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_时文余

 2003年第4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5卷第4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 ege

No . 4, 2003(Vol . 5. No . 4)

宏观经济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

时文余

(中共法库县委党校, 辽宁沈阳110400)

[摘 要]  本文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加速解决, 从而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F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3) 04—0048—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经济持续发展。但同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也自然地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本文试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便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得到加速解决, 从而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

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 是指农业劳动力的需要量之外的富余部分, 即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力需要量之差。据测算, 我国目前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数量为1. 5亿人, 而农业劳动力现存数量则为3. 2亿人。因此,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 7亿人。可以说, 我国目前存在着数量较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因而导致了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成为正比的现实。农民收入偏低成为农村的关键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尽快的消化安置和转移就业造成的。

笔者认为,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 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农业劳动力富余, 主要表现在为种植业劳动力富余。即传统的从事狭义农业种植业的农业劳动力, 他们父一辈, 子一辈的仍然固守在田园中, 土里刨食、温饱度日。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全年性、季节性状态。即对于某个家庭来说, 其中有的家庭成员中的劳动力, 家中的农活一年四季用不着干, 也会有其它人能干完干好。同时, 又由于农事的季节性, 一年三大季, 干活没几天, 这是由于农作物生长规律形成的。这样, 大忙时劳动力参加劳动, 一旦农忙结束, 便会出现一部分人无所事事。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及其呈现的特点, 使得农

业、农村经济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同时也使这些富余的劳动力本身生活不富余。因此, 探寻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便具有现实迫切性。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只不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有数量的大小之分罢了。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变革条件下有不同的变化。它与农业劳动力的消化及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的速度成反比。即消化、转移得多, 则富余的少; 反之亦反。既然如此, 具体是什么原因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 并使其产业内消化和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缓慢,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呢? 笔者认为, 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改革以来, 破除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 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从前“大帮哄”、“出勤一道扛”的集体劳动的低效率被改变了。这样, 从前的需要多人劳动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 现在很少人便可以完成了。因此就出现了季节的甚至是全年的富余劳动力。

二是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发展, 部分替代了传统的畜力和手工劳动。如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的应用、免耕法的运用、农业运输车的使用, 这都大大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同时, 原本不足的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在逐年的减少, 面积使用劳动力的数量增加了, 但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却在减少。这样也便形成了劳动力的富余。

三是劳动力的充足供给, 使得富余劳动力数量居高不下。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增长快。百户人家的村屯, 每年约有10人左右要加入到农业生产大军中来; 另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使用周期较长, 一般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可持续劳动能力

[收稿日期]2003-06-01

[作者简介]时文余(1948-) , 男, 中共法库县委党校党委书记、校长; 法库县行政学院副校长。

2003年7月第5卷第4期

时文余: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

Jal . 2003Vol . 5. No . 4

可达50余年。这必然形成劳动力的富余。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大部分偏低, 制约了由其内部产业升级对其的需要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资料表明, 农村现有劳动力中, 小学及半文盲程度以下的占51. 7%,初中程度的占42. 6%,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程度的只占5. 7%。如此的文化水平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产业所需知识的人甚少, 使得他们在农业产业升级中难以适应而形成的富余。同时也使得他们向传统农业种植业之外的新兴大农业及工业加工业及至现代化工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转移的速度缓慢。因为他们不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是知识技术滞后, 从而形成的富余。

五是农村现有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 家庭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重较大。这样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消化。也由于缺少带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载体, 这使得解决富余劳动力安置的能力低下, 从而使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原传统农业种植业产业中而无处转移成为富余劳动力。

上述原因, 使得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成为现实, 从而造成农民群体收入低下, 随之而来的使“三农”成为问题。

三、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存在原因, 要结合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实际,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尽快的加以解决。其主要对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把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部消化吸收。这主要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来实现, 也就是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目前, 就是围绕农村资源的开发, 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产品,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 创名牌产品。如此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吸引到新产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中来。要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力开发霜期农业、反季节生产。如地膜技术的应用。由这样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吸纳富余的农业劳动力。辽宁孟家绿色食品开发区的新植公司的棚桃栽植就是成功的经验, 证明了这一点。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 劳动力投入量大, 吸纳了较多的富余劳动力。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留工农一体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实际情况能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走上加工、经营产业, 从而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面对我国1. 7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光靠农业内部的吸收毕竟是有限的。要通过发展小城镇, 使其成为商品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 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这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目前我国约有6万个小城镇,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作用, 使其与非农产业相结合, 便可安置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料介绍, 2001年~2015年, 我国城镇化速度如果每年能够提高一个

百分点, 这就将使2. 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市民,“十五”期间每年至少可有1500万农村人口通过城镇化而转为市民, 这当然就减少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绝对量。

