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1~

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文导学 [课文说明]

1928年夏天,苏联举行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茨威格应邀参加了这一庆典,并瞻仰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令他最难忘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它是那样的平凡和简陋,简陋得使人震惊。以托尔斯泰的资财和地位、荣誉和贡献,比任何人都更有权来炫耀它的高贵、华美,然而他却彻底挣脱了世俗的羁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平凡。托尔斯泰墓葬的自我选择和设计,蕴含了他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以及他对平民化的理想的追求。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不为声名所累,这蕴含于墓地上的声音,始终回荡在茨威格的耳畔。托尔斯泰质朴无华的墓地折射出他人生的魅力,“成为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墓地”。

本文用抒情笔调,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极其朴素幽静、简陋的环境,“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有的只有逼人的朴素。墓的朴素平凡和墓中人的伟大崇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冲撞,在作者内心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作者的笔端自然地流露出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普通蕴含着伟大,平凡衬托着高尚。人格的魅力才能震撼人心。

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借助于对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幽静的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远记住。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是文章的主要特点

[思路图示]

[课文研读]

1.【三个比较句】

《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善用比较句,让读者在比较中发现、理解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篇首,即以一个比较句入题:“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个比较句中,用来作比的事物是托尔斯泰墓和作者在俄国所见的其他景物;所比的内容是它们之间谁“更宏伟、更感人”。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是全句的主语,“再没有”以下是全句的谓语。谓语部分包涵着一个省略了兼语的兼语结构:“没有什么

比„„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兼语“什么”跟在动词“没有”之后(文中将此省略)。这个“什么”是表任指的指代词,它有一个先行词,即前边作主语的(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有了这个先行词,兼语“什么”的省略就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第二个比较句在文章第二节。一开始,作者对这座坟墓进行了简约的描写渲染。“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强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由此作铺垫,引出下文的比较句:“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是一个类比句。作比的双方:“伟人”——“流浪汉”、“士兵”。相似点:“不留名姓”。这一正面对比,进一步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浓重。

第三个比较句在结尾,与篇首的比较句相呼应。“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这是一个比较句作句子成分的长单句。“人们”是句中的主语,“重新感到”以下都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比较句“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更打动人心的了”作动词“感到”的宾语。由此看来,这里的比较句和篇首的比较句并不是在同一个语法层次上出现的。此外,这个句子之后还附随着一个补释性的句子,使前边的比较句意思更完整明朗,它说明跟托尔斯泰无名墓冢作比的事物是“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这同是世界性顶级名人墓葬之间的迥然不同的两相比较,就很自然地更好地突出了托尔斯泰“无名墓冢”的朴素美。这是“纪念碑式的朴素”,正是这种朴素,使托尔斯泰墓成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摘自朱再铭《〈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三个比较句》)

2.【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感的“情物”】

应当说明,这里所说的“物”是广义的,人物、事物、景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在其中。任何一篇散文,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上面所说的某个或某些“物”。作者在文中提到托尔斯泰墓地的杨树,以渲染墓地的朴素和宁静;提到墓地的风儿、阳光、冬日的白雪,来反衬墓地那少有人为装饰、与自然极为协调而合为一体的特色;提到瞻仰者的心情,以直接表明那时那地所产生的心灵的震颤;提到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来更鲜明地突出托尔斯泰那普通的坟墓能强烈地震撼人们内心深藏的感情„„这些“物”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无一不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内心“敬仰”之情。

3.【作者表达感情的艺术性】

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时候,运用了烘托映衬的手法。文中称颂托尔斯泰是“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而他的坟墓,按照他的意愿,“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土堆也只是“小小”的。“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是不关闭的”,“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总而言之,这座坟墓的基本特点是“朴

素”。正是朴素,它显得最美。墓上开满鲜花,加上绿树、阳光、白雪,赋予这座坟墓以一种自然美、朴素美。这种朴素美与这位伟人人格的崇高美相结合,使作者满怀激情地称颂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正是朴素,显示了伟人的本色,托尔斯泰生前彻底摆脱了一切名利,这是绝无仅有的。正是朴素显示了人格的圣洁,令人敬畏,“剧烈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使得朝拜者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采摘坟上鲜花。

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如“长方形土堆”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尊严圣地与它的孤寂冷清的对比,将被后代永远敬仰朝拜之地与它的无人守护的对比,这样以一种鲜明的反差来赞美托尔斯泰的坟墓。参观伟人墓地的人通常是摩肩接踵、人声嘈杂的,而托尔斯泰的墓地则“全无人语声”。

文艺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在阅读散文时应当注意捕捉那种饱蘸着作者感情、体现着文章主旨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语言,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例如本文,“敬仰之情”是直接明示的。“这个比谁都感受到为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是委婉含蓄的,但是它造成的强烈的感情震撼,却是无与伦比的。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饱含浓烈情感的语言,其用词用语未必华美,往往相当朴素,有的表面看去似乎有贬义,实际上却蕴蓄着饱满的赞颂之情。

□疑难指津

1.第2段中有3次写到托尔斯泰墓,这是否与第1段的介绍重复?为什么?

