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的甲午战争还在影响中日关系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a0009版:科教·大讲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导航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还在影响中日关系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历史学家、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

还在影响中日关系

本报通讯员 黄双 本报记者 章咪佳/整理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到今年,刚好是两个甲子,120周年。

1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回顾甲午战争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应该想些什么?该怎样来看待这场战争?

5月5日,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24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来了历史学家、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来为大家解读历史洪流里的这场甲午战争。

清军窝囊战败

对中国产生世纪影响

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3月,中日甲午战争打了差不多八、九个月时间。

在整个战争进行当中,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消极防御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仗打得很窝囊。

1894年9月有两场大战:平壤大战和黄海海战。平壤大战因为清军不布置远局,不侦查敌情而全军覆没;黄海大战应该说是世界上现代战舰的第一次海上大战,打了四、五个小时。

李鸿章当时上报说“北洋舰队是快船、快炮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黄海制海权。他不是要打仗而是要把北洋舰队保留下来。

1894年10月,日军从鸭绿江过来,其实当时还是有七、八万清军在对抗,但是前线各军互不团结,没抵抗住。

1894年11月,日军从容不迫地在花园口登陆,之后占领了金州,马上就攻下了设防的大连湾,攻下了“铁打的旅顺”,日军在这里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旅顺大屠杀。

1895年2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95年3月,日军占领澎湖列岛,准备进攻北京,不过也几乎耗尽了财力物力,没有力量推进。

清政府意欲求和,派李鸿章和日本政府进行谈判。清政府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首先是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台湾人民失去祖国庇护,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到今天还是受影响。

其次是至今影响中、日关系进展的钓鱼岛问题。从历史上看,至少在明朝初年,钓鱼岛就为中国人发现、管辖,钓鱼岛这个名字就是中国人在14世纪命名的。但是,日本人在1895年1月,乘着甲午战争的胜利,通过内阁会议决定把钓鱼岛划归冲绳县,这个决定没有对世界公布,是窃取钓鱼岛。

这是一场

蓄谋已久的战争

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仍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纠结,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我们今天再次回顾、反观这场战争,可以得到很多教训和启发。

回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结局,中国人是没有料到的,日本人也没有完全料到,西方列强也没有想到,中国在这一次战争中被一个小国日本给打败了。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

甲午战争之前,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重新确定了天皇的统治地位。当时,明治天皇立志要“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首先就把目标指向了琉球、朝鲜、台湾。

1888年,日本吞并琉球为日本冲绳县后,就开始抓紧国内的军备备战,大力建设海陆军,并且成立了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

同时,日本还派遣了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敌情,在中国各个地方都建立了日本的情报机构,也收买了一些中国人。这些情报人员,回国后都要提交研究报告。

日本参谋本部的陆军大佐(相当于上校)小川又次综合侦查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的总兵力和各省的军力分布作了详细的调查。

为了发动战争,小川又次还分析了清政府财政收入、军费开支、清政府海军的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当时沿海和沿长江一带的防御设施情况。同时,他又分析了中国的官僚层和国民的素质,对比分析了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的官僚和国民的素质,都做了一个很详细的研究,最后向日本政府提出一个计划:要先发制人。

与此同时,日本在外交上,在国际上也开始在做出一些很重要的准备。

日本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与英国秘密谈判:“如果我们和中国打起来,你最好保持中立。”

1894年的7月,在中日战争爆发的这个月,日本和英国签订了条约,英国在外交上支持了日本。也就是说,日本已经是在政治、军事、外交、情报工作上的各方面,做好了对中国发动一场战争的准备。

而清政府呢,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做过任何对日本侵略的应对措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英美的实力还是领教了的,但是朝野各大臣,他们对自己眼皮子底下的日本还是看不起的,始终没有把日本当成一回事儿。

中、日在1871年签订了《修好条约》,没有满足日本想要的和英美国家一样的贸易特权,日本一直怀恨在心。

而清政府对国际局势基本上是懵懂无知的,也不知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做了哪些变革,更不了解日本蓄谋向中国发动战争而进行备战。日本参谋本部派人从事种种间谍活动,包括与若干官员接触,清政府竟然罔无所闻。

清政府事先对日本可能发生的侵略也缺乏调查研究,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没有做出一个准备和判断。比如说中日之间不断发生的台湾问题、琉球事件、壬午兵变、甲申政变等,清政府只是就事论事,得过且过,并不追究日本动作背后的原因,对中日关系的走向未能作出认真的正确的判断。

