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体育论坛
第3卷第1期
【体育人文社会学】
哲学视角下体育概念演变的三个特征
王增鑫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体育概念的演变过程,得出体育概念演变过
程中表现出的三个特征:第一,体育概念动态化;第二,体育概念表述角度多元化;第三,体育概念外延化。
关键词:体育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1)01—0056—03
适应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育内涵,也不能包含体育的所有外延。
后来体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文化的一部分,又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体育的真正概念与被定义的体育概念在外延上不能完全一致,这是体育在与其他领域交叉时,不断表现出新的功能,致使人们把体育万能化。东方的体育概念来自于西方,下面我们从东方体育概念的演变中窥探体育概念是怎么传承和发展的。
“体育”一词早在l9世纪末叶的日本明治初期就出现过,当时就有“育体”“身体的教育”、“体育教育”、等说法。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对广义体育的理解”是:“在现实中,体育是以青少年为对象,作为学校教育进行的。它本来的意义是指在人生所有的阶段进行。其范围,与其说不仅局限于学校,不如说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这类似于“终身体育”的概念。日本另一学者相川量平认为:“体育可以说是包含着提高人的生存活力的、具有广义性质的身体活动。”当然,日本“体育”一词的翻译也不是统一的,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culture 、Physical training 都被翻译为“体育”。1930年版的英日词典对体育的解释为:“Physical
(or Education 、Training )”。可见日本的体育概念也不是统culture 一的,而且自产生之初变化不大,总是与教育密切相关。
我国的“体育”一词来自于日本早已被人们所接受。据张天白先生考证,中文的“体育”一词最早是在1897年引入我国并见于文字。体育一词引入我国的初期并不具有教育的含义,在我国“体育的本质是教育”这一认识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体育概论》是这一问题的难得历史佐证。随后的20-30年内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仅用教育无法包容所有的体育,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社会活动。曹湘君认为,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而《体育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体育的:“体育也称体育运动。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物机能活动能力变化与适应性的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体育动作)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全
体育是一种普遍的、持久的社会现象,体育在现实生活中随
处可见,为人所熟知,但提及体育的概念时,人们却一头雾水,难以找到统一的答案。20世纪关于体育概念的讨论得出一些成果,但并没有使人们对体育概念的理解耳目一新。近年来,体育概念问题被搁置起来,甚至到了人人喊难、人人熟视无睹的地步。尽管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育概念,但我们不该停下
在符合逻辑性、目的性、规律性的前提对这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止对体育概念进行讨论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笔者通过对体育概念发展的前瞻后望,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1体育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19世纪70年代,体育(Sport )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用来指代一系列有趣的、带有锻炼性和愉悦性的“活动”。在1850年至1870年的法国,体育的概念逐渐用来描述一种消耗体能、赢得比赛的行为。1962年,欧洲体育用语统一国际研究会把“Physical culture ”界定为体育的上位概念,认为它不只是包括体育教育(P.E. ),还包括身体的休闲、消遣、娱乐、竞技等活动以及有关身体方面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969年美国学者C ·A ·布切尔在《体育基础理论》一书中写道:“教育这个词再加上身体这个词构成体育教育,是指同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教育过程。”国际体育协会在1970年发布的《世界体育宣言》(World M anifesto on Physical Education )说:“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按一定规律以系统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空气、日光和水等在这里作为特殊的手段。”可见,20世纪后,西方的体育概念发生了变化,体育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强调了体育的教育属性,身体活动被认为是身体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后,国际“体育名词学会”出版的《体育名词术语》是这样描述体育的:“体育(Physical culture )”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身体活动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条件。
西方最初的体育概念把体育看成一种目的性的身体活动,或者娱乐,或者锻炼,或者比赛,随后把体育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都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这样的界定显然不
作者简介:王增鑫(198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哲学。
56
面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中有这样的定义:“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2005年杨文轩、杨霆主编的《体育概论》中描述的体育概念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应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的体育,体育不应该局限在学校,而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统一;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下,各种身体运动(包括竞技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舞蹈等都是体育的范畴。”
