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如鲁迅,谦和如胡适,幽默如林语堂,怎样才能幽默而智慧的说话?

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图)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

1.前言

在中国文坛上,林语堂是个经历非凡、极具个性且拥有世界影响的风云人物。有人说:全世界大多数外国人只知道两个中国文人,一个叫孔夫子,一个叫林语堂,而事实上前者之享誉西方也归功于后者的翻译和介绍。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等原因,中国大陆对林语堂评价不高,对其文章人品也颇多微词。对此,语堂无奈地说: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人物,我的书主要是写给几十年后的人看的。

林语堂是个很会努力又明白自己人生方向的人,他出身于福建农民家庭,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到清华大学教授英文,与鲁迅在语丝社并肩作战。长期在美国生活和写作,文章在外文世界洛阳纸贵,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接替川端康成当过国际作家笔会的副会长。

与其他中国作家相比较,林语堂的英文水平出奇的好,获得诺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说:林语堂的英语好的让美国人都自愧弗如,简直是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而语堂先生,他自己的追求却不是简单的用英语创作,他的文化理想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与远见卓识。

林语堂酷爱自由,他对自由的理解在现代中国除胡适之外,几乎无人比肩。他最赞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是我完全赞同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林语堂怕是20世纪最有自由和逍遥精神的中国人了,他一方面身负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一方面又我行我素、率真自然,快乐得如同一阵清风飘过田野。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

2.父亲

林先生的父亲是个心底无私、快乐达观又很懂幽默的乡村传教士,他叫林至诚,老林每个月有24块银元的收入,在当时来说并不算低。可是要供六个孩子读书,依然压力山大。为了让二儿子林玉霖到上海圣约翰,他忍痛卖掉了祖宅。这使我想起钢琴大师李斯特的父亲,他为了让儿子读书,宁愿变卖所有家产。对于小儿子林语堂,他更是关爱有加,从他儿童时就对他讲:儿子啊,我听说在英国有牛津大学,在德国有柏林大学,那都是世界第一流。你将来就去那学习,要成为一个谁都知道的名人。天才第一步,因为好爸爸,正是林父的远大报负与世界性眼光,林语堂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林至诚是自学进入县里坂仔教堂的,他深知受教育者的优势与起步晚的艰难,所以趁早给儿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他给语堂起的名儿叫和乐,希望他们一家能和谐快乐。后来林语堂学名叫玉堂,直到二十年代中期他的名字被改成了今天这样,然后沿用一生。

林至诚不仅重视孩子的智力增长,他还关心品德和精神的培育,身体力行告诉小孩要做一个好人。有一次,一个税务官乱向一个老樵夫征税,本来只值二百文钱的一担柴火,他要征走一百二十文的税。林爸爸看了气不过,上去为老人打抱不平,还和税务官争吵起来。税务官一看,这个大汉怒发冲冠、据理力争,只好做出了让步。这些事情,晚年的林语堂依然铭记于心。

语堂从小崇拜父亲,他常常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父亲后面,听他布道。老林用闽南语传播基督教,亲切生动,诙谐幽默,大字不识的农人都听得津津有味。林至诚爱笑,他教儿女们微笑的艺术,不过因为小孩子淘气,他有时也气的脸色发绿,他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小语堂,可看到儿子受到惊吓时,又马上一笑了之。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依然可以无数次看到,这个乡村牧师的影子。

(图)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

3.二姐

语堂从孩提时代就是家里的淘气鬼,大姐瑞珠说他是魔鬼撒旦,他就蹑手蹑脚地从后面搔大姐的胳肢窝,闹得更起劲了。

因为林家孩子太多,母亲一个人看护不过来,照顾小语堂的重任就落在姐姐们身上,而比他年长五岁的二姐美宫就是他年少时最亲近的人。有一次,语堂不听话,美宫就把他关在了门外,不许别人给他开门。语堂在外头又急又躁,不停地求饶。可姐姐想治治他顽皮的病,死活不给开门。直到半晌之后,屋外没了动静,美宫以为他知错了在反省。结果刚打开窗看,一块石头就飞了进来,语堂嘴里还念念有词:美宫不让和乐进门,石头替和乐进去。

和二姐闹别扭时,为了给她个下马威,小语堂就睡在院内的泥沼里滚来滚去,还得意地说:哈哈!这下你可有脏衣服要洗了。原来按家里的分工,为弟弟洗衣服是美宫的任务,二姐很无语,看着眼前这个小鬼头哭笑不得。

林语堂回忆说二姐那时候是学校的校花,她眉目清秀,很多男孩子喜欢她。姐弟俩喜欢一起看林琴南翻译的外国小说,福尔摩斯传,三个火枪手,常常一看就是一下午。来了兴致的话,两人还会坐在一起编故事,不过听众只有母亲。美好生活不能永远定格在生命的相册里,在旧社会,即使是开明的家庭依然有保守观念,会认为女孩子是嫁人的命,读书好赖并不重要。

当美宫成年时想去省城上大学,衷心的恳求只换来父亲的婉言拒绝。她红着眼等待父亲回心转意,等来的却只是二十二岁时的一纸婚书。美宫出嫁那几天,语堂正好赶去圣约翰大学报名。两人分别,执手相看泪眼,二姐把语堂拉到僻静处,从婚服里掏出四角钱说:和乐,姐姐很穷,不能多给你。不要浪费这个机会,要走出乡村,做个好人,做个有名气的人。

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像是一颗颗石头沉重地砸到语堂心里,他再也忍不住,抱着二姐大哭起来。次年暑假,语堂回家时路过姐姐家里,姐姐依然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可语堂和二姐都想不到,这次见面竟然是他们在尘世间的永别。

