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法施工技术

顶管法施工

1、技术简介

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非开挖工程技术彻底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这对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地面建筑物众多、地下管线复杂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城市创造一个洁净、舒适和美好的环境。

非开挖技术是近几年才开始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涉及的是利用少开挖,即工作井与接收井要开挖,以及不开挖,即管道不开挖技术来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或更换,顶管直径DN800—4500。通过工作井把要埋设的管子顶入土内,一个工作井内的管子可在地下穿行1500米以上,并且还能曲线穿行,以绕开一些地下管线或障碍物。

它的技术要点在于纠正管子在地下延伸的偏差。特别适用于大中型管径的非开挖铺设。具有经济、高效,保护环境的综合功能。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不开挖地面;不拆迁,不破坏地面建筑物;不影响交通;不破坏环境;施工不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不影响管道的段差变形;省时、高效、安全,综合造价低。

该技术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泛用于城市地下给排水管道、天燃气石油管道、通讯电缆等各种管道的非开挖铺设。它能穿越公路、铁路、桥梁、高山、河流、海峡和地面任何建筑物。采用该技术施工,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对环境污染和道路的堵塞,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技术原理

顶管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顶管施工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的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到接收井内吊起。与此同时,也就把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的管道埋设在两井之间,以期实现非开挖敷设地下管道的施工方法。

3、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顶管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大量地实际工程应用,且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无论在技术上、顶管设备还是施工工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001年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省常州完成了长 2050m、直径 2m的钢筋水泥管顶管工程,是目前已完成的我国最长的顶管工程。2001年 8月~12月嘉兴市污水处理排海工程一次顶进 2050m超长距离钢筋混凝土顶管,由于选择了合理

的顶管机具型式、成功地解决了减阻泥浆运用和轴线控制等技术难题,用约5个月完成全部顶进施工,创造了新的顶管施工记录。全长3600m、管径为1.8米的钢管从23至25米深的地下于2002年9月成功横穿黄河,无论从顶进长度、埋深、地质条件,还是钢管直径在国内尚属首次。其中最长的一段位于黄河主河床上,长达1259 米,还要穿越较厚的砾砂层与黄河主河槽,既是我国西气东输项目的关键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钢管一次性顶进距离最长的顶管工程。

2001年的上虞市污水处理工程中,玻璃纤维夹 砂管首次成功地应用于顶管。2008年在无锡长江引水工程中中铁十局十公司采用国产设备直径2200mm钢管双管同步顶进2500米。以上工程均标志着我 国的顶管施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世界先进水平日益靠近。 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先进的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水平相比,我国仍然有着显著的差距。

4、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地下管线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加之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顶管技术将在我国地下管线的施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 用。非开挖技术的发展必将向规模化、规范化 、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持下,顶管技术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本上,努力消化创新,加强研发和人才培养, 其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纵观国内外顶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将是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顶管直径方面,除了向大口径管的顶进发展以外,也向小口径管的顶进发展。目前顶管技术最小顶进管的口径只有75mm,最大的已达到5m(德国),大口径顶管有取代小型盾构的趋势。在适应性方面,发展宽范围、全土质型顶管机是必然趋势,适应范围将大为延伸,从N值为极小的土到N 值为五十多的砾石,直至轴压强度达两百 MPa的岩石。将微电子技术、工业传感技术、实时控制技术和现代化控制理论与机械、液压技术综合运用于顶管机械上是顶管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型顶管机的研制将得到更多的关注,纠偏精度、自动化程度也将得到大力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全自动、高精度的掘进机会成为施工机械的主流。顶管的用途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继续扩 ,从目前的主要用于管道铺设将发展为管道铺设、涵顶进、地下人行通道管棚式施工等多用途型。 现在的顶管截面形状基本上都是圆形,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圆形、矩形、圆拱形、多边形等,以适应箱涵顶进等各种工程的需要,故截面形状多元化是必然趋势。目前的顶管施工形式主要为土压式、泥水加压式,以后的发展将在进一步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应用管套式、气泡式等等各种形式的顶管施工技术。随着高精度长距离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应运,通风系统的完善,中继间技术、注浆减摩技术的进步,排渣系统的发展、刀盘切削系统、推进系统、出土输送系统、供电液压系统、监控系统、测量导向系 统,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现有的一次性顶进距离将不断刷新,各种复杂曲线顶管也将陆续出现。

目前我国已成立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个非 开挖技术研究中心,我国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单位会员已突破100个,数量居世界第4、亚洲第1。形成了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研究中心和设备生产和施工企业组成的强大的阵营,而且每年不断有很多人不断加入到从事顶管等非开挖工作的行列,我国的顶管技术的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

5、顶管法施工工艺

顶管法敷管的施工工艺类型很多,按照开挖工作面的施工方法,可以分为敞 开式和封闭式两种。

5.1敞开式施工工艺

敞开式施工工艺一般适用于土质条件稳定,无地下水干扰,工人可以进入工 作面直接挖掘而 不会出现大塌方或涌水等现象。因其工作面常处于开放状态,故也称为开放式施 工工艺。 根据工具管的不同可分为手掘式、挤压式、机械开挖式、挤压土层式掘进顶管。

(1)手掘式顶管

工人可以直接进入工作面挖掘,施工人员可随时观察土层与工作面的稳定状态, 造价低、便于掌握,但效率低,必须将水位降低至管基以下0.5m后,方可施工。 当土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首节管可以不带前面的管帽,直接由首节管作为工具 管进行顶管施工,也是常用的一种顶管施工方法,也称为人工掘进顶管。

(2)挤压式顶管

挤压式掘进顶管一般适用于大中口径的管道,对潮湿、可压缩的黏性土、砂性土较为适宜。该方法设备简单、安全,又避免了挖装土的工序,比人工挖掘提 高效率1~2倍。它是将工作面用胸板隔开后,在胸板上留有一喇叭口形的锥筒, 当顶进时将土体挤入喇叭口内,土体被压缩成从锥筒口吐出的条形土柱。待条形 土柱达到一定长度后,再用钢丝将其割断,由运土工具吊运至地面。其结构形式 如图8-2所示。

(3)机械开挖式顶管

机械开挖式顶管是在工具管的前方装有由电动机驱动的刀盘钻进挖土,被挖

下来的土体由皮带运输机运出,从而代替了人工操作。一般适用于无地下水干扰、 土质稳定的黏性土或砂性土层。其结构形式如图8-3所示。

(4)挤压土层式顶管

挤密土层式顶管前端的工具管可分为锥形和管帽形,仅适用于潮湿的黏土、 砂土、粉质黏土,顶距较短的小口径钢管、铸铁管,且对地面变形要求不甚严格 的地段。这种工具管安装在被顶管道的前方,顶进时,工具管借助千斤顶的顶力 将管子直接挤入土层里,管子周围的土层被挤密实,常引起地面较大的变形。其 结构形式如图8-4所示。

5.2封闭式施工工艺

封闭式施工工艺一般适用于土质不稳定、地下水位高,工人不能直接进行开 挖的施工条件。为防止工作面塌方、涌水对人身造成危害,常将机头前端的挖掘 面与工人操作室之间用密封舱隔开,并在密封舱内充入空气、泥浆、泥水混合物 等,借助气压、土压、泥水混合物的压力支撑开挖面,以达到稳定土层、防止塌 方、涌水以及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1)水力掘进顶管法

水力掘进顶管的挖土是利用高压水枪的射流将顶进前方的土冲成泥浆,再 通过泥浆管道输送至地面储泥场。整个工作是由装在混凝土管前端的工具管来完成的,其结构形式如图8-5所示。 工具管的前端为冲泥舱。掘进时先开动千斤顶,由刃脚将土切入冲泥舱,然后用人工操纵水枪操作把,将土冲成泥浆。泥浆经过格栅进入真空室由泥浆管 吸入工作坑,再由泥浆泵排至储泥场。冲泥舱是完全密封的,其上设有观察孔和 小密封门,用于操作和维修。管道的掘进方向由中间部位的校正管控制。工具管的后端是气闸室。

