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考历史复习

网络讲座:历史会考题型与解题技巧

选择题

选择题障碍设置:

①题干——信息与提问易混淆;关键信息不突出

②选项——不合题意;不是最佳选项

选择题题型分类:

史实问答题——间接问,与相应知识点勾连,选择/排除

5.科恩说:“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他强调的 “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 是指:

A、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促使德国走向强盛大国之列 D、给德国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分析:19世纪60年代——这段时间是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发生的时候,也是俾斯麦“铁血”统治的时候。胜利是普鲁士的崛起,失败是一战、二战。

拓展:公元纪年没有零世纪也没有零年,即公元元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19世纪指18xx年;而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举例,BD1795属于公元前1800-公元前1701,为公元前18世纪。

互动回答:1.“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歌词中“泥板上的文字”是指

A、甲骨文字 C、拉丁文字 D、玛雅文字

分析:①歌词“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巴比伦文明—楔形文字 拓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31.观察《世界古代区域文明示意图》,写出与下列内容提示相关的字母标号。

(1)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位于„„„„„„„„„„„„„„„„„„„( )

(2)右图展示了两个不同地区的文明成就。图1所示

成果属 地区;图2所示成果属 地区。

(3)种姓制度盛行于 地区;

(4)伊斯兰教诞生于 地区。

史料(文物、数据图、地图)分析题——提取信息,与相应知识点勾连,选择/排除

25.右图为清代金瓶掣签仪式所用的金奔巴瓶。作为文物,其最大的史料

价值在于

A.反映了中外交流最新成果

B.印证了清朝皇帝皈依佛教

C.代表了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分析:金瓶掣签仪式——用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

拓展: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价值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回纥、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元代对民族有等级之分,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历年真题)23.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掣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30.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 B.1952年 D.1979年

分析:分析图表,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通过选项分析判断,它应该属于建国后的某个时期,马上应联想到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完全公有,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三改造”,最早出现指完成时期——1956年。

拓展:1949年——建国;1952年——土改完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6年——“一化三改造”完成;1979年——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正确道路的第一年。

6.右图中在一战前夕缔结“三国协约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分析:确认“三国协约”——英法俄,回归

地图。

拓展:对比一战前后欧洲地图变化谈一战问题(补充现在欧洲行政地图)

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同盟国)——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协约国)——英国(核心)、法国、俄国;火药桶—巴尔干地区—萨拉热窝事件

组合题——排除

(历年真题) 25.加强对管理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拓展:监察的历史发展

①登闻鼓、诽木:监察是为监督权力而产生的(华表的由来——古代称为诽木、谤木。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木头,木头上面要放一块横的板,这个样子有一点像中午的“午”,所以又称为午木。那横板上有时候要装饰一点图案,看上去像一朵花,古代“花”跟“华”两个字是相通的。所以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华表。在华表的横板上面是可以写字的:对某

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实际上它最早是起监察作用的。但是到秦汉以后,华表从议事的地方被搬到宫廷里去了,这样它的作用就消失了。到宋以后,华表从宫廷里面又被搬到宫廷外面去,一直沿袭到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前面的两个华表,当初的意义完全丧失,变成一种装饰品,而且演变成一种权力的符号。)

②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个监察网,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御史大夫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就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有正式的御史大夫纠察弹劾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等等,这是中央。在地方上呢?县令既是地方行政的一把手,但同时也行使监察权。

③汉承秦制,刺史制度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三省制。“中书主受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施行”——“封驳”制度

⑤宋代增设专门的“谏院”。对地方官吏的监察不断深入,在路设监司,在州设通判,另外还设走马承受为皇帝耳目,把以前历代多元的监察 合而为一

⑥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要工作人员为各种御史。

军机处: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强化练习

23.“这场战争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每人都在其军力可及之处,建立其制度,绝对没有例外”。这一现象导致了

A.联合国的成立 B.民族解放浪潮

C.欧洲联盟形成 分析:军力可及之处,建立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争,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拓展:两级格局形成过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二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如在欧洲、西欧属美、东欧属苏),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②战后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和苏联帮助东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苏联组织的经互会) 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2.《青年杂志》创刊号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 D、发起布什维克革命

分析:C、D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1919年为界,“十月革命…”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17.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美国人逐渐得出了一个共识:如果不对政府动一次大手术,各州的联合就难以持久。为此,他们