可见,我国的体育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深受日本的影响,普遍认为体育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后来人们发现教育仅是体育的多种外延中的一种,教育不是体育的所有,而仅是体育的一种属性,于是人们在确定体育概念时将体育看作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扩大了体育的外延。
2从辨证唯物视角看待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2.1体育概念动态化
辩证逻辑认为,概念的运动和发展,体现在如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概念个体的运动变化即每一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第二,概念总体的运动变化:即从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来看,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旧的概念不断被扬弃,新旧概念的代谢运动永无止境。可见,体育概念这一事物不是静止的,人们对体育概念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辨证过程。首先,“体一词自从传入中国就有“育体”之义,而“育体”是一个动态的育”过程,因此,“体育”包含有动态的内涵;其次,体育概念的发展演变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育最初就是指身体活动,随着体育外延的扩大,体育才有了教育之义,后来人们发现教育也不是体育的全部,于是人们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文化,体育概念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扩大的一个过程;最后,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又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认识受到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体育这一事物其本质的暴露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2.2体育概念表述角度多元化
纵观体育发展史,对体育概念的表述角度不是唯一的,而是呈现多样化趋势。第一,从体育价值的角度出发,把体育看成“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活动等。当体育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我们说体育有价值。但是在体育实践中,不是所有的体育都有价值,体育球星的良好行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正面的作用,反之,则不利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只有体育行为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时,我们才说体育具有价值。第二,从体现内涵的角度出发,不管人们在描述体育概念时添加多少条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体育的概念能体现体育所有的内涵。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体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因此,想从此角度出发总结一个体现体育所有内涵的概念是非常艰难的。第三,从统括外延的角度出发,体育频繁地与其他领域交叉,并发挥重要的功能,体育外延不断扩大,因此,在外延上找到一个确切的界限来界定体育也是不可能的。
纵使体育概念的表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们更要对体育概念的相关表述进行严格区分,使其有一个明晰的出发点,这样才有利于对体育本质的把握。从词源的角度出发,在英语语境中寻找中国语境中的体育是很难的,对于不同的范畴和不同的项目都可以找到对应性的表述。例如:Sports 、Sport 、P.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competition 、Entertainments 、Recreations 等,在英语语境中:Sports 是指代多个体育项目的集合词,是指具有竞争性的身体活动,如:橄榄球、篮球、游泳等,而不包括中国体育中的舞蹈,休闲体育:爬山、散步等,智力游戏:纸牌、棋牌等;Sport 是Sports 的单数形式,与Sports 在语义没有大的区别,用以表示单个的体育项目;而P.E. 是借助Sports 、dance 、Entertainment 等进行的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其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而Physical competition 表示竞技性体育活动,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性指代词,其在语义上相比Sports 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因此,Physical competition 可以指代中国语境中的“竞技体育”;Entertainments 或Recreations 在英语语境中是“娱乐活动”之义,如爬山、散步等,可以指代中国语境中的“娱乐体育”或“大众体育”。
而中国语境中有关“体育”的英文翻译比较混乱。“北京体育大学”对应的英文翻译为: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其中“体育”一词相对应的词汇为Physical education 。而中国语境中的“体育”很明显不是仅指Physical education ,上文已指出Physical education 是指一种教育活动,那么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非身体教育范畴的各种活动就不被包含其中;再看“国家体育总局”的英文翻译为:State Spor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此处把“体育”译为Sport 是不合理的,Sport 是指单个的体育项目,是一个具体的指代词,上文已论述,其词义显然没有中国语境中体育的丰富内涵;而“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英文翻译为:Chinese
这与国际上Sport 的用法相悖。例如,国Dance Sport Federation ,
际乒乓球联合会的英文翻译是: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 tion ,ITTF ,可见,“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英文翻译不科学,Sport 本身就是指单个的体育项目,Dance 与Sport 在语义上是重复的。而且在英语语境中,Dance 和Sport 是分开来说的,Dance 不包含在Sports 之中,笔者认为应把Sport 去掉,可译为:Chinese Dance Federation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语境中与有关“体