同年秋天,美宫患鼠疫身亡,她当时已有几个月的身孕。语堂想起姐姐曾经说的话和他们儿时立下的志愿,不禁泪水打湿了衣衫。

此后,无论到何时何地,只要提起二姐给他的四角钱,林语堂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他说:我年轻时所流的泪都是为她而流。

4.初恋

初恋是青涩而难忘的。林语堂的初恋是青梅竹马,一个叫赖柏英的俊俏女孩儿。赖柏英的脸相偏瘦,活脱脱像个熟透了发着香味儿的橄榄。初见面时,语堂冲她大叫:橄榄,橄榄。赖柏英不明所以,好奇地四处张望,语堂望着她说:叫你呢。像偶像剧里演的那样,少年和妹子很快陷入了爱河。

他们一起在小河里捕鱼,到花丛中抓蝴蝶。成为作家后,语堂在自传小说《赖柏英》里详细记叙了当时的情景,虽然他人儿已不见,那文字读来都是暖。语堂和柏英在家里吃荔枝,柏英吃起来又好又快,语堂说:橄榄,荔枝吃多了要拉肚子。柏英笑笑说:傻瓜呀,吃勺酱油就好啦!

从圣约翰大学回到坂仔的那年夏天,语堂变得更帅气,情人柏英也变得越加漂亮。两人肩并肩走在一起,语堂说:我之后想出国留学,去更大的世界看看,陪我走吧。柏英的笑容凝固了,接下来就是沉默。山外的世界是怎样,她不知道,她只是从心灵深处觉得害怕。况且,失明的祖父依赖她照顾,她压根离不开家乡。柏英激动地问语堂:世界上还有比我们这儿更美丽的山谷吗?你拥有了这些山和我,为何还要离开?语堂无言以对,柏英接着说:就算你住在漳州,我们也有香蕉、甘蔗和桃子。外国港口的东西,我们哪一样没有?

语堂没想到,他爱的人反应会如此强烈,他刚从繁荣的大上海回来,他的知识为他构建了更辽阔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小小的坂仔已容纳不了语堂腾飞的心。

语堂想起二姐的话,他要读书成名,坂仔给不了他。于是,孝道与爱情之间,柏英选择了前者,爱情与梦想之间,语堂选择了后者。

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他们在遗憾中分手了。这梦幻般唯美的初恋宣告结束。

柏英后来嫁给了当地富商,长寿且儿孙满堂。只是不知在多年以后,她是否记得和她一起赤脚穿过草地、走进荔枝林的那个小伙子?

5.婚姻

林语堂英文写的很好,在圣约翰时就获得学校英文小说比赛的冠军。他是校辩论队的核心成员,常常带队在比赛中获奖。打网球、踢足球、划船,他样样都不赖。因为学习好体育成绩也棒,语堂成了大学里的白马王子,他自己说:这和我的结婚是有关系的。

圣约翰和今天的大学一样,都流行召开老乡会,林语堂因此和厦门的陈家兄弟相结识。一次,陈家兄弟的妹妹陈锦端和语堂走到了一起,并迅速擦出火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陈家老爷看不起林语堂这个来自乡村的土小子。他劝说自己的丫头不要再和语堂见面,还假惺惺地为语堂介绍对象。语堂觉得非常耻辱可嘴里答应下来,本想应付了事,没想到陈介绍的廖家二小姐贤惠漂亮,林家上上下下都对她很满意。

廖翠凤说:没钱不要紧的,我愿意。

这句话一槌定音,他们俩很快结了婚,并结成一世的姻缘,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语堂和翠凤紧紧绑在一起从未分开过。

两人出国的前夕举办婚礼,老林看到儿子结婚异常兴奋,再次发挥了自己的幽默,笑着对办事者说:新娘的花轿要大顶的呦,新娘子是胖胖的喔!翠凤从别人嘴里听到这句玩笑,气得立刻吃了好几片泻药减肥。在结婚典礼上,语堂当着宾客的面烧掉了结婚证书,众人看的呆若木鸡,语堂缓缓说:这东西只有在离婚时才会用到,我们俩不需要。廖家的人听了,这才意识到这个来自福建乡下的小伙子多么与众不同。之后,廖翠凤想起这话,常常会红了眼眶。

婚后数年,夫妻生活只能用琴瑟和鸣这个成语来形容。女儿林太乙日记里记着这样一个故事:翠凤对语堂说,她的朋友生了两个双胞胎,语堂是语言学专家,立刻反驳妻子:你不应该说两个双胞胎,双胞胎就意味着两个。妻子答曰:当然,双胞胎就是两个,没错呀!语堂说:你可以讲一对双胞胎。妻子反问:一对不是两个是什么呀?林语堂无话可说。

语堂说《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芸娘陪着沈复读书求学、鉴词作画。语堂先生何尝不知,从哈佛读硕士到莱比锡读博士,翠凤就是他的芸娘。她竭尽全力照料着自己的生活,与他形影不离,同快乐共忧伤。

6.在语丝

出国前,林语堂只是清华西语系一个小小的教员,时隔四年,带着莱比锡博士的光环强势回归,他应胡适之约进入北大外文系做了教授。此时此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已渐渐式微,提倡新文化的刊物数量却达到几百种。

而在北京大学,新旧文人齐聚一堂,上一节课学生们还在听扎着辫子的辜鸿铭老先生讲小脚女人的魅力,下一节课又是小海龟在说西方女权主义。北大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剪影。

新派教授也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奠基中国现代小说的周家兄弟为主,一是以高举文学革命大旗的胡适之为主。

