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表达技巧(老师)

万能公式

1表现手法

2 ——结合问题相关内容分析,得出答案。

例:与朋友离别的悲伤忧愁之情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孤独惆怅之情 羁旅在外,渴望回家的孤独失落之情。 戍边战士厌倦战争思归思情的悲凉孤独。 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苦闷彷徨。 等等

语言表达格式: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1、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咏物抒怀)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即事感怀 2、描写: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虚实结合(实写—虚写),动静结合(动景—静景),白描—渲染,正面

—侧面,空间顺序(近景—远景、高—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 3、议论:4、记叙: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用典、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借代、对偶、排比、互文、叠字、顶真、通感

三、其它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抑扬变化、联想和想象等。 四、结构形式: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诗歌鉴赏思想内容

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1、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

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

喜悦

5、 送别 :离别的依依不舍、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分析技巧型答题格式

提问格式:试分析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何效果。

一、抒情(抒怀)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咏物抒怀)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即事感怀

(一)直抒胸臆——直接把所想的,所感的情绪表达出来。

1、 抓抒情主人公的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 结合时代背影、主人公的身世经历。

1、例:请分析《登幽州台歌》作者如何抒情的?(3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作者直抒胸臆。(1分)直叙登上高台后,作者俯仰古今,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怆流泪。(1分)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抱负难展,苦闷悲寂之情。(1分)

本诗直抒胸臆(1分),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1分)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抱负难展,苦闷悲寂之情。(1分) 2练习:本词下阕的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试分析。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答:下阕诗人直抒胸臆,直叙国耻未雪,恨怨未消,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吃敌人的肉;口渴了;喝敌人的血。表现了作者“收拾旧山河”的决心和信心,更充分表现了诗人忧国报国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借景抒情(融情于情、情景交融)——由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1、 景:自然风景的特点 氛围

**抓住意象、修饰词(形容词) 、动词、 时令特点 2、情:热爱 憎恶 赞美 快乐 悲伤 **具体情感:(结合主题思想)

3、写法:以乐景写(衬)哀情 以悲景写(衬)悲情 以乐景写乐情 以悲景写乐情 3、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也可。) 4、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

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寓意)

1、物:(具体的事物)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3、步骤: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步骤:物象特征的词——物象特征品质 ——诗人经历、品质,社会环境——志

4、格式:通过描写 事物的 特点。表现诗人 的感情(志向、爱好、愿望等)。 5、例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问:试分析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物咏怀,借杨柳从前在春日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对比杨柳秋日之时,清秋斜阳,秋蝉哀鸣的萧条凄凉。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借此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6、课堂练习: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请细加揣摩本诗,分析其寓意。

答:本诗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四)借古抒怀

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 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现实原因。

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怀古咏史几种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④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7、例: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问:结合颔联与尾联分析作者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说明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尾联用“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小人当道,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

8、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问: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8.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六朝如梦” 其繁华早已破灭,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国势衰微,怀古伤今,痛惜伤感。

(五)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9、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试分析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句回想去年今日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情景,与今年今日却又一次漂泊在外,浪迹天涯,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远景、高—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

六)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可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物,以景物烘托人物。

二、描写技巧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虚实结合(实写—虚写),动静结合(动景—静景),白描—渲染,正面—侧面,空间顺序(近景—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11、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12、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

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反衬手法,“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13、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试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有何特色。答:本诗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七)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1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八)、虚实结合

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c、设想的未来之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7、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18、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本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九)动静结合——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19、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答: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20、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问:请分析第三四句的表达技巧。

“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 “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 同样写出了一个静字。 21、《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问:本诗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试分析。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十)、白描——渲染 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22、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它集中地表现了什么内容?怎样表现的? 答:所谓白描手法。

2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渲染——正面的描绘刻画。

24、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本诗采用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景物的渲染中表达愉快的情感。 25、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本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本诗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的明丽景色,却是为写下文作铺垫。借乐景衬悲情,衬托了作者漂泊在外,渴望归家的伤感。

十一)、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6、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本诗是如何描写“夜雪”的? 答: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十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写主体事物,是点. 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是面。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十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够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如 27、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8、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请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

十三)、空间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上——下) 29、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本诗写景写很很有层次感,试分析?

答: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富有层次感。 十四)声色描写 十五)明暗描写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3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31、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本诗写月写得美,试分析作者如何体现月之美?

