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闲来间找来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桃之夭夭》。大抵是因为对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所偏好以后,在书列中看到有她署名的小说,才那么干脆利落地把《桃之夭夭》抽出来,毕竟对于王安忆,除了接触过她的《长恨歌》以外,便没有再多深入的认识。然而,《桃之夭夭》又将会成为一个契机,激发我进一步接近王安忆的欲望与冲动。

尽管《桃之夭夭》中的人物与剧情的描述和《长恨歌》中的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两部小说给我的感觉竟是如此相似。这应该与王安忆固定的小说创作笔法与风格有关,并不是说她所有的小说全都缺乏创新,我只阅读过这两部小说,于是就仅仅对这两部小说而言。上海还是那个上海,弄堂还是那个弄堂,背负着相似命运的独特女性们上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百态,终究人生还是自己的人生,尽管很多时候王安忆是以相似的口吻去讲述不同小说里面的人物,但她们还是活出了自我的姿态。

《桃之夭夭》娓娓叙述了上海市井之间,一个叫郁晓秋的女子半生的人生历程。这个上海女子,本应该像一般人一样在上海的屋檐下过着自己平淡却充盈,烦恼又热闹的生活,但是,她显然是个异数。她本该平凡,却注定不能那么轻易地融入那个平凡的主流。王安忆在她身上刻下了一串串生活惨烈的印痕,似乎意在打磨她的生命中所有的热情与坚韧,然而,这位少女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一条艰难却纯净的人生道路,以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从容面对多舛的生活和变幻无端的命运,顽强地“灼灼其华”。

我们首先可以谈一下郁晓秋的母亲笑明明,她生命中极多苦难的源头,哪怕说她的母亲就是她所遭遇到的一切苦难的根源,或许这也是不为过的。笑明明是个滑稽戏女演员,小说在一开始介绍她的时候就写道:“‘笑’是‘小’的谐音,又含有‘滑稽’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王安忆事先就暗示了笑明明近乎滑稽性的一生。年轻时的笑明明,是闪烁着极其耀眼的光芒的,我能感受到她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的特质。作为一个有些少名气的演员,她自尊自重,对于一个对她忠诚、很难不动情的追求者,也“至多相拥相抱,并未有出格的事”,“守身如玉”;呆在上海的时候都没有路费回去上海了都不做轻率的事,格外珍惜清白。她不甘心现状,勇于追寻自己演戏的梦想,就算只身闯到上海,她也无所犹豫,能走得如此干脆,也是因为在上海她也没有所谓家人的牵绊;她现实淡定,为了演戏梦一个人独闯香港之后却发现录取她的电影公司已经倒闭了,她必须继续呆在上海直到她赚到足够的盘缠回去上海,而她还有兴致去游览一下周围的景物,随遇而安;她还是一个性情中人,面包和爱情,她选择了能给她爱情却要她来供给面包的男人——郁子涵,那是她自己都不看好的一段姻缘,但她仍可以不顾一切;她果断,结婚如此,离婚也如此,得知了郁子涵的背叛,她断然申请离婚„„可是这些的这些,在笑明明历经社会与情场的失意之后,渐渐沉归于底,焕发不起原本的光芒。在她身上,再也激发不起生活的激情,阴晦的气息只是催促苍老的提早到来,以至于对人对事都是寒透的冷漠,这种冷漠也包括对待自己的三个孩子。

笑明明在失意前与失意后所呈现出来的反差,只能说她终究屈服于生活的重大强力,由旺盛走向消亡,不能“灼灼其华”。而她的女儿郁晓秋走向的却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直蓬勃向上,最终繁华成荫。我认为王安忆是特意以此笔法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为郁晓秋成功的成长蜕变喝彩,并感到欣慰。

郁晓秋是弄堂里人们口中传说的“传奇”,就算在小说的最后,王安忆也没有向我们解开她的身世之谜。她的身世,成为市井间无数人流言蜚语的话题;她的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在上海人的眼里,被毫无道理地认为是刺眼放入不安分的象征。

郁晓秋的母亲对她是冷漠并有着淡淡的恨的。她自小就是笑明明的出气筒,任打任骂,与活生生的母亲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未曾感受过母爱的温暖。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个“社会渣滓,封建欲孽”的戏子,她在学校遭受了一些莫须有的不公平对待,还是因为母亲的颓靡和晦气,间接断送了她与何民伟的爱情。然而她是不恨笑明明的,甚至对她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容不得何民伟说她一句不好。我们终发现,笑明明是从心底里慢慢地接受了她,

看到笑明明对她的爱渐渐浮于水面。

郁晓秋的兄姐也因了她的出身而鄙视她憎恶她。她的哥哥会粗暴地踢打她,她的姐姐从不理睬她,但她会很努力地讨好他们,看似卑微的奉承,可我相信她是出于爱。因为血浓于水,所以郁晓秋从不抛弃一直冷落她的姐姐,甚至在她婚后不久就死掉以后,郁晓秋还照顾了她一整个家。而郁晓秋最后还是听到了她的一声“妹妹”,是那样辛酸。