周氏一派的发声刊物是自办的《语丝》,作者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胡适的意见阵地则是《现代评论》,撰稿人有徐志摩、蒋廷黻(fú)、沈从文、丁西林等。我们都觉得胡适是林语堂的伯乐,对他有雪中送炭之恩,他应该是加入了后者的团队。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语丝派的人都是一群叛逆分子,他们嬉笑怒骂必谈政治,而现代评论派都是一些留学英美学到了绅士风度的谦谦君子。语堂那时年轻,血气方刚,所以选择了语丝团队,成为了鲁迅先生的战友。

从总.统竞选到军阀混战,再到三河县老妈子的吃饭排便问题,他无所不谈,无所不骂。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感觉。

1925年底,受南方革命的影响,首都学生上街游行,驱逐段祺瑞的口号响彻了古城内外。林语堂革命的热血沸腾了,他放下手中的笔,和当局雇来的流氓展开了肉搏战。因为当年练过棒球,所以扔石头技术又准又狠,惹得对方大喊:看,那个高个子,他打的最凶。文质彬彬的教授撸起袖子搞革命,引得周围人不断叫好点zan。

着急的是妻子廖翠凤,她早上刚刚训斥完,下午语堂就偷偷摸摸带了一包石子出门了。时隔多年,林博士在讲起他的棒球技术和革命经历时依然眉飞色舞。

不久之后,狗肉将军张宗昌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耀武扬威进入了北京城,很多直言的记者如邵飘萍、林白水被无辜杀害。而林语堂也上了反.动.政.府的黑名单,北大教授们迫于时局压力大多南迁上海。林语堂则接受了厦门大学聘书,前往厦大担任文科主任。南下后他利用朋友关系,把语丝派的明星学者们邀请至厦门教书。因为鲁迅先生盛装出席,所以厦大文科没有错过那个走向强盛的黄金时段。

直到现在,厦大学子也不该忘掉林语堂,是他和朋友鲁迅使厦大文科变得牛逼。

(图)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7.林鲁之争

林语堂爱好书法,他常在家里模仿晚清遗老、书法名家郑孝胥的字。1932年他创办宣扬幽默文学的刊物论语,自己动笔题写了刊头。论语内部人员跑来询问语堂,问是如何请动郑孝胥的,语堂摆一摆手笑而不答,一袭长衫绝尘而去。

论语一经发行立刻轰动上海滩,卖到了三四万份。上海从开埠以来,都没有哪家杂志取得过这样的优异成绩。它在大学生中也火爆极了,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对语堂开玩笑:我要是有事在公告栏公告,只需登在你的论语上就可以了。翠凤也从来没想到,老公的这些邋遢讲会那么赚钱。

可这时好友鲁迅却表示很懵圈,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鱼死网破,你死我活,以笔为剑刺向敌人的喉咙才是学人的真正使命。鲁迅开始对林语堂心存芥蒂,两人的友谊从此亮起了红灯。

1934年,林语堂和章克标意见冲突太大,他负气出走,另起炉灶创办了刊物人间世。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林鲁二人友情的终点。鲁迅写信给林语堂,劝说他不要再搞那些幽默小品。左翼作家廖沫沙写了一篇人间何世的文章,指着林语堂的鼻子臭骂了一通。此后,在盟主鲁迅的带领下,左.翼系统对林语堂进行炮火横飞、毫无情面的语言攻击。

两人同时参加一个宴会,语堂为缓和气氛讲了一则笑话:在香港的一个宴会上,有几个广东人在旁若无人地大讲粤语,我想幽他们一默,就插进去对他们大讲英语,这可把几个广东佬吓住了,他们目瞪口呆,不知所以。没想到鲁迅打断林语堂的话,厉声质问到:你算个什么东西,想借外国话来欺压我中国同胞吗?

林语堂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以为鲁迅在开玩笑,当得知对方真的在骂人时,他便低下头来不再说话。以前据理力争倒还争得起,此时呢,再多解释也好,争辩也好都于事无补,没有意义。

林语堂是个天性大度不会记仇的人,虽然鲁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可他却从没有忘记鲁迅当年的知遇之恩与提携帮助,也没有忘记多年前他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两人虽彻底绝交了,林语堂仍在多处提到,鲁迅的短篇小说是中国近代最好的。

当对方去世时,他悲痛地写下: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桎轩于其间耳。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其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这句话说的很清楚了:语堂和鲁迅并非道不同不相为谋,只算是殊途同归。不过表现方式的差异使得二人冲突不能调和。我想,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个朋友,在分开时或许不会挽留,时间久了必然会怀念吧!

8.吾国与吾民

1934年的林语堂心里实在难受。人间世卖的不理想,经济压力是头一桩;和鲁迅彻底绝交是第二桩;像过街老鼠一样早晚被骂,是第三桩。可是你以为这会打倒他吗?不会的。

我告诉你,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在上帝为他关掉一扇门之后,语堂自己找到了一扇开着的窗。

那就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赛珍珠在襁褓中时就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了中国,她接受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对三国、水浒等中国故事烂熟于心,长大后以中国农村为题材,创作了小说《大地》,此书风行欧美,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典范本。

在上海,赛珍珠和林语堂共同参加了一个作家组织的饭局,席上赛女士表示,如果在座谁有好的作品可以交给她,她会帮着在美国出版。大家都把这当应酬之语,只有语堂傻里傻气当了真,他回家后马上把自己写的几百篇评论文打包寄了过去。

无心插柳柳成荫,语堂因此成了赛珍珠女士的特邀撰稿人。1935年,大作《吾国与吾民》出版,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

该书一出震动了西方世界,多种译文,库无存货,林语堂因而成为当时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第一名。