A、发表《独立宣言》 B、发动独立战争

D、进行南北战争

分析:“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

27.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D.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分析:中体西用,一分为二的看。

简释题

地图——读地图(书中的地图简单浏览一下) 材料(史料)——提取信息(年代、地区、考核点-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战争);抓住重点和关键,确定答案框架和方向;列出答案要点;组织答案

(1)简要指出该宣传画创作的历史背景及主题(2分) 两分两点

(2)该宣传画的作者对抗战持什么态度?简要说明判断依据。(2分)两分两点

(3)如要核实该画所反映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至少写出3个,3分)三分三点,核实史料真实性的途径,直接:采访当事人、当事人回忆录、档案资料、文物;间接: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

分析:提取信息(年代八一三事变触发淞沪会战、地区中国、考核点-战争);

抓住重点和关键,确定答案框架和方向;

列出答案要点;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开始,全国掀起了全民抗战热潮;(1分)其主题意在表达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大意正确即可,1分)

(2)支持全民族抗战。(1分)宣传画中有“全民抗战”的口号,紧握的拳头表明作者对抗战的支持。(1分)

(3)查找档案资料;查阅当事人的回忆录;考察抗战博物馆、展览馆;查考史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等;比对同时期相关的宣传报道。(任写3条即可,每条1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如果可以把1492

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

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是如何开创“全球化”的?(2分)

(2)英国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2分)

(3)在第三阶段, 美国和苏联为主导全球化,在欧洲展开了哪些方面的争夺?(6分)

(4)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3分)

分析:提取信息(年代世界近现代史阶段、地区欧洲-美苏、考核点-经济全球化); 抓住重点和关键,确定答案框架和方向;一点一分

列出答案要点;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始了大殖民,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2)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分)

(3)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苏联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2分)军事上:美国主导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2分)1948年春夏之交,美苏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2分)

(4)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欧美国家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造成了这些国家的贫困,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言之成理即可。每点1分,共3分)

论证分析题

图1:18世纪初期西方人笔下的中国形象

judge意为“主宰者” 图2:20世纪初期西方人笔下的中国形象

谈谈你对不同时期西方人笔下不同的中国形象的看法。

要求:①自拟论题;②联系中外史实、史论结合地说明和论证。

☆ 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史实典型。主题可参考以下角度:

●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与中国国力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是随着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不断发生变化。 ●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部分反映了中国的实际处境,但也有对中国的误解。

☆ 内容须结合世界史和中国史展开,世界史可涉及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及西方向全球殖民扩张的内容;中国史要求涉及中国近代遭受屈辱(及抗争、探索)的内容。 ☆ 本小题评分可从标题和论述两方面考虑:(25分)

标题:2分,以简短、明确,完整反映文章主题为标准;

论述:23分,按如下4个层次给分:

① 第一层次:没有结合具体史实只泛泛而谈,得0-7分。

② 第二层次:能围绕主题,结合中外史实初步论证,史论结合尚可,得8-13分。

③ 第三层次:能围绕主题,结合中、外史实进行充分论证,论据典型,史论结合较好,得14-19分。

④ 第四层次:能围绕主题,结合中、外史实进行充分论证,论据典型且逻辑严密,表达流畅,得20-23分。

网络讲座:历史会考题型与解题技巧

选择题

选择题障碍设置:

①题干——信息与提问易混淆;关键信息不突出

②选项——不合题意;不是最佳选项

选择题题型分类:

史实问答题——间接问,与相应知识点勾连,选择/排除

5.科恩说:“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他强调的 “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 是指:

A、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促使德国走向强盛大国之列 D、给德国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分析:19世纪60年代——这段时间是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发生的时候,也是俾斯麦“铁血”统治的时候。胜利是普鲁士的崛起,失败是一战、二战。

拓展:公元纪年没有零世纪也没有零年,即公元元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19世纪指18xx年;而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举例,BD1795属于公元前1800-公元前1701,为公元前18世纪。

互动回答:1.“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歌词中“泥板上的文字”是指

A、甲骨文字 C、拉丁文字 D、玛雅文字

分析:①歌词“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巴比伦文明—楔形文字 拓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31.观察《世界古代区域文明示意图》,写出与下列内容提示相关的字母标号。