郁晓秋的爱人何民伟对她始乱终弃。年少的他明明那么深刻地倾情于她的平实和真诚,可是当时那种压抑的社会风气里,他却渐渐淡忘了当初爱上她的理由。当他也侧目而视她的时候,郁晓秋坦然放他离开而不做苦苦挽留的女子。庆幸,在这段惨淡的爱恋之后,她的平实和真诚再次感动了她那失去妻子的姐夫,让她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当聒噪不平的生活逐渐归于平淡,也意味着郁晓秋完成了这场艰难的蜕变。被人鄙视,冷落,经历失意、失恋,但郁晓秋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恬淡的。没有色彩浓烈的环境,没有激烈的冲突、反抗、斗争、矛盾,她辛苦地劳动,并从劳动中得到快乐。生活简单却质朴,与她面对的生活环境之间是和谐。她身上流淌着母亲笑明明的血,事实上她也遗传了笑明明年轻时身上的美好特质,不同的是,面对自小就从不间断地袭来的无常百态,对比于笑明明的消殆,她反而将这些特质升华,成为生命里永恒的亮点。

“她从小就没目睹过什么幸福,但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地长大”,觉得王安忆这句话说得真好。郁晓秋是善良的、热情的、坚韧的、沉着的,用一切有关生命向上的词语来形容她都不过分,她展示的是女性的光辉人性。她是一棵桃树,生活中的各种磨难是她茁壮成长的养分,日夜经受风雨的洗礼,终究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闲来间找来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桃之夭夭》。大抵是因为对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所偏好以后,在书列中看到有她署名的小说,才那么干脆利落地把《桃之夭夭》抽出来,毕竟对于王安忆,除了接触过她的《长恨歌》以外,便没有再多深入的认识。然而,《桃之夭夭》又将会成为一个契机,激发我进一步接近王安忆的欲望与冲动。

尽管《桃之夭夭》中的人物与剧情的描述和《长恨歌》中的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两部小说给我的感觉竟是如此相似。这应该与王安忆固定的小说创作笔法与风格有关,并不是说她所有的小说全都缺乏创新,我只阅读过这两部小说,于是就仅仅对这两部小说而言。上海还是那个上海,弄堂还是那个弄堂,背负着相似命运的独特女性们上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百态,终究人生还是自己的人生,尽管很多时候王安忆是以相似的口吻去讲述不同小说里面的人物,但她们还是活出了自我的姿态。

《桃之夭夭》娓娓叙述了上海市井之间,一个叫郁晓秋的女子半生的人生历程。这个上海女子,本应该像一般人一样在上海的屋檐下过着自己平淡却充盈,烦恼又热闹的生活,但是,她显然是个异数。她本该平凡,却注定不能那么轻易地融入那个平凡的主流。王安忆在她身上刻下了一串串生活惨烈的印痕,似乎意在打磨她的生命中所有的热情与坚韧,然而,这位少女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一条艰难却纯净的人生道路,以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从容面对多舛的生活和变幻无端的命运,顽强地“灼灼其华”。

我们首先可以谈一下郁晓秋的母亲笑明明,她生命中极多苦难的源头,哪怕说她的母亲就是她所遭遇到的一切苦难的根源,或许这也是不为过的。笑明明是个滑稽戏女演员,小说在一开始介绍她的时候就写道:“‘笑’是‘小’的谐音,又含有‘滑稽’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王安忆事先就暗示了笑明明近乎滑稽性的一生。年轻时的笑明明,是闪烁着极其耀眼的光芒的,我能感受到她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的特质。作为一个有些少名气的演员,她自尊自重,对于一个对她忠诚、很难不动情的追求者,也“至多相拥相抱,并未有出格的事”,“守身如玉”;呆在上海的时候都没有路费回去上海了都不做轻率的事,格外珍惜清白。她不甘心现状,勇于追寻自己演戏的梦想,就算只身闯到上海,她也无所犹豫,能走得如此干脆,也是因为在上海她也没有所谓家人的牵绊;她现实淡定,为了演戏梦一个人独闯香港之后却发现录取她的电影公司已经倒闭了,她必须继续呆在上海直到她赚到足够的盘缠回去上海,而她还有兴致去游览一下周围的景物,随遇而安;她还是一个性情中人,面包和爱情,她选择了能给她爱情却要她来供给面包的男人——郁子涵,那是她自己都不看好的一段姻缘,但她仍可以不顾一切;她果断,结婚如此,离婚也如此,得知了郁子涵的背叛,她断然申请离婚„„可是这些的这些,在笑明明历经社会与情场的失意之后,渐渐沉归于底,焕发不起原本的光芒。在她身上,再也激发不起生活的激情,阴晦的气息只是催促苍老的提早到来,以至于对人对事都是寒透的冷漠,这种冷漠也包括对待自己的三个孩子。

笑明明在失意前与失意后所呈现出来的反差,只能说她终究屈服于生活的重大强力,由旺盛走向消亡,不能“灼灼其华”。而她的女儿郁晓秋走向的却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直蓬勃向上,最终繁华成荫。我认为王安忆是特意以此笔法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为郁晓秋成功的成长蜕变喝彩,并感到欣慰。