“一人对一国”

背后是清政府的腐朽

有一种观点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对一国”。

李鸿章对国际事务还是知道一点的,但是仍然对侵略手足无措。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很有名,但1888年成军以后就不再购进新的战舰,加上慈禧太后60大寿,修建圆明园挪用军费,使军费捉襟见肘,弹药严重不足。

在清政府总税务司工作的英国人赫德说:“北洋水师的克虏伯火炮没有炮弹,阿姆斯特朗的火炮又无火药。足够打一场几个钟头之久的大海战的炮弹,现在还没有到手。”

而根据《泰晤士报》记者当时的报告:日本在大战以前储存的弹药,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耗去的还要多,弹药非常充足。

并且,李鸿章管得了北洋舰队却管不了南洋舰队。清政府内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相互攻讦: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但是他们拿不出一点主意来;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60岁大庆,觉得能够和就和,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

而李鸿章当时相信外国的国际法,他始终认为日本不会先开战。

所以李鸿章一开始就总是想以外交调停来解决中日纠纷。中日形势紧张的时候,李鸿章寄托于国际调停,他请俄、英、美参与调停,还请法、德调停,但是法国、德国都没有答应。实际上,俄、英、美背后也是支持日本的,所以李鸿章的调停都是白做。清政府始终是把战争的准备放在外交调停之上,是把“保全和局”的调停外交作为最后目标,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

日本也利用外交关系。但是日本是利用英俄矛盾——英国和俄国在远东有利益冲突,英国怕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进一步增加。日本在中间挑唆,使得英国后来保持中立。

我们可以想象,日本在战前已经做了多少年的准备,胜负不是很清楚了吗?

120年以后

我们仍有必要反思

在100多年以后,我们也仍然有必要反思:中国为什么会败?为什么消极对抗?这也和战争之前,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有很重要的联系。

我总结有这么几点:

第一,就是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由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186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在社会发展阶段和改革效果上,中国尚不及幕府末期,更不能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后的改革相比较。

第二,中日两国经济实力不同。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颁布了宪法,召开了国会,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机构;政府大臣大多数留学欧洲,或者到欧美各国考察过,建立了新式的陆海军,新式陆军加上预备役部队差不多有30万人,而中国完全是旧式军人。

第三,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这点之前已经说得很详尽了。

第四,两国战争的指导原则不同,日本是积极进攻,中方是消极防御。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当时的国际环境总体对中方不利。

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人民都要经常回顾历史,牢记教训。

今天的中国,既不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时的中国,更不是甲午年第一次中日战争时的中国,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居安思危,常有战备之思,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角度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今天还在影响着中日两国,非常值得中日两国人民思考,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历史教训!

评分

1

2

3

4

5

关闭

关闭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a0009版:科教·大讲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导航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还在影响中日关系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历史学家、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

还在影响中日关系

本报通讯员 黄双 本报记者 章咪佳/整理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到今年,刚好是两个甲子,120周年。

1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回顾甲午战争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应该想些什么?该怎样来看待这场战争?

5月5日,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24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来了历史学家、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来为大家解读历史洪流里的这场甲午战争。

清军窝囊战败

对中国产生世纪影响

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3月,中日甲午战争打了差不多八、九个月时间。

在整个战争进行当中,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消极防御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仗打得很窝囊。

1894年9月有两场大战:平壤大战和黄海海战。平壤大战因为清军不布置远局,不侦查敌情而全军覆没;黄海大战应该说是世界上现代战舰的第一次海上大战,打了四、五个小时。

李鸿章当时上报说“北洋舰队是快船、快炮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黄海制海权。他不是要打仗而是要把北洋舰队保留下来。

1894年10月,日军从鸭绿江过来,其实当时还是有七、八万清军在对抗,但是前线各军互不团结,没抵抗住。

1894年11月,日军从容不迫地在花园口登陆,之后占领了金州,马上就攻下了设防的大连湾,攻下了“铁打的旅顺”,日军在这里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旅顺大屠杀。

1895年2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95年3月,日军占领澎湖列岛,准备进攻北京,不过也几乎耗尽了财力物力,没有力量推进。

清政府意欲求和,派李鸿章和日本政府进行谈判。清政府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首先是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台湾人民失去祖国庇护,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到今天还是受影响。

