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探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这为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指明了方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领域,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以单位为基础建立党组织,即“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的模式已不再适应“两新”领域。党要在这一领域实现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无疑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结合近年来上海“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就该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谈一些思考。      一、“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背景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成为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尤其是“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的动力。   (一)外在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创新设置模式。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动员社会和整合社会的基本组织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创造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模式,将党的组织基础扎根于基层连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基层社会,为夺取政权积聚了巨大的革命能量。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了“支部建在村委会”、“支部建在居委会”以及计划经济时期“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等模式,有力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在这种传统的组织体制下,整个社会以党的组织网络为基础实现组织化管理,所有单位的构建都以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所有党的基层组织都生存于组织化的单位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和社会结构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再依靠行政线条串联起来,而是依靠市场的利益交换和社会功能依赖关系自发地进行分化和组合。“两新”组织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新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存在不再以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由此,传统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严峻挑战。党要在新的社会领域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必须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   (二)内在动力:“两新”组织的特殊性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创新设置模式。“两新”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组织,有其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就决定了党要在“两新”领域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必须创新党建工作,而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无疑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1.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没有制度化安排,要求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两新”组织在法律和经济上都具有独立性,与其他自然人、法人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两新”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目标的冲突。“两新”组织的组织目标更多表现为追求经济利益或社会效应,而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则把实现党的政治目标作为最大追求。二是行为逻辑的冲突。“两新”组织的组织目标决定其行为一般遵循与组织发展相关的规律,如新经济组织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和资本逻辑,而党组织的政治逻辑相比较之下只能处于次要地位。三是“两新”组织中的党员面临着经济理性和政治理性的冲突。党员甚至党组织的负责人,作为组织的雇员,必须服从业主的意志;作为党员,又要求他优先满足党的政治意志。两者间的矛盾,必然会影响党组织的运作。这些冲突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两新”领域,另一方面意味着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资源利用空间大打折扣。这必然要求在“两新”领域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方式,拓展党建资源,确保党的工作顺利推进。   2.“两新”组织的自身特征要求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与传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相比,“两新”组织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变动性。一方面,“两新”组织行业跨度大、地域跨度广,不少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企业中党员占员工比例较低,分散在各个地区,难以被召集和组织。另一方面,“两新”组织变动频繁,开业、停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因此这些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也很大,难以把他们纳入到稳定规范的管理之中。这种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的特征决定了在“两新”领域必须拓展传统的设置方式,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      二、“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基于“两新”组织快速成长的实际,突破传统的行政化的组织设置模式,使“两新”领域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位”到“社会”,即由传统的组织(单位)内设置逐渐向组织间、组织外设置拓展,探索形成了依托社区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初步构建起社会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   (一)“两新”组织党建的区域化:组织间党组织。相对于传统意义上在一个基层组织(或单位)内对应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而言,“组织间组织”是指在多个单位、组织共存的区域内,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在上海的实践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支部建在楼上”和“支部建在园区”。   1.“支部建在楼上”的成功实践。“支部建在楼上”是指在一些“两新”组织比较集中的办公楼宇,建立由来自不同企业、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单位党员所组成的联合党支部,以保证党的基层工作正常开展的一种新型组织设置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楼宇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集聚在同一楼宇空间里的各个群体没有严密统一的组织系统,相互之间无资产纽带关系,不存在科层化的等级关系。党的工作如何渗透到楼宇?1999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受到“支部建在连上”的启发,尝试将“支部建在楼上”,在嘉兴大厦建立了不依托单位而是依托整幢商务楼宇的嘉兴大厦联合支部,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党员组织起来。联合支部建成之后,在领导方式、活动方式以及社会效果方面均开始了新的探索。在领导方式上,大厦联合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和整合潍坊新村街道的各类资源,根据楼宇内员工和企业主的不同需求,开展各类培训和文体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化解各类矛盾。在活动方式上,突出了社会化取向,突出小型、业余、分散、开放的特点。大厦联合支部的活动时间、内容和地点公开张贴在楼内,不仅要求党员参加,而且欢迎积极分子参加,有时活动甚至成为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的全体活动。大厦联合支部的成立意味着楼宇中的党建“空白点”得以逐步消灭。之后,“支部建在楼上”的组织设置模式在上海各商务楼宇中逐步得以推广。至2006年上半年,上海中心城区共有商务楼宇900多幢,共建立楼宇党组织750个。   2.“支部建在园区”的成功实践。“支部建在园区”是指在一些“两新”组织(主要是新经济组织)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经济小区或产业园区,建立由来自不同企业党员所组成的联合党支部或党总支,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在整个园区内覆盖。近年来,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功能集聚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有漕河泾、虹桥、闵行、张江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也都有各自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等。入驻经济园区的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前文指出的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等问题,同时,园区的存在也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园区集中了大部分的新经济组织,加之园区地域面积有限,有效降低了党员的大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各类园区作为一个有行政背景的经济实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和行政资源,能够为党组织提供综合性权力资源,从而方便组织运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1999年,宝山区淞南镇经济小区率先在园区管委会建立了经济小区联合支部,主要为入驻园区的企业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挂靠等服务。至2003年10月,经济小区联合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园区党建工作有较大的突破。2003年12月,宝山区委组织部将淞南镇经济小区的经验在全区推广,在各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建立了26个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命名为“红帆港”,寓意为广大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党员和党员发展对象在改革开放的风浪中扬帆航行,得以归靠的港湾。“红帆港”担负着党内服务、教育培训、党建研究、信访接待、文化娱乐等功能,成为各经济园区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要场所。2004年,“红帆港”拓展为“红帆工程”,由此,上海市宝山区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园区党建格局,经济园区内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得以基本实现。