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多而混乱,因此,在阅读或翻译相关文献育”
时要加以区分,抓住词源本义,切忌张冠李戴。2.3体育概念外延化
辩证逻辑认为,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概念的本性就在于它永远地运动着和发展着。体育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给予新的要求。因此,当前人们对体育概念的认识与实践有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当前体育功能泛化的问题严重,比如,有人说体育有政治的功能,还举出“乒乓外交”作为论据,这里不探讨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什么,但体育在此表现出的政治功能很明显是外交发挥的,是外交的功能,不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作为一种手段而已。还有人说体育具有军事功能,也是不合实际的,体育正是因为有健身的功能才被应用于军事当中发挥一定作用,这里体育仍然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说体育有军事的本质功能。在体育市场化的过程中,体育与其他领域频繁交叉,并不断发挥重要作用,使人们把对体育功能的表面认识理所当然的归为体育的本质功能。尽管自从“体育”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后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它却逐步地从专业用语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用语之一,且出现频率还极高。“体育”一词的泛化在丰富体育内涵的同时,也对体育功能的泛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7
尽管唯物辩证的观点认为,没有不反应本质的现象。但体育功能的泛化让我们很难分析多种体育现象而找出体育的本质,当我们很难直接找到事物的本质时,从其对立面出发,就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方法。但事实上,由外到内的寻找“非体育”的本质与正面的寻找“体育”的本质一样艰难,从外在表现形式的描述与解释到对体育内部的本质探讨,这一模式不利于体育概念的形成。当今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我们无法从文化生活中剥离所有的体育形式,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这种由外到内的、由表及里的逻辑推理模式是不适合的。毛泽东曾说过“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的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这里我们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体育这一特殊的事物,既然我们无法由外及里的穷尽所有的体育现象,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从本质出发,过多注重形式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仅从形式上做再多探讨至多可以得出一个可以包含很多体育项目的伪概念。尽管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体育属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体育的本质产生并决定体育的概念,体育的概念反映体育的本质。体育永远是其本质不是简单的某些体育属性的集合,总而言之,对体育概念的探讨不能忽略体育的本质、内涵而把过多的经历放在穷尽所有外延上。3结论与建议
(1)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体育功能泛化现象不利于体育本质的揭露,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2)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体育概念
第二,体育概念表述角度多元化;第三,体育概念外延动态化;
化。鉴于体育概念研究角度的多元分化,笔者认为,只有规范体育类词汇英文指代词,才能避免体育概念研究走向歧途。笔者对
Sports 作为集合性名词,用体育类词汇的英文指代词提出建议:
以指代体育项目群;Sport 是Sports 的单数形式,用以指代单项类体育项目;用Physical education 指代“体育教育”;用Physical competition 指代“竞技体育”;用Entertainments 或Recreations 指代“娱乐体育”或“大众体育”。参考文献:
[1][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7-178,181-182.
[2]于涛.体育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7-69.
[4]高强.体育概念在欧洲的发展沿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104.[5]韩丹俄(苏).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J].体育学刊,2001(2):15.
[6]熊斗寅.体育文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7]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51.
[8][9]刘湘溶等.质疑传统体育概念和体育分类[J].湖南师范大
2006(6):110.学社会科学学报,
[10]相川量平.体育学概论[M].东京:文化书房博文社,1981:29.
[11]孟凡强.体育概念在我国发展演变过程评述[J].天津体育
2008(3):243.学院学报,
[12]张天白.“体育”一词引入考[J].体育文史,1988(1):l4-l6.[13]孟凡强.体育概念争论的方法论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22-25.
[14]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15]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6.[17]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韩丹.说“家族相似”体育语言和体育概念[J].体育与科学,2007(4):47-53.
[19][26]黄德春.我国体育概念发展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2):38-40.[20]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11.
[21]胡晓风.大体育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2][24]辩证逻辑纲要编写组.辩证逻辑纲要[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46,33-34,50-51.
[23]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0,273.
[25]田克勤.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1.
