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能写诗.16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何景明学习之道

先介绍下故事的主人公: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6岁(虚岁)能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20岁(虚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弘治八年(1495 年)春,13 岁的何景明随父亲来到陕西临洮府渭源驿跟着父亲读书。临洮是中国历史文化圣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相传老子飞升临洮,生息繁衍,是中国最大姓氏李姓的发祥地。从老子第九世孙李崇首任秦国陇西郡守到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后,共出了李姓帝王27位,宰相13人,侯王将帅、郡守县令和文化名人数以千计。何信带儿子景明到临洮是想让儿子感受这里的历史气蕴和接受这里的人文熏陶。来到任上的第二天,他便带着儿子去拜望临洮知府李纪。何信虽然只是一个驿丞,但与知府李纪是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赋诗、喝酒聊天,可谓是无话不谈。父子俩来到李府,见了李大人,何景明也没有多少拘束,自觉地跪拜道:“知府大人在上,请受晚生叩拜。”李纪哈哈大笑道:“贤侄快请起来,不必多礼。”何景明站了起来,李纪将他叫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头道:“往后不要叫我知府大人,我长你爹两岁,就叫我李伯父好了。”何景明“嗯”着答应道。

李纪见何信还站在一旁,立即赐座,并叫丫环沏了两杯茶过来。何信这才将手里拎着的一个编制精致的紫藤方盒递上,道:“这是从家里带过来的两斤信阳毛尖,请知府大人品尝。”

李纪用双手接过,说道:“这可是好东西哟,大文豪苏轼曾经说过,‘淮南茶,信阳第一。’感谢梅溪公这等美意,本知府收下了。”

何信道:“菲薄得很,不成敬意。”

李纪很爱茶,也懂茶,他看着何信道:“我可要拆封了。”何信立即接过茶盒,道:“勿劳默庵兄动手。”他说着拆去封签,从紫藤盒里取出两听做工精细的雕花竹筒,启开一听的蜡封筒盖,打开里面的防潮纸,绿莹莹的芽尖带着一股香气扩散开来。李纪赞道:“好茶!”他说着拿过案几上的一套紫砂茶具,往茶壶里撮了些毛尖,倒入开水,将第一道水倒在一个小碗里,谓之洗茶,然后沏上现烧的开水,少顷,取开壶盖,见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若隐若现的丝绒般细毫,清香扑鼻。他往紫砂杯里倒了一杯,轻啜了一口,立即感到有一种清高纯厚之香气浸入肺脾,甘甜而绵长。李纪频频点头道:“真乃好茶!”他说罢看着何信道:“梅溪公可曾知道苏子瞻的《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诗吗?”何信道:“惭愧,我还真不知道哩。”

站在一旁的何景明看了一眼父亲,又看看李伯父,说道:“伯父,我知道这首赞茶诗。”

李纪有些疑惑地看着何景明,道:“你知道?背来听听。”

何景明向前站了一步,背诵道:“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森然可学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听完何景明的背诵,李纪感到很惊奇,问道:“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这首诗?”何景明知道这首诗是他的姐姐景晴与孟洋在一块喝茶时曾经背诵过的一首诗,他便记下了,没想到在这里却派上了用场。

何信笑道:“犬子自幼就聪明,六七岁便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如今已读完四书五经,有些章节还会背诵。”李纪听说后有意想考一下何景明,随手拿起案几上的一本孔颖达注疏的《尚书正义》,翻到一页“微子”章,说道:“微子你能背吗?”何景明清了一下嗓子,朗声背道:“微子若曰:‘师父、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汹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随丧,越至于今!’”

李纪大赞何景明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凡。他细观何景明的面相,见小景明天庭饱满,印堂清亮,两眉清长超过双目,皮肤虽黝黑,却细腻如缎,他拉住何景明的一只手,看了又看,点头道:“梅溪兄,此儿贵也!”

何信道:“承蒙默庵兄夸奖,不知日后如何?”

李纪道:“大凡爱学者,而学之能进,必前途无量也!”两人说着话,何景明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翻看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快近中午时,李夫人毛氏走了进来,何信拉着儿子与夫人见礼,毛氏连忙拉起跪拜在地的何景明,问道:“侄儿今年几岁了?”

何信道:“犬子今年十一。”

毛夫人高兴地说道:“太好了,跟吾儿汝佐同庚,往后你们可以在一起同窗共读了。”夫人的话立即让李纪顿有所悟。他的儿子李汝佐喜贪玩,学不专心,如今在邑庠又受到几个不爱学习的顽童的影响,让他很是苦恼。他便对何信道:“看何儿资质不凡,我想专请先生来教何儿和我家汝佐,你看如何?”