  受“支部建在楼上”和“支部建在园区”的成功经验的启发,一些能够覆盖多家“两新”组织的“商业街支部”、“商贸市场支部”、“文化街支部”等区域性基层党组织不断建立。   (二)“两新”组织党建的社会化:组织外党组织。由于流动党员难以与组织建立稳定的组织关系,而“两新”组织中建立组织和运作的成本高且效果不易维持,因此,上海又进一步探索“两新”组织党建的社会化,将“组织内党组织”向“组织外党组织”延伸,其典型就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是在楼宇党建和园区党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域性、开放式、专业化的组织载体。从2001年3月普陀区曹杨新村社区(街道)成立全市第一家党员服务中心起,至2005年7月,上海各区县、街道、乡镇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240家,基本实现了党员服务网络在行政区域上的全覆盖,确保“流动党员”都能就近找到党组织,努力实现从组织接纳、到工作接纳、最后到心灵接纳,这是党员服务中心的首要功能。在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中,这一健全的网络确保了流动党员的“全接纳”。同时,以区域内“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为基础,党员服务中心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按照“相邻、相近”的原则,探索出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以及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多种组织设置新模式,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      三、“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的启示      “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以及基于设置模式创新而出现的党建工作的新特点,为拓展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启示。   (一)以设置模式创新推进“两新”领域党建工作的全面创新。从上海的实践看,设置模式创新最直接的成效就是通过支部建在楼宇、支部建在园区以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同时,设置模式的创新必然给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必须要在设置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创新。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党组织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组建起来,但工作成效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党建工作依然没有脱离传统领域的特点。由此,要把设置模式创新作为探索“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全面创新的重要载体,实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在实现组织覆盖的同时实现工作覆盖,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两新”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   (二)以设置模式创新拓展“两新”领域的党建资源。行政无上级,这是“两新”组织的共同特点。要在这一新的领域开展党的工作,党组织绝不能无上级。要通过设置模式的创新,实现党建资源的拓展,提高该领域党建的实效性。从“支部建在楼上”、“支部建在园区”到党员服务中心,均与街道社区、乡镇有机衔接,依托街道社区、乡镇的组织资源开展工作。此外,将传统的单位建党的单一模式,拓展为“组织间党组织”、“组织外党组织”,并使之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实现基层党组织形态的战略调整,从而建立起纵(单位党建)横(区域党建或社区党建)结合的组织体制,有利于推进两者的横向贯通,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三)以设置方式创新明晰“两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两新”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党组织要在这一领域实现领导,只能以服务的姿态实施领导活动,以服务的行为获得领导资格。在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实践中,通过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充分整合社区或社会资源,并以此来服务党员、服务职工群众和企业业主,凸显了服务功能。宝山区在开展“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中,归纳出了这样的工作理念:“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服务求影响、以服务求渗透、以服务求凝聚、以服务求覆盖”、“服务贯穿于企业创立、成长、发展的始终”等等,使该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证明,只有党的基层组织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工作的开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四)以设置模式创新实现“两新”领域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作为新社会阶层的“两新”领域的党员和群众,其思想特点、生活方式较之于传统领域的党员、群众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的配备党务干部的模式,显然很难适应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上海在实践楼宇党建、园区党建以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探索了党务干部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选拔任用机制。党务干部的职业化,促使党务干部改变以往简单地服从上级、以上级命令为执行手段的思维逻辑和行动逻辑,而转向更多地通过服务来教育、凝聚党员、群众。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职业,党务干部也从过去被动的组织安排者,变成了主动的职业选择者,有利于形成个体提高、整体优化、配套衔接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晏蔚青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这为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指明了方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领域,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以单位为基础建立党组织,即“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的模式已不再适应“两新”领域。党要在这一领域实现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无疑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结合近年来上海“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就该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谈一些思考。      一、“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背景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成为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尤其是“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的动力。   (一)外在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创新设置模式。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动员社会和整合社会的基本组织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创造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模式,将党的组织基础扎根于基层连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基层社会,为夺取政权积聚了巨大的革命能量。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了“支部建在村委会”、“支部建在居委会”以及计划经济时期“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等模式,有力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在这种传统的组织体制下,整个社会以党的组织网络为基础实现组织化管理,所有单位的构建都以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所有党的基层组织都生存于组织化的单位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和社会结构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再依靠行政线条串联起来,而是依靠市场的利益交换和社会功能依赖关系自发地进行分化和组合。