Thre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Wang Zengxin
(P.E. Schoo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carrie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and to get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features of sport concept evolution :firstly, the dynamic of the sport concept; secondl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xpress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thirdly, the extens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Key words:sport concept features
58
搏击·体育论坛
第3卷第1期
【体育人文社会学】
哲学视角下体育概念演变的三个特征
王增鑫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体育概念的演变过程,得出体育概念演变过
程中表现出的三个特征:第一,体育概念动态化;第二,体育概念表述角度多元化;第三,体育概念外延化。
关键词:体育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1)01—0056—03
适应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育内涵,也不能包含体育的所有外延。
后来体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文化的一部分,又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体育的真正概念与被定义的体育概念在外延上不能完全一致,这是体育在与其他领域交叉时,不断表现出新的功能,致使人们把体育万能化。东方的体育概念来自于西方,下面我们从东方体育概念的演变中窥探体育概念是怎么传承和发展的。
“体育”一词早在l9世纪末叶的日本明治初期就出现过,当时就有“育体”“身体的教育”、“体育教育”、等说法。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对广义体育的理解”是:“在现实中,体育是以青少年为对象,作为学校教育进行的。它本来的意义是指在人生所有的阶段进行。其范围,与其说不仅局限于学校,不如说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这类似于“终身体育”的概念。日本另一学者相川量平认为:“体育可以说是包含着提高人的生存活力的、具有广义性质的身体活动。”当然,日本“体育”一词的翻译也不是统一的,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culture 、Physical training 都被翻译为“体育”。1930年版的英日词典对体育的解释为:“Physical
(or Education 、Training )”。可见日本的体育概念也不是统culture 一的,而且自产生之初变化不大,总是与教育密切相关。
我国的“体育”一词来自于日本早已被人们所接受。据张天白先生考证,中文的“体育”一词最早是在1897年引入我国并见于文字。体育一词引入我国的初期并不具有教育的含义,在我国“体育的本质是教育”这一认识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体育概论》是这一问题的难得历史佐证。随后的20-30年内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仅用教育无法包容所有的体育,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社会活动。曹湘君认为,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而《体育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体育的:“体育也称体育运动。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物机能活动能力变化与适应性的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体育动作)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全
体育是一种普遍的、持久的社会现象,体育在现实生活中随
处可见,为人所熟知,但提及体育的概念时,人们却一头雾水,难以找到统一的答案。20世纪关于体育概念的讨论得出一些成果,但并没有使人们对体育概念的理解耳目一新。近年来,体育概念问题被搁置起来,甚至到了人人喊难、人人熟视无睹的地步。尽管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育概念,但我们不该停下
在符合逻辑性、目的性、规律性的前提对这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止对体育概念进行讨论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笔者通过对体育概念发展的前瞻后望,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1体育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19世纪70年代,体育(Sport )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用来指代一系列有趣的、带有锻炼性和愉悦性的“活动”。在1850年至1870年的法国,体育的概念逐渐用来描述一种消耗体能、赢得比赛的行为。1962年,欧洲体育用语统一国际研究会把“Physical culture ”界定为体育的上位概念,认为它不只是包括体育教育(P.E. ),还包括身体的休闲、消遣、娱乐、竞技等活动以及有关身体方面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969年美国学者C ·A ·布切尔在《体育基础理论》一书中写道:“教育这个词再加上身体这个词构成体育教育,是指同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教育过程。”国际体育协会在1970年发布的《世界体育宣言》(World M anifesto on Physical Education )说:“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按一定规律以系统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空气、日光和水等在这里作为特殊的手段。”可见,20世纪后,西方的体育概念发生了变化,体育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强调了体育的教育属性,身体活动被认为是身体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后,国际“体育名词学会”出版的《体育名词术语》是这样描述体育的:“体育(Physical culture )”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身体活动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条件。
西方最初的体育概念把体育看成一种目的性的身体活动,或者娱乐,或者锻炼,或者比赛,随后把体育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都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这样的界定显然不
作者简介:王增鑫(198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哲学。
56