何信立马答应道:“默庵兄如此看重犬子,我真是感激不尽!”就这样,何景明便在李知府家住了下来,李纪请了当地有名的夏先生专教何景明和李汝佐,还有府衙里几个部属的孩子。何景明吃住在李家,李纪每天都关心他和儿子的学习,督促他们进步。毛夫人也对何景明视同己出,嘘寒问暖,使何景明在这个家里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他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感动了李纪和夫人毛氏。儿子李汝佐在受到何景明的影响之后,学习也刻苦认真起来,并有了明显进步,这使李纪和夫人十分欣慰。在夏先生的指导下,何景明重温了以前学过的“五经”“四书”,以及《春秋》之学。经过先生的讲解,使他对古代经典之学从一知半解到完全理解,他仿佛醍醐灌顶般地大彻大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一天,李纪来学馆察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恰遇夏先生离开了,他便站在窗外,见孩子们在教室里追逐玩耍,嬉戏打闹,唯独何景明在认真默诵课文,他的儿子李汝佐就坐在景明的旁边,几次想站起来,被何景明拉住了,道:“坐下,刚才先生讲的这篇课文你再背诵一遍。”李汝佐没有去玩耍,而是乖乖地坐下来背诵课文。这使李纪大为吃惊,没想到自己一向顽皮的儿子竟如此信服何儿,他禁不住脱口说道:“何儿,麟凤也!”

李纪知府站在教室外,看到有几个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奔跑打闹,只有何景明和儿子李汝佐依然坐在课桌边学习,十分吃惊和高兴。

何信的驿站设在渭源,离临洮府有一个时辰的路程,他每隔十天半月过来看一趟儿子,也顺便带来些从南方贩运过来的大米。每当听到李纪夸赞自己的儿子时,他的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他们何家自高祖泰山之后几代都是读书人,可都是以务农为生。自己的父亲何鑑开始涉足官场,却只做了个不入流的阴阳学典术。而自己呢,虽然曾一度看破红尘,但终未能免俗,如今也只是个驿丞。大儿子景韶、二儿子景晹虽然也很聪明,要想让他们光宗耀祖已不太可能,三儿子景晖更不必说,资质平平,只有小儿子景明,是他何家的希望,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使他日后能够出人头地,为何家争光。为了让儿子能进一步接受这大西北的人文熏陶,他决定带儿子从临洮到渭源再到他曾经任过职的会宁走一趟,这里的历史气蕴和人文环境会对儿子日后成才产生影响。他把想法告诉李纪后,李知府大为赞赏,并准许何信一个月假期带景明和自己的儿子一块出游,还特派了一辆马车和一名公差跟随。此时正是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之时,他们从临洮出发,感受着古狄道千年文明和历史的积淀。在渭源,何景明感受到了渭源的河山大川与人文气氛融为一体的氛围。他们游览了鸟鼠洞、秀峰岩石窑以及首阳山、灞陵桥等风景名胜,更让何景明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刻印在渭源石壁上的诸如王昌龄、岑参等名人大家的千古绝唱。在会宁,给何景明印象最深的是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一片琅琅读书声。父亲告诉他,在小小会宁,据记载自兴科举至今已有11 位进士和50 多位举人,有“进士之乡”的美称。这使何景明大为感触,他想起了韩愈的一首《符读书城南》诗:“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读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他深切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个月的出游,何景明领略了陇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是一年多来他在学习上过度付出后的一次身体和心理上的放松。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吸纳了大西北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发誓:一定不能辜负父母、哥姐以及李伯父对他的良苦用心。他告诉李汝佐:“学习一定不能懈怠,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先介绍下故事的主人公: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6岁(虚岁)能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20岁(虚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弘治八年(1495 年)春,13 岁的何景明随父亲来到陕西临洮府渭源驿跟着父亲读书。临洮是中国历史文化圣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相传老子飞升临洮,生息繁衍,是中国最大姓氏李姓的发祥地。从老子第九世孙李崇首任秦国陇西郡守到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后,共出了李姓帝王27位,宰相13人,侯王将帅、郡守县令和文化名人数以千计。何信带儿子景明到临洮是想让儿子感受这里的历史气蕴和接受这里的人文熏陶。来到任上的第二天,他便带着儿子去拜望临洮知府李纪。何信虽然只是一个驿丞,但与知府李纪是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赋诗、喝酒聊天,可谓是无话不谈。父子俩来到李府,见了李大人,何景明也没有多少拘束,自觉地跪拜道:“知府大人在上,请受晚生叩拜。”李纪哈哈大笑道:“贤侄快请起来,不必多礼。”何景明站了起来,李纪将他叫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头道:“往后不要叫我知府大人,我长你爹两岁,就叫我李伯父好了。”何景明“嗯”着答应道。