气闸室是作为维修人员进出高压区时的升压和降压之 用。当前端工具管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可通过小密封门进入冲泥舱,为防止 小密封门打开后涌入大量泥水,可先封闭气闸室,经升压后再进行操作,保证气 压和泥水压力的平衡。维修完毕后,再逐渐降压,恢复正常掘进。 水力切削式机头生产效率高,其冲土、排泥连续进行,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但需耗用大量的水,且需要有较大的存泥浆场地,故在某些缺水地区受 到限制。

(2)土压平衡式顶管法

土压平衡就是将刀盘切削下来的土、砂中注入流动性和不透水性的“作泥材 料”,然后在刀盘强制转动、搅拌下,使切削下来的土变成流动性的、不透水的 特殊土体使之充满密封舱,并保持一定压力来平衡开挖面的土压力。此法的密封舱设置在工具管的前方,工作人员可在密封舱外,通过操作电控 开关来控制刀盘切削和顶进速度。

螺旋输送器的出土量和顶进速度,应与刀盘的切削速度相配合,以保持密封 舱内的土压力与开挖面的土压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土压平衡式顶管法常用于含水量较高的黏性、砂性土以及地面隆陷值要求控制较 严格的地区。其结构形式如图8-6所示。

(3)泥水平衡式顶管法

泥水平衡顶管常用于控制地面变形小于3cm,工作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渗 透系数大于10-1cm/s的黏性土、砂性土、粉砂质土的作业条件。其特点是挖掘 面稳定,地面沉降小,可以连续出土,但因泥水量大,弃土的运输和堆放都比较 困难。

此法和土压平衡式顶管法一样,都是在前方设有密封舱、刀盘、螺旋输送器 等设备。施工时,随着工具管的推进,刀盘不停地转动,进泥管不断地进泥水, 而抛泥管则不断地将混有弃土的泥水抛出密封舱。在密封舱内,常采用护壁泥浆 来平衡开挖面的土压力,即保持一定的泥水压力,以此来平衡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 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的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 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确定。本章将重点介绍手掘式顶管法的 施工工艺。

6、顶管工作坑的布置

顶管工作坑又称竖井,是顶管施工起始点、终结点、转向点的临时设施,工 作坑内安装有导轨、后背及后背墙、千斤顶等设备。

6.1工作坑的种类及设置原则

根据工作坑顶进方向,可分为单向坑、双向坑、多向坑、转向坑和交汇坑等 形式,如图8-7所示。

工作坑的位置根据地形、管线位置、管径大小、地面障碍物种类等因素来决 定。排水管道顶进的工作坑通常设在检查井位置;单向顶进时,应选在管道下游 端,以利排水;根据地形和土质情况,尽量利用原土后背;工作坑与穿越的建筑 物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应考虑

6.2工作坑的尺寸

工作坑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和工作面,方能保证顶管工作顺利进行。其尺寸和 管径大小、管节长度、埋置深度、操作工具及后背形式有关。工作坑的尺寸可按 图8-8所示由公式进行计算。

1-管子;2-掘进工作面;3-后背;4-千斤顶;5-顶铁;6-导轨;7-内涨圈;8-基础

(1)工作坑的宽度:

W = D1+ 2B + 2b(1)

式中 W——工作坑底部宽度,

m;

D1——管道外径,m;

2B + 2b——管道两侧操作空间及支撑厚度,一般可取2.4~3.2m。

(2)工作坑的长度:

L = L1+ L2+ L3+ L4+ L5(2) 式中 L——矩形工作坑的底部长度,m; L1——工具管长度,m。当采用管道第一节管作为工具管时,钢筋混凝土管不宜 小于0.3m,钢管不宜小于0.6m;

L2——管节长度,m;

L3——出土工作间长度,

m; L4——千斤顶长度,m;

L5——顶管后背的厚度,m。

(3)工作坑的深度:当工作坑为顶进坑时,其深度按式(8-3)计算。

H1 = h1+ h2+ h3 (3)

当工作坑为接收坑时,其深度按式(8-4)计算。

H2 = h1+ h3 (4)

式中 H1——顶进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2—

—接收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1——地面至管

道底部外缘的深度,m;

h2——管道外缘底部至导轨底面的高度,m;

h3——基础及其垫层的厚度。但不应小于该处井室的基础及垫层厚度,m。

6.3工作坑的施工

工作坑的施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采用钢板桩或普通支撑,用机械或人工在 选定的地点,按设计尺寸挖成,坑底用混凝土铺设垫层和基础。该方法适用于土 质较好、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情况,顶进后背支撑需要另外设置。另一种方法是 利用沉井技术,将混凝土井壁下沉至设计高度,用混凝土封底。混凝土井壁既可 以作为顶进后背支撑,又可以防止塌方。当采用永久性构筑物作工作坑时,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7、顶进系统

7.1基础

工作坑的基础形式取决于地基土的种类、管节的轻重以及地下水位的高低。 一般的顶管工作坑,常用的基础形式有三种:

(1)土槽木枕基础

土槽木枕基础适用于地基土承载力大,又无地下水的情况。将工作坑底平整 后,在坑底挖槽并埋枕木,枕木上安放导轨并用道钉将导轨固定在枕木上。施工 操作简单,用料不多且可重复使用,造价较低。

(2)卵石木枕基础

卵石木枕基础适用于虽有地下水但渗透量不大,而地基土为细粒的粉砂土, 为了防止安装导轨时扰动基土,可铺一层卵石或级配砂石,以增加其承载能力, 并能保持排水通畅。在枕木间填粗砂找平。这种基础形式简单实用,较混凝土基 础造价低,一般情况下可代替混凝土基础。

(3)混凝土木枕基础

混凝土木枕基础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地基承载力又差的地方。在工作坑浇筑 混凝土,同时预埋方木作轨枕。这种基础能承受较大荷载,工作面赶超无泥泞, 但造价较高。

7.2导轨

导轨设置在基础之上,其作用是引导管子按照设计的中心线和坡度顶进,保 证管子在即将顶进土层前位置正确。因此,导轨的安装是保证顶管工程质量的关 键一环。

导轨有钢导轨和木导轨两种,施工中应首先选用钢导轨,钢导轨一般采用轻 型钢轨,管径较大时,也可采用重型钢轨。

(1)轨距计算

如图8-9所示,两根钢轨的距离控制在管径的0.45~0.6倍之间。轨距可按

(8-5)式计算。

(5)

式中 D——管子内直径,

mm; t——管壁厚度,mm;

h——钢导轨高度,mm;

c——管外壁与基础面的间隙,一般取

30mm; A0——两导轨中距,m; a——导轨顶

面宽度,m。

(2)导轨的安装方法及技术要求

由于导轨是一个定向轨道,其安装质量对管道顶进工作影响很大。一般的导 轨都采取固定安装,但有一种滚轮式的导轨,如图8-10所示,具有两导轨间距 调节,以减少导轨对管子摩擦。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管顶管和外设防腐层的钢管顶 管。 安装后的导轨应当牢固,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并且要求两导轨应顺直、平行、 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相一致,导轨的安装精度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7.3后背与后背墙

后背与后背墙是千斤顶的支撑结构,在管子顶进过程中所受到的全部阻力, 可通过千斤顶传递给后背及后背墙。为了使顶力均匀地传递给后背墙,在千斤顶 与后背墙之间设置木板、方木等传力构件,称为后背。后背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当最大顶力发生时,不允许产生相对位移和弹性变形。 常用的后背形式有原土后背墙、人工后背墙等。当土质条件差、顶距长、管径大 时,也可采用地下连续墙式后背墙、沉井式后背墙和钢板桩式后背墙。

(1)原土后背墙

后背墙最好采用原土后背墙,这种后背墙造价低、修建方便,适用于顶力较小,土质良好,无地下水或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效果良好的情况。一般的黏土、 亚黏土、砂土等都可做原土后背墙。原土后背墙安装时,紧贴垂直的原土后背墙密排15cm×15cm或20cm×20cm 的方木,其宽度和高度不小于所需的受力面积,排木外

侧立2~4根立铁,放在 千斤顶作用点位置,在立铁外侧放一根大刚度横铁,千斤顶作用在横铁上。 根据施工经验,当顶力小于400t时,原土后背墙的长度一般不小于7.0m,就不 致发生大位移现象(墙后开槽宽度不大于3.0m),其结构形式如图8-11所示。

