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政治专升本考试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考纲要求(1)
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
2.
考纲分析
本章是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绪论,中心任务是:
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和阐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学习本章,要掌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其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要着重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即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还要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即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3)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即以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与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教训为历史依据,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现实依据。
再次,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本章的重点。其中要着重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科学体系的内容,以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最后,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一、选择题
1.第一次提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3.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历史性飞跃有( B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 A )
A.三阶段 B.四阶段 C.二个时期 D.五个阶段
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C )
A.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B.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 B )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7.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 B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
义
C.科学社会主义问题 D.社会主义实践问题
8.邓小平理论是( C )
A.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B.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人民群体的行为准则
9.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理论成果是( A )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矛盾论》、《实践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商品经济论、市场经济论
10.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D )
A.没有关系 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 D.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B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12.邓小平把当今时代主题概括为( A )
A.和平与发展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D.改革与发展
13.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命题是( D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C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5.对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16.把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1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和理论成果是( B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实事求是的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1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C )
A.十年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1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C )
A.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特区建设
20.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C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爱国统一战线
二、辩析题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2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正确)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 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确)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 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2.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和目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3
缺一不可,二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4)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发生
3.简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
2.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 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即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4
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邓小平理论包含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
(2)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落后的观念和僵化的教条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因此必须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前提。正是由于破除了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阶段甚至扭曲的认识,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的不正确思想,邓小平理论才得以形成和确立。
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话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在。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才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彻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它的体现。
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彻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保证,也是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4.试述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拨乱反正工作遇到的最大障碍是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全面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同样要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进取。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无法推动和保证全面改革的进行。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反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邓小平能够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两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是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5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
2.
3.
考纲分析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它同第三章一起,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而且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为此,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掌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1)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2)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基于上述两点,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之间内在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的特点。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它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2)它突出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统 一;
(3)它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是一个过程。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的重大意义。
(1)它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它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① 它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发展生产力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更为突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邓小平提出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关于
一、选择题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6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B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 )
A.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解放生产力
C.发展生产力 D.向共产主义过渡
3.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B )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包括: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4.邓小平首次提出
A.1978年 B.1980年 C.1985年 D.1992年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达到共同 富裕。
5.邓小平指出: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现共产主义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7.对
A.已经搞清楚 B.没有完全搞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 D.其他国家的学者搞清楚了
8.
A.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B.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 D.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问题
9.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增强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生产力标准
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
A.生产关系的地位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D.共同富裕的目标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D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2.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C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1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C )
A.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正确认识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7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D.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1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D )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15.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D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B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C )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 A )
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19.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D )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 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 D.要靠自己的发展
20.邓小平完整提出
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二、辨析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1)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3)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基于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并把
2.
(1)
(2)邓小平提出
(3)邓小平讲
家。
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错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4楼
大 中 小
水珠儿 (团书Q:251022158)
回复: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
三、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关于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3)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一般联系,又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特殊联系。与剥削社会相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既把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又把社会主义与原始社会共同贫穷区别开来,还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联系起来。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5)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等各方面的统一。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9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怎样理解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4)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5.为什么必须坚持
(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难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坚持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当今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尽快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4)
(5)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关于
(1)
(2)
(3)搞清楚
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4)搞清楚
(5)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是团绕
(6)在不断探索和解决
2.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和意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邓小平认为,生产力能否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能否搞上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社会主义能否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② 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邓小平认为,
③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邓小平既强调
④ 把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⑤ 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共同富裕不是在静态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从而把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论断的重要意义主要是:
① 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② 这一概括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③ 这一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应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3.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1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
4.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
(1)邓小平1992年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衡量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是看
(2)
(3)
(4)
(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1)
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
2.
3.
