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类型汇总

一、寓言故事(以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为材料)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鹰”的故事,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但允许考生“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并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 其中的老鹰,是并不值得深究的对象。审题的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两人的说话。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乌鸦“也很可爱啊”,这表明他对乌鸦的喜爱,肯定了乌鸦“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那么,我们作文时究竟该对乌鸦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主要三种:一赞成牧羊人的看法,二是赞成孩子的看法,三是跳出两者的窠臼,辩证地看待两种看法,四是着眼于寓言的整体寓意。据此,我们可以提取出以下观点:①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提出“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的观点。②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但是依然值得鼓励,由此可提出“要敢想敢做”的观点。③乌鸦虽然敢想敢做,但是由于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致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提出“要敢想敢做,但必须从实际出发”。④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可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

【例 2】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 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 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 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 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 螃蟹的理解

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 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 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 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 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 “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 “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 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 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着想, 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 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 题”等类似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们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背负在我身上,已成了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

上帝忽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 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二、故事(名人故事)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的抄袭和套作。

【审题指导】

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什么人(或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

材料作文的审题时最难的,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难于理解,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理解就不同,虽然材料的写作角度不唯一,但是写作的角度总是有数的,不能随便去写,因此材料作文跑题的情况比较多,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我整理了一套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贡献给大家:

大家在审题的时候,注意抓住材料的主要事件,研究是什么人(或什么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把这个“为什么”找到了,抓住了,这个“为什么”就是你写作的中心。以上面这片新材料作文为例,我们通过阅读材料,运用以上的审题技巧可以找到如下角度:

(一)从第一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观点

1.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

2.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

3.要灵活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给自己一个舞台

5.要会表现自己。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学会推销自己。

(二)从第二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8.改变环境需要付出代价

9.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10.生活中,总有些必要的丧失

11.谈代价、谈付出等等

(三)从第三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12.适应环境,表现自己

13.坚守我心。

14.修养自身,练好内功。

15.给自己一个舞台。

16.酒香不怕巷子深。

(四)综合立意:

17.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18.横看成岭侧成峰。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期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就这则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自拟题目,不超过800字。

[可供选择的角度]

A、严格要求出精品

B、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上两个是本质意义)

C、要敢于"推倒重来"(这是从A、B项生发出来,从另一角度赞扬果戈里)

D、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E、何必付之一炬(这两个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的态度。)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

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立意提示]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字数 800 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0 年高考福建卷)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 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 86 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 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 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 印刷量超过一个亿, 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①格林兄弟俩,曾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作品“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 ——立意:付出,本来就是一种收获;②格林兄弟的作品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得以流传至今 ——立意:让优点尽现芬芳(选材:田忌与孙膑、成龙与孙楠等) ;③格林兄弟在《童话》 未面世前,没有把心思全寄托一件事上——立意:让人生多点精彩(选材:黄兴、香港阿福 等) 。

【例 2】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 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 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 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 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审题分析] 对材料深意的把握,必须从整体上感知,不能只截取片段或词句,忽视前因后果。 这则材料以叙事为骨架, 说的是邮差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心生倦怠, 又因为自己的心态转变而看到希望。从整体叙事方向看,它要论及的应该是人生在面对困境、挫折和打击时,要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去应对的问题。 从事件因果关系角度分析: 邮差孤独寂寞的走在荒路上近二十年,虽曾经心情低落,但他没有一味消沉,还是积极主动 地去寻求改变当前境况的途径,播种野花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结果收获的是惬意的人生,工作、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1)良好的环境可以营造好的心态,创造美好(幸福、快乐)人生。 (2)播种美(快乐、希望、幸福等) ,收获美(快乐、希望、幸福等)。“播种”这一行为是心情(境)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正因为邮差的播种才能收获繁花。注意这里的播种与收获的 事物必须是正面的能对人生起积极导向作用的。而且“播种”不能等同于付出,限定了面向群体性,在广大的范围内发挥广泛的作用。

立意误区: 1、断章取义,片面理解。 如果只从局部出发,没有看到事件的前后因果关联,只想到花的绽放需要时日的积累,那就难免偏题。叙事类命题,可以从事件的前因后果角度多加比照,得出符合通篇题旨的立意。 只看到“不断地撒下种子?开出了许多美的小花”的结果,没有从分析其原因,揭示其深意入手,立意定为“积累” “量变到质变” “注重点滴” “坚持”等则不当。 2、只看表层,不求深入。 有的认为,邮差走了二十多年的辛苦路,心情是越来越差,直到后来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亲自去做,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于是,立意为“凡事必须亲身实践,不能空想” 。材 料并没有反映“实践”和“空想”的问题,这样立意,偏离材料主旨。

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尘。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读] 《星星》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一、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尘,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三、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未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一、寓言故事(以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为材料)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鹰”的故事,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但允许考生“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并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 其中的老鹰,是并不值得深究的对象。审题的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两人的说话。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乌鸦“也很可爱啊”,这表明他对乌鸦的喜爱,肯定了乌鸦“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那么,我们作文时究竟该对乌鸦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主要三种:一赞成牧羊人的看法,二是赞成孩子的看法,三是跳出两者的窠臼,辩证地看待两种看法,四是着眼于寓言的整体寓意。据此,我们可以提取出以下观点:①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提出“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的观点。②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但是依然值得鼓励,由此可提出“要敢想敢做”的观点。③乌鸦虽然敢想敢做,但是由于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致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提出“要敢想敢做,但必须从实际出发”。④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可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

【例 2】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 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 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 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 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 螃蟹的理解

