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汉字观

  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一文中,有“以作文为证”一章,主要阐述了文法、文理之学的重要性,而开头部分,作者则用了占全章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汉字的历史功绩、汉字的作用、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等,作了精当的概括性阐述,今天读之,仍能给我们以许多宝贵的启迪。   1.关于汉字的历史功绩,据文抽绎,我们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汉字对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山先生在文中首先指出,汉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跨民族的文字,不特为中华民族所使用,亦为周边其他国家民族所使用。“夫自庖羲画卦,以迄于今,文字递进,逾五千年。今日人口四万万众,其间虽不尽能读能书,而率受中国文字直接间接之陶冶。外至日本、高丽、安南、交趾之族,亦皆号曰‘同文’。……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圉,吸收而同化之。”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没有像汉字那样有着深远的文明历史背景,以至于使得汉字不仅成为连绵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承载体,而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最终形成为东方的汉字文化圈。就中华民族自身而言,几千年的历史,数亿人众,无论是否能读能书,莫不受汉字的陶冶,从而形成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民族思维模式等,故而有人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而汉字的势力,“旁及邻圉,吸收而同化之”,邻国如日本、朝鲜等,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着汉字,汉字本身的文化学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亦同样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所谓“吸收而同化之”,正是这个意思。中山先生微言大义,正蕴涵了他对汉字给予东方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之深刻认识。   其二,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纽结。中山先生说:“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为兹世界无两之巨国,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华民族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伟矣。”中华民族原不过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小片地区,几千年来,民族之间战争不断,异族多次入主中原,然而,中华民族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越来越强大,终成泱泱大国,这是汉字的历史功绩。汉字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伟大的凝聚力,这凝聚力正来自汉字所负载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山先生是在考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展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以,他明确指出:“中国文字决不可废也。”20世纪80年代,香港人士安子介又响亮提出:“我们靠汉字统一中国。”时世不同,所识却何其相似!   2.关于汉字的作用,中山先生不仅认为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把它提到了关系到民族的发展进步、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的高度。   社会、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以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发展进步程度为标志的,只有两个文明齐抓共建,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文中,中山先生明确指出:“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而汉字则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即中山先生所谓“文字之用,则有助于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何以言之?人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人类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即便是当代青年,在他们的血脉中,无不涌动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人类的精神追求、心性理想,古今有着割不断的历史共同处。汉字正表现和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精神追求、心性理想,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中考其利弊得失,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正如中山先生所说:“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正因为汉字有助于中国“心性文明”之发达,所以它也就关乎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汉字也关乎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山先生认为,“大文字为思想传播之媒介”,“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为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以古人之思想足资今人学问”。中山先生所论,简练而精当。盖因每一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其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的过程,而这一切须依赖于语言才能得以实现,然而,语言却存在着先天性缺憾,即不能传于远方,留于异时。正是文字,弥补了这一不足,才使得人类数千年积累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得以相互传播,流传至今,从而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借鉴。今天,世界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沃土之上的。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它有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活的根基,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中山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汉字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他归结说:“彼欧美学者于埃及、巴比伦之文字,国亡种灭,久不适用者,犹不惮搜求破碎,复其旧观,亦以古人之思想足资今人学问故耳。而我国文字,讵反可废去乎?”   3.关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中山先生是从历史的纵向与横向予以阐释的。他认为:“文字之源本出于语言,而言语每随时代以变迁。”在历史的流动中,由于外来民族语言的影响,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并不平衡,中山先生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三代以前,文字初成,文化限于黄河流域一区,其言语与文字当然一致。”而到了周代,“文化四播,则黄河流域以外之民,巴、庸、荆、楚、吴、越、江、淮之族,受中国之文字所感怀”,却又习惯于自己的方言,于是“言文始分”,“及至周衰,戎狄四侵,外来语孱入中原”,到了五代,辽、夏、金、元“各以其力蚕食中国”,他们的语言与中原语渗透融合,于是文字与语言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造成“文字可达之意,言语不得而传”。汉语与汉字的发展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中山先生以中西文字比较说明原因,“欧洲文字基于音韵,音韵即表言语,言语有变,文字即可随之。中华制字,以象形、会意为主,所以言语虽殊,而文字不能与之俱变。”中山先生这一论断,不仅说明了汉字与汉语发展差异性的根因所在,而且证明了汉字,也只有汉字,以其象形象意的独特品貌,而不为外来民族语所左右,并因而成为联系华夏几千年文明及民族统一的纽结。   在谈建国的大事中,中山先生用了一定的篇幅谈我们的汉字,足见先生对我们汉字在国家建设中作用的重视,亦足以唤醒我们对汉字全面正确认识的自觉性。那些持“废除汉字”、“汉字落后”、“汉字拉丁化”论的人,亦当细读深研以自省矣。   (通讯地址:453000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一文中,有“以作文为证”一章,主要阐述了文法、文理之学的重要性,而开头部分,作者则用了占全章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汉字的历史功绩、汉字的作用、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等,作了精当的概括性阐述,今天读之,仍能给我们以许多宝贵的启迪。   1.关于汉字的历史功绩,据文抽绎,我们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汉字对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山先生在文中首先指出,汉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跨民族的文字,不特为中华民族所使用,亦为周边其他国家民族所使用。“夫自庖羲画卦,以迄于今,文字递进,逾五千年。今日人口四万万众,其间虽不尽能读能书,而率受中国文字直接间接之陶冶。外至日本、高丽、安南、交趾之族,亦皆号曰‘同文’。……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圉,吸收而同化之。”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没有像汉字那样有着深远的文明历史背景,以至于使得汉字不仅成为连绵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承载体,而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最终形成为东方的汉字文化圈。就中华民族自身而言,几千年的历史,数亿人众,无论是否能读能书,莫不受汉字的陶冶,从而形成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民族思维模式等,故而有人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而汉字的势力,“旁及邻圉,吸收而同化之”,邻国如日本、朝鲜等,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着汉字,汉字本身的文化学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亦同样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所谓“吸收而同化之”,正是这个意思。中山先生微言大义,正蕴涵了他对汉字给予东方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之深刻认识。   其二,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纽结。中山先生说:“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为兹世界无两之巨国,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华民族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伟矣。”中华民族原不过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小片地区,几千年来,民族之间战争不断,异族多次入主中原,然而,中华民族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越来越强大,终成泱泱大国,这是汉字的历史功绩。汉字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伟大的凝聚力,这凝聚力正来自汉字所负载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山先生是在考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展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以,他明确指出:“中国文字决不可废也。”20世纪80年代,香港人士安子介又响亮提出:“我们靠汉字统一中国。”时世不同,所识却何其相似!   2.关于汉字的作用,中山先生不仅认为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把它提到了关系到民族的发展进步、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的高度。   社会、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以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发展进步程度为标志的,只有两个文明齐抓共建,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文中,中山先生明确指出:“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而汉字则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即中山先生所谓“文字之用,则有助于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何以言之?人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人类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即便是当代青年,在他们的血脉中,无不涌动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人类的精神追求、心性理想,古今有着割不断的历史共同处。汉字正表现和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精神追求、心性理想,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中考其利弊得失,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正如中山先生所说:“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正因为汉字有助于中国“心性文明”之发达,所以它也就关乎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汉字也关乎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山先生认为,“大文字为思想传播之媒介”,“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为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以古人之思想足资今人学问”。中山先生所论,简练而精当。盖因每一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其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的过程,而这一切须依赖于语言才能得以实现,然而,语言却存在着先天性缺憾,即不能传于远方,留于异时。正是文字,弥补了这一不足,才使得人类数千年积累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得以相互传播,流传至今,从而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借鉴。今天,世界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沃土之上的。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它有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活的根基,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中山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汉字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他归结说:“彼欧美学者于埃及、巴比伦之文字,国亡种灭,久不适用者,犹不惮搜求破碎,复其旧观,亦以古人之思想足资今人学问故耳。而我国文字,讵反可废去乎?”   3.关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中山先生是从历史的纵向与横向予以阐释的。他认为:“文字之源本出于语言,而言语每随时代以变迁。”在历史的流动中,由于外来民族语言的影响,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并不平衡,中山先生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三代以前,文字初成,文化限于黄河流域一区,其言语与文字当然一致。”而到了周代,“文化四播,则黄河流域以外之民,巴、庸、荆、楚、吴、越、江、淮之族,受中国之文字所感怀”,却又习惯于自己的方言,于是“言文始分”,“及至周衰,戎狄四侵,外来语孱入中原”,到了五代,辽、夏、金、元“各以其力蚕食中国”,他们的语言与中原语渗透融合,于是文字与语言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造成“文字可达之意,言语不得而传”。汉语与汉字的发展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中山先生以中西文字比较说明原因,“欧洲文字基于音韵,音韵即表言语,言语有变,文字即可随之。中华制字,以象形、会意为主,所以言语虽殊,而文字不能与之俱变。”中山先生这一论断,不仅说明了汉字与汉语发展差异性的根因所在,而且证明了汉字,也只有汉字,以其象形象意的独特品貌,而不为外来民族语所左右,并因而成为联系华夏几千年文明及民族统一的纽结。   在谈建国的大事中,中山先生用了一定的篇幅谈我们的汉字,足见先生对我们汉字在国家建设中作用的重视,亦足以唤醒我们对汉字全面正确认识的自觉性。那些持“废除汉字”、“汉字落后”、“汉字拉丁化”论的人,亦当细读深研以自省矣。   (通讯地址:453000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相关文章

