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散而形不散 吴启森

“神”散而“形”不散

[背景简说]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竭力转变教师的角色,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无论各级教研课、竞赛课,评比的标准虽各有不同,但有两条几乎都有:一是看有无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运用;二是有无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教师们大都绞尽脑汁,但凡献课,都设法用上多媒体,都有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可惜,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模式的真谛,只重其形式,忽略其本质。结果是东施效颦,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事件描述]

按要求,围绕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我校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汇报课。那天,学校组织听教师一位新老师的语文课,内容是“狐狸和乌鸦”。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出示多媒体,用极富感情的语气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学生都认真地听。末了,老师问:“听懂了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有几个学生犹豫一阵后,举起了手。我以为老师要问一问,可老师接着进行下面的环节。

老师: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不懂,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带感情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

学生们自己读课文,老师了解初读效果:读生字卡片,师生评读,集体诵读。 老师:同学们都很认真,下面我们重点看4—8自然段,划出狐狸所说的话。 学生找出后,指定一个学生扮演“狐狸”,把三句话读给大家听。

“你好,亲爱的乌鸦!”老师问:“应该怎样读?”学生七嘴八舌,老师却安排想——乌鸦听了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不做声?它可能怎么想?(学生发言,老师评说。)

(我以为老师会引导学生,你怎么知道这样读?如前面有“想了想,笑着说”,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可老师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老师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亲爱的乌鸦,你的孩子好吗?”和“亲爱的乌鸦,你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你来,可就差多了。你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你唱歌,你就唱几句吧”。

学生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乌鸦有什么反应?你怎么看出乌鸦有点动心?乌鸦此时的反应怎样?狐狸叼起肉回到洞里,乌鸦又会想到什么?

老师出示课件—麻雀与乌鸦的羽毛、叫声。

小组交流评议,汇报后学生表演,学生自己推荐,找合作伙伴,戴相应的头饰表演。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教师及时评价。

老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甲:我们不能像乌鸦那样,爱听别人的表扬,骄傲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学生乙:别人称赞我们时要想一想,千万不要得意。学生丙:我们要像狐狸那样有智慧„老师同学都笑了。(我原想老师会正面引导: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可他只是表扬几句。)

最后,老师布置学生编写故事,以“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开头,以“乌鸦再次见到狐狸”为题,写一个故事。

在课后评课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特别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度高。而另一方则认为:多媒体的使用固然生动形象,但要制作好课件要花很多功夫,不如踏踏实实多讲解;表面看学生热热闹闹,积极参与,但就只有那几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参与面还是窄,自主合作探究只有“形”而无其“神”。

[案例点击]

看来,光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须更充分地体现。从王老师这节课里,我们应认识到这样几点。

一、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课堂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课堂的目的。有教师误以为这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多考虑自己如何设计教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却很少考虑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却让人感到“不实在,浮面漂”。我们的课堂内外的一切活动,都应针对学习内容,考虑学生能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而非只是为运用这种教法而画蛇添足。

二、相互关联,循环往复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互关联,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而不思则罔”,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学什么,如何学”,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此时的教师引领,启发,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合作学习尤显重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反观老师这节课,续写故事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若学生能自愿组合,交流探究,会有很多不同的结果的。生生沟通,各抒己见,主动学习,兴趣自然而生,余味自然无穷。

注重开拓,勇于探究。要让学生去创新,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老师多动心思,想尽办法。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有人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赞赏与激励,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此话不无道理。如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要笼统评价:“读得不错,很好”,“说得有道理”等,而要鼓励、引导、点拨,当学生回答不

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下”,“这个问题说对了一半,再想想,相信你会想出另一半的”。后进生的发言,老师尤其要尊重,要保护其难得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推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法深入人心,成为习惯的重要保证。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规律。我们只有真正领会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心理机制,联系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和激励,才能发挥其功能,使其“神”“形”兼备,让学生学习趋于最佳状态。