“两新”组织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新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存在不再以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由此,传统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严峻挑战。党要在新的社会领域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必须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   (二)内在动力:“两新”组织的特殊性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创新设置模式。“两新”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组织,有其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就决定了党要在“两新”领域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必须创新党建工作,而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无疑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1.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没有制度化安排,要求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两新”组织在法律和经济上都具有独立性,与其他自然人、法人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两新”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目标的冲突。“两新”组织的组织目标更多表现为追求经济利益或社会效应,而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则把实现党的政治目标作为最大追求。二是行为逻辑的冲突。“两新”组织的组织目标决定其行为一般遵循与组织发展相关的规律,如新经济组织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和资本逻辑,而党组织的政治逻辑相比较之下只能处于次要地位。三是“两新”组织中的党员面临着经济理性和政治理性的冲突。党员甚至党组织的负责人,作为组织的雇员,必须服从业主的意志;作为党员,又要求他优先满足党的政治意志。两者间的矛盾,必然会影响党组织的运作。这些冲突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两新”领域,另一方面意味着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资源利用空间大打折扣。这必然要求在“两新”领域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方式,拓展党建资源,确保党的工作顺利推进。   2.“两新”组织的自身特征要求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与传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相比,“两新”组织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变动性。一方面,“两新”组织行业跨度大、地域跨度广,不少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企业中党员占员工比例较低,分散在各个地区,难以被召集和组织。另一方面,“两新”组织变动频繁,开业、停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因此这些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也很大,难以把他们纳入到稳定规范的管理之中。这种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的特征决定了在“两新”领域必须拓展传统的设置方式,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      二、“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基于“两新”组织快速成长的实际,突破传统的行政化的组织设置模式,使“两新”领域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位”到“社会”,即由传统的组织(单位)内设置逐渐向组织间、组织外设置拓展,探索形成了依托社区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初步构建起社会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   (一)“两新”组织党建的区域化:组织间党组织。相对于传统意义上在一个基层组织(或单位)内对应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而言,“组织间组织”是指在多个单位、组织共存的区域内,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在上海的实践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支部建在楼上”和“支部建在园区”。   1.“支部建在楼上”的成功实践。“支部建在楼上”是指在一些“两新”组织比较集中的办公楼宇,建立由来自不同企业、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单位党员所组成的联合党支部,以保证党的基层工作正常开展的一种新型组织设置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楼宇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集聚在同一楼宇空间里的各个群体没有严密统一的组织系统,相互之间无资产纽带关系,不存在科层化的等级关系。党的工作如何渗透到楼宇?1999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受到“支部建在连上”的启发,尝试将“支部建在楼上”,在嘉兴大厦建立了不依托单位而是依托整幢商务楼宇的嘉兴大厦联合支部,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党员组织起来。联合支部建成之后,在领导方式、活动方式以及社会效果方面均开始了新的探索。在领导方式上,大厦联合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和整合潍坊新村街道的各类资源,根据楼宇内员工和企业主的不同需求,开展各类培训和文体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化解各类矛盾。在活动方式上,突出了社会化取向,突出小型、业余、分散、开放的特点。大厦联合支部的活动时间、内容和地点公开张贴在楼内,不仅要求党员参加,而且欢迎积极分子参加,有时活动甚至成为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的全体活动。大厦联合支部的成立意味着楼宇中的党建“空白点”得以逐步消灭。之后,“支部建在楼上”的组织设置模式在上海各商务楼宇中逐步得以推广。至2006年上半年,上海中心城区共有商务楼宇900多幢,共建立楼宇党组织750个。   2.“支部建在园区”的成功实践。“支部建在园区”是指在一些“两新”组织(主要是新经济组织)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经济小区或产业园区,建立由来自不同企业党员所组成的联合党支部或党总支,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在整个园区内覆盖。近年来,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功能集聚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有漕河泾、虹桥、闵行、张江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也都有各自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等。入驻经济园区的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前文指出的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等问题,同时,园区的存在也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园区集中了大部分的新经济组织,加之园区地域面积有限,有效降低了党员的大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各类园区作为一个有行政背景的经济实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和行政资源,能够为党组织提供综合性权力资源,从而方便组织运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1999年,宝山区淞南镇经济小区率先在园区管委会建立了经济小区联合支部,主要为入驻园区的企业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挂靠等服务。至2003年10月,经济小区联合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园区党建工作有较大的突破。2003年12月,宝山区委组织部将淞南镇经济小区的经验在全区推广,在各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建立了26个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命名为“红帆港”,寓意为广大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党员和党员发展对象在改革开放的风浪中扬帆航行,得以归靠的港湾。“红帆港”担负着党内服务、教育培训、党建研究、信访接待、文化娱乐等功能,成为各经济园区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要场所。2004年,“红帆港”拓展为“红帆工程”,由此,上海市宝山区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园区党建格局,经济园区内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得以基本实现。

