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钱学森之问”
——中美教育比较观 摘要:本文主要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出发,江中国与美国教育进行简要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差异,进而显明差距。希望能够为扬人之长,补己之短提供些许参考。借此改善教育的风貌,提高学生的学术与道德修养,培养更多可塑可用的杰出人才。同时,也以此文激励我自己与诸君,把握四年大学时光,谨慎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尽己之力,争取学有所成!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中美教育的差异,坚定信念,做正确的事
引言: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关切地问温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的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激烈的讨论在全国展开,不少人为中国教育出谋划策,可谓苦心孤诣。不过遗憾的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个问题如掷入湖中的石头,几阵涟漪过后,水面重又恢复平静,不留一点痕迹——但是问题却依然摆在国人眼前。对这个事关国家大计的艰深课题,没人又这样的智慧单独解决,它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我们大学生当然也应该严肃地来思考这个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钱老是第二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美学生,十多年的留学生涯,使他对美国先进的教育深有了解;同时他也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几十年的风雨坎坷。面对中美教育迥异的结果,作为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深有忧虑,发出这样的惊世之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事实是,钱老的担忧很有必要。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仅2012年就达到惊人的699万人。我们在欢呼高校扩招带来高等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大学生的质量,无论是学术素质还是道德素质都呈现下滑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热议的话题,一毕业就失业成为困扰许多大学生的窘境,而所学与所从事的职业不对口更成为普遍现象。不少人选择考验,读硕读博,为自己镀金,期望争取一些所谓的优势。但实际,不过是争取一张漂亮的文凭,很多人照样没有实际本领;从深层次来说,进修只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与学术无关。他们不过就是在学校多逗留几年,享受些安逸的日子,免得进入社会承受压力。针对这些堪忧的现象,从小处讲,自然是大学人因为个人竞争力低难以在未来社会中只有发展,只能随波逐流;从大处讲,就是国家的长远发展因为杰出人才的缺乏而啊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制约。
很显然,钱老的疑问有一个前提,就是他承认美国的教育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这当然不言而喻,他本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中国在各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大部分也是美国培养的。那么美国的教育为何门口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呢?这就涉及到对美国教育的认识问题了。1979年6月,中国曾派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考察结论部分写道: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用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在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这样一名学生,甚至连这样
的苗头现在都还看不到。可见,国人对美国教育是存在误解的,至少认识得不客观;所以了解美国教育的真是状况才能激起我们更多理性的思考。
就教育内容而言,由于知识本身无国界,所以中美教授的(理论)知识整体上并无差别,不过在教学安排或者说教育理念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简单概括就是:美国先易后难,要求一贯宽松;中国起点高,然后渐难,要求不断严格最后归于放任。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教育是出了名的轻松,中国孩子获取的知识量远多于美国孩子,甚至有中国小学生了解的内容比美国高中生还要多的“荒谬”情况。人们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成功。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的。如果中国比美国成功,按理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还是失败得一塌糊涂,中国的学生总体上还是比不上美国呢?可见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视觉上的成功,是肤浅无力的;而美国是本质上的成功,是深入人心的。
作为中国大学生,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是试图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各种只是,求量不求质,并通过海量的习题来巩固这些理论知识。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总是忙得焦头烂额,不得空闲,根本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只能身不由己的去挤独木桥。而美国孩子在同时期接受的知识很少很少,他们更多的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体会学习,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感悟所学,由此知识化入血液中,酝酿出高深的智慧。这大概是中国人深具功利的聪明,而美国人则有放长线钓大鱼的魄力的原因抑或是表现吧!
