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中,身处暴雨中心的北京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功不可没的是——
北京团城雨洪排灌系统
北京团城雨洪排灌系统 北京团城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堡”,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270多米长的城墙,看不到一个泄水口(吐水嘴);它45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看不到一条排水明沟。但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会产生径流,雨水很快就渗得一干二净。
即便是团城里的主体建筑承光殿屋顶汇流的落水处,地面也未见排水设施,只有平铺的青砖。而北京正阳门箭楼、鼓楼、万里长城及北海白塔等建筑,均建有泄水石槽。
作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园林文化遗址,团城以拥有古树、玉瓮和白玉佛等珍宝闻名于世。团城现有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38棵,3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17棵;其中油松“遮阴侯”和白皮松“白袍将军”,树龄高达800年,为金代所植。数百年的如磐风雨后,这些参天古树不但没有衰败,反而长得郁郁葱葱,为团城平添了许多魅力。
团城的形体像个大花盆,是个封闭单元,高出周围地面4.6米以上。因此,这些古树的根系主要不是靠湖水去补给水分的,而靠的是天然降水。在这个城池里,每逢大雨,城外的雨水横流与城内毫无雨水径流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切是怎样做到的呢?曾任北海公园副园长的沈方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北海公园的园林管理者要给古树施肥。当园林工人在树冠覆盖的吸收根范围内选了几个地方,把地面的砖拿开察看树根的生长情况时,在场的专家发现,这些砖是上大下小倒梯形的,砖与砖之间的缝隙没抹灰浆,纵横都很畅通。
即使这些缝隙积满了尘土,渗水性能依然很强。专家当时拿了根水管对着砖下面衬砌材料放水,水非常快就渗漏掉了。可见这里的地面从铺装到衬砌材料,都又透水又通气。
专家用热释光法对这些砖块进行了年代测定,发现烧制年代最早的砖块为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烧制较晚的砖块为清道光初年,距今也有190多年。因此推断团城在清代进行过地面修补。
专家们还发现,团城的土壤层也有很好的透气透水性能。这些土壤按结构自上而下清晰地分为支撑层、有机质层和黄沙壤层。10厘米厚的支撑层主要成分有谷壳、石灰等,这能使地表水快速渗透,透气透水性都很好。
10厘米厚的有机质层成分主要包括贝壳、骨头、兽血等有机物质。这些有机质的缓慢释放,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而深达4至5米厚的黄沙壤层,渗水性、透气性都非常好,也适合植物生长。
团城地面上还分布着一些渗水井,但人们怎么也找不到出水口,就猜测团城的地下是不是深藏着什么奥秘。
上世纪80年代,团城那株曾被乾隆册封为“白袍将军”的白皮松,不知为何有两个枝杈枯萎了。这可急坏了园林工人,他们开始寻找树根方面的原因。
最终,他们发现“白袍将军”旁有一个渗水井,开井盖钻进去,涵洞中只能爬行,四周洞壁都由青砖砌成,洞壁塌陷了,涵洞地面上有层厚厚的黑土,“白袍将军”的根系也有些受伤。
他们拿来绳子和手电筒往前探险,但由于涵洞狭窄,始终也没有找到出水口。爬回地面上看那些分布没有规律的井口,也找不出任何涵洞走向的迹象。
后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专家采用地球物理电磁法对团城的雨洪排灌系统进行了探测。结果显示,地面上井口所处的位置,均是涵洞走向的转折点,整个雨洪排灌系统呈C状,其设计思想十分先进。
专家也找出了“白袍将军”枝杈枯萎的原因:涵洞坍塌后,团城的雨洪排灌功能受损,局部雨水无法渗漏,“白袍将军”被泡根,造成烂根,因而枝杈枯萎。后来,园林工人用一截水泥圆管镶嵌到塌陷的涵洞中。不久,“白袍将军”又恢复了它的生机。
古团城的雨洪排灌系统,在暴雨时,雨水通过青砖及涵洞渗入地下,多余的雨水则顺着涵洞流走;在中小雨时,土壤的雨水饱和后,则渗漏积存在涵洞中,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雨水资源。
这些深埋地下的涵洞,不但可以迅速减少树根附近土壤含水量,井口和涵洞还形成一个地下透气系统,而且在冬季的时候,还能通过地下深处较高的地温,提高表层土壤的地温。这对古树的生长极为有利。 据《羊城晚报》