(1)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位于„„„„„„„„„„„„„„„„„„„( )

(2)右图展示了两个不同地区的文明成就。图1所示

成果属 地区;图2所示成果属 地区。

(3)种姓制度盛行于 地区;

(4)伊斯兰教诞生于 地区。

史料(文物、数据图、地图)分析题——提取信息,与相应知识点勾连,选择/排除

25.右图为清代金瓶掣签仪式所用的金奔巴瓶。作为文物,其最大的史料

价值在于

A.反映了中外交流最新成果

B.印证了清朝皇帝皈依佛教

C.代表了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分析:金瓶掣签仪式——用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

拓展: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价值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回纥、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元代对民族有等级之分,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历年真题)23.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掣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30.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 B.1952年 D.1979年

分析:分析图表,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通过选项分析判断,它应该属于建国后的某个时期,马上应联想到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完全公有,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三改造”,最早出现指完成时期——1956年。

拓展:1949年——建国;1952年——土改完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6年——“一化三改造”完成;1979年——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正确道路的第一年。

6.右图中在一战前夕缔结“三国协约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分析:确认“三国协约”——英法俄,回归

地图。

拓展:对比一战前后欧洲地图变化谈一战问题(补充现在欧洲行政地图)

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同盟国)——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协约国)——英国(核心)、法国、俄国;火药桶—巴尔干地区—萨拉热窝事件

组合题——排除

(历年真题) 25.加强对管理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拓展:监察的历史发展

①登闻鼓、诽木:监察是为监督权力而产生的(华表的由来——古代称为诽木、谤木。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木头,木头上面要放一块横的板,这个样子有一点像中午的“午”,所以又称为午木。那横板上有时候要装饰一点图案,看上去像一朵花,古代“花”跟“华”两个字是相通的。所以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华表。在华表的横板上面是可以写字的:对某

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实际上它最早是起监察作用的。但是到秦汉以后,华表从议事的地方被搬到宫廷里去了,这样它的作用就消失了。到宋以后,华表从宫廷里面又被搬到宫廷外面去,一直沿袭到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前面的两个华表,当初的意义完全丧失,变成一种装饰品,而且演变成一种权力的符号。)

②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个监察网,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御史大夫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就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有正式的御史大夫纠察弹劾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等等,这是中央。在地方上呢?县令既是地方行政的一把手,但同时也行使监察权。

③汉承秦制,刺史制度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三省制。“中书主受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施行”——“封驳”制度

⑤宋代增设专门的“谏院”。对地方官吏的监察不断深入,在路设监司,在州设通判,另外还设走马承受为皇帝耳目,把以前历代多元的监察 合而为一

⑥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要工作人员为各种御史。

军机处: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强化练习

23.“这场战争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每人都在其军力可及之处,建立其制度,绝对没有例外”。这一现象导致了

A.联合国的成立 B.民族解放浪潮

C.欧洲联盟形成 分析:军力可及之处,建立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争,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拓展:两级格局形成过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二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如在欧洲、西欧属美、东欧属苏),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②战后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和苏联帮助东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苏联组织的经互会) 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2.《青年杂志》创刊号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 D、发起布什维克革命

分析:C、D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1919年为界,“十月革命…”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17.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美国人逐渐得出了一个共识:如果不对政府动一次大手术,各州的联合就难以持久。为此,他们

A、发表《独立宣言》 B、发动独立战争

D、进行南北战争

分析:“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

27.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D.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分析:中体西用,一分为二的看。

简释题

地图——读地图(书中的地图简单浏览一下) 材料(史料)——提取信息(年代、地区、考核点-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战争);抓住重点和关键,确定答案框架和方向;列出答案要点;组织答案

(1)简要指出该宣传画创作的历史背景及主题(2分) 两分两点

(2)该宣传画的作者对抗战持什么态度?简要说明判断依据。(2分)两分两点

(3)如要核实该画所反映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至少写出3个,3分)三分三点,核实史料真实性的途径,直接:采访当事人、当事人回忆录、档案资料、文物;间接: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

分析:提取信息(年代八一三事变触发淞沪会战、地区中国、考核点-战争);

抓住重点和关键,确定答案框架和方向;

列出答案要点;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开始,全国掀起了全民抗战热潮;(1分)其主题意在表达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大意正确即可,1分)