【提示】第1段中的“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是全文的中心意象。第2段中3次提到这个坟墓,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中心意象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第1次写坟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并且作了一个类比,说托尔斯泰“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流、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强调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浓重。

第2次写坟墓,使人“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这是从人们早已熟知托尔斯泰的英名的“心理定势”上凸现它的美,从而使托尔斯泰的伟大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形成巨大的反差,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惟其真朴素,才见其伟大。

第3次将托尔斯泰的坟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作比,从反面来衬托,说明“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更能震撼人心。这一对比,既使读者得到深刻的印象,又从坟墓的不同风格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同时也显示出

了作者本人的美学追求。

2.“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句中新“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指什么?

【提示】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幸福所在”、“幸福的奇妙的许诺”“当即表示”等语句,联系“完全按照„„他的墓成了„„”,联系他一生的追求,可以这样认为:墓是按托尔斯泰的遗愿建成的,正是他追求的幸福观的体现。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中度过的,他用他如椽巨笔为人类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抛弃功名利禄,蔑视金钱地位,他始终不懈地去追求平民化的理想,崇尚回归大众,回归自然。这就是他的幸福观。这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应和他的追求相联系,即希望自己死后能在朴素普通的坟墓中,获得灵魂的安宁和幸福,以摆脱生前饱受的精神痛苦和名声所累。

3.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为什么如此动人?为什么值得茨威格如此赞美呢?

【提示】首先,我们从中看到了托尔斯泰那颗敏感善良的心灵,他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不公,感受到下层人民的苦难,感受到自己享有的财富和奢华是一种罪孽,所以才如此坚决地摒弃身前身后的尊荣。朴素体现了他对苦难的俄罗斯大地的爱,体现了他的正义和良心。其次,我们从中看到了托尔斯泰对人民的崇拜。他为什么如此崇拜人民呢?因为他看到了人民的朴实、谦卑,看到了永远在劳动、永远在苦难中坚守爱心和信念的人民拥有真正的人生。朴素显示了托尔斯泰对人民的热爱和信仰。第三,托尔斯泰终生都在反对“与众不同”。他在他那些杰出的作品中深刻地揭示出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追求成为人类许多罪恶的根源。因而,他对朴素的追求,反映了他对平等——人与人在本质意义上的平等的坚定信念。茨威格正是看到了托尔斯泰墓的伟大的朴素中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性、人民性和民主精神,他才会那样全身心去赞美。

□备课资料

1.【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曾是读者最多、最为人喜爱的德语作家,他的名声远远超过奥地利的国境和德语国家的范围。他的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销行量数百万册。主要的中篇小说几乎全都搬上银幕,他写的历史传记小说也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深受他们的影响。16岁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受到好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他以文学为武器,积极发表反战文章,争取交战国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成为一个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由瑞士返回维也纳,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

作。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作品陆续完成、出版。1928年他应邀访问苏联,参加托尔斯泰诞辰百年纪念活动,并与高尔基结识。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的著作被焚烧。1934年流亡英国,后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开英国去美国。1941年到达巴西,目睹“精神故乡欧洲”的毁灭和犹太民族的悲惨命运,他感到深刻的幻灭,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服毒自杀,临终前曾写下了一封凄恻动人的绝命书,信中写道:“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这个对普天下不幸的人满怀同情,对人类充满热爱的作家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几天以后,巴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并把他的住宅改为博物馆。

茨威格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他的主要传记作品有《三大师》(1920,评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三大杰出作家)、《罗曼·曼兰》(1921)、《同精灵的搏斗》(1925,记述三个患精神病的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诗人》(1928,为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画像)、《一个政治家的肖像》(1928)、《精神疗法》(1931)、《埃拉斯谬斯的胜利和悲剧》(1933)、《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中心的西欧文化的尊崇。茨威格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传记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作品并不以资料翔实见长,而以刻画人物性格、心态和描写时代氛围取胜。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象棋的故事》等。他的中短篇小说语言流畅,典雅,构思巧妙,情节动人,大多以情欲、激情为题材,叙述孤独的人的奇遇遭遇。他的小说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在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他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描写了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也译成《集躁的心》、《爱与同情》),讲述了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此外,茨威格还有戏剧作品,如《耶雷米亚》(诗剧)、《伏勒波尼》(悲剧)、《沉默的女人》(歌剧)等。