在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中,身处暴雨中心的北京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功不可没的是——
北京团城雨洪排灌系统
北京团城雨洪排灌系统 北京团城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堡”,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270多米长的城墙,看不到一个泄水口(吐水嘴);它45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看不到一条排水明沟。但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会产生径流,雨水很快就渗得一干二净。
即便是团城里的主体建筑承光殿屋顶汇流的落水处,地面也未见排水设施,只有平铺的青砖。而北京正阳门箭楼、鼓楼、万里长城及北海白塔等建筑,均建有泄水石槽。
作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园林文化遗址,团城以拥有古树、玉瓮和白玉佛等珍宝闻名于世。团城现有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38棵,3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17棵;其中油松“遮阴侯”和白皮松“白袍将军”,树龄高达800年,为金代所植。数百年的如磐风雨后,这些参天古树不但没有衰败,反而长得郁郁葱葱,为团城平添了许多魅力。
团城的形体像个大花盆,是个封闭单元,高出周围地面4.6米以上。因此,这些古树的根系主要不是靠湖水去补给水分的,而靠的是天然降水。在这个城池里,每逢大雨,城外的雨水横流与城内毫无雨水径流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切是怎样做到的呢?曾任北海公园副园长的沈方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北海公园的园林管理者要给古树施肥。当园林工人在树冠覆盖的吸收根范围内选了几个地方,把地面的砖拿开察看树根的生长情况时,在场的专家发现,这些砖是上大下小倒梯形的,砖与砖之间的缝隙没抹灰浆,纵横都很畅通。
即使这些缝隙积满了尘土,渗水性能依然很强。专家当时拿了根水管对着砖下面衬砌材料放水,水非常快就渗漏掉了。可见这里的地面从铺装到衬砌材料,都又透水又通气。
专家用热释光法对这些砖块进行了年代测定,发现烧制年代最早的砖块为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烧制较晚的砖块为清道光初年,距今也有190多年。因此推断团城在清代进行过地面修补。
专家们还发现,团城的土壤层也有很好的透气透水性能。这些土壤按结构自上而下清晰地分为支撑层、有机质层和黄沙壤层。10厘米厚的支撑层主要成分有谷壳、石灰等,这能使地表水快速渗透,透气透水性都很好。
10厘米厚的有机质层成分主要包括贝壳、骨头、兽血等有机物质。这些有机质的缓慢释放,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而深达4至5米厚的黄沙壤层,渗水性、透气性都非常好,也适合植物生长。
团城地面上还分布着一些渗水井,但人们怎么也找不到出水口,就猜测团城的地下是不是深藏着什么奥秘。
上世纪80年代,团城那株曾被乾隆册封为“白袍将军”的白皮松,不知为何有两个枝杈枯萎了。这可急坏了园林工人,他们开始寻找树根方面的原因。
最终,他们发现“白袍将军”旁有一个渗水井,开井盖钻进去,涵洞中只能爬行,四周洞壁都由青砖砌成,洞壁塌陷了,涵洞地面上有层厚厚的黑土,“白袍将军”的根系也有些受伤。
他们拿来绳子和手电筒往前探险,但由于涵洞狭窄,始终也没有找到出水口。爬回地面上看那些分布没有规律的井口,也找不出任何涵洞走向的迹象。
后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专家采用地球物理电磁法对团城的雨洪排灌系统进行了探测。结果显示,地面上井口所处的位置,均是涵洞走向的转折点,整个雨洪排灌系统呈C状,其设计思想十分先进。
专家也找出了“白袍将军”枝杈枯萎的原因:涵洞坍塌后,团城的雨洪排灌功能受损,局部雨水无法渗漏,“白袍将军”被泡根,造成烂根,因而枝杈枯萎。后来,园林工人用一截水泥圆管镶嵌到塌陷的涵洞中。不久,“白袍将军”又恢复了它的生机。
古团城的雨洪排灌系统,在暴雨时,雨水通过青砖及涵洞渗入地下,多余的雨水则顺着涵洞流走;在中小雨时,土壤的雨水饱和后,则渗漏积存在涵洞中,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雨水资源。
这些深埋地下的涵洞,不但可以迅速减少树根附近土壤含水量,井口和涵洞还形成一个地下透气系统,而且在冬季的时候,还能通过地下深处较高的地温,提高表层土壤的地温。这对古树的生长极为有利。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