考纲分析本章与第二章共同构成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二章阐明社会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则阐明我国还只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由此规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学习本章,要注意掌握好以下问题:
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的国情,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我国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把这个阶段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2
第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它决定了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们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选择题
1.在我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使用了
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C.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D )
A.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的矛盾 B.发展生产力与科技、教育体制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B )
A.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是( D )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实现工业化
C.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D.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A )
A.经济建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建设精神文明
6.改革的目的是( A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实现共同富裕 D.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本质(最终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 )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B.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C.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有( A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C.自力更生
D.艰苦创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9.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C )
A.人口多,底子薄,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3
B.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没有实现工业化,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
10.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 B )
A.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C.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革命: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彻底的变革 改革: 保持经济制度不变,对经济、政治等体制进行变革
11.邓小平指出,全党和全国的工作中心是( A )
A.经济建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实现共同富裕
A : 经济建设― 一个中心 B、C : 两个基本点
12.重新强调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D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3.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 A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实行依法治国 D.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14.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B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15.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B )
A.革命 B.改革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D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1956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49年
1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A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不动摇
C.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19.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C )
A.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改革开放
20.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C )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4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
二、辨析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错误)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各种矛盾都受它的决定和制约。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都要受到这个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由于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不是主要矛盾。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
(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
(2)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通过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确)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将把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1)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主义中通常的一般性变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④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党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②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
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改革、发展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阻碍改革、发展。(错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2)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和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在当前条件下,应特别强调它的第二层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要认识我国的最大实际是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理论指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防止犯
2.简述改革中坚持
(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面,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及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6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三个方面统一于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
(4)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5)以
4.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并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教育、科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数十年的奋斗,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点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这历史条件下,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重要意义是:
①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反对冒进,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7
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再次,明确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用上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发达国家。
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从一般原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
2.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
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 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上目标和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试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 ①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②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
③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要矛盾时所说的
(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
①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确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错了主要矛盾一切皆错。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8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③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4.试述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重大问题。
(2)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3)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关系时首先要树立发展的观念。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而改革又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所以,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要形成并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就必须改革和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
7楼
大 中 小
水珠儿 (团书Q:251022158)
回复: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008-10-22 11:52
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
1.
2.
3.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9
2011政治专升本考试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考纲要求(1)
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
2.
考纲分析
本章是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绪论,中心任务是:
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和阐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学习本章,要掌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其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要着重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即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还要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即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3)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即以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与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教训为历史依据,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现实依据。
再次,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本章的重点。其中要着重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科学体系的内容,以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最后,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一、选择题
1.第一次提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3.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历史性飞跃有( B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 A )
A.三阶段 B.四阶段 C.二个时期 D.五个阶段
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C )
A.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B.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 B )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7.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 B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
义
C.科学社会主义问题 D.社会主义实践问题
8.邓小平理论是( C )
A.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B.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人民群体的行为准则
9.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理论成果是( A )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矛盾论》、《实践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商品经济论、市场经济论
10.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D )
A.没有关系 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 D.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B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12.邓小平把当今时代主题概括为( A )
A.和平与发展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D.改革与发展
13.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命题是( D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C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5.对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16.把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1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和理论成果是( B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实事求是的理论 D.改革开放的理论
1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C )
A.十年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1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 C )
A.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特区建设
20.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C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爱国统一战线
二、辩析题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2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正确)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 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确)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 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2.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和目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3
缺一不可,二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4)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发生
3.简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
2.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 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即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4
治、科教文、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邓小平理论包含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
(2)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落后的观念和僵化的教条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因此必须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前提。正是由于破除了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阶段甚至扭曲的认识,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的不正确思想,邓小平理论才得以形成和确立。
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话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所在。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才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彻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它的体现。
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彻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保证,也是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4.试述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拨乱反正工作遇到的最大障碍是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全面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同样要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进取。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无法推动和保证全面改革的进行。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反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邓小平能够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两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是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5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
2.
3.