(2)人工后背墙

原土后背墙当无原土作后背墙时,应设计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就地取材、 拆除方便的人工后背墙。人工后背墙做法很多,其中一种是利用已顶进完毕的管 道作后背墙时,修筑跨在管道上的块石挡土墙作为人工后背墙,其结构形式如图8-12所示。

7.4顶进设备

顶进设备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顶铁、下管及运土设备等。

(1)千斤顶和油泵

千斤顶又称为“顶镐”,是掘进顶管的主要设备,目前多采用液压千斤顶。千斤 顶在工作坑内常用的布置方式为单列、并列和环周等形式,如图8-13所示。当采用单列布置时,应使千斤顶中心与管中心的垂线对称;采用并列或环周布置时, 顶力合力作用点与管壁反作用力合力作用点在同一轴线上,防止产生顶进力偶, 造成顶进偏差。根据施工经验,采用人工挖土,管上半部管壁与土壁有间隙时, 千斤顶的着力点作用在垂直直径的1/4~1/5为宜。

油泵宜设在千斤顶附近,油路应顺直、转角少;油泵应与千斤顶相匹配,并 应有备用油泵。油泵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

(2)顶铁

顶铁是为了弥补千斤顶行程不足而设置的,是管道顶进时,在千斤顶与管道 端部之间临时设置的传力构件。其作用是将千斤顶的合力通过顶铁比较均匀的分 布在管端;同时也是调节千斤顶与管端之间的距离,起到伸长千斤顶活塞的作用。 因此,顶铁两面要平整,厚度要均匀,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确保工作时不 会失稳

顶铁是由各种型钢拼接制成,有U形、弧形和环形几种,如图8-14所示。其中U形顶铁一般用于钢管顶管,使用时开口朝上,弧形内圆与顶管的内径相同; 弧形顶铁使用方式与U形相似,一般用于钢筋混凝土管顶管;环形顶铁是直接与 管段接触的顶铁,它的作用是将顶力尽量均匀的传递到管段上。

顶铁与管口之间的连接,无论是混凝土管还是金属管,都应垫以缓冲材料, 使顶力比较均匀的分布在管端,避免应力集中对管端的损伤。当顶力较大时,与 管端接触的顶铁应采用U形顶铁或环形顶铁,以使管端承受的压力低于管节材料 的允许抗压强度。缓冲材料一般可采用油毡或胶合板。

(3)下管和运土设备

工作坑的垂直运输设备是用来完成下管和出土工作的。运输方法应根据施工 具体情况而定,通常采用三角架配电葫芦、龙门吊、汽车吊和轮式起重机等。

8、顶管接口

8.1钢管接口

钢管接口一般采用焊接接口。顶进钢管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和肋板保护层 时,焊接后应补做焊口处的外防腐处理。

8.2钢筋混凝土管接口

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分为刚性接口与柔性接口。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时,在管节 未进入土层前,接口外侧应垫以麻丝、油毡或木垫板,管口内侧应留有10~20mm 的空隙。顶紧后两管间的空隙宜为10~15mm;管节入土后,管节相邻接口处安 装内涨圈时,应使管节接口位于内涨圈的中部,并将内涨圈与管端之间的缝隙用 木楔塞紧。 钢筋混凝土管常用钢涨圈接口、企口接口、“T”形接口等几种方式进行连接。

(1)钢涨圈连接

常用于平口钢筋混凝土管。管节稳好后,在管内侧两管节对口处用钢涨圈连 接起来,形成刚性口,以避免顶进过程中产生错口。钢涨圈是用8mm左右的钢板 卷焊成圆环,宽度为300~400mm。环的外径小于管内径30~40mm。连接时将钢 涨圈放在两管节端部接触的中间,然后打入木楔,使钢涨圈下方的外径与管内壁 直接接触,待管道顶进就位后,将钢涨圈拆除,内管口处用油麻、石棉水泥填打 密实,如图8-15所示。

图15 钢涨圈接口

1-麻辫;2-石棉水泥;3-木楔;4-钢涨圈

(2)企口连接

企口连接通常可以采用刚性接口和柔性接口,如图8-16、8-17所示。采用 企口连接的钢筋混凝土管不宜用于较长距离的顶管。

图16 企口刚性连接

图17 企口柔性连接

(3)“T”形接口

“T”形接口的做法是在两管段之间插入一钢套管,钢套管与两侧管段的插 入部分均有橡胶密封圈,如图8-18所示。

采用T形钢套环橡胶圈防水接口时,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 泡,接口尺寸符合规定;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 或凹痕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钢套环接口 无疵点,焊接接缝平整,肋部与钢板平面垂直,且应按设计规定进行防腐处理; 木衬垫的厚度应与设计顶力相适应。

图18 “T”形接口

9、顶进

管道顶进的过程包括挖土、顶进、测量、纠偏等工序。从管节位于导轨上开 始顶进起至完成这一顶管段止,始终控制这些工序,就可保证管道的轴线和高程 的施工质量。开始顶进的质量标准为:轴线位置3mm,高程0~+3mm。

9.1挖土与运土

管前挖土是保证顶进质量及防止地面沉降的关键。由于管子在顶进中是顺着 已挖好的土壁前进的,所以管前挖土的方向和开挖形状,直接影响顶进管位的正 确性,因此管前周围超挖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土层中正常顶进时,管 端上方允许有≤15mm的空隙,以减少顶进阻力。管端下部135˚中心角范围内不 得超挖,保持管壁与土壁相平,也可以留10mm厚土层不挖,在管子顶进时切去, 防止管端下沉。在不允许顶管上部土下沉地段如铁路、重要建筑物等,顶进时, 管周围一律不准超挖。

管前挖土深度,应视土质情况和千斤顶的工作行程而定,一般为千斤顶的出 镐长度。如果超挖过大,土壁开挖形状不易控制,容易引起管位偏差和上方土坍 塌。特别对松软土层,应对管顶上部土进行加固,或在管前安装管檐。操作人员 工作时,要警惕土方坍塌伤人。

管前挖出的土应及时外运,一般通过管内水平运输和工作坑的垂直提升送到地 面。

9.2顶进

顶进是利用千斤顶出镐在后背不动的情况下,将管子推入土中。其操作过程 如下:

(1)安装U型顶铁或环形顶铁并挤牢,待管前挖土满足要求后,启动油泵,操纵 控制阀,使千斤顶进油,活塞伸出一个行程,将管子推进一段距离。

(2)操纵控制阀,使千斤顶反向进油,活塞回缩。

(3)安装顶铁,重复上述操作,直到管端与千斤顶之间可以放下一节管子为止。

(4)卸下顶铁,下管,在混凝土管接口处放一圈油麻、橡胶圈或其它柔性材料, 管口内侧留有适当间隙,以利于接口和应力均匀。 (5)在管内口安装内涨圈。如设计有外套环时,可同时安装外套环。 (6)重新装好U型顶铁或环形顶铁,重复上述操作。

顶进时应遵照“先挖后顶,随挖随顶”的原则。应连续作业,尽量避免中途 停止。工程实践证明,在黏性土层中顶进时,因某种原因使连续施工中断,重新 起顶时,顶力将会增加50%~100%。但在饱和砂土中顶进中断后,重新起顶时, 顶力会比中断前的顶力小。这一点施工中应引起注意。 另外在管道顶进中,发现管前方坍塌,后背倾斜、偏差过大或油泵压力表指针骤 增等情况,应停止顶进,查明原因,排除障碍后再继续顶进。

9.3测量

顶管施工时,为了使管节按设计的方向顶进,除了在顶进前精确地安装导轨、 修筑后背及布置顶铁,还应在管道顶进的全部过程中控制工具管前进的方向,这 些都需要通过测量来保证。

管道顶进过程中,应对工具管的中心和高程进行测量。测量工作应及时、准 确,以便管节正确地就位于设计的管道轴线上。测量工作应频繁地进行,以便及 时发现管道的偏移。当第一节管就位于导轨上以后即进行校测,符合要求后开始 进行顶进。一般在工具管刚进入土层时,应加密测量次数。常规做法每顶进30cm, 测量不少于1次,进入正常顶进作业后,每顶进100cm测量不少于1次;每次测 量都以测量管子的前端位置为准。