答:本诗诗运用比喻手法来写月之美。“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二)、 拟人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三)对比:见描写手法

(四)衬托:见描写手法

(五)、用典: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①点化前人语句

②引用神话故事

③运用历史故事,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34、试分析下面这首诗主要艺术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六)、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35、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试分析本文夸张手法的运用。

答:“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杜牧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七)、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36、试分析本诗开头的写法有何特点?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答: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37、 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试分析本诗三四句艺术手法。

答: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反复

38、反复强调,增加情感,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十)、双关(隐语、谐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39、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本诗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答:“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十一)、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0、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写得好在哪里?为什么?

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十二)、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十三)、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

(十四)、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十五)叠字:

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它表现手法:

赋、比、兴;象征、抑扬变化、联想和想象等。

(一) 赋、比、兴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等,不是单纯“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⑶“兴”的表现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

(二)

术手法。 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篱边菊”象征 。

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 抑扬变化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褒实贬、似贬实褒。

例: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四) 联想和想象

结构形式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铺垫

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1)铺垫的特点。铺垫是要引而不发、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② 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又叫垫衬)等。

(二)伏笔、照应

1、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2、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2)照应的种类。① 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② 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③ 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三)层层渲染、铺垫渲染 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 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五)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 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万能公式

1表现手法

2 ——结合问题相关内容分析,得出答案。

例:与朋友离别的悲伤忧愁之情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孤独惆怅之情 羁旅在外,渴望回家的孤独失落之情。 戍边战士厌倦战争思归思情的悲凉孤独。 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苦闷彷徨。 等等

语言表达格式: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1、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咏物抒怀)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即事感怀 2、描写: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虚实结合(实写—虚写),动静结合(动景—静景),白描—渲染,正面

—侧面,空间顺序(近景—远景、高—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 3、议论:4、记叙: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用典、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借代、对偶、排比、互文、叠字、顶真、通感

三、其它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抑扬变化、联想和想象等。 四、结构形式: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诗歌鉴赏思想内容

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1、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

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

喜悦

5、 送别 :离别的依依不舍、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分析技巧型答题格式

提问格式:试分析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何效果。

一、抒情(抒怀)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咏物抒怀)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即事感怀

(一)直抒胸臆——直接把所想的,所感的情绪表达出来。

1、 抓抒情主人公的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 结合时代背影、主人公的身世经历。

1、例:请分析《登幽州台歌》作者如何抒情的?(3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作者直抒胸臆。(1分)直叙登上高台后,作者俯仰古今,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怆流泪。(1分)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抱负难展,苦闷悲寂之情。(1分)

本诗直抒胸臆(1分),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1分)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抱负难展,苦闷悲寂之情。(1分) 2练习:本词下阕的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试分析。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答:下阕诗人直抒胸臆,直叙国耻未雪,恨怨未消,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吃敌人的肉;口渴了;喝敌人的血。表现了作者“收拾旧山河”的决心和信心,更充分表现了诗人忧国报国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借景抒情(融情于情、情景交融)——由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1、 景:自然风景的特点 氛围

**抓住意象、修饰词(形容词) 、动词、 时令特点 2、情:热爱 憎恶 赞美 快乐 悲伤 **具体情感:(结合主题思想)

3、写法:以乐景写(衬)哀情 以悲景写(衬)悲情 以乐景写乐情 以悲景写乐情 3、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也可。) 4、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

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寓意)

1、物:(具体的事物)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3、步骤: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步骤:物象特征的词——物象特征品质 ——诗人经历、品质,社会环境——志

4、格式:通过描写 事物的 特点。表现诗人 的感情(志向、爱好、愿望等)。 5、例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问:试分析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物咏怀,借杨柳从前在春日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对比杨柳秋日之时,清秋斜阳,秋蝉哀鸣的萧条凄凉。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借此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6、课堂练习: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请细加揣摩本诗,分析其寓意。

答:本诗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四)借古抒怀

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 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现实原因。

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怀古咏史几种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④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7、例: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问:结合颔联与尾联分析作者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说明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尾联用“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小人当道,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

8、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问: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8.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六朝如梦” 其繁华早已破灭,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国势衰微,怀古伤今,痛惜伤感。

(五)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9、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试分析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句回想去年今日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情景,与今年今日却又一次漂泊在外,浪迹天涯,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远景、高—低),细节描写,点面结合,

六)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可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物,以景物烘托人物。