考纲分析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它同第三章一起,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而且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为此,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掌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1)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2)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基于上述两点,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之间内在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的特点。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它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2)它突出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统 一;
(3)它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是一个过程。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的重大意义。
(1)它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它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① 它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发展生产力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更为突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邓小平提出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关于
一、选择题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6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B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 )
A.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解放生产力
C.发展生产力 D.向共产主义过渡
3.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B )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包括: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4.邓小平首次提出
A.1978年 B.1980年 C.1985年 D.1992年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达到共同 富裕。
5.邓小平指出: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现共产主义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7.对
A.已经搞清楚 B.没有完全搞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 D.其他国家的学者搞清楚了
8.
A.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B.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 D.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问题
9.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增强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生产力标准
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
A.生产关系的地位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D.共同富裕的目标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D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2.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C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1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C )
A.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正确认识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7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D.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1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D )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15.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D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B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C )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 A )
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19.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D )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 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 D.要靠自己的发展
20.邓小平完整提出
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二、辨析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1)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3)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基于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并把
2.
(1)
(2)邓小平提出
(3)邓小平讲
家。
3.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错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4楼
大 中 小
水珠儿 (团书Q:251022158)
回复: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
三、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关于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3)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一般联系,又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特殊联系。与剥削社会相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既把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又把社会主义与原始社会共同贫穷区别开来,还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联系起来。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5)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等各方面的统一。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9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怎样理解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4)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5.为什么必须坚持
(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难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坚持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当今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尽快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4)
(5)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关于
(1)
(2)
(3)搞清楚
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4)搞清楚
(5)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是团绕
(6)在不断探索和解决
2.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和意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邓小平认为,生产力能否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能否搞上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社会主义能否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② 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邓小平认为,
③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邓小平既强调
④ 把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⑤ 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共同富裕不是在静态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从而把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论断的重要意义主要是:
① 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② 这一概括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③ 这一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应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3.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1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
4.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
(1)邓小平1992年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衡量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是看
(2)
(3)
(4)
(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1)
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
2.
3.
考纲分析本章与第二章共同构成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二章阐明社会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则阐明我国还只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由此规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学习本章,要注意掌握好以下问题:
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的国情,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我国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把这个阶段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2
第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它决定了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们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选择题
1.在我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使用了
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C.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D )
A.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的矛盾 B.发展生产力与科技、教育体制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B )
A.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是( D )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实现工业化
C.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D.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A )
A.经济建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建设精神文明
6.改革的目的是( A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实现共同富裕 D.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本质(最终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 )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B.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C.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有( A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C.自力更生
D.艰苦创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9.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C )
A.人口多,底子薄,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3
B.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没有实现工业化,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
10.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 B )
A.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C.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革命: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彻底的变革 改革: 保持经济制度不变,对经济、政治等体制进行变革
11.邓小平指出,全党和全国的工作中心是( A )
A.经济建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实现共同富裕
A : 经济建设― 一个中心 B、C : 两个基本点
12.重新强调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D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3.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 A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实行依法治国 D.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14.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B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15.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B )
A.革命 B.改革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D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1956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49年
1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A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不动摇
C.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19.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C )
A.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改革开放
20.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C )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4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
二、辨析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错误)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各种矛盾都受它的决定和制约。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都要受到这个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由于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不是主要矛盾。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
(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
(2)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通过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确)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将把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1)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主义中通常的一般性变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④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党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①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②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
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改革、发展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阻碍改革、发展。(错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2)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和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在当前条件下,应特别强调它的第二层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要认识我国的最大实际是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理论指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防止犯
2.简述改革中坚持
(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面,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及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6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三个方面统一于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
(4)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5)以
4.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并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教育、科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数十年的奋斗,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点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这历史条件下,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重要意义是:
①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反对冒进,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7
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再次,明确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用上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发达国家。
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从一般原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
2.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
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 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上目标和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试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 ①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②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
③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要矛盾时所说的
(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
①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确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错了主要矛盾一切皆错。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8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③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4.试述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重大问题。
(2)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3)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关系时首先要树立发展的观念。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而改革又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所以,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要形成并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就必须改革和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
7楼
大 中 小
水珠儿 (团书Q:251022158)
回复: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008-10-22 11:52
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
1.
2.
3.
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