一般情况下,可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经纬仪进行轴线测量,采用垂球进 行转动测量。较先进的测量方法有激光经纬仪测量。测量时,在工作坑内安装激 光发射器,按照管线设计的坡度和方向将发射器调整好,同时管内装上接收靶,靶上刻有尺度线,如图8-19所示。当 顶进的管道与设计位置一致时,激光点直射靶心,说明顶进质量良好,没有偏差, 如图8-20所示。

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轴线位置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 出相对高差。测量记录应完整、清晰。

9.4纠偏

在顶管过程中,如发现首节管子发生偏斜,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否则偏斜就 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到无法顶进的地步。出现偏斜的主要原因有管节接缝断 面与管子中心线不垂直,工具管迎面阻力的分布不均,多台千斤顶顶进时出镐不 同步等。工程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纠偏校正。

(1)挖土校正法

一般顶进偏差值较小时可采用此法。当管子偏离设计中心一侧时,可在管子 中心另一侧适当超挖,而在偏离一侧少挖或留台,这样继续顶进时,借预留的土 体迫使管端逐渐回位。该法多用于黏土或地下水位以上的砂土中,如图8-21所 示。 根据施工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管内挖土校正和管外挖土校正两种。当采用管 内挖土校正时,开挖面一侧保留土体,另一侧开挖,顶进时土体的正面阻力移向保留土体的一侧,管道向该侧校正。如采用管外挖土校正,则管内的土被挖净, 并挖出刃口,管外形成洞穴。洞穴的边缘,一边在刃口内侧,一边在刃口外侧, 顶进时管道顺着洞穴方向移动。

(2)斜撑校正法

当偏差较大或采用挖土校正无效时,可采用斜撑校正法。如图8-22所示, 用圆木或方木,一端顶在偏斜反向的管子内壁上,另一端支撑在垫有木板的管前 土层上。开动千斤顶,利用顶木产生的分力使管子得到校正。此法也适合管子错 口的校正。

(3)衬垫校正法

对于在淤泥或流砂地段施工的管子,因地基承载力较弱,经常出现管子低头 现象,这时在管底或管子一侧添加木楔,使管道沿着正确的方向顶进,如图8-23 所示。

10、长距离顶管措施

顶管中,一次顶进长度受管材强度、顶进土质、后背强度及顶进技术等因素 限制,一般一次顶进长度最大达60~100m。当顶进距离超过一次顶进长度时, 可采用中继间顶进、触变泥浆套顶进等方法,以提高在一个工作坑内的顶进长度, 减少工作坑数目。

10.1中继间顶进法

中继间顶进就是把管道一次顶进的全长分成若干段,在相邻两段之间设置

一 个钢制套管,套管与管壁之间应有防水措施,在套管内的两管之间沿管壁均匀地 安装若干个千斤顶,该装置称为中继间,如图8-24所示。中继间以前的管段用 中继间顶进设备顶进,中继间以后的管段由工作坑的主千斤顶顶进。如果一次顶进距离过长,可在顶段内设几个中继间,这样可在较小顶力条件下,进行长距离顶管。

采用中继间顶管时,顶进一定长度后,即可安设中继间,之后继续顶进。当 工作坑主千斤顶难以顶进时,开动中继间千斤顶,以后边管子为后背,向前顶进

一个行程,然后开动工作坑内的千斤顶,使中继间后面的管子和中继间一同向前 推进一个行程。而后再开动中继间千斤顶,如此连续循环操作,完成长距离顶进。 管道就位以后,应首先拆除第一个中继间,开动后面的千斤顶,将中继间空档推 拢,接着拆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把所有中继间空档都推拢后,顶进工作方告结 束。

中继间的特点是减少顶力效果显著,操作机动灵活,可按照顶力大小自由

选 择,分段接力顶进。但也存在设备较复杂、加工成本高、操作不便及降低工效等 不足。

10.2触变泥浆套法

触变泥浆套法是将触变泥浆注入所顶进管子四周,形成一个泥浆套层,用

以 减小顶进的管子与土层的摩擦力,并能防止土层坍塌。一次顶进距离可较非泥浆 套顶进增加2~3倍。长距离顶管时,常和中继间配合使用。

触变泥浆是由膨润土加一定比例的碱(一般为 Na2CO3)、化学浆糊、高分

子 化合物及水配制而成。膨润土是触变泥浆的主要成份,它有很大的膨胀性,很高 的活性、吸水性和基因的交换能力。碱主要是提供离子,促使离子交换,改变黏 土颗粒表面的吸附层,使颗粒高度分散,从而控制触变泥浆。

一般触变泥浆由搅拌机械拌制后储于储浆罐内,由泵加压,经输泥管输送

到 工具管的泥浆封闭环内,再由封闭环上开设的注浆孔注入到坑壁与管壁间的孔隙 中,形成泥浆套,如图8-25所示。工具管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泥浆从工具管前端漏出。在长距离或超长距离顶管中,由于施工工期较长,泥浆的失水将会导致触变泥浆失效,因此必须从工具管开始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补浆孔,及时补充新的泥浆。 管道顶进完毕后,拆除注浆管路,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

11、存在问题

顶管技术在我国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械设备技术比较落后 ,地区差异明显,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人才不足,尚待进一步宣传推广。目前而言,对顶管机械设备我国主要依赖于进口,虽然国内也有生产企业,但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 进水平,掘进机型号种类不足以适应工程需要,我国尚无适于 中强度岩

层以上的岩盘掘进机,适应土质范围不宽,且耐用性、机械化 、自动化水平不够。

从地域上说,顶管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地域经济水平相适应,我国东部的顶管技术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仅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五省市就

占到了非开挖铺管工作量的 75%。而西部地区仅在西气东输项目下有为数不多的顶管穿越工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非常显著。顶管施工技术在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上 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技术水平比较高,应用比较普遍,但在中小城市应用较少,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用更少。在同一城市发展也不平衡,据广州市建委 2004 年对广州市顶管现状的有关调查发现,该市的顶管技术发展极不平衡,机械化的顶管施工不很多,手掘 式顶管仍占最大比例,对顶管施工技术的采用不积极,往往不是管线铺设的首选,被看作是无法开挖的 无奈之举。不同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也不平衡,有些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也有一些应用失败的工程 , 客观上阻碍了顶管技术的推广发展。 影响顶管技术应用的另一个因素是,行业规范化不够,存在同行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 ,专业人才缺乏 ,现有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事一般 的土木工程施工中转化而来,缺少专业训练。今后仍需加强 管理,努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施工水平和改善施工工艺 。

顶管法施工

1、技术简介

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非开挖工程技术彻底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这对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地面建筑物众多、地下管线复杂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城市创造一个洁净、舒适和美好的环境。

非开挖技术是近几年才开始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涉及的是利用少开挖,即工作井与接收井要开挖,以及不开挖,即管道不开挖技术来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或更换,顶管直径DN800—4500。通过工作井把要埋设的管子顶入土内,一个工作井内的管子可在地下穿行1500米以上,并且还能曲线穿行,以绕开一些地下管线或障碍物。

它的技术要点在于纠正管子在地下延伸的偏差。特别适用于大中型管径的非开挖铺设。具有经济、高效,保护环境的综合功能。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不开挖地面;不拆迁,不破坏地面建筑物;不影响交通;不破坏环境;施工不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不影响管道的段差变形;省时、高效、安全,综合造价低。

该技术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泛用于城市地下给排水管道、天燃气石油管道、通讯电缆等各种管道的非开挖铺设。它能穿越公路、铁路、桥梁、高山、河流、海峡和地面任何建筑物。采用该技术施工,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对环境污染和道路的堵塞,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技术原理

顶管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顶管施工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的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到接收井内吊起。与此同时,也就把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的管道埋设在两井之间,以期实现非开挖敷设地下管道的施工方法。