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 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 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 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 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 “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 “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 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 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着想, 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 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 题”等类似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们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背负在我身上,已成了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

上帝忽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 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二、故事(名人故事)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的抄袭和套作。

【审题指导】

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什么人(或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

材料作文的审题时最难的,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难于理解,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理解就不同,虽然材料的写作角度不唯一,但是写作的角度总是有数的,不能随便去写,因此材料作文跑题的情况比较多,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我整理了一套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贡献给大家:

大家在审题的时候,注意抓住材料的主要事件,研究是什么人(或什么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把这个“为什么”找到了,抓住了,这个“为什么”就是你写作的中心。以上面这片新材料作文为例,我们通过阅读材料,运用以上的审题技巧可以找到如下角度:

(一)从第一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观点

1.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

2.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

3.要灵活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给自己一个舞台

5.要会表现自己。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学会推销自己。

(二)从第二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8.改变环境需要付出代价

9.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10.生活中,总有些必要的丧失

11.谈代价、谈付出等等

(三)从第三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12.适应环境,表现自己

13.坚守我心。

14.修养自身,练好内功。

15.给自己一个舞台。

16.酒香不怕巷子深。

(四)综合立意:

17.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18.横看成岭侧成峰。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期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就这则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自拟题目,不超过800字。

[可供选择的角度]

A、严格要求出精品

B、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上两个是本质意义)

C、要敢于"推倒重来"(这是从A、B项生发出来,从另一角度赞扬果戈里)

D、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E、何必付之一炬(这两个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的态度。)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

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立意提示]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字数 800 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0 年高考福建卷)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 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 86 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 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 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 印刷量超过一个亿, 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①格林兄弟俩,曾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作品“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 ——立意:付出,本来就是一种收获;②格林兄弟的作品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得以流传至今 ——立意:让优点尽现芬芳(选材:田忌与孙膑、成龙与孙楠等) ;③格林兄弟在《童话》 未面世前,没有把心思全寄托一件事上——立意:让人生多点精彩(选材:黄兴、香港阿福 等) 。

【例 2】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 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 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 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 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审题分析] 对材料深意的把握,必须从整体上感知,不能只截取片段或词句,忽视前因后果。 这则材料以叙事为骨架, 说的是邮差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心生倦怠, 又因为自己的心态转变而看到希望。从整体叙事方向看,它要论及的应该是人生在面对困境、挫折和打击时,要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去应对的问题。 从事件因果关系角度分析: 邮差孤独寂寞的走在荒路上近二十年,虽曾经心情低落,但他没有一味消沉,还是积极主动 地去寻求改变当前境况的途径,播种野花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结果收获的是惬意的人生,工作、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1)良好的环境可以营造好的心态,创造美好(幸福、快乐)人生。 (2)播种美(快乐、希望、幸福等) ,收获美(快乐、希望、幸福等)。“播种”这一行为是心情(境)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正因为邮差的播种才能收获繁花。注意这里的播种与收获的 事物必须是正面的能对人生起积极导向作用的。而且“播种”不能等同于付出,限定了面向群体性,在广大的范围内发挥广泛的作用。

立意误区: 1、断章取义,片面理解。 如果只从局部出发,没有看到事件的前后因果关联,只想到花的绽放需要时日的积累,那就难免偏题。叙事类命题,可以从事件的前因后果角度多加比照,得出符合通篇题旨的立意。 只看到“不断地撒下种子?开出了许多美的小花”的结果,没有从分析其原因,揭示其深意入手,立意定为“积累” “量变到质变” “注重点滴” “坚持”等则不当。 2、只看表层,不求深入。 有的认为,邮差走了二十多年的辛苦路,心情是越来越差,直到后来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亲自去做,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于是,立意为“凡事必须亲身实践,不能空想” 。材 料并没有反映“实践”和“空想”的问题,这样立意,偏离材料主旨。

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尘。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读] 《星星》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一、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尘,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三、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未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相关文章

  • 一份必备的小学语文知识体系汇总
  • 一.拼音 1.基础知识回顾: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声调:分为四声.标调歌:‚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 3.音节:音节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1)当韵母‚u‛和声母‚j.q.x.y‛相拼时 ...查看


  • 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申论过渡段怎么写
  • 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申论过渡段怎么写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 ...查看


  • 2014安徽高考作文题目及历年作文题汇总
  • 安徽高考 2014 高考作文题目 2014 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已经公布,题目为"剧本修改谁说了算". 查看2014 年安徽高考试题及答案查看安徽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2014 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 演员拿 ...查看


  • 2015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完整版)
  • 2015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完整版) 1.新课标I 卷作文题:材料写一封信 女儿举报老爸 内容: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 ...查看


  • 湖南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2011
  • 2015年湖南高考作文汇总 作文题目专家点评作文范文 零分作文满分作文历年作文 查看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很有意思,今天高三网的小编就和同学们来一起看一下湖南历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 12015年湖南高考语文作 ...查看


  • 最新最全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1年06月08日 16:27 来源:东北网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2011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33万名考生走进考场.随着首门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 ...查看


  • 吉林省材料作文十年汇总
  • 2006----2011年吉林省及吉林省长春市中考材料作文汇总 2011吉林省 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1年3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q ...查看


  •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 ...查看


  • 托福考试内容详细介绍及一些名词解释
  • 托福考试内容详细介绍 对于托福网考考试,很多同学存在着一些疑问,在此通过给大家介绍托福考试内容,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托福考试. 新托福网考考试内容一共分为四项,阅读,听力,口语和作文, 听力和阅读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加试.加试是ETS为了测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