(2)支持全民族抗战。(1分)宣传画中有“全民抗战”的口号,紧握的拳头表明作者对抗战的支持。(1分)

(3)查找档案资料;查阅当事人的回忆录;考察抗战博物馆、展览馆;查考史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等;比对同时期相关的宣传报道。(任写3条即可,每条1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如果可以把1492

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

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是如何开创“全球化”的?(2分)

(2)英国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2分)

(3)在第三阶段, 美国和苏联为主导全球化,在欧洲展开了哪些方面的争夺?(6分)

(4)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3分)

分析:提取信息(年代世界近现代史阶段、地区欧洲-美苏、考核点-经济全球化); 抓住重点和关键,确定答案框架和方向;一点一分

列出答案要点;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始了大殖民,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2)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分)

(3)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苏联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2分)军事上:美国主导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2分)1948年春夏之交,美苏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2分)

(4)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欧美国家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欧美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造成了这些国家的贫困,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言之成理即可。每点1分,共3分)

论证分析题

图1:18世纪初期西方人笔下的中国形象

judge意为“主宰者” 图2:20世纪初期西方人笔下的中国形象

谈谈你对不同时期西方人笔下不同的中国形象的看法。

要求:①自拟论题;②联系中外史实、史论结合地说明和论证。

☆ 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史实典型。主题可参考以下角度:

●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与中国国力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是随着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不断发生变化。 ●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部分反映了中国的实际处境,但也有对中国的误解。

☆ 内容须结合世界史和中国史展开,世界史可涉及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及西方向全球殖民扩张的内容;中国史要求涉及中国近代遭受屈辱(及抗争、探索)的内容。 ☆ 本小题评分可从标题和论述两方面考虑:(25分)

标题:2分,以简短、明确,完整反映文章主题为标准;

论述:23分,按如下4个层次给分:

① 第一层次:没有结合具体史实只泛泛而谈,得0-7分。

② 第二层次:能围绕主题,结合中外史实初步论证,史论结合尚可,得8-13分。

③ 第三层次:能围绕主题,结合中、外史实进行充分论证,论据典型,史论结合较好,得14-19分。

④ 第四层次:能围绕主题,结合中、外史实进行充分论证,论据典型且逻辑严密,表达流畅,得20-23分。


相关文章

  •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
  •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亲族 (为主) ②异姓功臣 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查看


  • 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
  •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一)2004.4.28 说明:<会考说明>P2的四.考试内容是复习提纲,请注意参照提纲内容认真读课本内容.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 ...查看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1)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一] 一.中国古代史(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1.西周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查看


  •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
  •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题(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一. 选择题: 1.下列农业区与其所属地形区搭配正确的是( ) A 汾渭平原-西北地区 B 河西走廊-青藏高原 C 湟水谷地-北方地区 D 江汉平原-南方地区 2.既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又是主要棉纺织 ...查看


  • 高三生存指南
  • 篇首语:刚刚经历会考之蹂躏,背历史背得晕头转向的你们又马不停蹄地搬上了三楼,进入新的高三班级.我应该表示祝贺吗?高三,这个兼并梦想与梦魇的词汇,掺杂老师.家长.社会的目光,长久以来萦绕在耳畔,如今终于到来.它或许给你无尽的动力,也许令你承受 ...查看


  • 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复习
  • 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复习 1.分封制内容 周王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有服从的义务,要缴纳赋税.朝觐述职,随从作战的义务,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的权力.分封制特点是层层分封,等 ...查看


  • 上海物理知识点复习
  • 上海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建议 一.命题范围:力学部分约占40%,电磁学约占35%,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约占25%,上述三部分内容中包含相应的实验,实验部分分值占整个试卷的20%. 二.试卷结构:总分100分,完卷时间 ...查看


  • 做一名勤学善思的中学历史教师
  • 做一名勤学善思的中学历史教师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个人发展规划 彭浦中学 郝海萍 本人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已有十三个年头,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育,业已从青涩的见习教师成长为有一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步入三十五岁之际,有幸能成 ...查看


  •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总结格式范文
  •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5)(6)(7)班的历史科任教师,任教期间,能够抓住主要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三个理科班的历史会考工作认真负责.虽然在教学中存在某些疑惑或不足,但我能努力去探索解决之道,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本学期教学的过程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