次年他赶赴美国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这本书带给读者群的影响和带给自己的荣誉。他与家人泊船夏威夷,准备上岸之际,欢迎林语堂的巨大横幅进入了视野里。没等落脚,一群男男女女就捧着鲜花涌了过来,记者的镁光灯打成一片。原来他们是自己的华侨粉丝团啊,林博士看了心里美滋滋的。

(图)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9.讲话趣事

林语堂第一职业是教授,那他课讲的怎么样,我也感到很好奇。他在东吴大学教英语时,上课带了一大包鼓鼓囊囊的东西进了教室,学生们在下面嘀咕:不是首次上课就考试吧,哥几个啥都没看呢。语堂是过来人啊,猜到大家的心思,马上拍拍桌子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慢条斯理打开纸包,一层一层的,学生们心提到嗓子眼上,拭目等待着。

结果一大包花生出现在大家眼前,语堂接着说:诸君开吃吧!这花生米又叫长生果。第一天课,我愿诸位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希望大家会有长性子,不要翘课,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就这样,开学第一课变成了吃喝聚会,你说如此可爱的老师,谁会不喜欢呢?

林语堂上课很自由,他没有师道尊严之类的想法。经常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笑话连篇。累了就靠在讲台上,权作休息。常讲着讲着就一屁股坐下来。

林语堂的讲演功底是民国大家中最好的,有一次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讲中国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哲学,夸赞中国的句子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个女学生很不服气,起来提问:林博士,那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更好吗?

林语堂微笑着说:不不不,像抽水马桶啊,你们美国的就好用多了。这个女孩子听了窘迫得脸色通红,羞答答坐了下来。你说,林博士的回答是不是既幽默又睿智呢?

10.金钱观

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在二十世纪的上海滩为文人所共知。高收入也是他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吧!

他认识到学生们的英语书枯燥乏味,就花几个月时间全力编写了开明英文读本。读本上市后,市场反应好的没话说,还使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开明书局一炮而红。

可福兮祸所依啊,他赚了钱人家就开始眼红,他的读本再三被盗版。为此,这个一向温和谦逊的好好先生把对方告上法庭,诉讼案轰动了上海滩以语堂的胜利而告终。那时有人说语堂是太爱钱,我觉得,他更多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更何况,当受到别人侵犯时,用法律武器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正义的行为啊!

在道义和梦想面前,语堂真正把钱看的很轻。他姐夫去世后,留下瑞珠和八个孩子;大哥病逝,留有孤儿寡母;二哥三哥不幸进入失业状态;三嫂重病待治。这些都是语堂倾全力在补贴着。抗战时期,语堂多次为国内难民慷慨解囊,还以每年720法郎的花销,收养了六个中国孤儿。

他雇人为老家坂仔的村民修学堂,买低洼田地挖大鱼塘,买台.湾的甘蔗苗、柚子苗送给乡民栽种,帮助他们创收致富,可是信件上从来没签署过真实的名字。

最早的中文打字机是商务印书馆在二十年代推出的,林语堂觉得那里面的冷僻字太难找了,他想发明一个不用学习就能轻松使用的打字机出来。在瑞士和英国,他多次参观学习专业打字机模型。可这有了技术还不够,费用是个大问题,语堂就一边写书一边讲课,拼命赚钱。直到1947年,几乎千金散尽、倾家荡产的林语堂终于申请了明快打字机的专利,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你看,这斤斤计较得来的钱不是在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吗?

(图)明快打字机

11.吃货

林语堂说: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情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不是学问,而是吃。语堂每到一个陌生地方,最先去寻找的就是当地的美食。

他第一次到廖翠凤家吃饭时,不断要求添饭,几口一扒,一碗米饭就见了底。翠凤在屏风后扳着指头。一边数一边想:我天,他要吃几碗呢?

语堂给翠凤的信里说:我的肚子里,除了橡皮以外,什么都能消化的。翠凤念给女儿听,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

林语堂很少生病,偶尔伤风感冒,翠凤让他忌口,他就诡辩说:我会医治自己的病,就是多吃东西,病就好了。实在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他就从女儿手里抢水果。这样一个淘气的林语堂,你是不是很喜欢他呢?

他喜欢深更半夜吃东西。有一次觉得肚子饿,起床煎了五个鸡蛋,还吃了两块脆饼。翠凤取笑他,他理直气壮地说:昨天晚上我太饿了,一直想了十多分钟。不知是起来的好还是不起的好,想想我还是起来了,因为不起我就饿的睡不着呢!

在《论肚子》一文中,语堂开门见山地写道:凡是动物便有一个叫做肚子的无底洞。这无底洞曾影响了我们的整个文明。你说,要不是一个吃货能写出这样的话吗?

语堂先生一生懂幽默,爱生活,吃算是他生命里最有滋有味的部分吧!

*作者:史斌杰,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图)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

1.前言

在中国文坛上,林语堂是个经历非凡、极具个性且拥有世界影响的风云人物。有人说:全世界大多数外国人只知道两个中国文人,一个叫孔夫子,一个叫林语堂,而事实上前者之享誉西方也归功于后者的翻译和介绍。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等原因,中国大陆对林语堂评价不高,对其文章人品也颇多微词。对此,语堂无奈地说: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人物,我的书主要是写给几十年后的人看的。

林语堂是个很会努力又明白自己人生方向的人,他出身于福建农民家庭,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到清华大学教授英文,与鲁迅在语丝社并肩作战。长期在美国生活和写作,文章在外文世界洛阳纸贵,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接替川端康成当过国际作家笔会的副会长。

与其他中国作家相比较,林语堂的英文水平出奇的好,获得诺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说:林语堂的英语好的让美国人都自愧弗如,简直是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而语堂先生,他自己的追求却不是简单的用英语创作,他的文化理想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与远见卓识。