二、描写技巧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虚实结合(实写—虚写),动静结合(动景—静景),白描—渲染,正面—侧面,空间顺序(近景—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11、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12、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

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反衬手法,“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13、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试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有何特色。答:本诗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七)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1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八)、虚实结合

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c、设想的未来之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7、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18、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本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九)动静结合——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19、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简析下面诗歌的写作技巧。

答: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20、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问:请分析第三四句的表达技巧。

“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 “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 同样写出了一个静字。 21、《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问:本诗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试分析。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十)、白描——渲染 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22、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它集中地表现了什么内容?怎样表现的? 答:所谓白描手法。

2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渲染——正面的描绘刻画。

24、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本诗采用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景物的渲染中表达愉快的情感。 25、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本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本诗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的明丽景色,却是为写下文作铺垫。借乐景衬悲情,衬托了作者漂泊在外,渴望归家的伤感。

十一)、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6、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本诗是如何描写“夜雪”的? 答: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十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写主体事物,是点. 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是面。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十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够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如 27、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8、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请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

十三)、空间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上——下) 29、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本诗写景写很很有层次感,试分析?

答: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富有层次感。 十四)声色描写 十五)明暗描写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3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31、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本诗写月写得美,试分析作者如何体现月之美?

答:本诗诗运用比喻手法来写月之美。“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二)、 拟人

3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甲〗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点评“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三)对比:见描写手法

(四)衬托:见描写手法

(五)、用典: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①点化前人语句

②引用神话故事

③运用历史故事,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34、试分析下面这首诗主要艺术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六)、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35、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试分析本文夸张手法的运用。

答:“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杜牧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七)、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36、试分析本诗开头的写法有何特点?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答: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37、 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试分析本诗三四句艺术手法。

答: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反复

38、反复强调,增加情感,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十)、双关(隐语、谐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39、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本诗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答:“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十一)、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0、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写得好在哪里?为什么?

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十二)、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十三)、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

(十四)、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十五)叠字:

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它表现手法:

赋、比、兴;象征、抑扬变化、联想和想象等。

(一) 赋、比、兴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等,不是单纯“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⑶“兴”的表现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

(二)

术手法。 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篱边菊”象征 。

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 抑扬变化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褒实贬、似贬实褒。

例: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四) 联想和想象

结构形式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铺垫

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1)铺垫的特点。铺垫是要引而不发、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② 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又叫垫衬)等。

(二)伏笔、照应

1、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2、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2)照应的种类。① 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② 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③ 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三)层层渲染、铺垫渲染 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 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五)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 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相关文章

  • 九年级语文说课稿
  •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 康驿二中 王召云 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下面我便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查看


  • 古诗鉴赏解题技巧
  • 古 诗 鉴 赏 解 题 技 巧 江苏省姜堰二中 王俊 (225500) 根据平时的训练和学生高考信息反馈,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为此,我们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研究高考试题,认为古诗鉴赏有规律可循,有一定的 ...查看


  • 小学古诗词鉴赏
  • 经验材料 小学古诗词鉴赏 龙湖镇荆垌小学 沈小伟 2013年8月 小学古诗词鉴赏 一.教学方法探究 一直以来,古诗词都不好教.但所幸的是,不少的老师为此作了不懈地努力,成绩是斐然的.在此,我也结合本人浅薄的经验谈一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查看


  •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及解题技巧的研究实施方案
  •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及解题技巧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沐浴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而中华传统经典古诗歌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涵着高尚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 ...查看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题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学习方法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 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 ...查看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初探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面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许多考生都 感到无从下手 .其实,诗歌鉴赏题并非深 不可测 .难 以捉摸 ,只要我们 细心阅读 . 依 " 法"办 " ,就一定能够将 ...查看


  • 中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1
  • 上传: 刘太元     更新时间:2012-5-21 16:16:04 中考古诗文鉴赏在中考语文成绩中占有一定份额的比例,因此,做好古诗文鉴赏,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也是相当重要的.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 ...查看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纵观2006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 ...查看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常见考试题目形式 1.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想的?有什么作用? 3.请对这首诗(这句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 ...查看


  • 诗歌的分类
  • 高考古诗鉴赏 (一)诗歌的分类(按照诗歌的题材和体裁分类) 诗歌的分类:1.体裁:从诗歌的格律(形式)上来分. 2.题材:从诗歌所写的生活领域(内容)来分. 一.从体裁上分: 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古诗分为:古体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