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工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资料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近1亿人的富余大军。它吸纳富余劳动力的特点是速度快、人员集中。在当前突出工业立县、工业强省的大环境下, 龙头企业的建设吸纳劳动力更明显。比如, 一条生产200万平方米的墙地砖生产线, 便可安置新就业劳动力150人。以法库县为例, 它有着可供80条生产线所需的100%的原料供应量, 到2010年全部投产便可安置1. 2万人就业。仅此一项龙头产业就可安置富余劳动力50%以上。其它各地根据不同的资源、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这是安置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最好载体。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它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安置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三产服务业、旅游业, 商、建、运、饮、服、修, 覆盖面广, 适应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 是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最便捷的产业方式。比如商业, 既可做大也可做小。建筑业有师傅、也需要更多的力工。餐饮、修理业更是适应社会需求消费的必然产业, 缺之不可。这在客观上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新兴的旅游业, 其本身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同时可带动相关为其服务的产业发展, 这便能安置吸纳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

四是加大对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知识培训的力度, 提高农民素质, 使其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产业对其知识技术的需求, 从而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有条件有能力从传统的农业产业中走出来, 向其它产业走进去。从而安置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在培育形式上, 可有短期脱产集中培训, 也可由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实地示范带动, 还可使农民自学提高。要办好农村文化室。这样, 多形式、多渠道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工程的实施, 必定能为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走向新产业奠定基础。

五是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劳动力输出。这是当前较落后农业地区安置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政府有关部门要设专门机构负责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前的必要的岗前知识培训, 特别是县级的劳动服务公司要具体抓好这项工作。要做好与输出的就业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工作以及法律支持、援助方面的工作。从而使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渠道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 诸因素使得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 一定能解决好此问题, 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并使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就业岗位上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元正]

49

 2003年第4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5卷第4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 ege

No . 4, 2003(Vol . 5. No . 4)

宏观经济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

时文余

(中共法库县委党校, 辽宁沈阳110400)

[摘 要]  本文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加速解决, 从而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F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3) 04—0048—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经济持续发展。但同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也自然地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本文试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便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得到加速解决, 从而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

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 是指农业劳动力的需要量之外的富余部分, 即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力需要量之差。据测算, 我国目前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数量为1. 5亿人, 而农业劳动力现存数量则为3. 2亿人。因此,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 7亿人。可以说, 我国目前存在着数量较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因而导致了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成为正比的现实。农民收入偏低成为农村的关键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尽快的消化安置和转移就业造成的。

笔者认为,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 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农业劳动力富余, 主要表现在为种植业劳动力富余。即传统的从事狭义农业种植业的农业劳动力, 他们父一辈, 子一辈的仍然固守在田园中, 土里刨食、温饱度日。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全年性、季节性状态。即对于某个家庭来说, 其中有的家庭成员中的劳动力, 家中的农活一年四季用不着干, 也会有其它人能干完干好。同时, 又由于农事的季节性, 一年三大季, 干活没几天, 这是由于农作物生长规律形成的。这样, 大忙时劳动力参加劳动, 一旦农忙结束, 便会出现一部分人无所事事。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及其呈现的特点, 使得农

业、农村经济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同时也使这些富余的劳动力本身生活不富余。因此, 探寻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便具有现实迫切性。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只不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有数量的大小之分罢了。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变革条件下有不同的变化。它与农业劳动力的消化及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的速度成反比。即消化、转移得多, 则富余的少; 反之亦反。既然如此, 具体是什么原因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富余, 并使其产业内消化和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缓慢,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呢? 笔者认为, 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改革以来, 破除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 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从前“大帮哄”、“出勤一道扛”的集体劳动的低效率被改变了。这样, 从前的需要多人劳动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 现在很少人便可以完成了。因此就出现了季节的甚至是全年的富余劳动力。

二是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发展, 部分替代了传统的畜力和手工劳动。如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的应用、免耕法的运用、农业运输车的使用, 这都大大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同时, 原本不足的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在逐年的减少, 面积使用劳动力的数量增加了, 但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却在减少。这样也便形成了劳动力的富余。

三是劳动力的充足供给, 使得富余劳动力数量居高不下。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增长快。百户人家的村屯, 每年约有10人左右要加入到农业生产大军中来; 另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使用周期较长, 一般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可持续劳动能力

[收稿日期]2003-06-01

[作者简介]时文余(1948-) , 男, 中共法库县委党校党委书记、校长; 法库县行政学院副校长。

2003年7月第5卷第4期

时文余: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

Jal . 2003Vol . 5. No . 4

可达50余年。这必然形成劳动力的富余。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大部分偏低, 制约了由其内部产业升级对其的需要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资料表明, 农村现有劳动力中, 小学及半文盲程度以下的占51. 7%,初中程度的占42. 6%,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程度的只占5. 7%。如此的文化水平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产业所需知识的人甚少, 使得他们在农业产业升级中难以适应而形成的富余。同时也使得他们向传统农业种植业之外的新兴大农业及工业加工业及至现代化工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转移的速度缓慢。因为他们不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是知识技术滞后, 从而形成的富余。