林语堂酷爱自由,他对自由的理解在现代中国除胡适之外,几乎无人比肩。他最赞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是我完全赞同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林语堂怕是20世纪最有自由和逍遥精神的中国人了,他一方面身负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一方面又我行我素、率真自然,快乐得如同一阵清风飘过田野。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

2.父亲

林先生的父亲是个心底无私、快乐达观又很懂幽默的乡村传教士,他叫林至诚,老林每个月有24块银元的收入,在当时来说并不算低。可是要供六个孩子读书,依然压力山大。为了让二儿子林玉霖到上海圣约翰,他忍痛卖掉了祖宅。这使我想起钢琴大师李斯特的父亲,他为了让儿子读书,宁愿变卖所有家产。对于小儿子林语堂,他更是关爱有加,从他儿童时就对他讲:儿子啊,我听说在英国有牛津大学,在德国有柏林大学,那都是世界第一流。你将来就去那学习,要成为一个谁都知道的名人。天才第一步,因为好爸爸,正是林父的远大报负与世界性眼光,林语堂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林至诚是自学进入县里坂仔教堂的,他深知受教育者的优势与起步晚的艰难,所以趁早给儿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他给语堂起的名儿叫和乐,希望他们一家能和谐快乐。后来林语堂学名叫玉堂,直到二十年代中期他的名字被改成了今天这样,然后沿用一生。

林至诚不仅重视孩子的智力增长,他还关心品德和精神的培育,身体力行告诉小孩要做一个好人。有一次,一个税务官乱向一个老樵夫征税,本来只值二百文钱的一担柴火,他要征走一百二十文的税。林爸爸看了气不过,上去为老人打抱不平,还和税务官争吵起来。税务官一看,这个大汉怒发冲冠、据理力争,只好做出了让步。这些事情,晚年的林语堂依然铭记于心。

语堂从小崇拜父亲,他常常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父亲后面,听他布道。老林用闽南语传播基督教,亲切生动,诙谐幽默,大字不识的农人都听得津津有味。林至诚爱笑,他教儿女们微笑的艺术,不过因为小孩子淘气,他有时也气的脸色发绿,他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小语堂,可看到儿子受到惊吓时,又马上一笑了之。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依然可以无数次看到,这个乡村牧师的影子。

(图)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

3.二姐

语堂从孩提时代就是家里的淘气鬼,大姐瑞珠说他是魔鬼撒旦,他就蹑手蹑脚地从后面搔大姐的胳肢窝,闹得更起劲了。

因为林家孩子太多,母亲一个人看护不过来,照顾小语堂的重任就落在姐姐们身上,而比他年长五岁的二姐美宫就是他年少时最亲近的人。有一次,语堂不听话,美宫就把他关在了门外,不许别人给他开门。语堂在外头又急又躁,不停地求饶。可姐姐想治治他顽皮的病,死活不给开门。直到半晌之后,屋外没了动静,美宫以为他知错了在反省。结果刚打开窗看,一块石头就飞了进来,语堂嘴里还念念有词:美宫不让和乐进门,石头替和乐进去。

和二姐闹别扭时,为了给她个下马威,小语堂就睡在院内的泥沼里滚来滚去,还得意地说:哈哈!这下你可有脏衣服要洗了。原来按家里的分工,为弟弟洗衣服是美宫的任务,二姐很无语,看着眼前这个小鬼头哭笑不得。

林语堂回忆说二姐那时候是学校的校花,她眉目清秀,很多男孩子喜欢她。姐弟俩喜欢一起看林琴南翻译的外国小说,福尔摩斯传,三个火枪手,常常一看就是一下午。来了兴致的话,两人还会坐在一起编故事,不过听众只有母亲。美好生活不能永远定格在生命的相册里,在旧社会,即使是开明的家庭依然有保守观念,会认为女孩子是嫁人的命,读书好赖并不重要。

当美宫成年时想去省城上大学,衷心的恳求只换来父亲的婉言拒绝。她红着眼等待父亲回心转意,等来的却只是二十二岁时的一纸婚书。美宫出嫁那几天,语堂正好赶去圣约翰大学报名。两人分别,执手相看泪眼,二姐把语堂拉到僻静处,从婚服里掏出四角钱说:和乐,姐姐很穷,不能多给你。不要浪费这个机会,要走出乡村,做个好人,做个有名气的人。

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像是一颗颗石头沉重地砸到语堂心里,他再也忍不住,抱着二姐大哭起来。次年暑假,语堂回家时路过姐姐家里,姐姐依然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可语堂和二姐都想不到,这次见面竟然是他们在尘世间的永别。

同年秋天,美宫患鼠疫身亡,她当时已有几个月的身孕。语堂想起姐姐曾经说的话和他们儿时立下的志愿,不禁泪水打湿了衣衫。

此后,无论到何时何地,只要提起二姐给他的四角钱,林语堂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他说:我年轻时所流的泪都是为她而流。

4.初恋

初恋是青涩而难忘的。林语堂的初恋是青梅竹马,一个叫赖柏英的俊俏女孩儿。赖柏英的脸相偏瘦,活脱脱像个熟透了发着香味儿的橄榄。初见面时,语堂冲她大叫:橄榄,橄榄。赖柏英不明所以,好奇地四处张望,语堂望着她说:叫你呢。像偶像剧里演的那样,少年和妹子很快陷入了爱河。

他们一起在小河里捕鱼,到花丛中抓蝴蝶。成为作家后,语堂在自传小说《赖柏英》里详细记叙了当时的情景,虽然他人儿已不见,那文字读来都是暖。语堂和柏英在家里吃荔枝,柏英吃起来又好又快,语堂说:橄榄,荔枝吃多了要拉肚子。柏英笑笑说:傻瓜呀,吃勺酱油就好啦!