郁晓秋是弄堂里人们口中传说的“传奇”,就算在小说的最后,王安忆也没有向我们解开她的身世之谜。她的身世,成为市井间无数人流言蜚语的话题;她的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在上海人的眼里,被毫无道理地认为是刺眼放入不安分的象征。

郁晓秋的母亲对她是冷漠并有着淡淡的恨的。她自小就是笑明明的出气筒,任打任骂,与活生生的母亲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未曾感受过母爱的温暖。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个“社会渣滓,封建欲孽”的戏子,她在学校遭受了一些莫须有的不公平对待,还是因为母亲的颓靡和晦气,间接断送了她与何民伟的爱情。然而她是不恨笑明明的,甚至对她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容不得何民伟说她一句不好。我们终发现,笑明明是从心底里慢慢地接受了她,

看到笑明明对她的爱渐渐浮于水面。

郁晓秋的兄姐也因了她的出身而鄙视她憎恶她。她的哥哥会粗暴地踢打她,她的姐姐从不理睬她,但她会很努力地讨好他们,看似卑微的奉承,可我相信她是出于爱。因为血浓于水,所以郁晓秋从不抛弃一直冷落她的姐姐,甚至在她婚后不久就死掉以后,郁晓秋还照顾了她一整个家。而郁晓秋最后还是听到了她的一声“妹妹”,是那样辛酸。

郁晓秋的爱人何民伟对她始乱终弃。年少的他明明那么深刻地倾情于她的平实和真诚,可是当时那种压抑的社会风气里,他却渐渐淡忘了当初爱上她的理由。当他也侧目而视她的时候,郁晓秋坦然放他离开而不做苦苦挽留的女子。庆幸,在这段惨淡的爱恋之后,她的平实和真诚再次感动了她那失去妻子的姐夫,让她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当聒噪不平的生活逐渐归于平淡,也意味着郁晓秋完成了这场艰难的蜕变。被人鄙视,冷落,经历失意、失恋,但郁晓秋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恬淡的。没有色彩浓烈的环境,没有激烈的冲突、反抗、斗争、矛盾,她辛苦地劳动,并从劳动中得到快乐。生活简单却质朴,与她面对的生活环境之间是和谐。她身上流淌着母亲笑明明的血,事实上她也遗传了笑明明年轻时身上的美好特质,不同的是,面对自小就从不间断地袭来的无常百态,对比于笑明明的消殆,她反而将这些特质升华,成为生命里永恒的亮点。

“她从小就没目睹过什么幸福,但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地长大”,觉得王安忆这句话说得真好。郁晓秋是善良的、热情的、坚韧的、沉着的,用一切有关生命向上的词语来形容她都不过分,她展示的是女性的光辉人性。她是一棵桃树,生活中的各种磨难是她茁壮成长的养分,日夜经受风雨的洗礼,终究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相关文章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
  • 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赏析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 ...查看


  • [优秀作文]总有一种声音响在记忆深处
  • 阳春三月,枝叶蓁蓁.正是草长莺飞好时节,十里桃林千层万层锦绣盛开.立于一棵桃树下,不由得想起一件往事,一种声音,一个人. 那年的一天,也是这样的时节,这条山路,这一处桃花源.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心中烦躁不已.我惊羡于<诗经>中那 ...查看


  • 桃夭·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 [作品介绍] <桃夭>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查看


  • 新鲜诗文:[诗经 桃夭]中的桃花 桃果 桃叶象征什么美好寓意
  •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又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春天,小编相信热爱诗词的大家一定又在随口念叨诗词了,像什么"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色满园关不 ...查看


  • 作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
  • "传说,有一个神秘的种族名为桃夭族 传说,桃夭族的人们世代供奉着桃女 传说,这桃夭圣女血可解天下之百毒" 茶馆中.那台上说书先生如是说着.而那些台下的听众们却不以为然. 一膀粗腰圆的大汉满不在乎道:"这准是些乡 ...查看


  • 谁家桃花灼灼红
  •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溪水绕屋初鳞鳞,溪边桃花正迎人."朋友吟诵诱人的诗句邀我看桃花.偷得半日清闲,踏上乡间小路,还没来得及欣赏桃花,远远传来唢呐声.隔垄相望,远处一支迎亲队伍,最耀眼的是那顶花轿.哟,谁家嫁女?嫁 ...查看


  • 明湖桃花蘸水开
  •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句子貌似在论画者的画技,却分明已深入桃花的品质.画一画桃花不难,但画她的花色花型花朵画得再好也还是个属于临摹的范畴,难画的是画出桃花的气质与风骨,那是需画者得先有了相应的风骨与气质. &qu ...查看


  • 桃花的文学意蕴
  • 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的刻镂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 弗莱说:"象征是可交际的单位,我把它称作原型,即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傅道彬先生说:&q ...查看


  • 桃夭译文及注释
  •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注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