五是农村现有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 家庭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重较大。这样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消化。也由于缺少带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载体, 这使得解决富余劳动力安置的能力低下, 从而使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原传统农业种植业产业中而无处转移成为富余劳动力。

上述原因, 使得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成为现实, 从而造成农民群体收入低下, 随之而来的使“三农”成为问题。

三、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存在原因, 要结合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实际,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尽快的加以解决。其主要对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把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部消化吸收。这主要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来实现, 也就是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目前, 就是围绕农村资源的开发, 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产品,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 创名牌产品。如此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吸引到新产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中来。要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力开发霜期农业、反季节生产。如地膜技术的应用。由这样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吸纳富余的农业劳动力。辽宁孟家绿色食品开发区的新植公司的棚桃栽植就是成功的经验, 证明了这一点。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 劳动力投入量大, 吸纳了较多的富余劳动力。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留工农一体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实际情况能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走上加工、经营产业, 从而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面对我国1. 7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光靠农业内部的吸收毕竟是有限的。要通过发展小城镇, 使其成为商品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 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这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目前我国约有6万个小城镇,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作用, 使其与非农产业相结合, 便可安置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料介绍, 2001年~2015年, 我国城镇化速度如果每年能够提高一个

百分点, 这就将使2. 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市民,“十五”期间每年至少可有1500万农村人口通过城镇化而转为市民, 这当然就减少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绝对量。

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工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资料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近1亿人的富余大军。它吸纳富余劳动力的特点是速度快、人员集中。在当前突出工业立县、工业强省的大环境下, 龙头企业的建设吸纳劳动力更明显。比如, 一条生产200万平方米的墙地砖生产线, 便可安置新就业劳动力150人。以法库县为例, 它有着可供80条生产线所需的100%的原料供应量, 到2010年全部投产便可安置1. 2万人就业。仅此一项龙头产业就可安置富余劳动力50%以上。其它各地根据不同的资源、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这是安置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最好载体。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它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安置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三产服务业、旅游业, 商、建、运、饮、服、修, 覆盖面广, 适应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 是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最便捷的产业方式。比如商业, 既可做大也可做小。建筑业有师傅、也需要更多的力工。餐饮、修理业更是适应社会需求消费的必然产业, 缺之不可。这在客观上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新兴的旅游业, 其本身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同时可带动相关为其服务的产业发展, 这便能安置吸纳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

四是加大对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知识培训的力度, 提高农民素质, 使其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产业对其知识技术的需求, 从而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有条件有能力从传统的农业产业中走出来, 向其它产业走进去。从而安置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在培育形式上, 可有短期脱产集中培训, 也可由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实地示范带动, 还可使农民自学提高。要办好农村文化室。这样, 多形式、多渠道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工程的实施, 必定能为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走向新产业奠定基础。

五是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劳动力输出。这是当前较落后农业地区安置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政府有关部门要设专门机构负责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前的必要的岗前知识培训, 特别是县级的劳动服务公司要具体抓好这项工作。要做好与输出的就业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工作以及法律支持、援助方面的工作。从而使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渠道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 诸因素使得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 一定能解决好此问题, 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并使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就业岗位上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元正]

49


相关文章

  • 劳动力现状及分析
  • 富顺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调查研究 富顺县2010届选调生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富顺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调查研究 富顺县2010届选调生(富顺 643200) 摘 要:富顺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劳务输出多的农业大县. ...查看


  •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 关于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民比例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省及务工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查看


  • 关于农民难持续增收的调研报告
  • 关于农民难持续增收的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针对这个课题,我们做了一些调研,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镇 ...查看


  •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力发展县域经济
  •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力发展县域经济 http://www.qqwwr.com 2010年05月24日 16:21 来源: <党史文苑> [摘 要] 工业化水平低,是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工业 ...查看


  • 对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思考
  • [摘要] 农业观光旅游,无论作为一种旅游项目,还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方式,方兴末艾,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人从旅游发展的角度,阐释了农业观光旅游的内涵.特点,发展的意义,以及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农业 ...查看


  • 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思考
  • 2011′中国泰山创业论坛论文 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思考 作者姓名: 王 茜 单 位: 济南市长清区劳动就业办公室 通讯地址: 济南市长清区峰山路84号 邮政编码: 250300 E-mail: wangqia ...查看


  •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 摘要:文章利用湖北恩施自治州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转移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流动.建议民族地区要优先发展教育. 关键 ...查看


  • 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其对策分析
  • 作者:刘瑾 改革与战略 2003年09期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目前我国政府发布的失业率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其定义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的和的比值.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 ...查看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作 者: 贾茹 专 业: 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性 别: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完成时间: 经济学 [1**********]4 女 [***********] ××××××× 河南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