(摘自郑敏锋、王针桂《走进中学语文的百名文学家》)

2.【《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译者之一舒昌善这样评论茨威格】

茨威格是心理描写的大师,是刻画细节的巨匠。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融哲理于抒情。因此,任何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便会变得栩栩如生。

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作家中,列夫·托尔斯泰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探索家,同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革新家,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作家独特的风貌。他历时三十余年,创作了《战争和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一系列“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性的历史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反映生活面很广阔的社会小说,《复活》是其最后一

部杰作,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作者宗法制农民观点和情绪的集中表现。托尔斯泰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就,并把欧洲小说艺术的发展推向到令人仰慕的新高峰。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现代派作家和评论家伍尔芙称誉托尔斯泰是“所有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4.【托尔斯泰的《忏悔录》节选】

当时我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在写作中我的所作所为与生活中完全一样。为了猎取名利(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必须把美隐蔽起来,而去表现丑。„„这就样又过了15年,,当我想到我的作品给我带来的那种荣誉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好吧,你的声誉比果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么样?”

我们越聪明,就越不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把我们的痛苦和死亡看作某种刻毒的嘲弄;与此相反,而平民们活着,受苦,平平静静地、常常是高高兴兴地走向死亡。在我的圈子里,安详地死亡,没有恐怖和绝望的死亡是很少有的例外;与此相反,在平民中间不安详的、不驯服和不愉快的死亡是非常少有的例外,而缺乏我和所罗门视为生活中惟一的幸福,同时却感受到最大幸福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我扩展了观察面。研究了过去和现在的大众的生活。我看到,理解生的意义、善于生善于死的人不是两个、三个、也不是十来个,而是几百、几千、几百万个。所有这些脾性、智力、教育水平和地位各不同的人,与我的无知完全相反,都一样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安详地劳动,忍受贫困和痛苦,活着或死去,并在其中看到善,而不是虚空。

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我这样生活了两年,我身上发生了激变。这激变早就在我身上酝酿着,它的萌芽一直存在。情况是这样发生的:我的圈子——富人和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不但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任何意义。我的一切行为、议论、科学、艺术在我看来都是胡闹。我明白了,从这方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行的。创造生命的劳动人民的行动在我看来是惟一真正的事业。我明白了,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我就接受了它。

5.【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前写给妻子的信】

“长久以来,亲爱的索菲娅,我为了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痛苦。我不能迫使你改变你的生活与习惯。迄今为止,我也不能离开你,因为我想我离开之后,我将失掉我能给予你的还很年轻的孩子们的小小的影响,而我将使你们大家非常难过。但我不能继续如过去的十六年般的生活,有时是对你们抗争使你们不快,有时我自己陷于我所习惯的周围的诱惑与影响中间不能振作。我此刻决心要实行我已想了好久的计划:走„„如印度人一般,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到森林中去隐居,如一切信教的老人一般,愿将他的残年奉献给上帝,而非奉献给玩笑,说幽默话,胡闹,打网球,我亦是,在这七十岁左右的时节,我在全个心魂的力量上愿静穆,孤独,即非完满的一致,至少亦不要有在我一生与良心之间争斗的不一致。如果我公开地走,一定会引起你们的

祈求,辩论,我将退还,或者就在我应当实行我的决心的时候就没有实行。因此我请你们宽恕我,如果我的行动使你们难过。尤其是你,索菲娅,让我走罢,不要寻找我,不要恨我,不要责备我。我离开你这个事实并不证明我对你有何不满„„我知道你不能,你不能如我一样地思想与观察,故你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不能为了你所不承认的对象作何牺牲。因此,我一点也不埋怨你;相反,我满怀着爱与感激来回忆我们三十五年的冗长的共同生活,尤其是这时期的前半期,你用你天赋的母性中的勇敢和忠诚,来负起你所承认的你的使命。你对于我,对于世界,你所能给予的已经给予了。你富有母爱,尽了极大的牺牲„„但在我们的生活的后半部,在这最近的十五年间,我们是分道扬镳了。我不能相信这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我改变了,可这既非为了享乐,亦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不得不如此之故。我不能责备你丝毫没有跟从我,我感谢你,且我将永远怀着真挚的爱想起你对我的赐予。——别了,我亲爱的索菲娅。我爱你。