  受“支部建在楼上”和“支部建在园区”的成功经验的启发,一些能够覆盖多家“两新”组织的“商业街支部”、“商贸市场支部”、“文化街支部”等区域性基层党组织不断建立。   (二)“两新”组织党建的社会化:组织外党组织。由于流动党员难以与组织建立稳定的组织关系,而“两新”组织中建立组织和运作的成本高且效果不易维持,因此,上海又进一步探索“两新”组织党建的社会化,将“组织内党组织”向“组织外党组织”延伸,其典型就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是在楼宇党建和园区党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域性、开放式、专业化的组织载体。从2001年3月普陀区曹杨新村社区(街道)成立全市第一家党员服务中心起,至2005年7月,上海各区县、街道、乡镇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240家,基本实现了党员服务网络在行政区域上的全覆盖,确保“流动党员”都能就近找到党组织,努力实现从组织接纳、到工作接纳、最后到心灵接纳,这是党员服务中心的首要功能。在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中,这一健全的网络确保了流动党员的“全接纳”。同时,以区域内“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为基础,党员服务中心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按照“相邻、相近”的原则,探索出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以及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多种组织设置新模式,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      三、“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的启示      “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以及基于设置模式创新而出现的党建工作的新特点,为拓展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启示。   (一)以设置模式创新推进“两新”领域党建工作的全面创新。从上海的实践看,设置模式创新最直接的成效就是通过支部建在楼宇、支部建在园区以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同时,设置模式的创新必然给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必须要在设置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创新。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党组织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组建起来,但工作成效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党建工作依然没有脱离传统领域的特点。由此,要把设置模式创新作为探索“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全面创新的重要载体,实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在实现组织覆盖的同时实现工作覆盖,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两新”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   (二)以设置模式创新拓展“两新”领域的党建资源。行政无上级,这是“两新”组织的共同特点。要在这一新的领域开展党的工作,党组织绝不能无上级。要通过设置模式的创新,实现党建资源的拓展,提高该领域党建的实效性。从“支部建在楼上”、“支部建在园区”到党员服务中心,均与街道社区、乡镇有机衔接,依托街道社区、乡镇的组织资源开展工作。此外,将传统的单位建党的单一模式,拓展为“组织间党组织”、“组织外党组织”,并使之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实现基层党组织形态的战略调整,从而建立起纵(单位党建)横(区域党建或社区党建)结合的组织体制,有利于推进两者的横向贯通,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三)以设置方式创新明晰“两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两新”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党组织要在这一领域实现领导,只能以服务的姿态实施领导活动,以服务的行为获得领导资格。在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实践中,通过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充分整合社区或社会资源,并以此来服务党员、服务职工群众和企业业主,凸显了服务功能。宝山区在开展“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中,归纳出了这样的工作理念:“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服务求影响、以服务求渗透、以服务求凝聚、以服务求覆盖”、“服务贯穿于企业创立、成长、发展的始终”等等,使该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证明,只有党的基层组织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工作的开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四)以设置模式创新实现“两新”领域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作为新社会阶层的“两新”领域的党员和群众,其思想特点、生活方式较之于传统领域的党员、群众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的配备党务干部的模式,显然很难适应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上海在实践楼宇党建、园区党建以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探索了党务干部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选拔任用机制。党务干部的职业化,促使党务干部改变以往简单地服从上级、以上级命令为执行手段的思维逻辑和行动逻辑,而转向更多地通过服务来教育、凝聚党员、群众。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职业,党务干部也从过去被动的组织安排者,变成了主动的职业选择者,有利于形成个体提高、整体优化、配套衔接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晏蔚青