泸县光明学校 吴启森

“神”散而“形”不散

[背景简说]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竭力转变教师的角色,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无论各级教研课、竞赛课,评比的标准虽各有不同,但有两条几乎都有:一是看有无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运用;二是有无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教师们大都绞尽脑汁,但凡献课,都设法用上多媒体,都有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可惜,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模式的真谛,只重其形式,忽略其本质。结果是东施效颦,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事件描述]

按要求,围绕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我校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汇报课。那天,学校组织听教师一位新老师的语文课,内容是“狐狸和乌鸦”。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出示多媒体,用极富感情的语气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学生都认真地听。末了,老师问:“听懂了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有几个学生犹豫一阵后,举起了手。我以为老师要问一问,可老师接着进行下面的环节。

老师: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不懂,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带感情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

学生们自己读课文,老师了解初读效果:读生字卡片,师生评读,集体诵读。 老师:同学们都很认真,下面我们重点看4—8自然段,划出狐狸所说的话。 学生找出后,指定一个学生扮演“狐狸”,把三句话读给大家听。

“你好,亲爱的乌鸦!”老师问:“应该怎样读?”学生七嘴八舌,老师却安排想——乌鸦听了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不做声?它可能怎么想?(学生发言,老师评说。)

(我以为老师会引导学生,你怎么知道这样读?如前面有“想了想,笑着说”,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可老师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老师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亲爱的乌鸦,你的孩子好吗?”和“亲爱的乌鸦,你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你来,可就差多了。你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你唱歌,你就唱几句吧”。

学生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乌鸦有什么反应?你怎么看出乌鸦有点动心?乌鸦此时的反应怎样?狐狸叼起肉回到洞里,乌鸦又会想到什么?

老师出示课件—麻雀与乌鸦的羽毛、叫声。

小组交流评议,汇报后学生表演,学生自己推荐,找合作伙伴,戴相应的头饰表演。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教师及时评价。

老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甲:我们不能像乌鸦那样,爱听别人的表扬,骄傲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学生乙:别人称赞我们时要想一想,千万不要得意。学生丙:我们要像狐狸那样有智慧„老师同学都笑了。(我原想老师会正面引导: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可他只是表扬几句。)

最后,老师布置学生编写故事,以“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开头,以“乌鸦再次见到狐狸”为题,写一个故事。

在课后评课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特别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度高。而另一方则认为:多媒体的使用固然生动形象,但要制作好课件要花很多功夫,不如踏踏实实多讲解;表面看学生热热闹闹,积极参与,但就只有那几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参与面还是窄,自主合作探究只有“形”而无其“神”。

[案例点击]

看来,光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须更充分地体现。从王老师这节课里,我们应认识到这样几点。

一、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课堂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课堂的目的。有教师误以为这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多考虑自己如何设计教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却很少考虑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却让人感到“不实在,浮面漂”。我们的课堂内外的一切活动,都应针对学习内容,考虑学生能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而非只是为运用这种教法而画蛇添足。

二、相互关联,循环往复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互关联,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而不思则罔”,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学什么,如何学”,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此时的教师引领,启发,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合作学习尤显重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反观老师这节课,续写故事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若学生能自愿组合,交流探究,会有很多不同的结果的。生生沟通,各抒己见,主动学习,兴趣自然而生,余味自然无穷。

注重开拓,勇于探究。要让学生去创新,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老师多动心思,想尽办法。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有人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赞赏与激励,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此话不无道理。如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要笼统评价:“读得不错,很好”,“说得有道理”等,而要鼓励、引导、点拨,当学生回答不

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下”,“这个问题说对了一半,再想想,相信你会想出另一半的”。后进生的发言,老师尤其要尊重,要保护其难得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推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法深入人心,成为习惯的重要保证。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规律。我们只有真正领会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心理机制,联系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和激励,才能发挥其功能,使其“神”“形”兼备,让学生学习趋于最佳状态。

泸县光明学校 吴启森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