6.【“逃向苍天”的托尔斯泰】

1910年10月27日夜(实际是28日凌晨),已经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毅然决然地悄悄离家出走了。为什么?直接的起因是与妻子的冲突。1862年,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娶了医生的女儿17 岁的索菲娅为妻。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索菲娅美丽、聪慧、能干,不仅是理财的好手,对丈夫的写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自己不配享受这样的幸福。但是,当他的思想不断进步,对人生的理解不断发展的时候,索菲娅却逐渐变成了真正的伯爵夫人。

冲突一旦由政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差异而引发就是致命的了。一次旅行归来,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一路上尽是“骇人的贫困。我拼命忍住眼泪”。他在日记中还多处写道:一边是讲法语、打网球的上流社会,一边是饥肠辘辘、衣不遮体、累死累活的奴隶,“我受不了这一切”。“我过去享受过的所有奢侈、所有愉快,今天都成了一种对我的折磨。”托尔斯泰为自己的贵族生活感到羞耻。他解放自己的农奴,把土地送经农民耕种。他像一个农民一样地生活,自己做鞋,自己劳动。而伯爵夫人不仅雇佣卫队保护着庄园里的一草一木,而且还鼓动儿女们和自己一起反对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和崇拜者,他关注并越来越理解革命者的行为,虽然他坚持反对暴力。但是他的生活态度和政治观念,他对专制暴君沙皇的批判,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都成了伯爵夫人和客人们讽刺、挖苦、嘲笑和轻蔑的对象。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全部作品的版税,“把人民给我的还给人民”,更是遭到夫人和儿女们的强烈反对。他在自己的家中成了一个陌生人,一个怪物。

他很早就想离家出走,但是,他又怕造成对夫人和儿女的伤害,这违背他的原则。他从宗教观念出发,把婚约看作是神圣的,惟有神才可解除,这当然也影响了他的选择。他的痛苦中忍受着煎熬,“我在这座疯人院里难过极了”,他在日记中写道。然而他一直忍受了25年。

他终于出走了,他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而且,他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他不再犹豫,他要从让他感到“耻辱”的生活中逃出来。一辆破旧的马车载着他在黎明前的黑夜中远远驶去,前面

是茫茫苍天。

然而风烛残年的老人经不起严寒中这样的折腾,三天之后,他就因肺炎而病倒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小车站上。他很快地向生命最后的归宿走去,11月7日终于停止了呼吸。

虽然儿女们在他临终的榻前与他和解了,但是,伯爵夫人只能流着眼泪站在窗外张望,始终没能走到他的病榻之前。

他终于逃出了贵族庄园,逃向苍天。

他终于成了他自己,静静地躺进了那座长长的土堆。

(摘自吴昊《〈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初探》)

7.【《托尔斯泰夫人日记》选摘】

在托尔斯泰逝世之后,托尔斯泰夫人向一位采访她的新闻记者讲述说:“列夫·托尔斯泰开始对一切都伤心起来。譬如雅斯纳雅一个寡妇来找他,他会激动地说:‘我的天哪,她这一冬该怎么过呀,——我给她的三个卢布能顶什么用呵!’又如他常独自去走访村民,回来就这么讲:‘我到村子里去了一趟,我发现他们从早晨就吃干巴巴的土豆,一点儿面包也没有„„’。遭受火灾的人们来了,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噙着眼泪说:‘我的这点援助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一个人一个卢布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想一想,他们将怎么生活呵„„要知道火灾什么也没有给他们剩下。’你瞧,又来一批新的乞求者,列夫·托尔斯泰拿手头有的东西分给他们,他激动万分地说:‘生活多么艰难呵,周围有多少痛苦,多少不幸呵!’”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一个想法一直折磨着他,那就是不可再在“周围是一片赤贫”的情况下,过“可耻的奢侈生活”了。他意识到,只要他不分担受苦受难的人民的厄运,只要他不同自己的特权环境决裂,他就得对沙皇政府的一切暴行,一切罪恶承担罪责。

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文导学 [课文说明]

1928年夏天,苏联举行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茨威格应邀参加了这一庆典,并瞻仰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令他最难忘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它是那样的平凡和简陋,简陋得使人震惊。以托尔斯泰的资财和地位、荣誉和贡献,比任何人都更有权来炫耀它的高贵、华美,然而他却彻底挣脱了世俗的羁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平凡。托尔斯泰墓葬的自我选择和设计,蕴含了他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以及他对平民化的理想的追求。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不为声名所累,这蕴含于墓地上的声音,始终回荡在茨威格的耳畔。托尔斯泰质朴无华的墓地折射出他人生的魅力,“成为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墓地”。

本文用抒情笔调,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极其朴素幽静、简陋的环境,“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有的只有逼人的朴素。墓的朴素平凡和墓中人的伟大崇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冲撞,在作者内心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作者的笔端自然地流露出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普通蕴含着伟大,平凡衬托着高尚。人格的魅力才能震撼人心。