相关文章

  •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探析
  • 教学 改革广角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10.038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10期 总第161期 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探析 张大伟 李春鹏 摘要:概述了网络环境下抛锚式教学模式,从四个 ...查看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杨明亮 [专题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专 题 号]G53 [复印期号]2015年04期 [原文出处]<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4期第45-47,60页 [英文标题]A Discussion ...查看


  •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探析
  • 摘要:基于国内基层管理创新的典型模式分析,提出了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路径:即第一阶段从"强政府弱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状态转变:第二阶段从"小政府大社会"向 ...查看


  • 审计问责制度的完善路径探析
  • 审计问责制度的完善路径探析 2013年04月22日11:35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400期) [摘要]目前的审计问责模式,缺少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出现了"屡审屡犯"的"空转"现象.化解我国审计问责制度 ...查看


  • 新媒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新媒体毕业论文选题(128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探析
  • 2011年12月财经视点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探析 文/杨锴 摘 要:企业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 ...查看


  •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混业经营探析
  • [摘要]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监管部门通过行政许可加强了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务的合作,但金融混业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我国金融经营模式演变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模式,从微观经营和宏观政策两个方面对我国金融混 ...查看


  • 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
  • 2011年第20期总第298期前沿 ForwardPositionNo.202011SumNo.298 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 韩虹新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韩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文化产业以私人 ...查看


  • 敦煌网经营模式探析
  • 敦煌网经营模式探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2004年,原卓越网CEO王树彤女士创建了敦煌网,敦煌网(www.DHgate.com)是一个聚集中国众多中小供应商的产品,为国外众多的中小采购商有效提供采购服务的全天候国际网上B2B批发交易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