面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中有这样的定义:“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2005年杨文轩、杨霆主编的《体育概论》中描述的体育概念为:“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应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的体育,体育不应该局限在学校,而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统一;从体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在达到体育目的的前提下,各种身体运动(包括竞技运动)、休闲、娱乐活动、舞蹈等都是体育的范畴。”
可见,我国的体育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深受日本的影响,普遍认为体育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后来人们发现教育仅是体育的多种外延中的一种,教育不是体育的所有,而仅是体育的一种属性,于是人们在确定体育概念时将体育看作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扩大了体育的外延。
2从辨证唯物视角看待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2.1体育概念动态化
辩证逻辑认为,概念的运动和发展,体现在如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概念个体的运动变化即每一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第二,概念总体的运动变化:即从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来看,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旧的概念不断被扬弃,新旧概念的代谢运动永无止境。可见,体育概念这一事物不是静止的,人们对体育概念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辨证过程。首先,“体一词自从传入中国就有“育体”之义,而“育体”是一个动态的育”过程,因此,“体育”包含有动态的内涵;其次,体育概念的发展演变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育最初就是指身体活动,随着体育外延的扩大,体育才有了教育之义,后来人们发现教育也不是体育的全部,于是人们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文化,体育概念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扩大的一个过程;最后,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又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认识受到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体育这一事物其本质的暴露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2.2体育概念表述角度多元化
纵观体育发展史,对体育概念的表述角度不是唯一的,而是呈现多样化趋势。第一,从体育价值的角度出发,把体育看成“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活动等。当体育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我们说体育有价值。但是在体育实践中,不是所有的体育都有价值,体育球星的良好行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正面的作用,反之,则不利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只有体育行为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时,我们才说体育具有价值。第二,从体现内涵的角度出发,不管人们在描述体育概念时添加多少条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体育的概念能体现体育所有的内涵。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体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因此,想从此角度出发总结一个体现体育所有内涵的概念是非常艰难的。第三,从统括外延的角度出发,体育频繁地与其他领域交叉,并发挥重要的功能,体育外延不断扩大,因此,在外延上找到一个确切的界限来界定体育也是不可能的。
纵使体育概念的表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们更要对体育概念的相关表述进行严格区分,使其有一个明晰的出发点,这样才有利于对体育本质的把握。从词源的角度出发,在英语语境中寻找中国语境中的体育是很难的,对于不同的范畴和不同的项目都可以找到对应性的表述。例如:Sports 、Sport 、P.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competition 、Entertainments 、Recreations 等,在英语语境中:Sports 是指代多个体育项目的集合词,是指具有竞争性的身体活动,如:橄榄球、篮球、游泳等,而不包括中国体育中的舞蹈,休闲体育:爬山、散步等,智力游戏:纸牌、棋牌等;Sport 是Sports 的单数形式,与Sports 在语义没有大的区别,用以表示单个的体育项目;而P.E. 是借助Sports 、dance 、Entertainment 等进行的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其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而Physical competition 表示竞技性体育活动,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性指代词,其在语义上相比Sports 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因此,Physical competition 可以指代中国语境中的“竞技体育”;Entertainments 或Recreations 在英语语境中是“娱乐活动”之义,如爬山、散步等,可以指代中国语境中的“娱乐体育”或“大众体育”。
而中国语境中有关“体育”的英文翻译比较混乱。“北京体育大学”对应的英文翻译为: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其中“体育”一词相对应的词汇为Physical education 。而中国语境中的“体育”很明显不是仅指Physical education ,上文已指出Physical education 是指一种教育活动,那么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非身体教育范畴的各种活动就不被包含其中;再看“国家体育总局”的英文翻译为:State Spor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此处把“体育”译为Sport 是不合理的,Sport 是指单个的体育项目,是一个具体的指代词,上文已论述,其词义显然没有中国语境中体育的丰富内涵;而“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英文翻译为:Chinese
这与国际上Sport 的用法相悖。例如,国Dance Sport Federation ,
际乒乓球联合会的英文翻译是: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 tion ,ITTF ,可见,“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英文翻译不科学,Sport 本身就是指单个的体育项目,Dance 与Sport 在语义上是重复的。而且在英语语境中,Dance 和Sport 是分开来说的,Dance 不包含在Sports 之中,笔者认为应把Sport 去掉,可译为:Chinese Dance Federation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语境中与有关“体
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多而混乱,因此,在阅读或翻译相关文献育”
时要加以区分,抓住词源本义,切忌张冠李戴。2.3体育概念外延化