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借助于对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幽静的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远记住。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是文章的主要特点

[思路图示]

[课文研读]

1.【三个比较句】

《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善用比较句,让读者在比较中发现、理解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篇首,即以一个比较句入题:“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个比较句中,用来作比的事物是托尔斯泰墓和作者在俄国所见的其他景物;所比的内容是它们之间谁“更宏伟、更感人”。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是全句的主语,“再没有”以下是全句的谓语。谓语部分包涵着一个省略了兼语的兼语结构:“没有什么

比„„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兼语“什么”跟在动词“没有”之后(文中将此省略)。这个“什么”是表任指的指代词,它有一个先行词,即前边作主语的(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有了这个先行词,兼语“什么”的省略就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第二个比较句在文章第二节。一开始,作者对这座坟墓进行了简约的描写渲染。“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强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由此作铺垫,引出下文的比较句:“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是一个类比句。作比的双方:“伟人”——“流浪汉”、“士兵”。相似点:“不留名姓”。这一正面对比,进一步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浓重。

第三个比较句在结尾,与篇首的比较句相呼应。“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这是一个比较句作句子成分的长单句。“人们”是句中的主语,“重新感到”以下都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比较句“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更打动人心的了”作动词“感到”的宾语。由此看来,这里的比较句和篇首的比较句并不是在同一个语法层次上出现的。此外,这个句子之后还附随着一个补释性的句子,使前边的比较句意思更完整明朗,它说明跟托尔斯泰无名墓冢作比的事物是“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这同是世界性顶级名人墓葬之间的迥然不同的两相比较,就很自然地更好地突出了托尔斯泰“无名墓冢”的朴素美。这是“纪念碑式的朴素”,正是这种朴素,使托尔斯泰墓成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摘自朱再铭《〈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三个比较句》)

2.【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感的“情物”】

应当说明,这里所说的“物”是广义的,人物、事物、景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在其中。任何一篇散文,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上面所说的某个或某些“物”。作者在文中提到托尔斯泰墓地的杨树,以渲染墓地的朴素和宁静;提到墓地的风儿、阳光、冬日的白雪,来反衬墓地那少有人为装饰、与自然极为协调而合为一体的特色;提到瞻仰者的心情,以直接表明那时那地所产生的心灵的震颤;提到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来更鲜明地突出托尔斯泰那普通的坟墓能强烈地震撼人们内心深藏的感情„„这些“物”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无一不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内心“敬仰”之情。

3.【作者表达感情的艺术性】

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时候,运用了烘托映衬的手法。文中称颂托尔斯泰是“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而他的坟墓,按照他的意愿,“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土堆也只是“小小”的。“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是不关闭的”,“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总而言之,这座坟墓的基本特点是“朴

素”。正是朴素,它显得最美。墓上开满鲜花,加上绿树、阳光、白雪,赋予这座坟墓以一种自然美、朴素美。这种朴素美与这位伟人人格的崇高美相结合,使作者满怀激情地称颂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正是朴素,显示了伟人的本色,托尔斯泰生前彻底摆脱了一切名利,这是绝无仅有的。正是朴素显示了人格的圣洁,令人敬畏,“剧烈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使得朝拜者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采摘坟上鲜花。

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如“长方形土堆”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尊严圣地与它的孤寂冷清的对比,将被后代永远敬仰朝拜之地与它的无人守护的对比,这样以一种鲜明的反差来赞美托尔斯泰的坟墓。参观伟人墓地的人通常是摩肩接踵、人声嘈杂的,而托尔斯泰的墓地则“全无人语声”。

文艺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在阅读散文时应当注意捕捉那种饱蘸着作者感情、体现着文章主旨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语言,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例如本文,“敬仰之情”是直接明示的。“这个比谁都感受到为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这是委婉含蓄的,但是它造成的强烈的感情震撼,却是无与伦比的。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饱含浓烈情感的语言,其用词用语未必华美,往往相当朴素,有的表面看去似乎有贬义,实际上却蕴蓄着饱满的赞颂之情。

□疑难指津

1.第2段中有3次写到托尔斯泰墓,这是否与第1段的介绍重复?为什么?

【提示】第1段中的“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是全文的中心意象。第2段中3次提到这个坟墓,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中心意象层层拓展,步步加深。

第1次写坟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并且作了一个类比,说托尔斯泰“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流、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强调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浓重。

第2次写坟墓,使人“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这是从人们早已熟知托尔斯泰的英名的“心理定势”上凸现它的美,从而使托尔斯泰的伟大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形成巨大的反差,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惟其真朴素,才见其伟大。

第3次将托尔斯泰的坟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作比,从反面来衬托,说明“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更能震撼人心。这一对比,既使读者得到深刻的印象,又从坟墓的不同风格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同时也显示出

了作者本人的美学追求。

2.“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句中新“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指什么?