3、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顶管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大量地实际工程应用,且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无论在技术上、顶管设备还是施工工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001年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省常州完成了长 2050m、直径 2m的钢筋水泥管顶管工程,是目前已完成的我国最长的顶管工程。2001年 8月~12月嘉兴市污水处理排海工程一次顶进 2050m超长距离钢筋混凝土顶管,由于选择了合理

的顶管机具型式、成功地解决了减阻泥浆运用和轴线控制等技术难题,用约5个月完成全部顶进施工,创造了新的顶管施工记录。全长3600m、管径为1.8米的钢管从23至25米深的地下于2002年9月成功横穿黄河,无论从顶进长度、埋深、地质条件,还是钢管直径在国内尚属首次。其中最长的一段位于黄河主河床上,长达1259 米,还要穿越较厚的砾砂层与黄河主河槽,既是我国西气东输项目的关键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钢管一次性顶进距离最长的顶管工程。

2001年的上虞市污水处理工程中,玻璃纤维夹 砂管首次成功地应用于顶管。2008年在无锡长江引水工程中中铁十局十公司采用国产设备直径2200mm钢管双管同步顶进2500米。以上工程均标志着我 国的顶管施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世界先进水平日益靠近。 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先进的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水平相比,我国仍然有着显著的差距。

4、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地下管线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加之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顶管技术将在我国地下管线的施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 用。非开挖技术的发展必将向规模化、规范化 、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持下,顶管技术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本上,努力消化创新,加强研发和人才培养, 其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纵观国内外顶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将是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顶管直径方面,除了向大口径管的顶进发展以外,也向小口径管的顶进发展。目前顶管技术最小顶进管的口径只有75mm,最大的已达到5m(德国),大口径顶管有取代小型盾构的趋势。在适应性方面,发展宽范围、全土质型顶管机是必然趋势,适应范围将大为延伸,从N值为极小的土到N 值为五十多的砾石,直至轴压强度达两百 MPa的岩石。将微电子技术、工业传感技术、实时控制技术和现代化控制理论与机械、液压技术综合运用于顶管机械上是顶管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型顶管机的研制将得到更多的关注,纠偏精度、自动化程度也将得到大力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全自动、高精度的掘进机会成为施工机械的主流。顶管的用途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继续扩 ,从目前的主要用于管道铺设将发展为管道铺设、涵顶进、地下人行通道管棚式施工等多用途型。 现在的顶管截面形状基本上都是圆形,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圆形、矩形、圆拱形、多边形等,以适应箱涵顶进等各种工程的需要,故截面形状多元化是必然趋势。目前的顶管施工形式主要为土压式、泥水加压式,以后的发展将在进一步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应用管套式、气泡式等等各种形式的顶管施工技术。随着高精度长距离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应运,通风系统的完善,中继间技术、注浆减摩技术的进步,排渣系统的发展、刀盘切削系统、推进系统、出土输送系统、供电液压系统、监控系统、测量导向系 统,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现有的一次性顶进距离将不断刷新,各种复杂曲线顶管也将陆续出现。

目前我国已成立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个非 开挖技术研究中心,我国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单位会员已突破100个,数量居世界第4、亚洲第1。形成了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研究中心和设备生产和施工企业组成的强大的阵营,而且每年不断有很多人不断加入到从事顶管等非开挖工作的行列,我国的顶管技术的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

5、顶管法施工工艺

顶管法敷管的施工工艺类型很多,按照开挖工作面的施工方法,可以分为敞 开式和封闭式两种。

5.1敞开式施工工艺

敞开式施工工艺一般适用于土质条件稳定,无地下水干扰,工人可以进入工 作面直接挖掘而 不会出现大塌方或涌水等现象。因其工作面常处于开放状态,故也称为开放式施 工工艺。 根据工具管的不同可分为手掘式、挤压式、机械开挖式、挤压土层式掘进顶管。

(1)手掘式顶管

工人可以直接进入工作面挖掘,施工人员可随时观察土层与工作面的稳定状态, 造价低、便于掌握,但效率低,必须将水位降低至管基以下0.5m后,方可施工。 当土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首节管可以不带前面的管帽,直接由首节管作为工具 管进行顶管施工,也是常用的一种顶管施工方法,也称为人工掘进顶管。

(2)挤压式顶管

挤压式掘进顶管一般适用于大中口径的管道,对潮湿、可压缩的黏性土、砂性土较为适宜。该方法设备简单、安全,又避免了挖装土的工序,比人工挖掘提 高效率1~2倍。它是将工作面用胸板隔开后,在胸板上留有一喇叭口形的锥筒, 当顶进时将土体挤入喇叭口内,土体被压缩成从锥筒口吐出的条形土柱。待条形 土柱达到一定长度后,再用钢丝将其割断,由运土工具吊运至地面。其结构形式 如图8-2所示。

(3)机械开挖式顶管

机械开挖式顶管是在工具管的前方装有由电动机驱动的刀盘钻进挖土,被挖

下来的土体由皮带运输机运出,从而代替了人工操作。一般适用于无地下水干扰、 土质稳定的黏性土或砂性土层。其结构形式如图8-3所示。

(4)挤压土层式顶管

挤密土层式顶管前端的工具管可分为锥形和管帽形,仅适用于潮湿的黏土、 砂土、粉质黏土,顶距较短的小口径钢管、铸铁管,且对地面变形要求不甚严格 的地段。这种工具管安装在被顶管道的前方,顶进时,工具管借助千斤顶的顶力 将管子直接挤入土层里,管子周围的土层被挤密实,常引起地面较大的变形。其 结构形式如图8-4所示。

5.2封闭式施工工艺

封闭式施工工艺一般适用于土质不稳定、地下水位高,工人不能直接进行开 挖的施工条件。为防止工作面塌方、涌水对人身造成危害,常将机头前端的挖掘 面与工人操作室之间用密封舱隔开,并在密封舱内充入空气、泥浆、泥水混合物 等,借助气压、土压、泥水混合物的压力支撑开挖面,以达到稳定土层、防止塌 方、涌水以及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1)水力掘进顶管法

水力掘进顶管的挖土是利用高压水枪的射流将顶进前方的土冲成泥浆,再 通过泥浆管道输送至地面储泥场。整个工作是由装在混凝土管前端的工具管来完成的,其结构形式如图8-5所示。 工具管的前端为冲泥舱。掘进时先开动千斤顶,由刃脚将土切入冲泥舱,然后用人工操纵水枪操作把,将土冲成泥浆。泥浆经过格栅进入真空室由泥浆管 吸入工作坑,再由泥浆泵排至储泥场。冲泥舱是完全密封的,其上设有观察孔和 小密封门,用于操作和维修。管道的掘进方向由中间部位的校正管控制。工具管的后端是气闸室。

气闸室是作为维修人员进出高压区时的升压和降压之 用。当前端工具管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可通过小密封门进入冲泥舱,为防止 小密封门打开后涌入大量泥水,可先封闭气闸室,经升压后再进行操作,保证气 压和泥水压力的平衡。维修完毕后,再逐渐降压,恢复正常掘进。 水力切削式机头生产效率高,其冲土、排泥连续进行,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但需耗用大量的水,且需要有较大的存泥浆场地,故在某些缺水地区受 到限制。

(2)土压平衡式顶管法

土压平衡就是将刀盘切削下来的土、砂中注入流动性和不透水性的“作泥材 料”,然后在刀盘强制转动、搅拌下,使切削下来的土变成流动性的、不透水的 特殊土体使之充满密封舱,并保持一定压力来平衡开挖面的土压力。此法的密封舱设置在工具管的前方,工作人员可在密封舱外,通过操作电控 开关来控制刀盘切削和顶进速度。

螺旋输送器的出土量和顶进速度,应与刀盘的切削速度相配合,以保持密封 舱内的土压力与开挖面的土压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土压平衡式顶管法常用于含水量较高的黏性、砂性土以及地面隆陷值要求控制较 严格的地区。其结构形式如图8-6所示。

(3)泥水平衡式顶管法

泥水平衡顶管常用于控制地面变形小于3cm,工作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渗 透系数大于10-1cm/s的黏性土、砂性土、粉砂质土的作业条件。其特点是挖掘 面稳定,地面沉降小,可以连续出土,但因泥水量大,弃土的运输和堆放都比较 困难。

