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内容:

13.1怎样才叫“做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举重选手陈燮霞夺得了首枚金牌,极大的鼓舞 了全国人民。我校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买了杠铃供同学们练习,小明同学用尽全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纹丝不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

二、进行新课

(一)怎样才叫做功

让学生阅读“活动1”部分的内容后进行讨论:

(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答: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综上所述,怎样才叫做功?(答:物体受到力,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待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归纳:

【板书】:

1、机械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注意:二者缺一不可。

让学生举例:

【明确】通过实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举例包括:用手推车没有推动,虽然累的满头大汗,却没有做功,这就是“劳而无功”。踢出去的足球,离开脚后虽然又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这段距离上没有做功,这就是“不劳无功”。}

先让学生举出这三种情况的例子,根据学生举例情况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a. 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

b. 人将油桶推到仓库中。

c.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让学生分析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学生交流讨论后归纳:

【板书】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有力无距离)

(2)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而运动一段距离,也就是没有

力做功(有距离无力)

(3)物体受到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明确】

研究力做功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谁施力,谁在做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二)怎样测算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明确】1、功的定义:物理学中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

功=力×距离

W=F × S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 牛·米(N·m)

焦耳(焦)(J) (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1 J=1 N·m 它表示1N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1m的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就是1J

注意:(1)W与F、S的关系:W只与F、S有关,F越大,S越大,W越大。W与F、S成正比。

(2)“50J”物理意义:在1N的力作用下物体通过50m,或在50N的力作用下物体通过1m。

【思考1】

手托两个鸡蛋升高1米,手对鸡蛋大约做多少功?

【思考2】

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拾到课桌上大约做多少功?

3、让学生阅读“活动3”:怎样正确地测算功

例:人拉着重为2000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m。有同学说:在这个过程中,人做的功是W=FS=2000N×5m=104J。

1、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2、若要计算人拉车所做的功,还须知道什么条件?

3、请你补上条件,算一算。

析:

不对,因为物体通过的距离不是在重力的方向上。

补充条件:水平方向的力F=200N

W=FS

=200N·5m

=1000J

答:略

4、讲解例题:

某人用F=100N的力把木箱从斜面底端沿斜面推到2米高处。斜面长4米,这个人做了多少功?

已知:F=100N,S=4m。

求:W=?

解:W=FS

=100N﹒4 m

=400J。

答:这个人做了400焦耳的功。

3、机械功原理

让学生阅读“机械功原理”部分的内容。

【思考】机械功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机械功原理。曾称为机械的黄金 定律。

【明确】1、机械功原理是一切机械做功时满足的普片原理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

2、根据功的原理可知:使用机械做功,与直接用手做功相等;也可以说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三、巩固提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后,运动员对标枪不再做功。

B.降落伞竖直下落,重力做了功。

C.人提着重物在平路上走,人对重物做了功。

C.小球在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球做了功。

2、一个中学生从一楼走到四楼,他克服自身重力大约做了多少功?

四、小结

1、功的含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 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让学生举例:

3、功的规定:

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4、计算公式:W=FS

5、功的单位:焦耳(J)。

6、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五、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

13.1怎样才叫“做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举重选手陈燮霞夺得了首枚金牌,极大的鼓舞 了全国人民。我校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买了杠铃供同学们练习,小明同学用尽全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纹丝不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

二、进行新课

(一)怎样才叫做功

让学生阅读“活动1”部分的内容后进行讨论:

(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答: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综上所述,怎样才叫做功?(答:物体受到力,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待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归纳:

【板书】:

1、机械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注意:二者缺一不可。

让学生举例:

【明确】通过实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举例包括:用手推车没有推动,虽然累的满头大汗,却没有做功,这就是“劳而无功”。踢出去的足球,离开脚后虽然又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这段距离上没有做功,这就是“不劳无功”。}

先让学生举出这三种情况的例子,根据学生举例情况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a. 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

b. 人将油桶推到仓库中。

c.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让学生分析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学生交流讨论后归纳:

【板书】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有力无距离)

(2)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而运动一段距离,也就是没有

力做功(有距离无力)

(3)物体受到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明确】

研究力做功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谁施力,谁在做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二)怎样测算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明确】1、功的定义:物理学中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

功=力×距离

W=F × S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 牛·米(N·m)

焦耳(焦)(J) (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1 J=1 N·m 它表示1N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1m的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就是1J

注意:(1)W与F、S的关系:W只与F、S有关,F越大,S越大,W越大。W与F、S成正比。

(2)“50J”物理意义:在1N的力作用下物体通过50m,或在50N的力作用下物体通过1m。

【思考1】

手托两个鸡蛋升高1米,手对鸡蛋大约做多少功?

【思考2】

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拾到课桌上大约做多少功?

3、让学生阅读“活动3”:怎样正确地测算功

例:人拉着重为2000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m。有同学说:在这个过程中,人做的功是W=FS=2000N×5m=104J。

1、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2、若要计算人拉车所做的功,还须知道什么条件?

3、请你补上条件,算一算。

析:

不对,因为物体通过的距离不是在重力的方向上。

补充条件:水平方向的力F=200N

W=FS

=200N·5m

=1000J

答:略

4、讲解例题:

某人用F=100N的力把木箱从斜面底端沿斜面推到2米高处。斜面长4米,这个人做了多少功?

已知:F=100N,S=4m。

求:W=?

解:W=FS

=100N﹒4 m

=400J。

答:这个人做了400焦耳的功。

3、机械功原理

让学生阅读“机械功原理”部分的内容。

【思考】机械功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机械功原理。曾称为机械的黄金 定律。

【明确】1、机械功原理是一切机械做功时满足的普片原理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

2、根据功的原理可知:使用机械做功,与直接用手做功相等;也可以说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三、巩固提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后,运动员对标枪不再做功。

B.降落伞竖直下落,重力做了功。

C.人提着重物在平路上走,人对重物做了功。

C.小球在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球做了功。

2、一个中学生从一楼走到四楼,他克服自身重力大约做了多少功?

四、小结

1、功的含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 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让学生举例:

3、功的规定:

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4、计算公式:W=FS

5、功的单位:焦耳(J)。

6、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章

  • 13.1从闪电谈起
  • 2013-2014学年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比 教 学 设 计 执教人:许晓红 单位:庐江县长岗中学 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 ...查看


  • 八年级数学平方根教学设计
  •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方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 ...查看


  •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1
  •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讲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光的折射的知识,初中学习的内容是很粗浅的,到这里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习时的困难主要在对于折射率概念的理解上.因此,本单元知识是全章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需要 ...查看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 数学导学案 八年级备课组 11.1.1 三角形的边 一.知新 通过预习教材P63-P65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由不在( )上的三条线段(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可用符号(" ")表示.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 ...查看


  • 第十三章[轴对称]导学案
  • (1) 13.1 .1 轴对称 学习目标 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并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本58页,完成以下问题: 1. 观察课本图13.1-1和图13.1-2中的每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查看


  • 课题 分子热运动
  • 课题 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重.难点]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 ...查看


  • 数学基本能力测试
  • 计算练习 253×56= 503×32= 45×240= 336÷21= 858÷39= 989÷43= 312×54= 437×28= 82×403= 208×24= 460×21= 368÷92= 408÷51= 302÷48= 89 ...查看


  • 轴对称全章教案
  •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1) 教学目标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③经历丰富材料的学习过程,发展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等 ...查看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说课稿
  • <轴对称>说课稿 李智敏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单元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轴对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