【提示】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幸福所在”、“幸福的奇妙的许诺”“当即表示”等语句,联系“完全按照„„他的墓成了„„”,联系他一生的追求,可以这样认为:墓是按托尔斯泰的遗愿建成的,正是他追求的幸福观的体现。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中度过的,他用他如椽巨笔为人类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抛弃功名利禄,蔑视金钱地位,他始终不懈地去追求平民化的理想,崇尚回归大众,回归自然。这就是他的幸福观。这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应和他的追求相联系,即希望自己死后能在朴素普通的坟墓中,获得灵魂的安宁和幸福,以摆脱生前饱受的精神痛苦和名声所累。

3.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为什么如此动人?为什么值得茨威格如此赞美呢?

【提示】首先,我们从中看到了托尔斯泰那颗敏感善良的心灵,他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不公,感受到下层人民的苦难,感受到自己享有的财富和奢华是一种罪孽,所以才如此坚决地摒弃身前身后的尊荣。朴素体现了他对苦难的俄罗斯大地的爱,体现了他的正义和良心。其次,我们从中看到了托尔斯泰对人民的崇拜。他为什么如此崇拜人民呢?因为他看到了人民的朴实、谦卑,看到了永远在劳动、永远在苦难中坚守爱心和信念的人民拥有真正的人生。朴素显示了托尔斯泰对人民的热爱和信仰。第三,托尔斯泰终生都在反对“与众不同”。他在他那些杰出的作品中深刻地揭示出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追求成为人类许多罪恶的根源。因而,他对朴素的追求,反映了他对平等——人与人在本质意义上的平等的坚定信念。茨威格正是看到了托尔斯泰墓的伟大的朴素中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性、人民性和民主精神,他才会那样全身心去赞美。

□备课资料

1.【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曾是读者最多、最为人喜爱的德语作家,他的名声远远超过奥地利的国境和德语国家的范围。他的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销行量数百万册。主要的中篇小说几乎全都搬上银幕,他写的历史传记小说也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深受他们的影响。16岁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受到好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他以文学为武器,积极发表反战文章,争取交战国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成为一个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由瑞士返回维也纳,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

作。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作品陆续完成、出版。1928年他应邀访问苏联,参加托尔斯泰诞辰百年纪念活动,并与高尔基结识。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的著作被焚烧。1934年流亡英国,后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开英国去美国。1941年到达巴西,目睹“精神故乡欧洲”的毁灭和犹太民族的悲惨命运,他感到深刻的幻灭,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服毒自杀,临终前曾写下了一封凄恻动人的绝命书,信中写道:“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这个对普天下不幸的人满怀同情,对人类充满热爱的作家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几天以后,巴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并把他的住宅改为博物馆。

茨威格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他的主要传记作品有《三大师》(1920,评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三大杰出作家)、《罗曼·曼兰》(1921)、《同精灵的搏斗》(1925,记述三个患精神病的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诗人》(1928,为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画像)、《一个政治家的肖像》(1928)、《精神疗法》(1931)、《埃拉斯谬斯的胜利和悲剧》(1933)、《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中心的西欧文化的尊崇。茨威格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传记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作品并不以资料翔实见长,而以刻画人物性格、心态和描写时代氛围取胜。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象棋的故事》等。他的中短篇小说语言流畅,典雅,构思巧妙,情节动人,大多以情欲、激情为题材,叙述孤独的人的奇遇遭遇。他的小说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在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他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描写了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也译成《集躁的心》、《爱与同情》),讲述了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此外,茨威格还有戏剧作品,如《耶雷米亚》(诗剧)、《伏勒波尼》(悲剧)、《沉默的女人》(歌剧)等。

(摘自郑敏锋、王针桂《走进中学语文的百名文学家》)

2.【《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译者之一舒昌善这样评论茨威格】

茨威格是心理描写的大师,是刻画细节的巨匠。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融哲理于抒情。因此,任何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便会变得栩栩如生。

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作家中,列夫·托尔斯泰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探索家,同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革新家,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作家独特的风貌。他历时三十余年,创作了《战争和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一系列“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性的历史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反映生活面很广阔的社会小说,《复活》是其最后一

部杰作,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作者宗法制农民观点和情绪的集中表现。托尔斯泰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就,并把欧洲小说艺术的发展推向到令人仰慕的新高峰。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现代派作家和评论家伍尔芙称誉托尔斯泰是“所有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4.【托尔斯泰的《忏悔录》节选】

当时我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在写作中我的所作所为与生活中完全一样。为了猎取名利(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必须把美隐蔽起来,而去表现丑。„„这就样又过了15年,,当我想到我的作品给我带来的那种荣誉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好吧,你的声誉比果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么样?”