此法和土压平衡式顶管法一样,都是在前方设有密封舱、刀盘、螺旋输送器 等设备。施工时,随着工具管的推进,刀盘不停地转动,进泥管不断地进泥水, 而抛泥管则不断地将混有弃土的泥水抛出密封舱。在密封舱内,常采用护壁泥浆 来平衡开挖面的土压力,即保持一定的泥水压力,以此来平衡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 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的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 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确定。本章将重点介绍手掘式顶管法的 施工工艺。

6、顶管工作坑的布置

顶管工作坑又称竖井,是顶管施工起始点、终结点、转向点的临时设施,工 作坑内安装有导轨、后背及后背墙、千斤顶等设备。

6.1工作坑的种类及设置原则

根据工作坑顶进方向,可分为单向坑、双向坑、多向坑、转向坑和交汇坑等 形式,如图8-7所示。

工作坑的位置根据地形、管线位置、管径大小、地面障碍物种类等因素来决 定。排水管道顶进的工作坑通常设在检查井位置;单向顶进时,应选在管道下游 端,以利排水;根据地形和土质情况,尽量利用原土后背;工作坑与穿越的建筑 物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应考虑

6.2工作坑的尺寸

工作坑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和工作面,方能保证顶管工作顺利进行。其尺寸和 管径大小、管节长度、埋置深度、操作工具及后背形式有关。工作坑的尺寸可按 图8-8所示由公式进行计算。

1-管子;2-掘进工作面;3-后背;4-千斤顶;5-顶铁;6-导轨;7-内涨圈;8-基础

(1)工作坑的宽度:

W = D1+ 2B + 2b(1)

式中 W——工作坑底部宽度,

m;

D1——管道外径,m;

2B + 2b——管道两侧操作空间及支撑厚度,一般可取2.4~3.2m。

(2)工作坑的长度:

L = L1+ L2+ L3+ L4+ L5(2) 式中 L——矩形工作坑的底部长度,m; L1——工具管长度,m。当采用管道第一节管作为工具管时,钢筋混凝土管不宜 小于0.3m,钢管不宜小于0.6m;

L2——管节长度,m;

L3——出土工作间长度,

m; L4——千斤顶长度,m;

L5——顶管后背的厚度,m。

(3)工作坑的深度:当工作坑为顶进坑时,其深度按式(8-3)计算。

H1 = h1+ h2+ h3 (3)

当工作坑为接收坑时,其深度按式(8-4)计算。

H2 = h1+ h3 (4)

式中 H1——顶进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2—

—接收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1——地面至管

道底部外缘的深度,m;

h2——管道外缘底部至导轨底面的高度,m;

h3——基础及其垫层的厚度。但不应小于该处井室的基础及垫层厚度,m。

6.3工作坑的施工

工作坑的施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采用钢板桩或普通支撑,用机械或人工在 选定的地点,按设计尺寸挖成,坑底用混凝土铺设垫层和基础。该方法适用于土 质较好、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情况,顶进后背支撑需要另外设置。另一种方法是 利用沉井技术,将混凝土井壁下沉至设计高度,用混凝土封底。混凝土井壁既可 以作为顶进后背支撑,又可以防止塌方。当采用永久性构筑物作工作坑时,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7、顶进系统

7.1基础

工作坑的基础形式取决于地基土的种类、管节的轻重以及地下水位的高低。 一般的顶管工作坑,常用的基础形式有三种:

(1)土槽木枕基础

土槽木枕基础适用于地基土承载力大,又无地下水的情况。将工作坑底平整 后,在坑底挖槽并埋枕木,枕木上安放导轨并用道钉将导轨固定在枕木上。施工 操作简单,用料不多且可重复使用,造价较低。

(2)卵石木枕基础

卵石木枕基础适用于虽有地下水但渗透量不大,而地基土为细粒的粉砂土, 为了防止安装导轨时扰动基土,可铺一层卵石或级配砂石,以增加其承载能力, 并能保持排水通畅。在枕木间填粗砂找平。这种基础形式简单实用,较混凝土基 础造价低,一般情况下可代替混凝土基础。

(3)混凝土木枕基础

混凝土木枕基础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地基承载力又差的地方。在工作坑浇筑 混凝土,同时预埋方木作轨枕。这种基础能承受较大荷载,工作面赶超无泥泞, 但造价较高。

7.2导轨

导轨设置在基础之上,其作用是引导管子按照设计的中心线和坡度顶进,保 证管子在即将顶进土层前位置正确。因此,导轨的安装是保证顶管工程质量的关 键一环。

导轨有钢导轨和木导轨两种,施工中应首先选用钢导轨,钢导轨一般采用轻 型钢轨,管径较大时,也可采用重型钢轨。

(1)轨距计算

如图8-9所示,两根钢轨的距离控制在管径的0.45~0.6倍之间。轨距可按

(8-5)式计算。

(5)

式中 D——管子内直径,

mm; t——管壁厚度,mm;

h——钢导轨高度,mm;

c——管外壁与基础面的间隙,一般取

30mm; A0——两导轨中距,m; a——导轨顶

面宽度,m。

(2)导轨的安装方法及技术要求

由于导轨是一个定向轨道,其安装质量对管道顶进工作影响很大。一般的导 轨都采取固定安装,但有一种滚轮式的导轨,如图8-10所示,具有两导轨间距 调节,以减少导轨对管子摩擦。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管顶管和外设防腐层的钢管顶 管。 安装后的导轨应当牢固,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并且要求两导轨应顺直、平行、 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相一致,导轨的安装精度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7.3后背与后背墙

后背与后背墙是千斤顶的支撑结构,在管子顶进过程中所受到的全部阻力, 可通过千斤顶传递给后背及后背墙。为了使顶力均匀地传递给后背墙,在千斤顶 与后背墙之间设置木板、方木等传力构件,称为后背。后背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当最大顶力发生时,不允许产生相对位移和弹性变形。 常用的后背形式有原土后背墙、人工后背墙等。当土质条件差、顶距长、管径大 时,也可采用地下连续墙式后背墙、沉井式后背墙和钢板桩式后背墙。

(1)原土后背墙

后背墙最好采用原土后背墙,这种后背墙造价低、修建方便,适用于顶力较小,土质良好,无地下水或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效果良好的情况。一般的黏土、 亚黏土、砂土等都可做原土后背墙。原土后背墙安装时,紧贴垂直的原土后背墙密排15cm×15cm或20cm×20cm 的方木,其宽度和高度不小于所需的受力面积,排木外

侧立2~4根立铁,放在 千斤顶作用点位置,在立铁外侧放一根大刚度横铁,千斤顶作用在横铁上。 根据施工经验,当顶力小于400t时,原土后背墙的长度一般不小于7.0m,就不 致发生大位移现象(墙后开槽宽度不大于3.0m),其结构形式如图8-11所示。

(2)人工后背墙

原土后背墙当无原土作后背墙时,应设计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就地取材、 拆除方便的人工后背墙。人工后背墙做法很多,其中一种是利用已顶进完毕的管 道作后背墙时,修筑跨在管道上的块石挡土墙作为人工后背墙,其结构形式如图8-12所示。

7.4顶进设备

顶进设备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顶铁、下管及运土设备等。

(1)千斤顶和油泵

千斤顶又称为“顶镐”,是掘进顶管的主要设备,目前多采用液压千斤顶。千斤 顶在工作坑内常用的布置方式为单列、并列和环周等形式,如图8-13所示。当采用单列布置时,应使千斤顶中心与管中心的垂线对称;采用并列或环周布置时, 顶力合力作用点与管壁反作用力合力作用点在同一轴线上,防止产生顶进力偶, 造成顶进偏差。根据施工经验,采用人工挖土,管上半部管壁与土壁有间隙时, 千斤顶的着力点作用在垂直直径的1/4~1/5为宜。

油泵宜设在千斤顶附近,油路应顺直、转角少;油泵应与千斤顶相匹配,并 应有备用油泵。油泵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

(2)顶铁

顶铁是为了弥补千斤顶行程不足而设置的,是管道顶进时,在千斤顶与管道 端部之间临时设置的传力构件。其作用是将千斤顶的合力通过顶铁比较均匀的分 布在管端;同时也是调节千斤顶与管端之间的距离,起到伸长千斤顶活塞的作用。 因此,顶铁两面要平整,厚度要均匀,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确保工作时不 会失稳

