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第一: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纪传体通史:史记

3. 词典:尔雅

4.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诗歌总集是:诗经

6. 文选:昭明文选

7. 字典:说文解字

8. 神话集:山海经

9. 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断代史:汉书

14. 兵书:孙子兵法

43. 国别史:国语

44. 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

..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明清,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 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稳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墨 名 法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33.三原色:红 绿 蓝

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3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1.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 赵国平原君 楚国春申君 魏国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

11.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15.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 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杂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 平-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

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8.文起八代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30.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分别象征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鳝 金农 黄慎 高翔 郑燮 罗聘

33.九州指: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

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

35.九章指: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 蔡琰 左芬(左思之妹) 苏惠 谢道韫 鲍令晖(鲍照之妹) 薛涛 李清照 朱淑贞 秋瑾

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 《赵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41.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2.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

45.十二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46.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

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商丘应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23.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25. 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

27. 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28.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32.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33.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34. 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35.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36.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37. 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 夏洛克 泼留希金

38.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39.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41.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42.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1.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 四体不勤四体指:人的四肢

4. 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 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 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9.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10.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

11. 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2. 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4. 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 死的五称:天子-崩 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死

16.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7.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 五谷: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19. 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20. 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21.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22. 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23. 五更: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24. 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

25. 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26. 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27. 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28. 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

29. 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30.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31. 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32. 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33.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34. 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35. 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36. 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37. 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39. 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

40.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41. 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 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43.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44. 六甲:六十甲子/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妇女怀孕

45. 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46. 六合:天 地 (上下) 东 西 南 北

47. 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 耳 鼻 舌 身 意

48. 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16.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

17.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

22.七政(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23.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24.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5.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

33.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34.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35.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28.五味:甜酸苦辣咸 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30.五脏:心肝脾肺肾 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一、人的称谓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称屈平屈原,司马迁司马子长,陶渊明陶元亮,李白李太白,杜甫杜子美,韩愈韩退之,柳宗元柳子厚,欧阳修欧阳永叔,司马光司马君实,苏轼苏子瞻,苏辙苏子由。

■称号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

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壮飞楼)。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

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

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古代职官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臵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洗马

本义是在马前作前驱。《韩非子·喻老》“句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王先慎集释“洗、先,古通。谓前马而走。《越语》„其身亲为夫差前马‟是也。古本贱役,至汉始以此名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太子太傅、少傅的属官有洗马之官,颜师古注引张晏说“洗马原十六人,秩比谒者”,又引如谆注“前驱也,《国语》曰:勾践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也”。后世皆称洗马。另为官名。本作“先马”。汉沿秦臵,为东宫官属,为太子的侍从官,职如谒者,太子出则为前导。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臵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清代司经局所设之洗马用满汉各一人,从五品。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臵。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天文历法

古人认为日月绕地而行,以日所行为黄道,月所行为白道,而地球在天球上的投影为赤道(天球赤道)。太阳绕地球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绕太阳转,但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好象太阳在天空中绕地球转圈),就是古人想象中的黄道。所谓黄道实际上是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臵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位臵也不相同;这种视位臵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就是黄道。而日月的运行是:太阳一月一次(十二分之一周天),月亮则一月一周天而超行一次。二十八宿是把全天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命名。

■星宿

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臵。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āng、氐d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

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表格 1 星宿

表格 2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shēn)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臵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ā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臵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臵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

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四、古代地理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短語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

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jī)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

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

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五、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

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àn)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六、风俗礼仪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

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 2

3 4

5 6

7 8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臵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臵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七、饮食器用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臵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

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臵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sì)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ǒu)、罍(lé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

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八、音乐文娱

■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

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

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

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

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

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

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九、文史典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

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十、目录、辞书

■目录学

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ù)。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

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太平御览》

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

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丛书

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收编古籍达三干四百六十一种,其中有不少罕见的旧刻和旧钞本。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四部丛刊》

丛书名。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五百零四种。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四部备要》

丛书名。中华书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尔雅》

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十九篇。累计各篇条

目共二干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的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的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康熙字典》

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四十二卷,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源》

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编,—九三一年出续编,一九三九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一万一千二百零四个,复词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个,合计词目九万八千九百九十条。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辞海》

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汀《辞海》,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工作,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1983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1989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一九八九年版)。

■《中华大字典》

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大陆上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一九一四年成书,一九一五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四万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

■《经传释词》

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占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书中选取最常见的二十九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一九四四年开明书店出版。

第一: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纪传体通史:史记

3. 词典:尔雅

4.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诗歌总集是:诗经

6. 文选:昭明文选

7. 字典:说文解字

8. 神话集:山海经

9. 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断代史:汉书

14. 兵书:孙子兵法

43. 国别史:国语

44. 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

..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明清,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 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稳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墨 名 法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33.三原色:红 绿 蓝

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3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1.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 赵国平原君 楚国春申君 魏国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

11.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15.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 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杂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 平-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

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8.文起八代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30.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分别象征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鳝 金农 黄慎 高翔 郑燮 罗聘

33.九州指: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

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

35.九章指: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 蔡琰 左芬(左思之妹) 苏惠 谢道韫 鲍令晖(鲍照之妹) 薛涛 李清照 朱淑贞 秋瑾

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 《赵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41.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2.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

45.十二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46.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

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商丘应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23.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25. 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