从圣约翰大学回到坂仔的那年夏天,语堂变得更帅气,情人柏英也变得越加漂亮。两人肩并肩走在一起,语堂说:我之后想出国留学,去更大的世界看看,陪我走吧。柏英的笑容凝固了,接下来就是沉默。山外的世界是怎样,她不知道,她只是从心灵深处觉得害怕。况且,失明的祖父依赖她照顾,她压根离不开家乡。柏英激动地问语堂:世界上还有比我们这儿更美丽的山谷吗?你拥有了这些山和我,为何还要离开?语堂无言以对,柏英接着说:就算你住在漳州,我们也有香蕉、甘蔗和桃子。外国港口的东西,我们哪一样没有?

语堂没想到,他爱的人反应会如此强烈,他刚从繁荣的大上海回来,他的知识为他构建了更辽阔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小小的坂仔已容纳不了语堂腾飞的心。

语堂想起二姐的话,他要读书成名,坂仔给不了他。于是,孝道与爱情之间,柏英选择了前者,爱情与梦想之间,语堂选择了后者。

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他们在遗憾中分手了。这梦幻般唯美的初恋宣告结束。

柏英后来嫁给了当地富商,长寿且儿孙满堂。只是不知在多年以后,她是否记得和她一起赤脚穿过草地、走进荔枝林的那个小伙子?

5.婚姻

林语堂英文写的很好,在圣约翰时就获得学校英文小说比赛的冠军。他是校辩论队的核心成员,常常带队在比赛中获奖。打网球、踢足球、划船,他样样都不赖。因为学习好体育成绩也棒,语堂成了大学里的白马王子,他自己说:这和我的结婚是有关系的。

圣约翰和今天的大学一样,都流行召开老乡会,林语堂因此和厦门的陈家兄弟相结识。一次,陈家兄弟的妹妹陈锦端和语堂走到了一起,并迅速擦出火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陈家老爷看不起林语堂这个来自乡村的土小子。他劝说自己的丫头不要再和语堂见面,还假惺惺地为语堂介绍对象。语堂觉得非常耻辱可嘴里答应下来,本想应付了事,没想到陈介绍的廖家二小姐贤惠漂亮,林家上上下下都对她很满意。

廖翠凤说:没钱不要紧的,我愿意。

这句话一槌定音,他们俩很快结了婚,并结成一世的姻缘,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语堂和翠凤紧紧绑在一起从未分开过。

两人出国的前夕举办婚礼,老林看到儿子结婚异常兴奋,再次发挥了自己的幽默,笑着对办事者说:新娘的花轿要大顶的呦,新娘子是胖胖的喔!翠凤从别人嘴里听到这句玩笑,气得立刻吃了好几片泻药减肥。在结婚典礼上,语堂当着宾客的面烧掉了结婚证书,众人看的呆若木鸡,语堂缓缓说:这东西只有在离婚时才会用到,我们俩不需要。廖家的人听了,这才意识到这个来自福建乡下的小伙子多么与众不同。之后,廖翠凤想起这话,常常会红了眼眶。

婚后数年,夫妻生活只能用琴瑟和鸣这个成语来形容。女儿林太乙日记里记着这样一个故事:翠凤对语堂说,她的朋友生了两个双胞胎,语堂是语言学专家,立刻反驳妻子:你不应该说两个双胞胎,双胞胎就意味着两个。妻子答曰:当然,双胞胎就是两个,没错呀!语堂说:你可以讲一对双胞胎。妻子反问:一对不是两个是什么呀?林语堂无话可说。

语堂说《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芸娘陪着沈复读书求学、鉴词作画。语堂先生何尝不知,从哈佛读硕士到莱比锡读博士,翠凤就是他的芸娘。她竭尽全力照料着自己的生活,与他形影不离,同快乐共忧伤。

6.在语丝

出国前,林语堂只是清华西语系一个小小的教员,时隔四年,带着莱比锡博士的光环强势回归,他应胡适之约进入北大外文系做了教授。此时此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已渐渐式微,提倡新文化的刊物数量却达到几百种。

而在北京大学,新旧文人齐聚一堂,上一节课学生们还在听扎着辫子的辜鸿铭老先生讲小脚女人的魅力,下一节课又是小海龟在说西方女权主义。北大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剪影。

新派教授也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奠基中国现代小说的周家兄弟为主,一是以高举文学革命大旗的胡适之为主。

周氏一派的发声刊物是自办的《语丝》,作者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胡适的意见阵地则是《现代评论》,撰稿人有徐志摩、蒋廷黻(fú)、沈从文、丁西林等。我们都觉得胡适是林语堂的伯乐,对他有雪中送炭之恩,他应该是加入了后者的团队。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语丝派的人都是一群叛逆分子,他们嬉笑怒骂必谈政治,而现代评论派都是一些留学英美学到了绅士风度的谦谦君子。语堂那时年轻,血气方刚,所以选择了语丝团队,成为了鲁迅先生的战友。

从总.统竞选到军阀混战,再到三河县老妈子的吃饭排便问题,他无所不谈,无所不骂。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感觉。

1925年底,受南方革命的影响,首都学生上街游行,驱逐段祺瑞的口号响彻了古城内外。林语堂革命的热血沸腾了,他放下手中的笔,和当局雇来的流氓展开了肉搏战。因为当年练过棒球,所以扔石头技术又准又狠,惹得对方大喊:看,那个高个子,他打的最凶。文质彬彬的教授撸起袖子搞革命,引得周围人不断叫好点zan。

