材积累”到“提升认知”

“自己的见解”从何而来?这就涉及到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受“三要素”影响,长期以来,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用论据去证明论点,认为充分的论据产生雄辩的力量,致使学生把“积累素材”作为写作的前提。但“三要素”自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解决不了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难题,大多数议论性文章都难符合论点(尤其是中心论点)、论据、论证这样一种结构或以此来进行整篇文章的分析[⑥]。又因为“三要素”侧重用论据来证明既定的论点,其逻辑思维具向心性与实证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而广义的议论文(论辩文)则侧重于作者对问题的态度,衡量优秀作文的关键首先在于写作者的认识,其次才是如何劝服读者,因此,它的写作基础是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如何建立议论文的写作基础,由“积累素材”转向“提升认知”?这首先需要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除了“有效交流”、“发展思维”、“掌握规范的语言”,还要“为走进真实世界的生活做准备”,“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思想者”。显然,要为进入真实世界做准备,要成为有创见的思想者,仅有一肚子“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要将“贴近生活”的写作观付诸行动。落点之一就在于作文题目的设置。作为“引导性”的作文题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论辩的问题要明确,不宜采用诗歌、寓言等文学性的提示,因为它们本身具有多种解读,不利于集中问题,同时,所隐含的问题与现实也有一定的疏离,而议论文是基于现实的理性与抽象。二是问题得有“可辩性”与讨论的价值。像《拒绝平庸》(2011年江苏高考题)、“《咬文嚼字》的挑‘刺’”(2013年山东高考题)等就不适合写作真正的议论文,因为它们均已给予了明确的观点,不存在争辩与讨论的余地。至于讨论价值,意为困扰或启迪学生思想的“真命题”。据此,录一则原创题如下:

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不少人开始学着每天去接受各种信息的轰炸。有人甚至产生了信息依赖症,几天不上网看新闻不刷微博,似乎感觉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什么,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被誉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熊培云却说:“抱歉,我不想知道!”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把它写成一篇议论文。

作文题的设定作为具体的写作任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度。

建立议论文写作基础,还得密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从议论文所需的认知看,阅读对于写作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类的写作尚需阅读外的其它因素,但人的认识主要来自实践与他人的经验,对学生来说,他人表述在文章中的看法可以及时启发思考同类问题的自己,促进认识的迅速提升。所以,大量阅读“时评”,品读具有现实意义的杂文作品,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之后采取“深度阅读”等均成为行之有效的“认知提升”策略。

广义议论文写作的起点,不是先有了一个论点需要发表,而是在思想上遇到了问题需要探讨,需要解决。所以,再多的素材也不能成其写作的基础,它得建立在写作者对世界对社会具有客观、明确认识这一坚实的土壤之上。

训练内容的转变:由“论证方法”到“逻辑思维”

狭义议论文注重论据的同时,另一关注点在论证方法,但现实教学中,即使掌握了例证、引证、类比、反证、归谬、排他等诸多方法,要写出优秀的议论文仍显得捉襟见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一方面是我们忽视了写作中思考的地位,忽视了论证方法背后的思维。另一方面,我们忽略了思维的具体训练。事实上,“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⑦]“学习思考”被认为是学习写作的唯一规律[⑧]。议论文的观点之外,结构的呈现、论据的选择、语言的表述也都是写作者思想与思维的直接体现。“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理解文章的原则也说明这一点。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写不清楚主要是因为没想清楚,思维清晰,文章自然组织得有序。再者,作为有了广泛阅读与多次练笔的高中学生,其用词准确、语序得当,同样源自思想的明晰。严谨的思维体现在表述上是准确、简明与力量。反之,语言含混、啰唆、苍白无力说明思维存在问题。

