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本动力

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本动力

2010年05月17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带动下,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 长期存在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 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要从破解“三 个难题”、加速“三个转变”、突破“三个节点”等重要层面,充分认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脉体制机制之根源,并着重在导向机制建设、体制环境建 设、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 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可以为实 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加快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 战略性任务加以推动 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从破解“三个难题”、加速“三个转变”、突破“三个 节点”等重要层面,充分认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破解三个难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对阻碍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 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不愿意转”、“怎 么转”和“持续转”三个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传统的发展观、绩效观、利益观的 局限和束缚,更多地看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短期效果,不愿意打破在传统经济发展方 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轻视或忽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支撑发展的客观要件的重要作用。 这主要还是由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动力的刚性缺失。如 果不尽快把这个“缺失”弥补上,就会影响吉林科学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步伐。我们必须破除 束缚科学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一条快路、一条好路。 加速三个转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长效保障。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 的“三个转变”,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题中要义。从需求结构上看,主要 是内需与外需失衡,相对于投资的快速增长,消费不足始终是“短板”和薄弱环节,投资、 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难以合套发力。从产业结构上看,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 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3.648.537.9,一产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三产比全国低4.7个百分点。 从要素投入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大,环境压力加大,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 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大力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效制度保障体系,才能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国家单一投资 向市场运营多元投资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型工业向资源能源深度开发利用型工业 转变,由主要依靠一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转变。 突破三个节点,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注入源本动力。我省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 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 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突破三个关键节点,根本出路是加快 转变发展方式。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因此,我省 应大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

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加快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从影响和制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根源把脉 发展方式之病 综观我国发展历程,从体制机制的根源伴生出诸多“发展方式病”:经济结构失衡、经 济效益低下、消费需求不足、内生增长乏力等长期制约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这些症状在我省 也存在,矫治此症,必须把脉体制机制之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更多地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 去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缺少自己的“头脑”和“心脏”,究其根源是缺少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缺乏体制机制支撑的经济增长,必然是粗放的增长、脆弱的增长 和难以持续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区域经济竞争站到了一个更加注重质 量和效益的新起点上。放眼世界,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正在悄然进行;环视 国内,兄弟省市争先调结构、促转型。面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如果不加大 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就将痛失新一轮区域竞争的 主动权,今后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难。 遍览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发展方式的更演史。无论是靠工业转型而 崛起的英国,还是靠自主创新转型而强大的美国;也无论是由于未能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方面及时转型而酿成的“拉美陷阱”,还是由于忽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而遭遇的“日 韩困境”,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发展方式之于现代化命运的重大作用。同时也证明,没有 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明显慢于发达国家, 多年积淀的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扩张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重物质投 入、轻资源环境,重速度总量、轻质量效益,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 存在。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 成果的共享和过程的可持续。这也是我省转方式、调结构、促振兴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果不改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发展速 度和规模论成败的政绩考评体系,就不能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我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带动下,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 长期存在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 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省经济发展的总 量、结构与质量、效益,尤其是支撑发展的方式与体制机制,与经济学意义上的优化发展理 论,与国内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存有阶段性的反差,亟待涅槃式的裂变,这 充分反映出我省矫治发展方式之病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三、加快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在大力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 上寻求破解之道 第一,在强化导向机制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一是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规 划。应在出台指导全国的专项规划的同时,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在指导思想、基本原 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关键环节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加以系统明确,为推动全省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导引和规制保证。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我们上项目、办产业、搞经 济,必须有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绝不能给未来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三是加快调整所有制 结构。所有制关乎民营经济,关乎全民创业。我省拉长民营经济这个短板,需在政策措施上 大做放手、放开、放活文章,以民营经济的提速增效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化工产业、生 物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尽快形成强劲的战略导向和 内生推力。 第二,在强化体制环境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一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研发孵