27. 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28.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32.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33.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34. 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35.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36.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37. 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 夏洛克 泼留希金

38.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39.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41.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42.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1.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 四体不勤四体指:人的四肢

4. 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 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 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9.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10.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

11. 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2. 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4. 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 死的五称:天子-崩 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死

16.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7.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 五谷: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19. 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20. 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21.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22. 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23. 五更: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24. 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

25. 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26. 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27. 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28. 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

29. 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30.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31. 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32. 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33.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34. 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35. 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36. 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37. 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39. 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

40.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41. 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 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43.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44. 六甲:六十甲子/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妇女怀孕

45. 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46. 六合:天 地 (上下) 东 西 南 北

47. 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 耳 鼻 舌 身 意

48. 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16.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

17.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瑒刘桢

22.七政(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23.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24.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5.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

33.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34.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35.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28.五味:甜酸苦辣咸 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 30.五脏:心肝脾肺肾 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 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 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 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一、人的称谓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称屈平屈原,司马迁司马子长,陶渊明陶元亮,李白李太白,杜甫杜子美,韩愈韩退之,柳宗元柳子厚,欧阳修欧阳永叔,司马光司马君实,苏轼苏子瞻,苏辙苏子由。

■称号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

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壮飞楼)。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

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

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古代职官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臵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洗马

本义是在马前作前驱。《韩非子·喻老》“句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王先慎集释“洗、先,古通。谓前马而走。《越语》„其身亲为夫差前马‟是也。古本贱役,至汉始以此名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太子太傅、少傅的属官有洗马之官,颜师古注引张晏说“洗马原十六人,秩比谒者”,又引如谆注“前驱也,《国语》曰:勾践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也”。后世皆称洗马。另为官名。本作“先马”。汉沿秦臵,为东宫官属,为太子的侍从官,职如谒者,太子出则为前导。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臵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清代司经局所设之洗马用满汉各一人,从五品。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臵。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天文历法

古人认为日月绕地而行,以日所行为黄道,月所行为白道,而地球在天球上的投影为赤道(天球赤道)。太阳绕地球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绕太阳转,但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好象太阳在天空中绕地球转圈),就是古人想象中的黄道。所谓黄道实际上是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臵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位臵也不相同;这种视位臵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就是黄道。而日月的运行是:太阳一月一次(十二分之一周天),月亮则一月一周天而超行一次。二十八宿是把全天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命名。

■星宿

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臵。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āng、氐d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

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表格 1 星宿

表格 2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shēn)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臵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ā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臵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臵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

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四、古代地理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短語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

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jī)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

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

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五、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

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àn)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六、风俗礼仪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

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

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 2

3 4

5 6

7 8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臵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臵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七、饮食器用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臵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

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臵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sì)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ǒu)、罍(lé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

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八、音乐文娱

■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

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

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

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

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

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

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九、文史典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

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

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十、目录、辞书

■目录学

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ù)。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

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太平御览》

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

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丛书

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收编古籍达三干四百六十一种,其中有不少罕见的旧刻和旧钞本。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四部丛刊》

丛书名。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五百零四种。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四部备要》

丛书名。中华书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尔雅》

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十九篇。累计各篇条

目共二干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的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的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康熙字典》

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四十二卷,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源》

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编,—九三一年出续编,一九三九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一万一千二百零四个,复词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个,合计词目九万八千九百九十条。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辞海》

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汀《辞海》,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工作,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1983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1989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一九八九年版)。

■《中华大字典》

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大陆上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一九一四年成书,一九一五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四万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

■《经传释词》

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占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书中选取最常见的二十九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一九四四年开明书店出版。


相关文章

  •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引) 阅读(3) 评论(0) 原作者:孟云霞 分类:故事篇 转载时间:2016-06-22 11:47:48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引) 一. 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查看


  •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汇编1
  • 淮滨高中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程继锐 审定人:刘佳军 使用时间:2016.4.20 文化常识题汇编1 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汇编
  •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 ...查看


  • [学海泛舟系列图文集]
  • [何为"八拜"之交] "猴年马月"是哪年那月? "十恶不赦"究竟是指哪"... "跳出三界外"是跳出哪三界 什么是上九流,什么是下九流 七情六欲是哪& ...查看


  • 校本教材文化常识试题汇编(答案)(1)
  • 校本教材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参考答案) 初中版 1.[答案]:B 解析:"沉郁顿挫"不是李白诗的风格,而是杜甫诗的风格.李白诗的风格是雄奇飘逸.真率自然. 2.[答案]:B 解析:都德是法国作家. 3.[答案]:D 解析 ...查看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dfs 最早的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内容) 赋比兴(表现手法)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孔子 儒家创始人,中国最早教育家,提倡'礼''仁',晚年整理大量古典文化典籍 <论语>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查看


  • [实用生活百科知识汇编]
  • [实用生活百科知识汇编] 怎样识别海参的种类及质量 毛线编织视频大全--女人一定要收藏 图解漂亮的手链,绳子编法大全 儿童红色花衣图解 水火烫伤一妙方(收藏备用) 最常用的生活中计算公式 饮料瓶底部可怕的秘密,一定要知道! 年轻人一定要知道 ...查看


  • 工具书的查找和利用方法
  • 一.工具书的基本知识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的特点.工具书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按文种分有中文的. ...查看


  •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1.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 ...查看


  •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
  •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专题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 (5分) (1)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