清晰的思维是需要有效训练才能得到的。不可否认,论证方法的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但它只限于局部的思考,不能解决整篇文章的思维问题。有趣的是,解决整篇文章的思维问题,又得从局部开始。作为议论文写作思维的具体训练,始于对段落的“解剖”。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议论文的段落是篇章的“具体而微”,其篇章思维(外显为结构)与段落内部思维基本一致。段落思维掌握,篇章思维也就迎刃而解。具体的思维训练,我们采用了下面一些做法:

其一:认识。“解剖”众多经典(主要是说服力强)的段落,师生共同分析其背后写作者的思维方式。比如,最为基本的“因果思维”,我们称之为“结论与支撑”,即写作者自己的看法前后一定有证明的内容;同类与不同类的“比较思维”;属于“系统思维”的角度思维、层次思维;相近、相似性“联想思维”;从结果溯流求源的“逆向思维”──我们称它为“假定思维”(归谬法属其表现);确立目标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的“发散思维”;更有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思维”(例证法属其表现),与之反向的“演绎思维”……把这些思维方式与实际的表述相结合,还有众多“变式”,它们不仅促进对问题的探究、使思想变得清晰,而且还对谋篇、布局、构段、排句序等有直接的指导、监控作用,这远非有限的论证方法所能具备。尽管这些思维方式的分类在某一层面有一定的重合,但我们的目的不是掌握概念本身,只是用它更有效的思考,重合对此影响不大。

其二:训练。我们的思维训练有三个层次:诵读──运用──审视。此处的诵读,重点不在培养语感,旨通过它将认识到的思维方式逐渐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因果思维”和“角度思维”各举一例:1.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结论)︴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理由一)︴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理由二)2.“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句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它对因为挫败而渐失自信的人,能起到振作其精神、坚定其信心的效果。(角度一)︴但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失败都能孕育出成功;(角度二)︴更何况,如果把这一名言当作开脱责任、拒绝反思的挡箭牌,那就是对名言的亵渎了。(角度三)。诵读时通过“结论”“理由”“角度”等提示强化学习者的逻辑。至于“运用”,即设法在拟定提纲与撰写草稿之时训练思维,利用它打开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比如,对于一种现象(“有些网络愤怒显得有点蹊跷”)要求运用“层次思维”来举例;确定一个看法(“是衡量标准的不同而不是客观美丑的标准导致人们形成错觉”)要求从“比较思维”的方式出发来加以论证;探究一种原因(“国人冷漠的因素”)要求从相近与相似性“联想思维”来考虑……对思维方式运用与否的结果进行比较,效果迥异。“审视”是指在“自评与互改”过程中,要求学生按不同的思维方式评价作文中的优缺点并对问题加以修正,通过逻辑关系把握文章内容、段落结构及语句间的联系,以此进一步巩固思维运用的方法。运用思维方法能帮助写作者把凌乱的想法条理化,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思想。

写作过程的转变:由“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到“写作的多个环节”

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照写作的过程,写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内部认知过程,没有完整系列的经历,很难完成“思维-内部言语-表达”的转换模式。[⑨]狭义的议论文忽视了这一规律,其写作教学局限于学生撰写、老师批注之简单流程。转变后的议论文写作包括以下环节:写作预备时激发“头脑风暴”(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用以激发思想),拟定写作纲要(撰写对于问题的主要看法,用以整理思想),撰写作文(思想行诸文字,表述修正思想),对文章进行“自评”与“互改”(核对具体要求,审查思想与思维),发布优秀作品(分享思想与思维)等。

就“拟写纲要”来说,我们要求每次作文前先把自己对于问题的主要看法罗列出来。以前文所出作文题为例,大家拟写的看法如:

生1:信息轰炸,逐渐使人们失去深刻与美的眼睛;信息轰炸的同时人们已失去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因此,不能只让信息主导我们的生活。

生2:封锁信息,夜郎自大,清廷出现“挨打”局面;灾情出现,我们不能“不知道”,否则谁来援助济川;信息公开透明,民众心里踏实,社会安定。

生3:泛滥的信息绑架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忽视了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身边需要关注的问题却往往因此擦肩而过;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人们渐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自己的看法;信息依赖,可能还会让人心麻木,审美、审丑均出现“疲劳”。