  • 31年前的今天,"主张汉字拉丁化"的语言学家王力逝世于北京
  • (万象特约作者:一一) 31年前的今天,1986年5月3日,"主张汉字拉丁化"的语言学家王力逝世于北京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广西博白人,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查看


  • 名人与近代中国
  • 评析1894年孙中山的<上李傅相书>一事 <上李鸿章书>是1894年孙中山写给李鸿章的,他在书中建议李鸿章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 ...查看


  • 清明节感想 1
  • 清明节感想 纪念园并不壮观,我觉得也没必要壮观~真正壮观的人不需要什么多余的配饰~~ 大门进去就是符克烈士的雕塑,帅气,阳刚 现在想来很遗憾没有深深地鞠躬,谢谢他所作的一切, 但是我们参观完后所有的党员同志都在雕塑下重温誓词了,这是我听到的 ...查看


  • 测试你的识字量
  • 据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那么关于汉字,你掌握了多少?快来测试一下你的识字水平吧,不要被老外笑话哦. 读图时代,你还认识多少汉字?跟着小编一起来测试一下你的识字水平吧! 下面有100个字.这是用机会法从一本字典 ...查看


  • 总统府讲解词
  • 总统府讲解词(入门级) 总统府导游词 总统府概况:总统府及其附近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曾是皇宫所在地.总统府景区的南面,前几年建造南京图书馆新馆的时候,曾在地基下挖掘出诸多南朝时期遗物,有关部门采取了原址保护的方法.现在南图新馆负一楼仍然可以 ...查看


  • 章太炎简介
  • 章太炎 球助编辑百科名片 章太炎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查看


  • 国学能带给孩子什么
  • 国学能带给孩子什么?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李嘉诚的回答:气概.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概: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 ...查看


  • 中山大学个人陈述1
  •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个人陈述 我叫XXX,从我三岁开始,我爸妈就给我实施了早期教育,除了认汉字,看图画书,还专门请了一名老师教我学英语.首先从认识26个字母开始,然后,先是给我学<黄波英语>,再后来就教我学习<剑桥少儿英语&g ...查看


  • 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
  • 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 王光军 王祥瑞 王照(1859-1933),字黎青,号小航,又号水东.宁河县芦台镇人.曾祖王锡朋. 王照是我国著名语音学家,汉字改革的先驱者,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他创造的"官话字母",开注音符号之先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