辩证逻辑认为,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概念的本性就在于它永远地运动着和发展着。体育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给予新的要求。因此,当前人们对体育概念的认识与实践有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当前体育功能泛化的问题严重,比如,有人说体育有政治的功能,还举出“乒乓外交”作为论据,这里不探讨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什么,但体育在此表现出的政治功能很明显是外交发挥的,是外交的功能,不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作为一种手段而已。还有人说体育具有军事功能,也是不合实际的,体育正是因为有健身的功能才被应用于军事当中发挥一定作用,这里体育仍然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说体育有军事的本质功能。在体育市场化的过程中,体育与其他领域频繁交叉,并不断发挥重要作用,使人们把对体育功能的表面认识理所当然的归为体育的本质功能。尽管自从“体育”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后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它却逐步地从专业用语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用语之一,且出现频率还极高。“体育”一词的泛化在丰富体育内涵的同时,也对体育功能的泛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7
尽管唯物辩证的观点认为,没有不反应本质的现象。但体育功能的泛化让我们很难分析多种体育现象而找出体育的本质,当我们很难直接找到事物的本质时,从其对立面出发,就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方法。但事实上,由外到内的寻找“非体育”的本质与正面的寻找“体育”的本质一样艰难,从外在表现形式的描述与解释到对体育内部的本质探讨,这一模式不利于体育概念的形成。当今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我们无法从文化生活中剥离所有的体育形式,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这种由外到内的、由表及里的逻辑推理模式是不适合的。毛泽东曾说过“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的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这里我们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体育这一特殊的事物,既然我们无法由外及里的穷尽所有的体育现象,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从本质出发,过多注重形式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仅从形式上做再多探讨至多可以得出一个可以包含很多体育项目的伪概念。尽管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体育属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体育的本质产生并决定体育的概念,体育的概念反映体育的本质。体育永远是其本质不是简单的某些体育属性的集合,总而言之,对体育概念的探讨不能忽略体育的本质、内涵而把过多的经历放在穷尽所有外延上。3结论与建议
(1)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体育功能泛化现象不利于体育本质的揭露,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2)体育概念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体育概念
第二,体育概念表述角度多元化;第三,体育概念外延动态化;
化。鉴于体育概念研究角度的多元分化,笔者认为,只有规范体育类词汇英文指代词,才能避免体育概念研究走向歧途。笔者对
Sports 作为集合性名词,用体育类词汇的英文指代词提出建议:
以指代体育项目群;Sport 是Sports 的单数形式,用以指代单项类体育项目;用Physical education 指代“体育教育”;用Physical competition 指代“竞技体育”;用Entertainments 或Recreations 指代“娱乐体育”或“大众体育”。参考文献:
[1][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7-178,181-182.
[2]于涛.体育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67-69.
[4]高强.体育概念在欧洲的发展沿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104.[5]韩丹俄(苏).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J].体育学刊,2001(2):15.
[6]熊斗寅.体育文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7]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51.
[8][9]刘湘溶等.质疑传统体育概念和体育分类[J].湖南师范大
2006(6):110.学社会科学学报,
[10]相川量平.体育学概论[M].东京:文化书房博文社,1981:29.
[11]孟凡强.体育概念在我国发展演变过程评述[J].天津体育
2008(3):243.学院学报,
[12]张天白.“体育”一词引入考[J].体育文史,1988(1):l4-l6.[13]孟凡强.体育概念争论的方法论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22-25.
[14]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15]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6.[17]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韩丹.说“家族相似”体育语言和体育概念[J].体育与科学,2007(4):47-53.
[19][26]黄德春.我国体育概念发展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2):38-40.[20]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11.
[21]胡晓风.大体育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2][24]辩证逻辑纲要编写组.辩证逻辑纲要[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46,33-34,50-51.
[23]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0,273.
[25]田克勤.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1.
Thre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Wang Zengxin
(P.E. Schoo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carrie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and to get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features of sport concept evolution :firstly, the dynamic of the sport concept; secondl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xpress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thirdly, the extension of the sport concept. Key words:sport concept features
58