其次是至今影响中、日关系进展的钓鱼岛问题。从历史上看,至少在明朝初年,钓鱼岛就为中国人发现、管辖,钓鱼岛这个名字就是中国人在14世纪命名的。但是,日本人在1895年1月,乘着甲午战争的胜利,通过内阁会议决定把钓鱼岛划归冲绳县,这个决定没有对世界公布,是窃取钓鱼岛。

这是一场

蓄谋已久的战争

直到今天,这场战争仍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纠结,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我们今天再次回顾、反观这场战争,可以得到很多教训和启发。

回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结局,中国人是没有料到的,日本人也没有完全料到,西方列强也没有想到,中国在这一次战争中被一个小国日本给打败了。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

甲午战争之前,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重新确定了天皇的统治地位。当时,明治天皇立志要“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首先就把目标指向了琉球、朝鲜、台湾。

1888年,日本吞并琉球为日本冲绳县后,就开始抓紧国内的军备备战,大力建设海陆军,并且成立了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

同时,日本还派遣了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敌情,在中国各个地方都建立了日本的情报机构,也收买了一些中国人。这些情报人员,回国后都要提交研究报告。

日本参谋本部的陆军大佐(相当于上校)小川又次综合侦查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的总兵力和各省的军力分布作了详细的调查。

为了发动战争,小川又次还分析了清政府财政收入、军费开支、清政府海军的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当时沿海和沿长江一带的防御设施情况。同时,他又分析了中国的官僚层和国民的素质,对比分析了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的官僚和国民的素质,都做了一个很详细的研究,最后向日本政府提出一个计划:要先发制人。

与此同时,日本在外交上,在国际上也开始在做出一些很重要的准备。

日本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与英国秘密谈判:“如果我们和中国打起来,你最好保持中立。”

1894年的7月,在中日战争爆发的这个月,日本和英国签订了条约,英国在外交上支持了日本。也就是说,日本已经是在政治、军事、外交、情报工作上的各方面,做好了对中国发动一场战争的准备。

而清政府呢,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做过任何对日本侵略的应对措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英美的实力还是领教了的,但是朝野各大臣,他们对自己眼皮子底下的日本还是看不起的,始终没有把日本当成一回事儿。

中、日在1871年签订了《修好条约》,没有满足日本想要的和英美国家一样的贸易特权,日本一直怀恨在心。

而清政府对国际局势基本上是懵懂无知的,也不知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做了哪些变革,更不了解日本蓄谋向中国发动战争而进行备战。日本参谋本部派人从事种种间谍活动,包括与若干官员接触,清政府竟然罔无所闻。

清政府事先对日本可能发生的侵略也缺乏调查研究,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没有做出一个准备和判断。比如说中日之间不断发生的台湾问题、琉球事件、壬午兵变、甲申政变等,清政府只是就事论事,得过且过,并不追究日本动作背后的原因,对中日关系的走向未能作出认真的正确的判断。

“一人对一国”

背后是清政府的腐朽

有一种观点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对一国”。

李鸿章对国际事务还是知道一点的,但是仍然对侵略手足无措。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很有名,但1888年成军以后就不再购进新的战舰,加上慈禧太后60大寿,修建圆明园挪用军费,使军费捉襟见肘,弹药严重不足。

在清政府总税务司工作的英国人赫德说:“北洋水师的克虏伯火炮没有炮弹,阿姆斯特朗的火炮又无火药。足够打一场几个钟头之久的大海战的炮弹,现在还没有到手。”

而根据《泰晤士报》记者当时的报告:日本在大战以前储存的弹药,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耗去的还要多,弹药非常充足。

并且,李鸿章管得了北洋舰队却管不了南洋舰队。清政府内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相互攻讦: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但是他们拿不出一点主意来;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60岁大庆,觉得能够和就和,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

而李鸿章当时相信外国的国际法,他始终认为日本不会先开战。

所以李鸿章一开始就总是想以外交调停来解决中日纠纷。中日形势紧张的时候,李鸿章寄托于国际调停,他请俄、英、美参与调停,还请法、德调停,但是法国、德国都没有答应。实际上,俄、英、美背后也是支持日本的,所以李鸿章的调停都是白做。清政府始终是把战争的准备放在外交调停之上,是把“保全和局”的调停外交作为最后目标,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

日本也利用外交关系。但是日本是利用英俄矛盾——英国和俄国在远东有利益冲突,英国怕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进一步增加。日本在中间挑唆,使得英国后来保持中立。

我们可以想象,日本在战前已经做了多少年的准备,胜负不是很清楚了吗?