顶铁是由各种型钢拼接制成,有U形、弧形和环形几种,如图8-14所示。其中U形顶铁一般用于钢管顶管,使用时开口朝上,弧形内圆与顶管的内径相同; 弧形顶铁使用方式与U形相似,一般用于钢筋混凝土管顶管;环形顶铁是直接与 管段接触的顶铁,它的作用是将顶力尽量均匀的传递到管段上。

顶铁与管口之间的连接,无论是混凝土管还是金属管,都应垫以缓冲材料, 使顶力比较均匀的分布在管端,避免应力集中对管端的损伤。当顶力较大时,与 管端接触的顶铁应采用U形顶铁或环形顶铁,以使管端承受的压力低于管节材料 的允许抗压强度。缓冲材料一般可采用油毡或胶合板。

(3)下管和运土设备

工作坑的垂直运输设备是用来完成下管和出土工作的。运输方法应根据施工 具体情况而定,通常采用三角架配电葫芦、龙门吊、汽车吊和轮式起重机等。

8、顶管接口

8.1钢管接口

钢管接口一般采用焊接接口。顶进钢管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和肋板保护层 时,焊接后应补做焊口处的外防腐处理。

8.2钢筋混凝土管接口

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分为刚性接口与柔性接口。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时,在管节 未进入土层前,接口外侧应垫以麻丝、油毡或木垫板,管口内侧应留有10~20mm 的空隙。顶紧后两管间的空隙宜为10~15mm;管节入土后,管节相邻接口处安 装内涨圈时,应使管节接口位于内涨圈的中部,并将内涨圈与管端之间的缝隙用 木楔塞紧。 钢筋混凝土管常用钢涨圈接口、企口接口、“T”形接口等几种方式进行连接。

(1)钢涨圈连接

常用于平口钢筋混凝土管。管节稳好后,在管内侧两管节对口处用钢涨圈连 接起来,形成刚性口,以避免顶进过程中产生错口。钢涨圈是用8mm左右的钢板 卷焊成圆环,宽度为300~400mm。环的外径小于管内径30~40mm。连接时将钢 涨圈放在两管节端部接触的中间,然后打入木楔,使钢涨圈下方的外径与管内壁 直接接触,待管道顶进就位后,将钢涨圈拆除,内管口处用油麻、石棉水泥填打 密实,如图8-15所示。

图15 钢涨圈接口

1-麻辫;2-石棉水泥;3-木楔;4-钢涨圈

(2)企口连接

企口连接通常可以采用刚性接口和柔性接口,如图8-16、8-17所示。采用 企口连接的钢筋混凝土管不宜用于较长距离的顶管。

图16 企口刚性连接

图17 企口柔性连接

(3)“T”形接口

“T”形接口的做法是在两管段之间插入一钢套管,钢套管与两侧管段的插 入部分均有橡胶密封圈,如图8-18所示。

采用T形钢套环橡胶圈防水接口时,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 泡,接口尺寸符合规定;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 或凹痕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钢套环接口 无疵点,焊接接缝平整,肋部与钢板平面垂直,且应按设计规定进行防腐处理; 木衬垫的厚度应与设计顶力相适应。

图18 “T”形接口

9、顶进

管道顶进的过程包括挖土、顶进、测量、纠偏等工序。从管节位于导轨上开 始顶进起至完成这一顶管段止,始终控制这些工序,就可保证管道的轴线和高程 的施工质量。开始顶进的质量标准为:轴线位置3mm,高程0~+3mm。

9.1挖土与运土

管前挖土是保证顶进质量及防止地面沉降的关键。由于管子在顶进中是顺着 已挖好的土壁前进的,所以管前挖土的方向和开挖形状,直接影响顶进管位的正 确性,因此管前周围超挖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土层中正常顶进时,管 端上方允许有≤15mm的空隙,以减少顶进阻力。管端下部135˚中心角范围内不 得超挖,保持管壁与土壁相平,也可以留10mm厚土层不挖,在管子顶进时切去, 防止管端下沉。在不允许顶管上部土下沉地段如铁路、重要建筑物等,顶进时, 管周围一律不准超挖。

管前挖土深度,应视土质情况和千斤顶的工作行程而定,一般为千斤顶的出 镐长度。如果超挖过大,土壁开挖形状不易控制,容易引起管位偏差和上方土坍 塌。特别对松软土层,应对管顶上部土进行加固,或在管前安装管檐。操作人员 工作时,要警惕土方坍塌伤人。

管前挖出的土应及时外运,一般通过管内水平运输和工作坑的垂直提升送到地 面。

9.2顶进

顶进是利用千斤顶出镐在后背不动的情况下,将管子推入土中。其操作过程 如下:

(1)安装U型顶铁或环形顶铁并挤牢,待管前挖土满足要求后,启动油泵,操纵 控制阀,使千斤顶进油,活塞伸出一个行程,将管子推进一段距离。

(2)操纵控制阀,使千斤顶反向进油,活塞回缩。

(3)安装顶铁,重复上述操作,直到管端与千斤顶之间可以放下一节管子为止。

(4)卸下顶铁,下管,在混凝土管接口处放一圈油麻、橡胶圈或其它柔性材料, 管口内侧留有适当间隙,以利于接口和应力均匀。 (5)在管内口安装内涨圈。如设计有外套环时,可同时安装外套环。 (6)重新装好U型顶铁或环形顶铁,重复上述操作。

顶进时应遵照“先挖后顶,随挖随顶”的原则。应连续作业,尽量避免中途 停止。工程实践证明,在黏性土层中顶进时,因某种原因使连续施工中断,重新 起顶时,顶力将会增加50%~100%。但在饱和砂土中顶进中断后,重新起顶时, 顶力会比中断前的顶力小。这一点施工中应引起注意。 另外在管道顶进中,发现管前方坍塌,后背倾斜、偏差过大或油泵压力表指针骤 增等情况,应停止顶进,查明原因,排除障碍后再继续顶进。

9.3测量

顶管施工时,为了使管节按设计的方向顶进,除了在顶进前精确地安装导轨、 修筑后背及布置顶铁,还应在管道顶进的全部过程中控制工具管前进的方向,这 些都需要通过测量来保证。

管道顶进过程中,应对工具管的中心和高程进行测量。测量工作应及时、准 确,以便管节正确地就位于设计的管道轴线上。测量工作应频繁地进行,以便及 时发现管道的偏移。当第一节管就位于导轨上以后即进行校测,符合要求后开始 进行顶进。一般在工具管刚进入土层时,应加密测量次数。常规做法每顶进30cm, 测量不少于1次,进入正常顶进作业后,每顶进100cm测量不少于1次;每次测 量都以测量管子的前端位置为准。

一般情况下,可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经纬仪进行轴线测量,采用垂球进 行转动测量。较先进的测量方法有激光经纬仪测量。测量时,在工作坑内安装激 光发射器,按照管线设计的坡度和方向将发射器调整好,同时管内装上接收靶,靶上刻有尺度线,如图8-19所示。当 顶进的管道与设计位置一致时,激光点直射靶心,说明顶进质量良好,没有偏差, 如图8-20所示。

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轴线位置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 出相对高差。测量记录应完整、清晰。

9.4纠偏

在顶管过程中,如发现首节管子发生偏斜,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否则偏斜就 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到无法顶进的地步。出现偏斜的主要原因有管节接缝断 面与管子中心线不垂直,工具管迎面阻力的分布不均,多台千斤顶顶进时出镐不 同步等。工程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纠偏校正。

(1)挖土校正法

一般顶进偏差值较小时可采用此法。当管子偏离设计中心一侧时,可在管子 中心另一侧适当超挖,而在偏离一侧少挖或留台,这样继续顶进时,借预留的土 体迫使管端逐渐回位。该法多用于黏土或地下水位以上的砂土中,如图8-21所 示。 根据施工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管内挖土校正和管外挖土校正两种。当采用管 内挖土校正时,开挖面一侧保留土体,另一侧开挖,顶进时土体的正面阻力移向保留土体的一侧,管道向该侧校正。如采用管外挖土校正,则管内的土被挖净, 并挖出刃口,管外形成洞穴。洞穴的边缘,一边在刃口内侧,一边在刃口外侧, 顶进时管道顺着洞穴方向移动。