不难看出,“写纲要”是写作者对思想的一次全面整理,是对模糊认识的厘清。至于这些看法是否客观公正,撰写文稿时又将有一次很好的检视。

“自评与互改”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指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该次作文的情况之后,归结、讲授其主要特点,再要求学生据此参与修改作文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要求写作者“反躬自省”。批阅作文是一次难得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把它悉数“奉献”给了教师。而在“自评与互改”中,写作者不仅会进一步思考,得到思维训练,而且在给予作文评价和阐述评价理由时,再次运用逻辑,增强劝服能力。常采取的“自评与互改”形式如下:

1.选取有鲜明特点的作文,要求给予打分并给出打分的理由,集体讨论。

2.班级间交换作文,“背靠背”进行打分与评析,再与老师评分对照,出入大者进行师生讨论。

3.互改之后,针对评定,原作者或写出“申诉”,或重写文章。写作不是想好了再表达,写作本身就意味着思考。“当学生写作时,实际上进入一个批判、分析和反思的往复循环过程中。” [⑩]自评与互改正是这“往复循环”中关键的一“环”。

以上是我们在近几年来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行之于文以求方家指点。

[①]如龙伯纯的《文字发凡》(1905),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类;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1)认为“文章底种类,可以分作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五种”。

[②]余绍秋.论逻辑阐明和阐明文及其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折社版) 1986.4 (129一133页)

[③]王荣生,宋冬生.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22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④]邓辉麟.证明文与阐明文:议论文新的分类及其意义[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2.

[⑤]邓辉麟.同上

[⑥]拿经典议论文篇目《拿来主义》来说,它也只是从“拿来”的社会背景、性质、目的、基本原则与做法、价值意义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作者关于“拿来主义”的一系列见解。转见:翟鹏举.议论文理论的重大突破[J].语文.1988.4.

[⑦] [美]威廉·W·韦斯特著.提高写作技能[M].章熊、章学淳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2.2

[⑧]许建中.论析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EB/OL].http://www. studa.net/xueke/101215/09453719.html.2010-12-15

[⑨]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42 页.2001.

[⑩]转见于王荣生,宋冬生.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7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相关文章

  • 超越"三要素":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转变
  • 超越"三要素":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转变[转载] 文体内涵的转变:由"议论文"到"论辩文" "议论文"作为一种文体提出,在20世纪初期──当时我国写作理论借鉴西方, ...查看


  • 英语教学中提问三要素论文
  • 浅析英语教学中提问三要素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师生之间分享信息的重要中介.本文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提问"做出了如下概述.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时机:难度: ...查看


  •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
  •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 写作议论文,要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也就是 说要做到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有分析.但是,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故事性较强的 文章 ,喜欢记叙.描写之类的记叙文,对议论文不大感兴趣,对写作议论文甚 至视若 ...查看


  • 新课标论文 1
  • 新课标下的思索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才发现刚刚进入的21世纪,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创新,最难的也是观念的转变.这种改变不仅给地理老 ...查看


  •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 导语 推行教育改革,落实教学方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出色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仅供参考!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1 <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探索 >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中学校工作的重 ...查看


  •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 课题:劝学 <荀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 ...查看


  •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
  • 篇一: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王智斌 2013.7 如何提高我校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 高中学生比起初中 学生生活阅历进一步成熟,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有了更多素材,写好议论文应该不是难事. 尤其必修三四册后 ...查看


  • 给你一把金钥匙
  • 给你一把金钥匙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 高兴琳 摘要:给学生一把"会学"的金钥匙,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基于此,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 ...查看


  • 走进教育教学的真实世界
  • 走进教育教学的真实世界 ------小课题研究漫谈 柿子园乡中心小学 孙凤平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奠基者.在这里,总理将教师看作是国家发展基石的奠基者,给了广大教师以无比崇高的地位.我们没有理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