我们越聪明,就越不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把我们的痛苦和死亡看作某种刻毒的嘲弄;与此相反,而平民们活着,受苦,平平静静地、常常是高高兴兴地走向死亡。在我的圈子里,安详地死亡,没有恐怖和绝望的死亡是很少有的例外;与此相反,在平民中间不安详的、不驯服和不愉快的死亡是非常少有的例外,而缺乏我和所罗门视为生活中惟一的幸福,同时却感受到最大幸福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我扩展了观察面。研究了过去和现在的大众的生活。我看到,理解生的意义、善于生善于死的人不是两个、三个、也不是十来个,而是几百、几千、几百万个。所有这些脾性、智力、教育水平和地位各不同的人,与我的无知完全相反,都一样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安详地劳动,忍受贫困和痛苦,活着或死去,并在其中看到善,而不是虚空。

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我这样生活了两年,我身上发生了激变。这激变早就在我身上酝酿着,它的萌芽一直存在。情况是这样发生的:我的圈子——富人和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不但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任何意义。我的一切行为、议论、科学、艺术在我看来都是胡闹。我明白了,从这方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行的。创造生命的劳动人民的行动在我看来是惟一真正的事业。我明白了,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我就接受了它。

5.【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前写给妻子的信】

“长久以来,亲爱的索菲娅,我为了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的不一致而痛苦。我不能迫使你改变你的生活与习惯。迄今为止,我也不能离开你,因为我想我离开之后,我将失掉我能给予你的还很年轻的孩子们的小小的影响,而我将使你们大家非常难过。但我不能继续如过去的十六年般的生活,有时是对你们抗争使你们不快,有时我自己陷于我所习惯的周围的诱惑与影响中间不能振作。我此刻决心要实行我已想了好久的计划:走„„如印度人一般,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到森林中去隐居,如一切信教的老人一般,愿将他的残年奉献给上帝,而非奉献给玩笑,说幽默话,胡闹,打网球,我亦是,在这七十岁左右的时节,我在全个心魂的力量上愿静穆,孤独,即非完满的一致,至少亦不要有在我一生与良心之间争斗的不一致。如果我公开地走,一定会引起你们的

祈求,辩论,我将退还,或者就在我应当实行我的决心的时候就没有实行。因此我请你们宽恕我,如果我的行动使你们难过。尤其是你,索菲娅,让我走罢,不要寻找我,不要恨我,不要责备我。我离开你这个事实并不证明我对你有何不满„„我知道你不能,你不能如我一样地思想与观察,故你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不能为了你所不承认的对象作何牺牲。因此,我一点也不埋怨你;相反,我满怀着爱与感激来回忆我们三十五年的冗长的共同生活,尤其是这时期的前半期,你用你天赋的母性中的勇敢和忠诚,来负起你所承认的你的使命。你对于我,对于世界,你所能给予的已经给予了。你富有母爱,尽了极大的牺牲„„但在我们的生活的后半部,在这最近的十五年间,我们是分道扬镳了。我不能相信这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我改变了,可这既非为了享乐,亦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不得不如此之故。我不能责备你丝毫没有跟从我,我感谢你,且我将永远怀着真挚的爱想起你对我的赐予。——别了,我亲爱的索菲娅。我爱你。

6.【“逃向苍天”的托尔斯泰】

1910年10月27日夜(实际是28日凌晨),已经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毅然决然地悄悄离家出走了。为什么?直接的起因是与妻子的冲突。1862年,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娶了医生的女儿17 岁的索菲娅为妻。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索菲娅美丽、聪慧、能干,不仅是理财的好手,对丈夫的写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自己不配享受这样的幸福。但是,当他的思想不断进步,对人生的理解不断发展的时候,索菲娅却逐渐变成了真正的伯爵夫人。

冲突一旦由政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差异而引发就是致命的了。一次旅行归来,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一路上尽是“骇人的贫困。我拼命忍住眼泪”。他在日记中还多处写道:一边是讲法语、打网球的上流社会,一边是饥肠辘辘、衣不遮体、累死累活的奴隶,“我受不了这一切”。“我过去享受过的所有奢侈、所有愉快,今天都成了一种对我的折磨。”托尔斯泰为自己的贵族生活感到羞耻。他解放自己的农奴,把土地送经农民耕种。他像一个农民一样地生活,自己做鞋,自己劳动。而伯爵夫人不仅雇佣卫队保护着庄园里的一草一木,而且还鼓动儿女们和自己一起反对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和崇拜者,他关注并越来越理解革命者的行为,虽然他坚持反对暴力。但是他的生活态度和政治观念,他对专制暴君沙皇的批判,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都成了伯爵夫人和客人们讽刺、挖苦、嘲笑和轻蔑的对象。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全部作品的版税,“把人民给我的还给人民”,更是遭到夫人和儿女们的强烈反对。他在自己的家中成了一个陌生人,一个怪物。