化基地,企业博士后科研站,国家级和省级认证、测试及检验中心,研究型大学等载体和平 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大研发、大成 果、大人才不断涌现的自主创新格局。政府要主动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去考察,把适合 吉林发展的项目、技术和人才引进来,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 和民间资金投向吉林振兴大业,放大投资拉动效应,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推进企业上市, 做好有关基金发起设立工作,实施吉林银行增资扩股,引进金融机构,推进一汽集团设立汽 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三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 心在于“放权”。实践证明,多放权才能少限制,放得下才能管得好。放权这条路不仅应该 走下去,而且应该大踏步地向前走。应在以往基础上,统筹推进三项改革:即实施市(州) “增能强市”、县(市)“扩权强县”、镇(乡)“简政强镇”改革;以长吉图为主轴,探 索同区同城同业一体化发展路径。坚决取消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尽快下放该下放的管理权限, 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四是加快建立增收富民长效机制。 将增收富民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举全省之力实施好这项“富民工程”。完善城 乡居民发展增收、就业增收、政策增收、普遍增收常态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政府搭台创造 域内外务工经商机会,扩大居民转移就业。整合职教、农广校、短训等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 探索建立政府补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应办职业 技术学院,强化居民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一是强化综合考评机制改革创新。按 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等类项综合权重,拿出可衡量可操作 的硬性指标,引入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满意度考量指标,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 测评方法,建立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年考核一次,严格 兑现奖惩。二是强化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创新。针对我省东中西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实际,建 立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功能规划实施目标有机结合的利益补偿机制,根据受“鼓 励”与“约束”程度,通过转移支付、引导市场化补偿的平抑手段,实行分类差别补偿,使 经济发展方式转得早的早得益、转得快的多得益,发展快的不少补、发展慢的不多补,增人 的不多补、减人的不少补,充分调动强弱中各类地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三是强 化落实机制改革创新。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在创新“对标”与“比标”落实机制上下 功夫。对标,就是既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要对照先进地区的做法经验,对现行体制 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比标, 就是要在全省尽快形成“比加快转变、 比加快调整、 比加快振兴” 的生动局面。从省一直到乡镇街都要把主要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按季度和年度分别拿到公共 媒体上“晾晒”,形成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四是强化低碳发展机制改革创新。世界已进入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内在要求。我省需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及时建立起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坚决摒弃靠 拼资源、拼环境、拼减税让利,甚至拼劳动力价格底限,搞透支式的增长模式,强化资源循 环利用、节能降耗激励、碳交易市场等机制建设。坚持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推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

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本动力

2010年05月17日 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带动下,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 长期存在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 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要从破解“三 个难题”、加速“三个转变”、突破“三个节点”等重要层面,充分认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脉体制机制之根源,并着重在导向机制建设、体制环境建 设、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 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可以为实 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加快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 战略性任务加以推动 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从破解“三个难题”、加速“三个转变”、突破“三个 节点”等重要层面,充分认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破解三个难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对阻碍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 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不愿意转”、“怎 么转”和“持续转”三个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传统的发展观、绩效观、利益观的 局限和束缚,更多地看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短期效果,不愿意打破在传统经济发展方 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轻视或忽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支撑发展的客观要件的重要作用。 这主要还是由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动力的刚性缺失。如 果不尽快把这个“缺失”弥补上,就会影响吉林科学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步伐。我们必须破除 束缚科学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一条快路、一条好路。 加速三个转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长效保障。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 的“三个转变”,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题中要义。从需求结构上看,主要 是内需与外需失衡,相对于投资的快速增长,消费不足始终是“短板”和薄弱环节,投资、 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难以合套发力。从产业结构上看,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 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3.648.537.9,一产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三产比全国低4.7个百分点。 从要素投入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大,环境压力加大,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 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大力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效制度保障体系,才能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国家单一投资 向市场运营多元投资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型工业向资源能源深度开发利用型工业 转变,由主要依靠一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转变。 突破三个节点,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注入源本动力。我省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 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 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突破三个关键节点,根本出路是加快 转变发展方式。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因此,我省 应大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