着急的是妻子廖翠凤,她早上刚刚训斥完,下午语堂就偷偷摸摸带了一包石子出门了。时隔多年,林博士在讲起他的棒球技术和革命经历时依然眉飞色舞。

不久之后,狗肉将军张宗昌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耀武扬威进入了北京城,很多直言的记者如邵飘萍、林白水被无辜杀害。而林语堂也上了反.动.政.府的黑名单,北大教授们迫于时局压力大多南迁上海。林语堂则接受了厦门大学聘书,前往厦大担任文科主任。南下后他利用朋友关系,把语丝派的明星学者们邀请至厦门教书。因为鲁迅先生盛装出席,所以厦大文科没有错过那个走向强盛的黄金时段。

直到现在,厦大学子也不该忘掉林语堂,是他和朋友鲁迅使厦大文科变得牛逼。

(图)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7.林鲁之争

林语堂爱好书法,他常在家里模仿晚清遗老、书法名家郑孝胥的字。1932年他创办宣扬幽默文学的刊物论语,自己动笔题写了刊头。论语内部人员跑来询问语堂,问是如何请动郑孝胥的,语堂摆一摆手笑而不答,一袭长衫绝尘而去。

论语一经发行立刻轰动上海滩,卖到了三四万份。上海从开埠以来,都没有哪家杂志取得过这样的优异成绩。它在大学生中也火爆极了,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对语堂开玩笑:我要是有事在公告栏公告,只需登在你的论语上就可以了。翠凤也从来没想到,老公的这些邋遢讲会那么赚钱。

可这时好友鲁迅却表示很懵圈,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鱼死网破,你死我活,以笔为剑刺向敌人的喉咙才是学人的真正使命。鲁迅开始对林语堂心存芥蒂,两人的友谊从此亮起了红灯。

1934年,林语堂和章克标意见冲突太大,他负气出走,另起炉灶创办了刊物人间世。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林鲁二人友情的终点。鲁迅写信给林语堂,劝说他不要再搞那些幽默小品。左翼作家廖沫沙写了一篇人间何世的文章,指着林语堂的鼻子臭骂了一通。此后,在盟主鲁迅的带领下,左.翼系统对林语堂进行炮火横飞、毫无情面的语言攻击。

两人同时参加一个宴会,语堂为缓和气氛讲了一则笑话:在香港的一个宴会上,有几个广东人在旁若无人地大讲粤语,我想幽他们一默,就插进去对他们大讲英语,这可把几个广东佬吓住了,他们目瞪口呆,不知所以。没想到鲁迅打断林语堂的话,厉声质问到:你算个什么东西,想借外国话来欺压我中国同胞吗?

林语堂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以为鲁迅在开玩笑,当得知对方真的在骂人时,他便低下头来不再说话。以前据理力争倒还争得起,此时呢,再多解释也好,争辩也好都于事无补,没有意义。

林语堂是个天性大度不会记仇的人,虽然鲁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可他却从没有忘记鲁迅当年的知遇之恩与提携帮助,也没有忘记多年前他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两人虽彻底绝交了,林语堂仍在多处提到,鲁迅的短篇小说是中国近代最好的。

当对方去世时,他悲痛地写下: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桎轩于其间耳。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其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这句话说的很清楚了:语堂和鲁迅并非道不同不相为谋,只算是殊途同归。不过表现方式的差异使得二人冲突不能调和。我想,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个朋友,在分开时或许不会挽留,时间久了必然会怀念吧!

8.吾国与吾民

1934年的林语堂心里实在难受。人间世卖的不理想,经济压力是头一桩;和鲁迅彻底绝交是第二桩;像过街老鼠一样早晚被骂,是第三桩。可是你以为这会打倒他吗?不会的。

我告诉你,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在上帝为他关掉一扇门之后,语堂自己找到了一扇开着的窗。

那就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赛珍珠在襁褓中时就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了中国,她接受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对三国、水浒等中国故事烂熟于心,长大后以中国农村为题材,创作了小说《大地》,此书风行欧美,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典范本。

在上海,赛珍珠和林语堂共同参加了一个作家组织的饭局,席上赛女士表示,如果在座谁有好的作品可以交给她,她会帮着在美国出版。大家都把这当应酬之语,只有语堂傻里傻气当了真,他回家后马上把自己写的几百篇评论文打包寄了过去。

无心插柳柳成荫,语堂因此成了赛珍珠女士的特邀撰稿人。1935年,大作《吾国与吾民》出版,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

该书一出震动了西方世界,多种译文,库无存货,林语堂因而成为当时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第一名。

次年他赶赴美国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这本书带给读者群的影响和带给自己的荣誉。他与家人泊船夏威夷,准备上岸之际,欢迎林语堂的巨大横幅进入了视野里。没等落脚,一群男男女女就捧着鲜花涌了过来,记者的镁光灯打成一片。原来他们是自己的华侨粉丝团啊,林博士看了心里美滋滋的。

(图)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9.讲话趣事

林语堂第一职业是教授,那他课讲的怎么样,我也感到很好奇。他在东吴大学教英语时,上课带了一大包鼓鼓囊囊的东西进了教室,学生们在下面嘀咕:不是首次上课就考试吧,哥几个啥都没看呢。语堂是过来人啊,猜到大家的心思,马上拍拍桌子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慢条斯理打开纸包,一层一层的,学生们心提到嗓子眼上,拭目等待着。

结果一大包花生出现在大家眼前,语堂接着说:诸君开吃吧!这花生米又叫长生果。第一天课,我愿诸位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希望大家会有长性子,不要翘课,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就这样,开学第一课变成了吃喝聚会,你说如此可爱的老师,谁会不喜欢呢?