他很早就想离家出走,但是,他又怕造成对夫人和儿女的伤害,这违背他的原则。他从宗教观念出发,把婚约看作是神圣的,惟有神才可解除,这当然也影响了他的选择。他的痛苦中忍受着煎熬,“我在这座疯人院里难过极了”,他在日记中写道。然而他一直忍受了25年。

他终于出走了,他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而且,他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他不再犹豫,他要从让他感到“耻辱”的生活中逃出来。一辆破旧的马车载着他在黎明前的黑夜中远远驶去,前面

是茫茫苍天。

然而风烛残年的老人经不起严寒中这样的折腾,三天之后,他就因肺炎而病倒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小车站上。他很快地向生命最后的归宿走去,11月7日终于停止了呼吸。

虽然儿女们在他临终的榻前与他和解了,但是,伯爵夫人只能流着眼泪站在窗外张望,始终没能走到他的病榻之前。

他终于逃出了贵族庄园,逃向苍天。

他终于成了他自己,静静地躺进了那座长长的土堆。

(摘自吴昊《〈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初探》)

7.【《托尔斯泰夫人日记》选摘】

在托尔斯泰逝世之后,托尔斯泰夫人向一位采访她的新闻记者讲述说:“列夫·托尔斯泰开始对一切都伤心起来。譬如雅斯纳雅一个寡妇来找他,他会激动地说:‘我的天哪,她这一冬该怎么过呀,——我给她的三个卢布能顶什么用呵!’又如他常独自去走访村民,回来就这么讲:‘我到村子里去了一趟,我发现他们从早晨就吃干巴巴的土豆,一点儿面包也没有„„’。遭受火灾的人们来了,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噙着眼泪说:‘我的这点援助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一个人一个卢布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想一想,他们将怎么生活呵„„要知道火灾什么也没有给他们剩下。’你瞧,又来一批新的乞求者,列夫·托尔斯泰拿手头有的东西分给他们,他激动万分地说:‘生活多么艰难呵,周围有多少痛苦,多少不幸呵!’”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一个想法一直折磨着他,那就是不可再在“周围是一片赤贫”的情况下,过“可耻的奢侈生活”了。他意识到,只要他不分担受苦受难的人民的厄运,只要他不同自己的特权环境决裂,他就得对沙皇政府的一切暴行,一切罪恶承担罪责。


相关文章

  • 八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 八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为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 ...查看


  • 外国散文两篇
  • 蔡昌秦 <外国散文两篇>教案设计 434400湖北省石首市高中补习学校蔡昌秦 一. 教学重点: 借助景物抒写对人.事.物的深切感悟. 二. 教学方法: 以"赏读--悟道--应用"三环法指导学生品读<世间 ...查看


  • 2013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安排表
  • 2013年春季初中语文教案上交时间.篇目安排 周次 七下 八下 九下 上交时间 1 -- -- -- 开学第一周 2 第一单元 1 长江 第一单元 1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1 范进中举 2 孔乙己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乞丐 3月6 3 ...查看


  •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生字词 2.学习本文肖像描写及欲扬先抑的手法,并体味其作用.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 ...查看


  • 教案:雷雨阅读导学
  • <雷雨>阅读导学 类别 教 案 作者 胡 明 军 职务 语 文 教 师 职称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单位 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 手机 [1**********] 地址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和平南路19号 邮编 641300 <雷雨 ...查看


  • 风景这边独好作文指导教案
  • <风景这边独好>作文指导教案 一.审题.确定对象,确定特点,明确情感. 1.命题作文:风景这边独好. 2.以游记的形式. 游记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如: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空间顺序(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远近), 逻辑 ...查看


  •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实录教案
  •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名人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师:那同学们要坐端正,认真仔细的听,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老师讲的是哪位名人的故事? 他,出生在俄国,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查看


  • 外国散文名篇写作技法30例
  • 基本资料 外国散文名篇写作技法30例 作者: 徐京安编著 出版社: 出版年: 1992年03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4.25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自古罗马西塞罗以来的30余位外国散文巨匠的代表作,每篇散文后介绍了一种写 ...查看


  • 承受思想的重量
  •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我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