李纪见何信还站在一旁,立即赐座,并叫丫环沏了两杯茶过来。何信这才将手里拎着的一个编制精致的紫藤方盒递上,道:“这是从家里带过来的两斤信阳毛尖,请知府大人品尝。”

李纪用双手接过,说道:“这可是好东西哟,大文豪苏轼曾经说过,‘淮南茶,信阳第一。’感谢梅溪公这等美意,本知府收下了。”

何信道:“菲薄得很,不成敬意。”

李纪很爱茶,也懂茶,他看着何信道:“我可要拆封了。”何信立即接过茶盒,道:“勿劳默庵兄动手。”他说着拆去封签,从紫藤盒里取出两听做工精细的雕花竹筒,启开一听的蜡封筒盖,打开里面的防潮纸,绿莹莹的芽尖带着一股香气扩散开来。李纪赞道:“好茶!”他说着拿过案几上的一套紫砂茶具,往茶壶里撮了些毛尖,倒入开水,将第一道水倒在一个小碗里,谓之洗茶,然后沏上现烧的开水,少顷,取开壶盖,见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若隐若现的丝绒般细毫,清香扑鼻。他往紫砂杯里倒了一杯,轻啜了一口,立即感到有一种清高纯厚之香气浸入肺脾,甘甜而绵长。李纪频频点头道:“真乃好茶!”他说罢看着何信道:“梅溪公可曾知道苏子瞻的《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诗吗?”何信道:“惭愧,我还真不知道哩。”

站在一旁的何景明看了一眼父亲,又看看李伯父,说道:“伯父,我知道这首赞茶诗。”

李纪有些疑惑地看着何景明,道:“你知道?背来听听。”

何景明向前站了一步,背诵道:“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森然可学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听完何景明的背诵,李纪感到很惊奇,问道:“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这首诗?”何景明知道这首诗是他的姐姐景晴与孟洋在一块喝茶时曾经背诵过的一首诗,他便记下了,没想到在这里却派上了用场。

何信笑道:“犬子自幼就聪明,六七岁便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如今已读完四书五经,有些章节还会背诵。”李纪听说后有意想考一下何景明,随手拿起案几上的一本孔颖达注疏的《尚书正义》,翻到一页“微子”章,说道:“微子你能背吗?”何景明清了一下嗓子,朗声背道:“微子若曰:‘师父、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汹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随丧,越至于今!’”

李纪大赞何景明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凡。他细观何景明的面相,见小景明天庭饱满,印堂清亮,两眉清长超过双目,皮肤虽黝黑,却细腻如缎,他拉住何景明的一只手,看了又看,点头道:“梅溪兄,此儿贵也!”

何信道:“承蒙默庵兄夸奖,不知日后如何?”

李纪道:“大凡爱学者,而学之能进,必前途无量也!”两人说着话,何景明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翻看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快近中午时,李夫人毛氏走了进来,何信拉着儿子与夫人见礼,毛氏连忙拉起跪拜在地的何景明,问道:“侄儿今年几岁了?”

何信道:“犬子今年十一。”

毛夫人高兴地说道:“太好了,跟吾儿汝佐同庚,往后你们可以在一起同窗共读了。”夫人的话立即让李纪顿有所悟。他的儿子李汝佐喜贪玩,学不专心,如今在邑庠又受到几个不爱学习的顽童的影响,让他很是苦恼。他便对何信道:“看何儿资质不凡,我想专请先生来教何儿和我家汝佐,你看如何?”

