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更始三年(25),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万余人。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唐初,洛阳县治设金墉城,贞观六年(632)移于东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废。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城内发现夯筑台基多处,以及砖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时,增修外廓城,长、宽各约10公里。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据勘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木塔基座为方形,上下两层,下层位于今地表之下,上层基座长宽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垒砌镶包。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平等寺北齐造像碑俗称寺里碑,在汉魏故城内城东垣外,今偃师市寺里碑村南。计四通,下部皆深埋于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约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萨、弟子像,结跏趺坐的六佛图,姿态优美的飞天,慢步行进的大象,造型生动的猛兽,以及帐幔、火焰、莲花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北齐所遗存下来的少数佛教艺术珍品之一。1962年开始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更始三年(25),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万余人。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唐初,洛阳县治设金墉城,贞观六年(632)移于东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废。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城内发现夯筑台基多处,以及砖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时,增修外廓城,长、宽各约10公里。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据勘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木塔基座为方形,上下两层,下层位于今地表之下,上层基座长宽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垒砌镶包。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平等寺北齐造像碑俗称寺里碑,在汉魏故城内城东垣外,今偃师市寺里碑村南。计四通,下部皆深埋于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约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萨、弟子像,结跏趺坐的六佛图,姿态优美的飞天,慢步行进的大象,造型生动的猛兽,以及帐幔、火焰、莲花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北齐所遗存下来的少数佛教艺术珍品之一。1962年开始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相关文章

  • 把洛阳建设成中国古文化城构想
  • 作者:徐金星 洛阳师专学报 1996年12期 洛阳的优势是什么呢?什么最能代表洛阳的历史风貌和城市特点呢?与其他城市相比,洛阳真正的优势是古文化.它的特点.魅力.知名度.凝聚力通通植根于洛阳的古老文化!海内外知道洛阳之名者之所以多,就是因为 ...查看


  • 中国八大古都简介
  • 中国八大古都简介"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中国八大古都按定都时间先后,: 中国八大古都 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 由于中原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 ...查看


  • 洛阳故都的"风景"
  • 如同爱德华・吉本笔下的罗马帝国,洛阳的衰落同样值得大书特书,由此,这座城市不可见的过去反而变得理想化了. 本来,一座城市主要和空间有关.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洛阳正是"天下之中",是完美的"中央帝国"的 ...查看


  • 中国四大古都
  • 中国四大古都 百科名片 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现在, ...查看


  • 曹魏故城许昌
  • 曹魏故城许昌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董卓入洛后,各州郡推袁绍为盟主兴兵讨伐 ...查看


  • 打造湖北历史文化新"地标"的遗址公园
  • 尽管大遗址作为学术名词,进入公众视线并不长,但这并不妨碍大遗址保护得到广泛认同.除了毋庸置疑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之外,大遗址保护的另两"大"是规模大和影响大.大遗址保护不仅"修正和改变历史",也书写和规 ...查看


  • 中国古都:洛阳的建都史
  • (本文原创,欢迎订阅) 说起古都,往往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传统史学按建都时间长短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四大古都,直至04年,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于是便有今天八大古都之说. 今天就讲述一下,帝都洛阳的建都 ...查看


  • 保护文物1
  • 保 护 文 物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 ...查看


  • 探源|中国都城史上的"地标"--古都洛阳
  • 古都洛阳如何成为中国早期建都观念的"样本"??? "十省通衢,天下之中",说的便是千年古都--洛阳.这座城市堪称中国都城史上的"地标".4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