120年以后

我们仍有必要反思

在100多年以后,我们也仍然有必要反思:中国为什么会败?为什么消极对抗?这也和战争之前,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有很重要的联系。

我总结有这么几点:

第一,就是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由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186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在社会发展阶段和改革效果上,中国尚不及幕府末期,更不能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后的改革相比较。

第二,中日两国经济实力不同。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颁布了宪法,召开了国会,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机构;政府大臣大多数留学欧洲,或者到欧美各国考察过,建立了新式的陆海军,新式陆军加上预备役部队差不多有30万人,而中国完全是旧式军人。

第三,对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这点之前已经说得很详尽了。

第四,两国战争的指导原则不同,日本是积极进攻,中方是消极防御。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当时的国际环境总体对中方不利。

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人民都要经常回顾历史,牢记教训。

今天的中国,既不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时的中国,更不是甲午年第一次中日战争时的中国,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居安思危,常有战备之思,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角度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今天还在影响着中日两国,非常值得中日两国人民思考,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历史教训!

评分

1

2

3

4

5

关闭

关闭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相关文章

  • 医院:没有家属签字,仍然手术 钱江晚报
  • 医院:没有家属签字,仍然手术 本报记者 黄敏 本报通讯员 宋黎胜 这是一场发生在昨天凌晨的生命救援. 昨天凌晨1:05,浙江省人民医院当天负责医疗总值班的陈秉宇医生,接到产科一个十万火急的电话:"120刚刚送来一个临盆的孕妇,情况 ...查看


  • 那天,大水真的冲了龙王庙     钱江晚报
  • 那天,大水真的冲了龙王庙 象山"八一台风"已过61年,每年的纪念日,象山下余村会有一场公祭 那次台风,全县抗台烈士达五十位,遇难村民有近千名,这些人不该被遗忘 本报记者 史春波 文/摄 余光连说起当年的事. 韩桂秋当年拍 ...查看


  • "龙太子"[非常6+1]活动策划预算和执行方案-SP
  • "龙太子"杯央视<非常6+1>杭州地区大型选拔活动策划预算和执行方案 [活动策划背景] 央视<非常6+1>节目是国内最受欢迎的一档综合娱乐节目,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著名主持人李咏轻松.幽默.机 ...查看


  • 糊涂一时 钱江晚报
  • 糊涂一时 22岁的宁夏人小史,年纪轻轻,已是孩子的父亲. 五.六年前年少轻狂时,他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四个月十五天. 出狱后,小史改过自新,在厂里找了份工作,还结了婚生了女儿.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他倒也知足. 去年7月,小史的同学东东从深圳来宁 ...查看


  • 涉嫌非法充装灭火器一消防器材店被查     钱江晚报
  • 涉嫌非法充装灭火器 一消防器材店被查 本报记者 杨渐 通讯员 李承璋 消防检查人员现场查封不合格的灭火器钢瓶 本报记者 杨渐 通讯员 李承璋 用多人不一定知道,用来抢救的灭火器,里头的灭火材料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来充装. 近日,开发区消防大队 ...查看


  • 检查违规装修一脚踩空物管在业主家意外身亡     钱江晚报
  • 检查违规装修一脚踩空 物管在业主家意外身亡 未尽维护房屋安全的义务,法院判业主担责七成 本报记者 盛伟 通讯员 罗德鑫 严高鹏 制图/龚子皓 衢州的袁先生开始违规装修的时候,一定不曾想过,自己装修新房,会闹出人命. 几年前,袁先生买下了两套 ...查看


  • 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永康"零容忍.零懈怠"   钱江晚报
  • 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j0004版:浙中城事·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导航 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永康"零容忍.零懈怠" 收藏 推荐 打印 放大 缩小 还原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查看


  • 尽早正式启动中韩海域划界谈判    钱江晚报
  • 中韩总理首尔会谈,李克强提出: 尽早正式启动中韩海域划界谈判 据新华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0月31日下午在首尔青瓦台同韩国总统朴槿惠举行会谈.朴槿惠欢迎李克强担任总理后首次正式访韩.朴槿惠在青瓦台为李克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身着韩 ...查看


  •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董天策 陈 映 黄晓赟 刘 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 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