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加快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从影响和制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根源把脉 发展方式之病 综观我国发展历程,从体制机制的根源伴生出诸多“发展方式病”:经济结构失衡、经 济效益低下、消费需求不足、内生增长乏力等长期制约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这些症状在我省 也存在,矫治此症,必须把脉体制机制之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更多地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 去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缺少自己的“头脑”和“心脏”,究其根源是缺少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缺乏体制机制支撑的经济增长,必然是粗放的增长、脆弱的增长 和难以持续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区域经济竞争站到了一个更加注重质 量和效益的新起点上。放眼世界,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正在悄然进行;环视 国内,兄弟省市争先调结构、促转型。面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如果不加大 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就将痛失新一轮区域竞争的 主动权,今后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难。 遍览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发展方式的更演史。无论是靠工业转型而 崛起的英国,还是靠自主创新转型而强大的美国;也无论是由于未能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方面及时转型而酿成的“拉美陷阱”,还是由于忽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而遭遇的“日 韩困境”,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发展方式之于现代化命运的重大作用。同时也证明,没有 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明显慢于发达国家, 多年积淀的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扩张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重物质投 入、轻资源环境,重速度总量、轻质量效益,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 存在。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 成果的共享和过程的可持续。这也是我省转方式、调结构、促振兴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果不改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发展速 度和规模论成败的政绩考评体系,就不能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我省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带动下,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 长期存在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 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省经济发展的总 量、结构与质量、效益,尤其是支撑发展的方式与体制机制,与经济学意义上的优化发展理 论,与国内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存有阶段性的反差,亟待涅槃式的裂变,这 充分反映出我省矫治发展方式之病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三、加快吉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在大力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 上寻求破解之道 第一,在强化导向机制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一是制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规 划。应在出台指导全国的专项规划的同时,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在指导思想、基本原 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关键环节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加以系统明确,为推动全省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导引和规制保证。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我们上项目、办产业、搞经 济,必须有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绝不能给未来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三是加快调整所有制 结构。所有制关乎民营经济,关乎全民创业。我省拉长民营经济这个短板,需在政策措施上 大做放手、放开、放活文章,以民营经济的提速增效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化工产业、生 物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尽快形成强劲的战略导向和 内生推力。 第二,在强化体制环境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一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研发孵

化基地,企业博士后科研站,国家级和省级认证、测试及检验中心,研究型大学等载体和平 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大研发、大成 果、大人才不断涌现的自主创新格局。政府要主动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去考察,把适合 吉林发展的项目、技术和人才引进来,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 和民间资金投向吉林振兴大业,放大投资拉动效应,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推进企业上市, 做好有关基金发起设立工作,实施吉林银行增资扩股,引进金融机构,推进一汽集团设立汽 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三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 心在于“放权”。实践证明,多放权才能少限制,放得下才能管得好。放权这条路不仅应该 走下去,而且应该大踏步地向前走。应在以往基础上,统筹推进三项改革:即实施市(州) “增能强市”、县(市)“扩权强县”、镇(乡)“简政强镇”改革;以长吉图为主轴,探 索同区同城同业一体化发展路径。坚决取消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尽快下放该下放的管理权限, 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四是加快建立增收富民长效机制。 将增收富民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举全省之力实施好这项“富民工程”。完善城 乡居民发展增收、就业增收、政策增收、普遍增收常态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政府搭台创造 域内外务工经商机会,扩大居民转移就业。整合职教、农广校、短训等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 探索建立政府补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应办职业 技术学院,强化居民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上寻求破解之道。一是强化综合考评机制改革创新。按 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等类项综合权重,拿出可衡量可操作 的硬性指标,引入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满意度考量指标,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 测评方法,建立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年考核一次,严格 兑现奖惩。二是强化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创新。针对我省东中西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实际,建 立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功能规划实施目标有机结合的利益补偿机制,根据受“鼓 励”与“约束”程度,通过转移支付、引导市场化补偿的平抑手段,实行分类差别补偿,使 经济发展方式转得早的早得益、转得快的多得益,发展快的不少补、发展慢的不多补,增人 的不多补、减人的不少补,充分调动强弱中各类地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三是强 化落实机制改革创新。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在创新“对标”与“比标”落实机制上下 功夫。对标,就是既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要对照先进地区的做法经验,对现行体制 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比标, 就是要在全省尽快形成“比加快转变、 比加快调整、 比加快振兴” 的生动局面。从省一直到乡镇街都要把主要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按季度和年度分别拿到公共 媒体上“晾晒”,形成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四是强化低碳发展机制改革创新。世界已进入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内在要求。我省需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及时建立起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坚决摒弃靠 拼资源、拼环境、拼减税让利,甚至拼劳动力价格底限,搞透支式的增长模式,强化资源循 环利用、节能降耗激励、碳交易市场等机制建设。坚持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推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


相关文章

  •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 十三个五年规划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q ...查看


  • 中共中央第十三五规划建议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查看


  • 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20151103
  •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 ...查看


  •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全文) 2015-11-03 17:11: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 ...查看


  • 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 十三五规划建议 (全文) 2015年11月03日 16: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 ...查看


  •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查看


  • 广东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全文)
  • 广东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全文)2015-12-2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目录 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 ...查看


  •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预测试题及答案
  •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预测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 ) A.<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 ...查看


  •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 杂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我县"十一五"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 一.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