(2)斜撑校正法

当偏差较大或采用挖土校正无效时,可采用斜撑校正法。如图8-22所示, 用圆木或方木,一端顶在偏斜反向的管子内壁上,另一端支撑在垫有木板的管前 土层上。开动千斤顶,利用顶木产生的分力使管子得到校正。此法也适合管子错 口的校正。

(3)衬垫校正法

对于在淤泥或流砂地段施工的管子,因地基承载力较弱,经常出现管子低头 现象,这时在管底或管子一侧添加木楔,使管道沿着正确的方向顶进,如图8-23 所示。

10、长距离顶管措施

顶管中,一次顶进长度受管材强度、顶进土质、后背强度及顶进技术等因素 限制,一般一次顶进长度最大达60~100m。当顶进距离超过一次顶进长度时, 可采用中继间顶进、触变泥浆套顶进等方法,以提高在一个工作坑内的顶进长度, 减少工作坑数目。

10.1中继间顶进法

中继间顶进就是把管道一次顶进的全长分成若干段,在相邻两段之间设置

一 个钢制套管,套管与管壁之间应有防水措施,在套管内的两管之间沿管壁均匀地 安装若干个千斤顶,该装置称为中继间,如图8-24所示。中继间以前的管段用 中继间顶进设备顶进,中继间以后的管段由工作坑的主千斤顶顶进。如果一次顶进距离过长,可在顶段内设几个中继间,这样可在较小顶力条件下,进行长距离顶管。

采用中继间顶管时,顶进一定长度后,即可安设中继间,之后继续顶进。当 工作坑主千斤顶难以顶进时,开动中继间千斤顶,以后边管子为后背,向前顶进

一个行程,然后开动工作坑内的千斤顶,使中继间后面的管子和中继间一同向前 推进一个行程。而后再开动中继间千斤顶,如此连续循环操作,完成长距离顶进。 管道就位以后,应首先拆除第一个中继间,开动后面的千斤顶,将中继间空档推 拢,接着拆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把所有中继间空档都推拢后,顶进工作方告结 束。

中继间的特点是减少顶力效果显著,操作机动灵活,可按照顶力大小自由

选 择,分段接力顶进。但也存在设备较复杂、加工成本高、操作不便及降低工效等 不足。

10.2触变泥浆套法

触变泥浆套法是将触变泥浆注入所顶进管子四周,形成一个泥浆套层,用

以 减小顶进的管子与土层的摩擦力,并能防止土层坍塌。一次顶进距离可较非泥浆 套顶进增加2~3倍。长距离顶管时,常和中继间配合使用。

触变泥浆是由膨润土加一定比例的碱(一般为 Na2CO3)、化学浆糊、高分

子 化合物及水配制而成。膨润土是触变泥浆的主要成份,它有很大的膨胀性,很高 的活性、吸水性和基因的交换能力。碱主要是提供离子,促使离子交换,改变黏 土颗粒表面的吸附层,使颗粒高度分散,从而控制触变泥浆。

一般触变泥浆由搅拌机械拌制后储于储浆罐内,由泵加压,经输泥管输送

到 工具管的泥浆封闭环内,再由封闭环上开设的注浆孔注入到坑壁与管壁间的孔隙 中,形成泥浆套,如图8-25所示。工具管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泥浆从工具管前端漏出。在长距离或超长距离顶管中,由于施工工期较长,泥浆的失水将会导致触变泥浆失效,因此必须从工具管开始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补浆孔,及时补充新的泥浆。 管道顶进完毕后,拆除注浆管路,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

11、存在问题

顶管技术在我国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械设备技术比较落后 ,地区差异明显,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人才不足,尚待进一步宣传推广。目前而言,对顶管机械设备我国主要依赖于进口,虽然国内也有生产企业,但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 进水平,掘进机型号种类不足以适应工程需要,我国尚无适于 中强度岩

层以上的岩盘掘进机,适应土质范围不宽,且耐用性、机械化 、自动化水平不够。

从地域上说,顶管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地域经济水平相适应,我国东部的顶管技术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仅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五省市就

占到了非开挖铺管工作量的 75%。而西部地区仅在西气东输项目下有为数不多的顶管穿越工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非常显著。顶管施工技术在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上 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技术水平比较高,应用比较普遍,但在中小城市应用较少,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用更少。在同一城市发展也不平衡,据广州市建委 2004 年对广州市顶管现状的有关调查发现,该市的顶管技术发展极不平衡,机械化的顶管施工不很多,手掘 式顶管仍占最大比例,对顶管施工技术的采用不积极,往往不是管线铺设的首选,被看作是无法开挖的 无奈之举。不同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也不平衡,有些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也有一些应用失败的工程 , 客观上阻碍了顶管技术的推广发展。 影响顶管技术应用的另一个因素是,行业规范化不够,存在同行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 ,专业人才缺乏 ,现有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事一般 的土木工程施工中转化而来,缺少专业训练。今后仍需加强 管理,努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施工水平和改善施工工艺 。


相关文章

  • 浅谈顶管工程施工偏差测量与纠偏
  • 浅谈顶管工程施工偏差测量与纠偏的监控实践 摘要: 本文介绍手掘式直线顶管施工偏差测量与纠偏的控制工作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顶管 偏差 测量 纠偏 监控 结合本次市政工程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的听课,同时结合本人施工管理的某污水 ...查看


  • 顶管施工工艺 1
  • 顶管施工工艺(以下施工方法为顶管法,现在已经被地龙施工法代替,相比下施工方法简便.造价低廉,DN400施工造价500元/米,DN800施工造价1600元/米,不含主材) 顶管施工是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 ...查看


  • 矩形盾构顶管施工技术在城市隧道中的应用
  • 矩形盾构顶管施工技术在城市隧道中的应用 周明 摘 要 结合郑州市中州大道下穿隧道工程施工实例,对土压平衡矩型盾构顶管机的实用性. 超大断面矩型盾构顶管施工始发到达的安全.沉降控制.姿态控制技术四方面进行 了阐述. 关键词 矩型盾构施工 重难 ...查看


  • 顶管施工组织方案
  • 1. 顶管施工技术相关概述 1.1 工作原理 顶管施工是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顶管施工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的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 ...查看


  • 顶管测量专项方案_secret
  • xx水源地原水工程 xx 顶管测量专项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xx股份有限公司 xx 目 录 一.编制依据····························································· ...查看


  • 顶管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目 录 一.工程概况------------------------------------------------------------------1 二.编制依据------------------------------------ ...查看


  •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顶管法施工技术 顶管施工即在地表不挖下槽沟,以液压为动力将钢管(含多节钢管)或混凝土管从A点顶至B点的施工工艺,我公司经多次工程实践,形成该施工技术. 工艺特点及适用范围 1.路下顶管,路上畅通: 2.建筑物下顶管,不影响 ...查看


  • 给水管道顶管穿越既有公路桥梁影响研究
  • 给水管道顶管穿越既有公路桥梁影响研究 给水管道顶管穿越既有公路桥梁影响研究 □文/王 颖 赵 华 赵业海 [摘 要]:顶管是目前管道穿越既有公路.铁路.城市道路采用的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具有管道施工时不影响公路.铁路.城市道路正常通行的优点 ...查看


  • [精品]道路热力管道顶管施工工程施工方案
  • 道路热力管道顶管施工工程 施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精心编制,仅供参考 工 组 织 设 计 方 案 顶管施工方案 x 热力管道顶管施工工程,共有工作坑1座,接收井1座,顶管长度L :28米单管顶进.顶管管材采用¢1500混凝土管. 方案根 ...查看


  • 浅谈市政工程泥水平衡法顶管施工技术
  • 浅谈市政工程泥水平衡法顶管施工技术 作者:文顺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7期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与某市政工程软土地基中施工泥水平衡法顶管的实例,介绍了泥水平衡预管法的特点及施工要点,提出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