而到了大学时代,情况却出现了急剧的大逆转。
大学时期,学生都已经成年。美国学生由于前期已经充分的体验了生活,娱乐什么的已不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美国大学宽进严出的管理,现在他们更多的是思考人生和未来,乐意将更多的经济投入学习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我曾看到一张图片,标题为“凌晨四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只见宽大的图书馆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学习们正在埋头通宵达旦地学习。关于哈佛学生学习刻苦的相关文章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他们作为公认的“天之骄子”尚且如此勤奋,美国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风貌可见一斑。而遗憾的是,此时中国的大学生由于前期学习过度,尤其是罹受高考无情的摧残,他们不免厌倦,畏惧学习,高考的结束意味着自由的开始几乎成为共识。更糟糕的是,中国大学采取严进宽出的管理,大学环境异常宽松,对学生的要求很低,约束力极小,很多人就不由自主地堕落起来:成天睡懒觉,沉迷于游戏,逃课旷课是家常便饭,并且自得其乐,全然不晓其严重性(这方面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总离不开制度的缺失和不合理,姑且不表)。这样的高等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智力的高峰期,也是学习最有效率进步最快的时期。很显然,美国的教育遵循了这一客观规律,“因材施教”而为取得巨大成功做好制度准备。中国的教育呢?在本应该给孩子自由和欢乐的童年时代,加以严格的控制管理,压抑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在本该约束管制的大学时期,却对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学习素养不闻不问,一任浮躁的风气蔓延大学校园,侵蚀莘莘学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教育事业,不,是教育产业,谋事不全而且逆天理而行,这样还能培养出钱老所渴望的杰出人才吗?我们的教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相关的变革势在必行。尽管有人一再强调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但是进程似乎太慢,广大祖国的花朵等不起,耽误不得;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更是不能因此停滞。当然,此系敏感问题,本人年方二
十,也不敢过多地妄加评论,只能默默地期待着。
当然中美教育的差异远不止于此,其复杂性也非我之力所能及。下表仅为读者提供一点点细微的参考:
中美教育差异的对比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中国的教育比之于美国,实实在在存在着 种种不合理性,这些必须收到重视。教育是人的活动,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人本身,忽视人性化,而被功利所污染。我们要的是真正的教育事业,而不是产业。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呢?显然,教育改革必须首当其冲。我们一向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美国的教育或许就是不错的范例。这是深刻的政治问题,前人之述备矣,我也就不再狗尾续貂。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独善其身,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有所作为,在浮躁的学习氛围中坚定求学信念,方不负心供我们上学的父母——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令自己满意的人才。
我们常常会这样想:要是当初怎么样怎么样就好了。然而当初已成过去,
我们永远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总是有各种遗憾和悔恨。可见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明明知道却没有去做,于是我们总是归于平庸。大学四年说长好像也很长:有四年呢!然而实际上短,短到一晃即过让人猝不及防:这不八分之一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吗?哈佛大学图书馆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训言: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所以不要再为过去的不堪而嗟叹,更不能对未来失去憧憬——“现在”就是最早的时候,搜罗出心中认定的应该做的正确的事赶快去付诸实践吧!大学四年,不能平平淡淡的过去。
※注:上文相关参考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在此不再罗列。
也谈“钱学森之问”
——中美教育比较观 摘要:本文主要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出发,江中国与美国教育进行简要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差异,进而显明差距。希望能够为扬人之长,补己之短提供些许参考。借此改善教育的风貌,提高学生的学术与道德修养,培养更多可塑可用的杰出人才。同时,也以此文激励我自己与诸君,把握四年大学时光,谨慎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尽己之力,争取学有所成!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中美教育的差异,坚定信念,做正确的事
引言: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关切地问温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的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激烈的讨论在全国展开,不少人为中国教育出谋划策,可谓苦心孤诣。不过遗憾的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个问题如掷入湖中的石头,几阵涟漪过后,水面重又恢复平静,不留一点痕迹——但是问题却依然摆在国人眼前。对这个事关国家大计的艰深课题,没人又这样的智慧单独解决,它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我们大学生当然也应该严肃地来思考这个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钱老是第二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美学生,十多年的留学生涯,使他对美国先进的教育深有了解;同时他也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几十年的风雨坎坷。面对中美教育迥异的结果,作为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深有忧虑,发出这样的惊世之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事实是,钱老的担忧很有必要。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仅2012年就达到惊人的699万人。我们在欢呼高校扩招带来高等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大学生的质量,无论是学术素质还是道德素质都呈现下滑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热议的话题,一毕业就失业成为困扰许多大学生的窘境,而所学与所从事的职业不对口更成为普遍现象。不少人选择考验,读硕读博,为自己镀金,期望争取一些所谓的优势。但实际,不过是争取一张漂亮的文凭,很多人照样没有实际本领;从深层次来说,进修只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与学术无关。他们不过就是在学校多逗留几年,享受些安逸的日子,免得进入社会承受压力。针对这些堪忧的现象,从小处讲,自然是大学人因为个人竞争力低难以在未来社会中只有发展,只能随波逐流;从大处讲,就是国家的长远发展因为杰出人才的缺乏而啊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制约。
很显然,钱老的疑问有一个前提,就是他承认美国的教育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这当然不言而喻,他本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中国在各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大部分也是美国培养的。那么美国的教育为何门口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呢?这就涉及到对美国教育的认识问题了。1979年6月,中国曾派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考察结论部分写道: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用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在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这样一名学生,甚至连这样
的苗头现在都还看不到。可见,国人对美国教育是存在误解的,至少认识得不客观;所以了解美国教育的真是状况才能激起我们更多理性的思考。
就教育内容而言,由于知识本身无国界,所以中美教授的(理论)知识整体上并无差别,不过在教学安排或者说教育理念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简单概括就是:美国先易后难,要求一贯宽松;中国起点高,然后渐难,要求不断严格最后归于放任。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教育是出了名的轻松,中国孩子获取的知识量远多于美国孩子,甚至有中国小学生了解的内容比美国高中生还要多的“荒谬”情况。人们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成功。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的。如果中国比美国成功,按理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还是失败得一塌糊涂,中国的学生总体上还是比不上美国呢?可见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视觉上的成功,是肤浅无力的;而美国是本质上的成功,是深入人心的。
作为中国大学生,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是试图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各种只是,求量不求质,并通过海量的习题来巩固这些理论知识。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总是忙得焦头烂额,不得空闲,根本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只能身不由己的去挤独木桥。而美国孩子在同时期接受的知识很少很少,他们更多的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体会学习,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感悟所学,由此知识化入血液中,酝酿出高深的智慧。这大概是中国人深具功利的聪明,而美国人则有放长线钓大鱼的魄力的原因抑或是表现吧!