何信立马答应道:“默庵兄如此看重犬子,我真是感激不尽!”就这样,何景明便在李知府家住了下来,李纪请了当地有名的夏先生专教何景明和李汝佐,还有府衙里几个部属的孩子。何景明吃住在李家,李纪每天都关心他和儿子的学习,督促他们进步。毛夫人也对何景明视同己出,嘘寒问暖,使何景明在这个家里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他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感动了李纪和夫人毛氏。儿子李汝佐在受到何景明的影响之后,学习也刻苦认真起来,并有了明显进步,这使李纪和夫人十分欣慰。在夏先生的指导下,何景明重温了以前学过的“五经”“四书”,以及《春秋》之学。经过先生的讲解,使他对古代经典之学从一知半解到完全理解,他仿佛醍醐灌顶般地大彻大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一天,李纪来学馆察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恰遇夏先生离开了,他便站在窗外,见孩子们在教室里追逐玩耍,嬉戏打闹,唯独何景明在认真默诵课文,他的儿子李汝佐就坐在景明的旁边,几次想站起来,被何景明拉住了,道:“坐下,刚才先生讲的这篇课文你再背诵一遍。”李汝佐没有去玩耍,而是乖乖地坐下来背诵课文。这使李纪大为吃惊,没想到自己一向顽皮的儿子竟如此信服何儿,他禁不住脱口说道:“何儿,麟凤也!”

李纪知府站在教室外,看到有几个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奔跑打闹,只有何景明和儿子李汝佐依然坐在课桌边学习,十分吃惊和高兴。

何信的驿站设在渭源,离临洮府有一个时辰的路程,他每隔十天半月过来看一趟儿子,也顺便带来些从南方贩运过来的大米。每当听到李纪夸赞自己的儿子时,他的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他们何家自高祖泰山之后几代都是读书人,可都是以务农为生。自己的父亲何鑑开始涉足官场,却只做了个不入流的阴阳学典术。而自己呢,虽然曾一度看破红尘,但终未能免俗,如今也只是个驿丞。大儿子景韶、二儿子景晹虽然也很聪明,要想让他们光宗耀祖已不太可能,三儿子景晖更不必说,资质平平,只有小儿子景明,是他何家的希望,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使他日后能够出人头地,为何家争光。为了让儿子能进一步接受这大西北的人文熏陶,他决定带儿子从临洮到渭源再到他曾经任过职的会宁走一趟,这里的历史气蕴和人文环境会对儿子日后成才产生影响。他把想法告诉李纪后,李知府大为赞赏,并准许何信一个月假期带景明和自己的儿子一块出游,还特派了一辆马车和一名公差跟随。此时正是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之时,他们从临洮出发,感受着古狄道千年文明和历史的积淀。在渭源,何景明感受到了渭源的河山大川与人文气氛融为一体的氛围。他们游览了鸟鼠洞、秀峰岩石窑以及首阳山、灞陵桥等风景名胜,更让何景明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刻印在渭源石壁上的诸如王昌龄、岑参等名人大家的千古绝唱。在会宁,给何景明印象最深的是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一片琅琅读书声。父亲告诉他,在小小会宁,据记载自兴科举至今已有11 位进士和50 多位举人,有“进士之乡”的美称。这使何景明大为感触,他想起了韩愈的一首《符读书城南》诗:“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读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他深切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个月的出游,何景明领略了陇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是一年多来他在学习上过度付出后的一次身体和心理上的放松。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吸纳了大西北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发誓:一定不能辜负父母、哥姐以及李伯父对他的良苦用心。他告诉李汝佐:“学习一定不能懈怠,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相关文章

  • [儒林外史]邮票 三种版式
  • 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中国邮政定于2011年3月21日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特种邮票1套6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1-5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6-1)T 王冕画荷 80分 (6-2)T 范进中举 1.20元 ...查看


  • 归有光简介
  •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 ...查看


  • 古代廉政人物
  • 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 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 ...查看


  • 己亥杂诗写作背景及大意
  • 己亥杂诗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查看


  • 庄浪"五进士"
  • 庄浪"五进士" 德温才俊的赵贡玉 赵贡玉(1812年-1861年),字宝航,一字赆赆(jìn )廷,号吴山,今庄浪朱店镇赵家山村人.现知清代庄浪有五位进士,赵贡玉系庄浪五进士之一.他还是世传庄浪"四大名山&qu ...查看


  • 苏教语文八下4.17[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3.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重点: 1.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 ...查看


  • [范进中举]课时教案
  • 19 范 进 中 举 学习目的: 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3.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4.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习重.难点: 1 ...查看


  • 他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死后被追封为宰相.
  • 在中国诗坛上,人们常把李白称作"诗仙",而事实上白居易才是真正的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这首赞扬白居易的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查看


  • 论科举制在士大夫从商中的作用
  • 作者:高新伟 许昌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5)03-0090-04 中国传统即有贱商的观念,四民之中,商人的地位最低.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人,皆以经商为耻.但从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