林语堂上课很自由,他没有师道尊严之类的想法。经常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笑话连篇。累了就靠在讲台上,权作休息。常讲着讲着就一屁股坐下来。

林语堂的讲演功底是民国大家中最好的,有一次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讲中国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哲学,夸赞中国的句子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个女学生很不服气,起来提问:林博士,那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更好吗?

林语堂微笑着说:不不不,像抽水马桶啊,你们美国的就好用多了。这个女孩子听了窘迫得脸色通红,羞答答坐了下来。你说,林博士的回答是不是既幽默又睿智呢?

10.金钱观

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在二十世纪的上海滩为文人所共知。高收入也是他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吧!

他认识到学生们的英语书枯燥乏味,就花几个月时间全力编写了开明英文读本。读本上市后,市场反应好的没话说,还使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开明书局一炮而红。

可福兮祸所依啊,他赚了钱人家就开始眼红,他的读本再三被盗版。为此,这个一向温和谦逊的好好先生把对方告上法庭,诉讼案轰动了上海滩以语堂的胜利而告终。那时有人说语堂是太爱钱,我觉得,他更多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更何况,当受到别人侵犯时,用法律武器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正义的行为啊!

在道义和梦想面前,语堂真正把钱看的很轻。他姐夫去世后,留下瑞珠和八个孩子;大哥病逝,留有孤儿寡母;二哥三哥不幸进入失业状态;三嫂重病待治。这些都是语堂倾全力在补贴着。抗战时期,语堂多次为国内难民慷慨解囊,还以每年720法郎的花销,收养了六个中国孤儿。

他雇人为老家坂仔的村民修学堂,买低洼田地挖大鱼塘,买台.湾的甘蔗苗、柚子苗送给乡民栽种,帮助他们创收致富,可是信件上从来没签署过真实的名字。

最早的中文打字机是商务印书馆在二十年代推出的,林语堂觉得那里面的冷僻字太难找了,他想发明一个不用学习就能轻松使用的打字机出来。在瑞士和英国,他多次参观学习专业打字机模型。可这有了技术还不够,费用是个大问题,语堂就一边写书一边讲课,拼命赚钱。直到1947年,几乎千金散尽、倾家荡产的林语堂终于申请了明快打字机的专利,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你看,这斤斤计较得来的钱不是在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吗?

(图)明快打字机

11.吃货

林语堂说: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情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不是学问,而是吃。语堂每到一个陌生地方,最先去寻找的就是当地的美食。

他第一次到廖翠凤家吃饭时,不断要求添饭,几口一扒,一碗米饭就见了底。翠凤在屏风后扳着指头。一边数一边想:我天,他要吃几碗呢?

语堂给翠凤的信里说:我的肚子里,除了橡皮以外,什么都能消化的。翠凤念给女儿听,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

林语堂很少生病,偶尔伤风感冒,翠凤让他忌口,他就诡辩说:我会医治自己的病,就是多吃东西,病就好了。实在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他就从女儿手里抢水果。这样一个淘气的林语堂,你是不是很喜欢他呢?

他喜欢深更半夜吃东西。有一次觉得肚子饿,起床煎了五个鸡蛋,还吃了两块脆饼。翠凤取笑他,他理直气壮地说:昨天晚上我太饿了,一直想了十多分钟。不知是起来的好还是不起的好,想想我还是起来了,因为不起我就饿的睡不着呢!

在《论肚子》一文中,语堂开门见山地写道:凡是动物便有一个叫做肚子的无底洞。这无底洞曾影响了我们的整个文明。你说,要不是一个吃货能写出这样的话吗?

语堂先生一生懂幽默,爱生活,吃算是他生命里最有滋有味的部分吧!

*作者:史斌杰,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相关文章

  • 作文素材一,胡适
  •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自取的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 ...查看


  • 狂狷文人钱钟书:自视甚高 同时期名人多遭其鄙薄
  • 2011年04月13日 08:30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史飞翔 核心提示:钱钟书自视甚高.性情狷介,对同辈学人多有臧否.在<林纾的翻译>中钱氏刻薄道:"假如有人做一个试验,向他说:不错!比起先生的古文来,先生的诗的确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答案)
  •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答案 (考试范围:<中国现代文学>全书) 一.填空题 1. <围城> 2. <狂人日记> 3. <两个家庭> 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 < ...查看


  • 我眼中的鲁迅
  • 我眼中的鲁迅 旷新年 鲁迅出生在一个历史大崩溃的时代,不仅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彻底的崩溃--这是"千古未有之变局",而且西方的历史也发生了彻底的崩溃--尼采高呼"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这个世界的基础已经从 ...查看


  • 我心中的伟人形象
  • 我心中的伟人形象 要改变一个人的偏见,哪怕那偏见错误且不可理喻.也绝不是什么容易之事.而如果潜移默化之中,便能化反对者为朋友,就未免更是几近伟人的地步了.胡适正是我心中的这类伟人.早年只知道胡适是"卖国贼".但随着年龄的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复习提纲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 五四新文学 )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整体的否定,西方文学便成为中国新文学借鉴和模仿的先例. 2.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基本都是维新派所为.他们倡导文学革新,是力图让文学成为承载( 政 ...查看


  • 程广云:鲁迅走后怎样?
  • 这篇文章是应一位朋友约撰写的,题目仿照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拟定. 去鲁迅化,亦即鲁迅在当代中国文化以及文学中被边缘化,其中的一个表现是:鲁迅若干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被删除了,这个说法真实与否?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做法正当与否?值得 ...查看


  • 社会现象+民国文人素材
  • 社会现象+民国文人素材 "魏则西之死"拷问"百度之恶" 莆田系医疗一年贡献给百度逾100亿元,百度医疗广告竞价排名"作恶". 魏则西患上癌症,在百度上查到了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可以 ...查看


  •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