而到了大学时代,情况却出现了急剧的大逆转。
大学时期,学生都已经成年。美国学生由于前期已经充分的体验了生活,娱乐什么的已不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美国大学宽进严出的管理,现在他们更多的是思考人生和未来,乐意将更多的经济投入学习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我曾看到一张图片,标题为“凌晨四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只见宽大的图书馆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学习们正在埋头通宵达旦地学习。关于哈佛学生学习刻苦的相关文章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他们作为公认的“天之骄子”尚且如此勤奋,美国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风貌可见一斑。而遗憾的是,此时中国的大学生由于前期学习过度,尤其是罹受高考无情的摧残,他们不免厌倦,畏惧学习,高考的结束意味着自由的开始几乎成为共识。更糟糕的是,中国大学采取严进宽出的管理,大学环境异常宽松,对学生的要求很低,约束力极小,很多人就不由自主地堕落起来:成天睡懒觉,沉迷于游戏,逃课旷课是家常便饭,并且自得其乐,全然不晓其严重性(这方面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总离不开制度的缺失和不合理,姑且不表)。这样的高等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智力的高峰期,也是学习最有效率进步最快的时期。很显然,美国的教育遵循了这一客观规律,“因材施教”而为取得巨大成功做好制度准备。中国的教育呢?在本应该给孩子自由和欢乐的童年时代,加以严格的控制管理,压抑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在本该约束管制的大学时期,却对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学习素养不闻不问,一任浮躁的风气蔓延大学校园,侵蚀莘莘学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教育事业,不,是教育产业,谋事不全而且逆天理而行,这样还能培养出钱老所渴望的杰出人才吗?我们的教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相关的变革势在必行。尽管有人一再强调这方面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但是进程似乎太慢,广大祖国的花朵等不起,耽误不得;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更是不能因此停滞。当然,此系敏感问题,本人年方二
十,也不敢过多地妄加评论,只能默默地期待着。
当然中美教育的差异远不止于此,其复杂性也非我之力所能及。下表仅为读者提供一点点细微的参考:
中美教育差异的对比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中国的教育比之于美国,实实在在存在着 种种不合理性,这些必须收到重视。教育是人的活动,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人本身,忽视人性化,而被功利所污染。我们要的是真正的教育事业,而不是产业。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呢?显然,教育改革必须首当其冲。我们一向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美国的教育或许就是不错的范例。这是深刻的政治问题,前人之述备矣,我也就不再狗尾续貂。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独善其身,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有所作为,在浮躁的学习氛围中坚定求学信念,方不负心供我们上学的父母——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令自己满意的人才。
我们常常会这样想:要是当初怎么样怎么样就好了。然而当初已成过去,
我们永远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总是有各种遗憾和悔恨。可见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明明知道却没有去做,于是我们总是归于平庸。大学四年说长好像也很长:有四年呢!然而实际上短,短到一晃即过让人猝不及防:这不八分之一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吗?哈佛大学图书馆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训言: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所以不要再为过去的不堪而嗟叹,更不能对未来失去憧憬——“现在”就是最早的时候,搜罗出心中认定的应该做的正确的事赶快去付诸实践吧!大学四年,不能平平淡淡的过去。
※注:上文相关参考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在此不再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